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谈当前的局势

本帖于 2021-05-24 14:55:2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如松:英国又回来了,日本的枪口瞄准的是谁?

 

 

 
 
 

1948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

1963年9月16日脱离英国的马来亚、新加坡、北婆罗洲沙巴和砂拉越共同参组马来西亚联邦独立。(1965年,新加坡独立)

从这时开始,英国本土势力基本上就已经退出了亚洲,也基本不再参与亚洲的军事活动。

但时隔近六十年之后,英国本土的军事力量再次回到了亚洲。

英国驻日本大使馆4月26日表示,英国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将执行首次作战部署,带领英国海军舰队前往印太海域,首访日本和韩国港口。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除航母之外还包括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补给舰和1艘配备了“战斧”巡航导弹的“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

英国政府发布的新闻稿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将与美国海军舰艇及一艘荷兰巡防舰一起共同和日本、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法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丹麦、希腊、意大利、土耳其、以色列、印度、阿曼与韩国的部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说:“当我们的航母战斗群下个月(本月)启航时,全球英国的旗帜将高高飘扬。这彰显了我们的力量和影响力,拉近了我们和朋友的联系,也重申了我们对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挑战的承诺。”“他们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向世界证明,英国并不是在倒退,而是在前进,并会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眼看英国在衰落,今天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实力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退居到世界的第五位,财政收入也有限,已经无法支撑其全球扩张活动。但英国人却从不是吹牛逼的国家,华莱士所说与我们所看到的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华莱士的说法又必然有他的依据。那么,华莱士这番话的底气何在?

虽然英国航母来到印太将与很多国家进行军事演练,但观察人士却认为,这再次掀开了英日两国合作的新篇章。

为什么英日合作如此引人注目?源于上一次英日合作彻底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亚洲!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英国如何通过“大陆均势策略”平衡欧亚大陆局势的文章《如松:普京是个倒霉蛋》(4月 7日),在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之后,俄罗斯逐渐壮大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强权,沙皇自己也以欧洲宪兵自居。在当时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看来,沙皇这种态度就是标准的找抽姿势。因此,英国联合法国、奥斯曼帝国、撒丁王国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收拾了俄罗斯,让沙皇画押认输。

但仅此一战并不足以遏制俄罗斯的野心,源于此后的俄罗斯确实又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俄罗斯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农奴制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虽然基于人口、土地和资源优势一直是欧洲强国,但只能算是敲边鼓的二流强国。可19世纪中叶之后,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在位)竭力推动社会改革,让俄罗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亚历山大三世执政时期,俄罗斯的煤炭开采量增长110%、石油开采量增长了惊人的1468%、炼钢工业增长159%、生铁锻造业增长487%,粮食产量达到了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黑麦产量达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55%,黄金储备增加了210%,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增加了9倍!

而同时期英国的生产总值只增长了2.5倍,法国增长了2.6倍。

以俄罗斯的尿性,当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时是必定要欺负四邻、掠取利益的,否则它就不叫俄罗斯了。但欧洲方向上有德国、奥匈帝国、法国等一众强国,海上的英国也在盯着自己,俄罗斯在欧洲方向上很难捞到油水,就只能掉头向东。俄罗斯不仅在1900年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役、收获了大量的白银赔款,还趁机占领了中国东北广阔的领土,成为这一时期的“赢家”。

英国看见这头北极熊又跑到远东去了,为了打击俄罗斯的扩张野心,英国也就如影随形地来到了亚洲,1902年2月12日,英日宣布结成同盟。

当英日签订了结盟协议之后,俄罗斯立即感觉了英国的意图,那就是与日本携手要在远东地区收拾自己。

面对英日同盟,俄罗斯希望可以先和德法结成三国同盟,当欧洲大陆的方向稳定之后,就可以以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国土作为后方,全力出击远东。但德皇威廉二世认为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1894年至1917年在位)就是个乡下的土老帽(这是欧洲人看待俄罗斯的一贯眼光),拒绝了俄罗斯的结盟要求。虽然俄罗斯于1902年3月16日与法国完成了结盟,但欧洲依旧牵扯了俄罗斯的部分精力。但后来,英日又与俄法等国结盟构成了一战的协约国阵营,而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则构成了一战时期的同盟国阵营。

面对英日同盟,当时的清朝、美国也强烈反对。

美国反对的有道理,由于美国、日本在当时都是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帝国,彼此都希望向太平洋扩张,这就会产生利益冲突。事实也证明,二战时期在太平洋战场上美日进行了一场血战,就可以看做是英日同盟之后、日本加速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清朝的反对就有点土老帽了,它或许是在想,日本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自己,不反对有点说不过去。清日两国是近邻,快速崛起的日本当然是清朝的威胁。但当时,俄罗斯在远东不断扩张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既然已经拿下了东北,下一步的目标只能是蒙古地区和关内,这都是清朝的版图,所以,俄罗斯才是当时清朝的头号敌人,而崛起的日本首先要面对的也是俄罗斯。所以,清朝就是个典型的土老帽,或者说它是一个根本就没有战略的朝廷,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街头大妈。

对刚刚崛起的日本而言,大英帝国肯与自己结盟大大提升了它的声望与自信心,这对一个国家内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俄罗斯是欧洲强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国力快速壮大,特别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在亚洲国家面前看起来就是难以撼动的巨人。但日本与英国结盟、声望与自信心快速提升之后,于结盟之后两年就直接向俄罗斯宣战,这就是日俄战争。

日本的宣战行为估计在当时让整个世界大吃一惊!

