说文谈字

王玉江:中国的正式语文

正式语文 official language 是政府使用的语文。有人翻译为官方语言。这里的 language 翻译为语言容易误解为口语,还是翻译为语文比较好。official 有时候也不宜翻译为官方。例如很多公司和个人的 official website是私网,不是官网。

联合国有六种正式语文,分别是阿拉伯文 Arabic,中文 Chinese,英文 English,法文 French,俄文 Russian,西班牙文 Spanish。阿拉伯文 Arabic 不宜翻译为阿拉伯语,因为阿拉伯世界各个国家说的阿拉伯口语差距很大,有的甚至不能交流;可以说,阿拉伯语不是一种口语,而阿拉伯文只有一种。

我们中文 Chinese 也不宜翻译为汉语,因为汉语是汉族的口语,包括广东话,福建话,上海话,等多种互相不能交流的口语;也就是说,汉语也不是一种口语。

中国的正式语文(中文)也叫白话文,对应的口语是中国的通用语,也就是普通话 Mandarin。虽然大多数汉族人现在都说普通话,但是普通话不是汉语。普通话是是元朝蒙古人开创的,开始流行在以北京为中心,蒙古人为主流社会的中国北方地区,当时叫官话。官话的流行,主要原因是元朝使用了八斯巴字母。当然,在这之前辽金两朝已经使用字母为通用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现代国家的正式语文都有对应的口语,都是白话文。没有对应口语的文言文不能叫语文,只能叫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后,焚书坑儒书同文,创造了汉字。那时候中原地区使用文言文,没有对应的口语,因此秦朝只有文字,没有正式语文。

一个国家只有使用了字母才能形成通用语。中国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使用八思巴字母,才有了通用语。因此可以说,中国从元朝起开始有正式语文,以前只有文字。

明朝赶走了元朝,也赶走了八斯巴字母,但是通用语(官话)赶不走,留下来了。虽然明朝官方还使用文言文,但是民间已经开始用汉字写官话,也就是白话文,汉族人从此有了语文。汉字白话文是拿表意的汉字当表音符号使用,效果虽然不佳,但聊胜于无。

清朝消灭了明朝,再一次统一中国。清朝使用满文字母写官话。这时候中国的正式语文是满文,汉字白话文不登大雅之堂。清朝使用满文字母,再一次促进了官话的发展。

民国取代了清朝,放弃了满文。保守的人要回到文言文,也就是要从正式语文倒退到文字。于是民间暴发了白话文运动,不登大雅之堂的汉字白话文成为正式语文到如今。

中国的通用语从元朝的官话,民国的国语,到现在共和国的普通话,一脉相承。中国的正式语文,由于政权更迭,使用过元朝八思巴文,清朝的满文,和现在的白话文。

秦始皇开创了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汉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是汉字。元朝开创了以北京为中心,包括西藏,新疆,蒙古,和东北地区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普通话。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巧合的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竟然都是使用字母文字的朝代。

2021-05-18

 

=============================================================

 

王玉江:中文的句子和概念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文是(现代)白话文。白话文是读出来像说话一样的文章,世界上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白话文。

先谈句子 sentence。我们说话要一句一句地说,不能话到嘴边留半句,否则别人听不懂。句子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complete thought。中英文句子的结构有很大的差距,复杂一点的英文句子有主句和从句 clause;不论是主句还是从句,都必须是主谓结构。中文句子没有这些规矩;中文句子里的逗号和句号,更像是提示你停顿和换气的符号。不管怎么说,中英文的句子有一点是相同的,句子末尾都有一个句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结束了。

文言文和明清白话文,不是作者划分句子,而是读者看文章的时候划分。所谓的划分也只是在大脑里划分,因此看一次就要划分一次。这不仅麻烦,而且如果划分的和作者不一致,还会造成误解。不划分句子的文章,按现在的标准,文章还没有完成,是半成品。中国一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不只是把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扶正,还有实质性的进步,文章划分了句子。

下面谈概念。概念是人类为了方便思维和交流,给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起的名称;一个概念是一个不再分割的意思,是一个整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一个概念如果由两个声音组成,这两个声音一定要连续说,中间不能停顿。例如我们说“熊猫,鸡蛋,牛奶,车床”这些概念的时候,中间绝不能大喘气,否则听的人会莫名其妙。

英文里,概念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写下来就是一个 word。甭管是一个字母,还是几个字母的 word,前后都必须加一个空格 space 让概念一目了然,成为一个不再分割的意思。

中文里的一个概念是什么?有时候是一个字,有时候是几个字,至于哪几个字是一个概念,作者不告诉你,要由读者在大脑里判断。和不划分句子的文章一样,不划分概念的文章也是半成品。不划分概念是中文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文不划分概念(单位),概念就没有固定的形式,这不利于概念数量的增加。现在中文里的概念数量远远少于英文,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概念没有固定的形式,当然也就无法给概念(单位)分类,因此中文也就没有 grammar 文法,是不成熟的书写系统。划分概念和一百年前划分句子一样,是中文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文里的概念,能不能像英文那样用空格来划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提出在中文里加空格,结果不了了之。原因是汉字本身就代表一个概念,如果要重新组成一个全新的概念,最好去掉汉字原来代表的概念,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白话文要划分概念,一定要使用字母,这也是全世界现在都使用字母的原因。

现在中国还有不少人盲目崇拜汉字,他们反对使用字母,可能要等到这些人退出历史舞台,中文才能现代化。

2021-05-10

 

 

============================================================

 

丛维熙:恢复使用甲骨文如何?

