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动新疆叛乱的汉族穆斯林,在伊犁被杀了一个精光?
群魔乱舞(五)
作者 | 罗马主义
故事讲到这里,有好多读者留言反映,故事看着很热闹,可是完全不知道彼此之间的关系,希望我能再给大家梳理一下,到底是谁在和谁打?又在什么地方?属于什么民族?信的是什么样的教?毕竟大部分人对新疆都不了解,看着看着,很容易就变成一脑袋浆糊了。
好的,那我就给大家再做一次详细的背景介绍,我们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个的给大家介绍,各个战区的详细情况,然后再在每个战区的下面,都发一个地图,让大家知道它大概的地理位置。
首先我们从最北的塔尔巴哈台说起,这里北边和西伯利亚接壤,东边和哈萨克大草原接壤,西边和外蒙古接壤,南边是伊犁。

不过我们要强调一下,新疆占中国面积的1/6,所以在新疆说接壤这个概念,那都是指要走几百公里荒无人烟的地段,才能看见自己的邻居,这和内地所说的接壤,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里交战的一共有4股力量,第一股是驻守塔尔巴哈台的清军,由领队大臣武隆额率领,只剩下了几百人,除去伤病号,估计还有百把人能作战。
这股力量还包含塔尔巴哈台城内的居民,主要是军属和商人,大概现在还剩下几千人。
第2股力量,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白活佛,根嘎扎勒参喇嘛率领的蒙古志愿民兵,人数在1000~3000人之间,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因为别人是志愿兵,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所以人数忽多忽少也是正常的,他们是清军的坚定盟友。
第3股力量,就是挑起叛乱的汉族新教穆斯林,他们一部分是驻防的绿营士兵,还有一部分是当地屯垦的农垦兵团职工,他们人数众多,除去妇孺老幼,能战斗的有上万人。
他们在被白活佛率领的蒙古兵击败以后,一直以城外的大清真寺为核心,在周围修建了大量的堡垒,挖掘了众多的壕沟,占据着城外的部分地区。
由于白活佛率领的蒙古兵缺乏攻坚能力,不会使用火炮,城里能动的清兵只剩下百把人,也无力出击,所以双方都无力消灭对方,只能处于对峙状态。
第4股力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哈萨克人,这些人在哈萨克草原上游牧,有时向俄罗斯政府效忠,有时向大清政府效忠,他们的人数也是从几千到几万,时多时少。
仗打得顺利,有战利品可抢的时候,就可能会有多达数万人,涌入塔尔巴哈台,一旦遇到了挫折,大部分人又会跑回哈萨克草原,只剩下数千名死硬分子,还在塔尔巴哈台一带作战,他们是汉族穆斯林叛军的盟友。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对双方来说,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吃饭!守城的清军,在被白活佛他们解救之前,就已经断粮了,全靠白活佛他们,上次大胜穆斯林叛军的时候,从哈萨克人那里抢来的上千只牛羊过活。
但是城里有几千人,这点牛羊,也仅仅只勉强坚持到10月份,就再次陷入了粮荒,只能靠白活佛他们接济。
可是白活佛和他手下的蒙古人,毕竟是游牧部落,生产力低下,无法供养这么多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白活佛他们自己也陷入了困境,渐渐的连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蒙古人过的是游牧生活,游牧需要广阔的草原,各个家庭,必须四下分散开来才行,这样牛羊才能茁壮成长。
可是由于现在是战时,如果四散开来,他们就会受到哈萨克人的袭击,于是他们的家庭被迫聚集在一起,但是这样一来,活动面积就变小了,牛羊就不容易吃饱了,抵抗力下降,而且由于牲畜过于密集,导致疫病蔓延,牛羊开始大面积的死亡,所以他们自己的吃饭也成了问题。
到了10月份,天气开始变冷,白活佛和他手下的蒙古人,必须把牛羊赶到距离塔尔巴哈台上百公里外的过冬地,不然牛羊就会全部饿死,但是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暂时无法再帮助塔尔巴哈台的守军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一种疾病突然在塔尔巴哈台大规模的爆发了,根据当时的记载,这种病叫做《青腿牙疳》,人一旦得了这种病,就会双腿青肿,牙龈出血,快的几天以后就会死亡。