日俄战争实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双方皆进行了举国动员,不仅以举国之力动员军队,还以举国之力动员补给,这是一场两国之间的生死决战。同时,许多新的军事装备开始首次用于战争,如速射炮、机枪、卡宾枪等。

在日俄于陆地进行的战争中,经过辽阳会战、旅顺会战、奉天会战等战役,日军彻底击败了俄军,让俄罗斯滚出了清朝国土。在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先是在战争初期就给予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毁灭性的打击,迫使俄罗斯必须调动欧洲波罗的海及黑海的舰队驰援太平洋,然而黑海舰队不能通过和俄罗斯敌对的奥斯曼帝国掌控的土耳其海峡,所以可调动的只剩下波罗的海舰队。当时的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但掌控在日本的同盟英国手中,俄国的舰队无法通过,被迫只能绕过非洲的好望角,这大大的延长了航行时间,再加上中途无法停靠英国殖民地的海港取得补给,让波罗的海舰队的战力严重衰退,在七个月的漫长航行之后人困马乏、士气低落,结果在对马海战(下图)中被日本海军轻易的击败,全军覆没。 

日本先是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击败了清朝,在日俄战争中又让俄罗斯失去了过半海军,将俄罗斯势力逐出了东北,从此跃升为亚洲第一强国。对英国而言,与刚崛起的日本结盟也大为获益,有力地遏制了俄罗斯的扩张,此后一直到俄罗斯崩溃(1917年)为止都再也无力与英国进行殖民地竞赛。

虽然俄罗斯被英国鼓捣残废了,但又一个更强的强权——日本在亚洲快速崛起,这就是英国干的事。因此就需要在二战中与美国、中国、俄罗斯一起结盟打日本,但这是后话。

日俄战争是自19世纪开始,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国家、黄种人国家打败白人国家、非基督教国家打败基督教国家的第一个正面例子,欧洲因此一战而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改变了观点,而日本因为打败了身为列强的俄罗斯,国际地位空前提升,极大增强了那些非欧美国家的民族自信心。

以日俄战争的战胜为起点,日本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到二战鼎盛时期日本的占领区域如下图,日本成为一个横跨日本本岛、部分东亚大陆、中南半岛、东南亚诸国和西太平洋的大帝国。日本完全依赖自己的硬实力实现了快速扩张:

到这,一定有朋友会说,历史有内在规律,但决不会简单重复,今天的日本、英国与100多年前已经截然不同,今天的结盟难以重现当初的效果,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同与不同:

首先是英国。

一战之后,随着殖民地不断独立,日不落帝国的光环不在。对于衰落的根源,英国精英阶层总结出来的主要经验就是,依靠军事和财政进行有形的硬性扩张,就是最大的祸首。当英国本身的人口、财政支付能力无法支持这种依靠硬实力进行的扩张时,帝国就会快速解体。

事实上,这种硬性扩张几乎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帝国进行扩张的唯一模式。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兴盛时期都热衷于使用硬实力进行扩张,最典型的就是隋朝,虽然隋文帝时期国力鼎盛,但隋炀帝硬性扩张的结局却是快速解体;再有就是汉武帝时期,热衷于通过硬实力扩张,但武帝末期已经濒临危机,等等。当然还有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依靠硬实力快速扩张为大日本帝国,但二战战败后快速解体。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帝国,也都是同样的扩张模式与解体模式。

对于人类社会和我们每个人来说,反思才是一个好东西,这就是英国的特长。

二战之后的英国反对通过硬实力进行扩张(当然也有国力的原因),反而热衷于通过软实力建立自己的同盟,那就是英联邦。同时,美国充分吸取了英国的教训,即便二战之后逐渐成为世界的强权,即便在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地有大量的驻军,但也没兴趣让这些国家成为自己的殖民地,而是通过软实力(英语文化和它的价值观)进行扩张,就源于美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通过硬实力进行扩张所带来的弊端。

打群架,就是二战之后美国、英国的行事风格,联系群成员的纽带就是软实力。

我个人最推崇的中国封建时代就是唐朝。虽然太宗、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力鼎盛,但却并不是一味通过硬实力进行扩张,而是软硬实力互相结合,让四周宾服,因此,周边国家主动奉太宗皇帝为天可汗,唐朝被周边国家衷心拥戴为“天朝上国”。是隋唐的文明吸引了日本,它不断派官员和学生来中土学习,而拥有博大胸襟的太宗皇帝更曾经直接任命日本实习官员为大唐使节出使他国,大唐之“容”可容大海,容的下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所以我们被称为汉人之后,又被称为唐人。