今年春日,在全国政协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文字改革提案。在简体汉字用了几十年之后,这位委员竟然提出逐渐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让简体字退出文化舞台。其理由是:繁体汉字中深藏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而简化了汉字之后,这部分文化精髓便遗失了。

不知国人如何评断这个提案,反正我读了这则新闻之后,最初被吓了一跳:我的天哪!都到了什么时代了,还有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议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似又找到了此类提案出笼的依据:几年前,浙江横店不是提出在该地再造一个圆明园吗?其理由也是重现中华文化之精髓,不惜动用财力物力大兴土木,直到近日才被国家一纸停建的通告,彻底“吹灯拔蜡”。与此相映成趣的,也是以弘扬中华文化底蕴为题的动议: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山东一位人大代表面向全国媒体,抛出一个在山东某城筹建“中华文明城”的新闻,声言在该城要再现浓缩了的中华重点历史文明景观,并说此举已然获得一些科学院院士的有力支撑,并举出科学院院士的名字,现在只待国家批复云云……嗣后,《南方周末》派记者去科学院进行了采访,那些用来当作建筑“中华文明城”“地基”的一个个院士,不是声言“子虚乌有”,便是声言自己受到了戏弄。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那位政协委员回归繁体汉字的动议,与上述两件不得不偃旗息鼓的事件,其精神十分近似,都声言为了弘扬(包括消失了的)中华文明,真可谓是异曲同工。笔者是过来人,亲历了文字改革的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国家曾组织了一个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动了一些文字专家,先讨论繁改简的利弊并权衡其得失,随后步入简化繁体汉字的繁琐过程。当时,虽然有一些老者,提出类似于今天这位政协委员的意见,但人单势孤寡不敌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举利国利民,是一个推动文化发展、与世界文化逐步接轨之举。我之所以对此举记忆清晰如初,因为我当时已经在稿纸上开始涂鸦文字,那些繁体变简体的文字,每天在我头脑里“过筛”多次,以免文稿邮到刊物和报纸,给文字编辑增加劳动负担。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回首文字简化之举,不妨视此为中国文化改革先声。说得通俗一些,虽然长袍马褂内含祖宗文化,但在今天眼花缭乱的世界竞争之中,我们不能总穿着长袍马褂上班;难以割舍的“辫子情结”,不仅不能为中国的腾飞助燃,反而会让历史倒退。我觉得这位政协委员,在提出简体字回归繁体字时,至少忘记了两点:一,中国今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大发展,而文字改革的繁改简,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原理,此为其一。其二,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要发展,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能鼾声如雷地老躺在古老的土炕上。今天的世界,已然进入电子时代,一按键盘上的鼠标,整个世界都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了,我们不能舍弃康庄大道和时代立体交叉桥的快捷,而重走那弯弯绕的历史古道——那儿是演绎历史剧的剧组的去处,是工作之余旅游者休闲的去处。而我们前进的路标,是“嫦娥”奔月和“神七”飞天。

挺有意思的是,在近日的报刊和电视传媒上,看到台湾的马英九先生力挺繁体汉字简体化的报导。我想只要是积极进取的中国人,不分地域、民族以及志趣、信仰,都会对汉字简化举双手赞成。我在访问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期间,曾接触过一些汉学家和华语教授,虽然简化了的汉字,给他们的工作一度带来困难,但当他们适应了之后,都认为汉字简化方便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记得,墨尔本汉语教授张再贤先生(他是从台湾大学去澳洲的)前两年飞回北京探亲,我们见面时,他说了一句深深触动我的话:“文化人中的低能弱智,常以弘扬老祖宗的文化为名,而不思进取;只有真正的文化精英,才具有才能和智商,在中华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用于开拓中国的未来。”我也向他说了我的内心感悟:“国粹疯狂日,历史倒退时。

更具有幽默色彩的是,在笔者即将写完这篇文章时,正好有两位青年作家光临寒舍。他们问我在写什么,我把文章内容说给两位青年人听,他俩笑了好一阵子,吐出这样几句黑色幽默:“都说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啃老族’,这是我们的耻辱;但是国人中的‘啃老老族’,还在前人的辫子上打秋千,是不是另一种耻辱呢!年轻人‘啃老’应当批评;那些‘啃老老族’两只脚可是原地踏步。更有甚者是向后走的——那叫复古!”

我的心被年轻人点燃了,便以幽默回答幽默:“人家说简体字回归繁体,是找回失落的中华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何不恢复甲骨文的使用,岂不更有中华文化底蕴?甲骨文字,由一个个龟形和弓形的笔画组成,内藏阴阳八卦和中国风水,实在美不胜收呢!”

两位青年作家哈哈大笑:“那么一来,中国人要沿着时间隧道倒退,有的怕要成为电子时代返古的木乃伊了……”

笔者对辛勤的考古工作者,对真正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人,内心充满了敬意。但是目前有一种以传承中华文明为由,实则背离了科学发展的人,笔者不能视而不见,故写此一纸短文。期待读者评说。

20097月于书斋

(原载文汇报)

推荐者语:

我近年来所读文章中,印象最深,最为讚赏的是文汇报上丛维熙先生的《恢复使用甲骨文如何》,

这是篇讲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文章。

如果进一步问我,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名句、警句吗?

有呀!“国粹疯狂时,历史倒退日”这两句,就完全值得写成门对贴在大门上,写成对联挂在屋堂里。

遗憾的是,我名下既没有大门,也没有堂屋,更没有书法家朋友。

读者推荐

所有跟帖: 

白色金字塔之謎暗藏驚天密碼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27/2021 postreply 22:31: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