有容乃大!唐朝足以让全球所有国家敬仰。

二战之后美英的做法,可以看到唐太宗、高宗时期的影子。

所以,依靠硬实力建立起来的“日不落帝国”确实已经衰落、远去,但英国在构建新的“日不落帝国”,那就是以英语文化圈和海洋文化圈所组成的隐形联盟,是依靠软实力构建在一起的。英国是这个联盟的隐形盟主,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日本甚至德法都是英国的影子,大家都在依照英语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规则行事,都以英国式的思维思考问题。本次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首次进行作战部署,即有美国、荷兰舰船随行,又有14个国家与之进行联合军演,就是这个隐形联盟实力的体现。

个人认为,上述就是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说出那番豪言壮语的出发点,英国确实很可能正处在新的上升期。

所以,与当初的日不落帝国一样,英国依旧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大的一股力量。差别是,上一次的力量是依靠硬实力结合在一起,本次是依靠软实力结合在一起。

再看日本。

1902年,当时的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强国,美洲的美国快速崛起,从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来说,当时的日本只能算新兴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有限。而今天,日本的科技水平已经是一流,或许还比不上美国,但强于其他所有国家,这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可以得到证明;日本如今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工业品的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一旦日本开始走上武装之路,它的军事装备水平很可能会直追美国(部分军备的水平会超过美国),加上日本民族的纪律性和战斗精神,日本的战力比100多年前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

所以今天的英日结盟,与100多年前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甚至比那一次的意义更加重大。

本次英日再次结盟的目标对准的是谁?应该不是俄罗斯。如今俄罗斯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工业化水平远远不是日本的对手,虽然很多人将俄罗斯吹嘘成“战斗民族”,但却不会放在日本人眼中,更不会放在美日联军的眼中。所以,本次英日联盟的目标只能是中国!也因此过去一直在说,中国崛起之后的直接对手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必然需要与日本进行硬碰硬的碰撞!

历史永远不会简单地重演,但无论本次中日对决谁胜谁败,亚洲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也都会从此而改变!

 

 

=======================================================

 

如松:狡诈的普京,台湾的“胜负手”

 

 

在前面的文章《如松:英国又回来了,日本的枪口瞄准谁?》中已经说到,依靠硬实力进行扩张的帝国,崛起的速度比较快,但衰落的速度也快,因为扩张过程的“摩擦力”很强,对帝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极大,当综合实力无法支撑进一步的扩张行动时,就很容易快速衰落。英国自日不落帝国解体之后就在反思,认为这种依靠硬实力的扩张是不可持续的,从战略上来说就必须转向软、硬势力相结合的扩张之路,反思是英语文化的优良传统。

过去约五百年中,哪一个帝国最成功?

或许您说是英国和美国,它们都曾经驰骋五大洲四大洋,也有人会说是德国和日本,在崛起时帝国扩张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快。但自从地理大发现之后所兴起的一众帝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日本都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最“愚蠢”的帝国毫无疑问属于德国,在一战、二战时期两次崛起,但都被快速地打回了原形!

至于中国大陆,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倒闭了三代朝代——明朝、清朝、民国,也是一个糟糕的帝国。

在过去的约五百年中,最成功的帝国是俄罗斯!

或许您摇头,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俄罗斯奉行的就是软、硬实力相结合的扩张之路。

蒙古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建立了钦察汗国,存续的年代是1226年至1502年,在钦察汗国域内、以莫斯科为中心有一个公国叫莫斯科大公国,存续的年代是1263年至1547年。

公元13世纪,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上游的一个叫莫斯科的村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起来,1263年建立起莫斯科大公国,最初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公里,这就是俄罗斯和苏联的伊始。苏联鼎盛时期的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今日俄罗斯的面积是1709.82万平方公里,分别是刚成立时莫斯科大公国面积的17231、13152倍,这就是俄罗斯帝国在过去七百多年的成就。

1533年俄罗斯帝国的领土面积是280万平方公里,苏联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是1533年的8倍,目前俄罗斯的面积是1533年的6.1倍。这是俄罗斯在过去四百多年的成就。

更让人吃惊的是,虽然苏联解体时期失去了各加盟共和国约五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俄罗斯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却只丢失了一块国土——中国东北(被日本击败后退出),然后就基本未曾丢失过国土,这在以往的帝国中也是鲜见的!

所以,在过去六七百年中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最成功的帝国。

更让人惊诧的是,俄罗斯在数百年的领土扩张过程中,除了日俄战争之外基本未进行过需要全国总动员的征服战争。拿破仑战争和一战二战中俄罗斯帝国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但那并不是主动对他国进行的征服活动。

最核心的差别是,俄罗斯帝国所进行的扩张活动,主要依靠的并不仅仅是硬实力(硬实力是依托之一),以审时度势、趁火打劫等为核心的、包括外交在内的软实力也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软、硬实力互相结合实现了俄罗斯的扩张过程。

在掠夺清朝土地的过程中,俄罗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行事风格:

1857年末,英国和法国共组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58年,大沽口前后经历了三次激战。1860年8月,大沽口再度陷落,此后,联军攻下天津进逼北京。

这是清朝需要全力应对的战争,无暇他顾。而张家湾战役和八里桥战役清军的惨败,打掉了清朝的所有士气和胆气,让清朝惊慌失措。

但这场战争的赢家却不是英法,当然更不是吃了败仗的清朝,而是遥远的俄罗斯!

既然清朝需要全力应对英法联军,就是俄罗斯趁火打劫的时候,趁你病、要你命是它的拿手好戏。

《瑷珲条约》是清朝与俄罗斯之间一份重要的合约,让清朝损失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打响、趁清朝无暇他顾时达成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俄未享有五口通商之利,心有不甘,沙皇尼古拉一世(1796-1855)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任命穆拉维约夫在黑龙江区域进行大规模移民,经营该地区。到道光末年(1850年),黑龙江流域北部和滨海地区已经是俄人天下。从咸丰三年(1853年),穆拉维约夫继续在黑龙江北岸进行殖民。

在太平天国席卷清朝南方、严重威胁清朝政府统治之时,英法联军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在英法联军开始进攻之后,俄罗斯立即施展自己狡诈的功夫,期待坐收渔利。它号称出兵“调停”,向清朝声明要“助华防英”,目的是威胁清朝放弃大片国土作为报答,《瑷珲条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笼。

《瑷珲条约》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一小块地区(即我们所称的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允许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但清朝也不傻,知道“俄人奸诈”,当然不会在俄罗斯动嘴说“助华防英”的情形下便签订《瑷珲条约》。但到了英法联军逼近京津时,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开始抓紧有利时机进行威逼,他率领俄国哥萨克部队,声称要“助华防英”,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这天正是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的第三天,穆拉维约夫进入爱珲城会晤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穆拉维约夫表示,俄军为了防堵英法,陆续屯兵移民于黑龙江北岸,经营多年,已初具规模,现在俄人屯居既已成事实,再者东界界限迄未定准,不如由俄国领有该区。

英法军队此时尚在京津,距离外东北还有十万八千里,英法军队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外东北这块鸟不拉屎的地方,但并不妨碍穆拉维约夫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驻防外东北是为了防备英法。

奕山答以两国交界早经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以至于海为界,向无更改,拒绝穆拉维约夫的要求。

穆拉维约夫警告奕山,如不就范,将强行驱逐江东六十四屯的百姓。

双方争执不下,当日谈判无果。

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隔日答复,这就是《瑷珲条约》。

第二次谈判时,清朝代表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根据奕山奏报,在谈判期间,穆拉维约夫带“有大船二只,夷人二三百名,枪炮军械俱全,泊于江东”。

当天晚上,黑龙江上俄罗斯炮艇的炮声不断,让当地居民惊慌失措,奕山在大炮的威胁之下最终屈服。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十五日,穆拉维约夫将条约草本送交奕山,四月十六日(5月28日)正式签字。

但在奕山签订条约之后,清政府不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

俄罗斯人继续耍手段。

前面说到,英法联军于1960年进入北京通州在八里桥战役中打败了清军在华北地区的主力,仗虽然是英法军队打的,但此后签订《北京条约》时,俄罗斯却加入了英法一方,它以战胜者的姿态,与英法一起与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让清朝在《瑷珲条约》上签了字。

《北京条约》不仅承认了奕山于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有效,让清朝失去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40万平方公里永久性归予俄国(下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英法和清朝不断打仗,但赢家却是俄罗斯。

俄罗斯在本次征服过程中损耗了多少兵力与财力?很少。抛开个人感情因素不谈,任何人都不得不佩服俄罗斯的手段。

我们都熟悉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事件,战争虽然爆发在八国与清朝之间,但最主要的受益者依旧是俄罗斯,它获得的庚子赔款最多,还强行占领了东北,而且这个过程中几乎是兵不血刃,没遭遇多少兵员与财力的损失,这也是俄罗斯的手段。

就是靠着这些审时度势、准确抓住时机的能力,以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趁火打劫等手段,再辅之以军事手段,通过很小的代价,俄罗斯就占据了奥斯曼帝国、清朝和中亚、东欧地区的大片国土,让俄罗斯的国土飞速扩张。

俄罗斯是软、硬实力互相结合以实现扩张的典范。虽然领土飞速扩张,但扩张国土的过程中又极力避免过度损耗自己的硬实力,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守护已经获得的国土,所以,俄罗斯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甚少丧失土地,让俄罗斯成为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帝国!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进行征服活动的风格,普京继承的就是这样的传统。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俄罗斯是一代帝国的典范,英国也是。相反,德国、日本都是帝国中最愚蠢的典范,带来的是帝国的快速解体,所以,仅仅依靠硬实力的一勇之夫不足以成大事。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中俄联手,俄罗斯瞄准乌克兰,而中国瞄准五统TW,这就在战略上形成了掎角之势,这种设想有可能实现吗?

过去数百年,俄罗斯对欧洲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俄罗斯自认为是欧洲国家,对欧洲就有“家”的心态,在过去数百年的历史中在欧洲和黑海方向上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比如在奥斯曼帝国解体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大量的领土,包括战略要地克里米亚,但俄罗斯对欧洲也有恨,在历史上对俄罗斯揍的最狠的也是欧洲国家,包括瑞典、法国、德国、英国等,而法国、德国都曾经让俄罗斯濒临灭国的危机,所以,俄罗斯对欧洲是爱、恨、怕交织在一起。

乌克兰自然不是俄罗斯的对手,但如果北约坚决支援乌克兰,俄罗斯却未必能速战速决。当初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预计三个月解决战斗,但最终耗时9年还无法获得胜利,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旦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场,普京必然担忧再次解体的危机。更为重要的是,以倾国之力对他国进行灭国战争不符合俄罗斯传统的行事风格!所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灭国之战的可能性太小了。

如果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可以一举而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也就不必急于一时,任何时候都可以行动。

所以,即便台海打响战争,普京也未必打响对乌克兰的战争。

有人会说让俄罗斯先打响乌克兰战争,然后中国在台海动手,这种想法是将普京当成诱饵,似乎普京也不是这样的傻瓜,是否在乌克兰动手、何时动手,都不会受别人左右。

无论英法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俄罗斯都及时出手在清朝身上摄取利益,根源在于清朝是一个大国,可以在它身上获取利益的良机是稍纵即逝的,甚至百年、数百年才有一次,所以,每次清朝遭遇外敌时,都看到了俄罗斯狡诈的身影,源于良机稍纵即逝。

俄罗斯对中国的东北、蒙古、新疆方向一直都有窥视之心,一旦台海、南海方向对日美联军的战争打响,俄罗斯会不会复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期的做法?这种可能性根本不能排除!

一旦俄罗斯采取这种策略,就会直接成为台海、南海争夺的胜负手。

虽然变数很多,但中国或还是有能力避免这种被动局势。那就是在东南方向战事打响时,在俄罗斯方向上保持最高度的戒备,如此,就有可能让其陷入犹豫的心态,无法发起果断的军事行动。相反,一旦认为俄罗斯是背靠背的“战友”,大概率会被俄罗斯在自己的后背上咬上一口,直接成为东南方向战事的胜负手!

一个人、一个国家犯错误不可怕,谁都会犯错误,哪个国家也都会犯错误,但如果重复过去的错误,就意味着欠缺反思能力,就无法长大。

祝中华好运!

 

 

==========================================================

 

如松:普京的目光

 

前面已经说过,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侵华战争)爆发、清军无暇他顾的关头,俄罗斯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随后在《北京条约》中又强迫清朝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共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俄罗斯。这两块合计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被称为外东北,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北相对应。此后,俄罗斯还在新疆方向上强迫清朝割让了大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见下图。

获得了外东北之后,俄罗斯帝国达到了它在远东的战略目标了吗?远远没有。

观察俄罗斯的地图(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地理上的弊端,虽然它的国土异常广阔,但北部绝大部分都处于北极圈内或北极圈的边缘地带,没有温水港也就难以发展;南部有漫长的陆地边界,没有出海口也就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俄罗斯国土欧洲部分有圣彼得堡(下图下,红点处)作为进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具备了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所以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一直位于它国土中的欧洲部分。

但仅有圣彼得堡一个出海口,对于面积广阔的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有了2013年开始的乌东战争,普京为了黑海的出海口,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制裁,不顾可能与北约发生全面战争的风险,吞并了克里米亚。

对克里米亚的争夺一直贯穿着俄罗斯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在俄罗斯又被称为是东方战争,这是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战场就在克里米亚。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英国、法国、奥斯曼、萨丁,最终俄罗斯战败,失去了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权。所以,2013年对克里米亚的争夺,不过是俄罗斯历史的延续。

俄罗斯的北部和南部没有温水港和出海口,从东西方向来看,俄罗斯就像是一个大口袋,口袋的开口就是欧洲方向,目前有两个出海口——圣彼得堡和克里米亚,口袋的底部就是远东。

远东地区没有出海口,经济就难以发展,地广人稀就难以守护,让俄罗斯显得头重脚轻,这是战略上的不平衡。如果远东地区无法发展,经济与政治就主要局促在国土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就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不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

如果要让俄罗斯摆脱自己的地理弊端,壮大自己对亚洲的影响力,就必须在远东方向获得优良的出海口,这就是历代俄罗斯君主或领导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俄罗斯虽然占领了清朝外东北的领土,获得了海参崴港,让俄罗斯的地理缺陷有所缓解,但却并未完全解决问题。源于海参崴港结冰期长达4个月,远东的企业只有八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过港口进行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进出口,这就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虽然在19世纪中期外东北就并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但远东部分一直无法获得明显的发展,俄罗斯的地理弊端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如何在远东获得不冻港,就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根本战略。

认识了上述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俄罗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华战争)之后一百多年中的对华政策。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根据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取得台湾、澎湖以及辽东半岛,这就使得日本获得了辽东半岛的主权。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已经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一旦辽东半岛并入日本,俄罗斯向南获得不冻港的意图就难以实现(参见下图)。面对这种局势,俄罗斯立即联合德国、法国出面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三个欧洲强国的压力之下,日本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辽南条约》,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了清朝,这就给了俄罗斯提供了机会。

趁着日本击败清朝、清朝正处于颓势之际,俄罗斯开始趁火打劫,这是俄罗斯的拿手招数。仅仅甲午海战之后一年多的1896年3月,俄罗斯就以携手对付日本为名,立即与清朝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即《中俄密约》。条约中以清朝俄罗斯携手对抗日本为名,让清朝将大量的东北权益拱手让予俄罗斯。

条约中达成了俄罗斯租借旅顺港的协议,此举终于让俄罗斯在远东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不冻港。俄罗斯立即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1897年12月,一支俄国舰队出现在旅顺港。

条约还约定,清朝允许俄罗斯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便于俄国运输军队。

1897至1903年间,俄国与清政府又在东北建造了一条由哈尔滨通过沈阳到旅顺港的东清铁路。东清铁路由清政府及俄国共同拥有,这不仅是一条铁路,还包括铁路沿线区域的管辖权,管理权均由双方分担,这条使用俄国轨距的铁路在驻东北俄军的保护下建造。由于使用的是俄罗斯铁路的轨距,再加上由俄罗斯军队负责保护,俄罗斯就实际上控制这条铁路以及沿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俄国以保护领事及在华资产为由入侵满洲。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担任俄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兼陆军大臣为总参谋长,以保护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为名,出动18万军队,从瑷珲、满洲里、珲春、三江口、旅顺等地,分六路进入东北。至10月6日,东北三省全境落入俄军控制。

两条铁路加上东北的大量驻军,让俄罗斯对远东的控制大大加强,在远东获得了不冻港——旅顺,俄罗斯的地理弊端就得到了解决。东北与外东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之后,俄罗斯东西两侧的力量就十分均衡,它不仅可以在欧洲显示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在亚太显示影响力,俄罗斯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是一个足以影响世界的大帝国!

但对于日本来说,虽然甲午海战战胜,但东北这只煮熟的鸭子却飞到了俄罗斯的盘子里,自然心有不甘!

俄国侵吞东北,使日、英、德等国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会受损,均出面干涉要求俄国撤军,美国和法国也表示反对。俄国因慑于列强干涉,于1902年4月与清朝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中确定俄军将分三个阶段撤兵,以六个月为一阶段。既然俄罗斯已经获得了旅顺不冻港,实现了多年的战略目标,自然就不会遵守这份条约。结果,俄罗斯只在第一期履行约定撤兵,于1903年4月第二阶段撤兵期限时违反约定,更于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务部另提《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侵呑满洲的条款,并重新出兵占领沈阳。其后,沙皇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统治满洲。当俄罗斯在满洲任命了总督进行管理之后,意味着它认为满洲已经进入了它的版图,不再属于清朝。

但这激怒了日本,立即引爆了日俄战争。

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2月8日,日本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攻击停泊在旅顺港的俄罗斯舰队,2月9日俄国对日宣战,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对俄罗斯政府宣战,双方进行战争总动员,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战败,只好吐出了到嘴的满洲和旅顺不冻港,这标志着俄罗斯自外东北的第一次南下以失败告终,夺取不冻港的努力失败。

从此满洲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建立了伪满洲国。

但俄罗斯不会放弃自己的战略目标——南下并获得不冻港。

二战中,中国与苏联是盟国。1941年4月13日,苏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在这份条约中实现了外蒙古的独立,并发表联合声明说:为了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 ”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还趁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极其困难之际,逼迫国民政府承认蒙古独立。

《苏日中立条约 》让日本和苏联都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中华民国成了唯一的牺牲品。

二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与西方关系已陷入隔绝,苏联又开始趁火打劫。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 ,并组建联合舰队。当时中国的海军刚刚起步,几乎可以用空白来形容,海军实力远远不如苏联,组建联合舰队之后中国也不可能利用苏联的海岸线和港口,只意味着苏联舰艇可以巡航中国的海岸并进驻中国港口,苏联希望控制辽东和东南沿海的目的十分清楚,这与甲午海战之后俄罗斯控制东北与旅顺不冻港的战略意图完全一致。

苏联的这个建议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断然拒绝。既然苏联达不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此后的中苏关系就以各种借口开始急剧恶化——这就是中苏交恶,最终引爆了珍宝岛战争,甚至差点引爆苏联对中国的核战。当苏联的战略意图无法达成之后当然会恼羞成怒,试图通过战争进行胁迫就是必然的反应。

从上述事件中明显可以看到,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俄罗斯就在执行两步战略:第一步是侵占外东北;第二步就是转而向南,希望获取自己在远东的不冻港,实现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战略平衡,发展成可以左右整个世界的大帝国。

很多人都看到了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冲突,比如基辛格对此就洞若观火。他早就认定了中俄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无法弥合,更无法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因此,他1972年用联中抗苏战略最终搞垮了苏联。1979年中美建交,随后双方立即在越南(对越自卫反击战)和阿富汗战场上出击,这直接注定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回顾俄罗斯在过去数百年的扩张历史,它甚少主动出击对他国采取灭国战争,而是审时度势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清军战败之际夺得了外东北;趁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侵华、清军战败之际夺取了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恢复期而苏联正处于国力鼎盛时期,苏联以绝对优势的地位意欲获得辽东沿海和东南沿海的控制权,等等,都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行为,再加上它很善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构成了俄罗斯的行事风格。正是依靠这些风格,俄罗斯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不断扩张。

即便到今日,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的国力急剧衰退也是很多俄罗斯人心中之痛,这其中就包括普京,你认为在苏联解体事件中他心中最痛恨的是谁?

国际博弈是十分残酷的,中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脚下踩的是谁的尸骨?

如今中美对抗愈演愈烈,无论战场是在台海还是南海,中国的对手都将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甚至还包括欧洲国家,中国自然需要全力以赴。在战争进入最紧急的关口之前,俄罗斯肯定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它会像一只安静的猴子,这是善于审时度势者的必然做法。但是,一旦到了最紧要的关口,趁火打劫的良机也就到了,普京的目光会盯向什么地方?

或许,对上述问题你已经有了答案。

希望可以敲醒一些人,不要沉睡在中俄“背靠背”的“美梦”中。

 

 

====================================================

 

如松:普京的目光

 

 

 

前面已经说过,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侵华战争)爆发、清军无暇他顾的关头,俄罗斯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随后在《北京条约》中又强迫清朝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共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俄罗斯。这两块合计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被称为外东北,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北相对应。此后,俄罗斯还在新疆方向上强迫清朝割让了大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见下图。

获得了外东北之后,俄罗斯帝国达到了它在远东的战略目标了吗?远远没有。

观察俄罗斯的地图(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地理上的弊端,虽然它的国土异常广阔,但北部绝大部分都处于北极圈内或北极圈的边缘地带,没有温水港也就难以发展;南部有漫长的陆地边界,没有出海口也就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俄罗斯国土欧洲部分有圣彼得堡(下图下,红点处)作为进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具备了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所以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一直位于它国土中的欧洲部分。

但仅有圣彼得堡一个出海口,对于面积广阔的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有了2013年开始的乌东战争,普京为了黑海的出海口,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制裁,不顾可能与北约发生全面战争的风险,吞并了克里米亚。

对克里米亚的争夺一直贯穿着俄罗斯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在俄罗斯又被称为是东方战争,这是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战场就在克里米亚。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英国、法国、奥斯曼、萨丁,最终俄罗斯战败,失去了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权。所以,2013年对克里米亚的争夺,不过是俄罗斯历史的延续。

俄罗斯的北部和南部没有温水港和出海口,从东西方向来看,俄罗斯就像是一个大口袋,口袋的开口就是欧洲方向,目前有两个出海口——圣彼得堡和克里米亚,口袋的底部就是远东。

远东地区没有出海口,经济就难以发展,地广人稀就难以守护,让俄罗斯显得头重脚轻,这是战略上的不平衡。如果远东地区无法发展,经济与政治就主要局促在国土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就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不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

如果要让俄罗斯摆脱自己的地理弊端,壮大自己对亚洲的影响力,就必须在远东方向获得优良的出海口,这就是历代俄罗斯君主或领导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俄罗斯虽然占领了清朝外东北的领土,获得了海参崴港,让俄罗斯的地理缺陷有所缓解,但却并未完全解决问题。源于海参崴港结冰期长达4个月,远东的企业只有八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过港口进行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进出口,这就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虽然在19世纪中期外东北就并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但远东部分一直无法获得明显的发展,俄罗斯的地理弊端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如何在远东获得不冻港,就是俄罗斯在远东的根本战略。

认识了上述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俄罗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华战争)之后一百多年中的对华政策。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根据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取得台湾、澎湖以及辽东半岛,这就使得日本获得了辽东半岛的主权。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已经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一旦辽东半岛并入日本,俄罗斯向南获得不冻港的意图就难以实现(参见下图)。面对这种局势,俄罗斯立即联合德国、法国出面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三个欧洲强国的压力之下,日本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辽南条约》,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了清朝,这就给了俄罗斯提供了机会。

趁着日本击败清朝、清朝正处于颓势之际,俄罗斯开始趁火打劫,这是俄罗斯的拿手招数。仅仅甲午海战之后一年多的1896年3月,俄罗斯就以携手对付日本为名,立即与清朝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即《中俄密约》。条约中以清朝俄罗斯携手对抗日本为名,让清朝将大量的东北权益拱手让予俄罗斯。

条约中达成了俄罗斯租借旅顺港的协议,此举终于让俄罗斯在远东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不冻港。俄罗斯立即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1897年12月,一支俄国舰队出现在旅顺港。

条约还约定,清朝允许俄罗斯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便于俄国运输军队。

1897至1903年间,俄国与清政府又在东北建造了一条由哈尔滨通过沈阳到旅顺港的东清铁路。东清铁路由清政府及俄国共同拥有,这不仅是一条铁路,还包括铁路沿线区域的管辖权,管理权均由双方分担,这条使用俄国轨距的铁路在驻东北俄军的保护下建造。由于使用的是俄罗斯铁路的轨距,再加上由俄罗斯军队负责保护,俄罗斯就实际上控制这条铁路以及沿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俄国以保护领事及在华资产为由入侵满洲。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担任俄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兼陆军大臣为总参谋长,以保护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为名,出动18万军队,从瑷珲、满洲里、珲春、三江口、旅顺等地,分六路进入东北。至10月6日,东北三省全境落入俄军控制。

两条铁路加上东北的大量驻军,让俄罗斯对远东的控制大大加强,在远东获得了不冻港——旅顺,俄罗斯的地理弊端就得到了解决。东北与外东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之后,俄罗斯东西两侧的力量就十分均衡,它不仅可以在欧洲显示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在亚太显示影响力,俄罗斯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是一个足以影响世界的大帝国!

但对于日本来说,虽然甲午海战战胜,但东北这只煮熟的鸭子却飞到了俄罗斯的盘子里,自然心有不甘!

俄国侵吞东北,使日、英、德等国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会受损,均出面干涉要求俄国撤军,美国和法国也表示反对。俄国因慑于列强干涉,于1902年4月与清朝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中确定俄军将分三个阶段撤兵,以六个月为一阶段。既然俄罗斯已经获得了旅顺不冻港,实现了多年的战略目标,自然就不会遵守这份条约。结果,俄罗斯只在第一期履行约定撤兵,于1903年4月第二阶段撤兵期限时违反约定,更于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务部另提《七项撤军新条件》,其中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侵呑满洲的条款,并重新出兵占领沈阳。其后,沙皇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统治满洲。当俄罗斯在满洲任命了总督进行管理之后,意味着它认为满洲已经进入了它的版图,不再属于清朝。

但这激怒了日本,立即引爆了日俄战争。

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2月8日,日本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攻击停泊在旅顺港的俄罗斯舰队,2月9日俄国对日宣战,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对俄罗斯政府宣战,双方进行战争总动员,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战败,只好吐出了到嘴的满洲和旅顺不冻港,这标志着俄罗斯自外东北的第一次南下以失败告终,夺取不冻港的努力失败。

从此满洲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建立了伪满洲国。

但俄罗斯不会放弃自己的战略目标——南下并获得不冻港。

二战中,中国与苏联是盟国。1941年4月13日,苏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在这份条约中实现了外蒙古的独立,并发表联合声明说:为了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 ”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还趁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极其困难之际,逼迫国民政府承认蒙古独立。

《苏日中立条约 》让日本和苏联都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中华民国成了唯一的牺牲品。

二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与西方关系已陷入隔绝,苏联又开始趁火打劫。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 ,并组建联合舰队。当时中国的海军刚刚起步,几乎可以用空白来形容,海军实力远远不如苏联,组建联合舰队之后中国也不可能利用苏联的海岸线和港口,只意味着苏联舰艇可以巡航中国的海岸并进驻中国港口,苏联希望控制辽东和东南沿海的目的十分清楚,这与甲午海战之后俄罗斯控制东北与旅顺不冻港的战略意图完全一致。

苏联的这个建议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断然拒绝。既然苏联达不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此后的中苏关系就以各种借口开始急剧恶化——这就是中苏交恶,最终引爆了珍宝岛战争,甚至差点引爆苏联对中国的核战。当苏联的战略意图无法达成之后当然会恼羞成怒,试图通过战争进行胁迫就是必然的反应。

从上述事件中明显可以看到,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俄罗斯就在执行两步战略:第一步是侵占外东北;第二步就是转而向南,希望获取自己在远东的不冻港,实现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战略平衡,发展成可以左右整个世界的大帝国。

很多人都看到了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冲突,比如基辛格对此就洞若观火。他早就认定了中俄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无法弥合,更无法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因此,他1972年用联中抗苏战略最终搞垮了苏联。1979年中美建交,随后双方立即在越南(对越自卫反击战)和阿富汗战场上出击,这直接注定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回顾俄罗斯在过去数百年的扩张历史,它甚少主动出击对他国采取灭国战争,而是审时度势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清军战败之际夺得了外东北;趁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侵华、清军战败之际夺取了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恢复期而苏联正处于国力鼎盛时期,苏联以绝对优势的地位意欲获得辽东沿海和东南沿海的控制权,等等,都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行为,再加上它很善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构成了俄罗斯的行事风格。正是依靠这些风格,俄罗斯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不断扩张。

即便到今日,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的国力急剧衰退也是很多俄罗斯人心中之痛,这其中就包括普京,你认为在苏联解体事件中他心中最痛恨的是谁?

国际博弈是十分残酷的,中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脚下踩的是谁的尸骨?

如今中美对抗愈演愈烈,无论战场是在台海还是南海,中国的对手都将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甚至还包括欧洲国家,中国自然需要全力以赴。在战争进入最紧急的关口之前,俄罗斯肯定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它会像一只安静的猴子,这是善于审时度势者的必然做法。但是,一旦到了最紧要的关口,趁火打劫的良机也就到了,普京的目光会盯向什么地方?

或许,对上述问题你已经有了答案。

希望可以敲醒一些人,不要沉睡在中俄“背靠背”的“美梦”中。

所有跟帖: 

接下来的岁月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24/2021 postreply 15:10:5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