我查了一下现代医学资料,说这种病实际上是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在长期远洋航行的海员中,最容易发生,而之所以在塔尔巴哈台爆发,很可能也是因为,当时长期除了牛羊肉以外,根本没有其他食物。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因为这种病,不仅仅平民百姓会得,甚至连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武隆额,还有白活佛根嘎扎勒参喇嘛也得了这种病,看来这种病,和地位的高低,武功是否深厚,甚至吃不吃得饱饭,都完全没有关系。
随着寒冬的到来,这种病愈演愈烈,城内的清军和城外的蒙古人都失去了战斗力,更要命的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这一年的暴风雪提前到来,根嘎扎勒参喇嘛和蒙古人在前往冬牧地的路上,遇到了风吹雪,大量的牲畜冻死,所有的人都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一直到了第二年春天,都没有缓过气来。
当1866年的春季到来,哈萨克人再次来骚扰塔尔巴哈台时,他们意外的发现,城里几乎没有什么能站得起来的人了,而蒙古人这时也陷入了困境,无力来援救,于是他们轻松的攻陷了塔尔巴哈台,屠杀了残存的几千人。
塔尔巴哈台至此陷落,而挑起这场灾难的汉族新教穆斯林,他们也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大部分人也没有熬过这场饥荒和瘟疫。
因为不久之后,有一个俄国旅行家,路过这里,发现塔尔巴哈台附近,已经荒无人烟,几乎回到了蛮荒时代,看不见任何文明的迹象。
除了遍地的白骨,坍塌的房屋,让人依稀的回想起,这里曾经是中俄之间最大的贸易口岸以外,放眼看去,就只有零零星星的哈萨克牧人,偶尔会出现在荒野间,完全是一片落寞凄凉的景象。那些信奉邪教,挑起了这场灾难的人,也同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根嘎扎勒参喇嘛,还有他率领的那些忠于中华文明的蒙古人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苦苦挣扎,他们能熬得过漫长的黑夜,迎接黎明的到来吗?
……
从塔尔巴哈台向南,是新疆的第二个战场伊犁,这里现在也完全的与世隔绝。

交战的主要有三股力量,分别是伊犁将军明绪和他率领的数千清军,现在被分割包围在几座孤城中,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分别是马万信率领的新教汉族穆斯林,以及他们的盟友,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阿齐木伯克阿卜杜勒和掌教阿訇赛尔丁率领的维吾尔人,当然,还有俄国人在旁边围观。
由于信奉极端伊斯兰教的恶魔,杀光了所有没有避入城内的汉人、满人以及蒙古人,伊犁周围的几座还在清军手中的城市,全部都陷入了粮荒。
到了1866年年中,惠远城内的清军,已经吃光了一切能找到的食物,甚至连老鼠都已经绝迹,而穆斯林叛军的攻势,却一日比一日凶猛。
就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伊犁将军明绪依然拒绝向穆斯林叛军投降,即便是他们愿意放他们一条生路。
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派领队大臣荣全,跟着城里最后撤退的俄国商人一起,越过了穆斯林叛军的防线,再次去找西伯利亚总督,商讨借兵事宜。
荣全走后不久,惠远城的情况急剧恶化,残存的士兵不是饿死,就是战死,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绝不投降,依然还顽强的坚持了几个月,最后还是被穆斯林叛军挖地道攻入了城内。
城破之时,明绪亲自上阵,率领残存的士兵拼死奋战,最后,他和残存的人被围在了伊犁将军府。
伊犁将军明绪知道,他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于是他让两个年幼的儿子,自行逃跑求生,自己和妻子以及剩下的士兵和家属们,聚在了一个炸药桶面前,点燃了引线。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也无处可去,哭着又跑了回来,抱着他的腿不肯再走,最后全家一起殉国……
这些人不管他们生前如何,但是在这一刻,他们是无比的伟大,他们是最忠贞的爱国者,他们和狼牙山五壮士没有任何的区别,我们欠他们很多很多!
任何试图把他们从历史中抹去的行为,都是对中华民族最无耻的犯罪!
随后,伊犁周围剩下的几座城,也陆陆续续的都失陷了,整个伊犁地区,全部落入了穆斯林叛军之手。
但是,魔鬼并没有停止跳舞,这场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穆斯林叛军为了争权夺利,又开始了规模空前的自相残杀,单场过万人的“内战”,接连不断,每一任“苏丹”的寿命,最多不会超过半年。
杀到最后,策划这场叛乱的新教穆斯林首领马万信,以及他手下的所有汉族穆斯林,还有他们的妻儿老小,多达数万人,一个不剩,也全部被其他穆斯林杀了一个精光,这也算是恶有恶报吧。
等到俄罗斯决定插手新疆事务,占领伊犁的时候,伊犁一带,到处都跳跃着鬼火,八成的人都已经死于非命,其中大部分都是穆斯林,而且还是死在他们自己的屠刀之下!
极端伊斯兰教给新疆带来的,除了灾难,还是灾难!
……
第3个战区,是伊犁西南方向,俄罗斯和浩罕之间的战役,有人可能会说了,等等,我们不是在讲新疆的穆斯林叛乱吗?怎么又扯到了俄罗斯和浩罕之间的战斗呢?

其实这场战斗,和新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千万不要忘了阿古柏就是来自浩罕的,和卓的后裔素布鲁克,也是靠浩罕人的支持登台的,所以在俄罗斯和浩罕战场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到在南疆的阿古柏和素布鲁克建立的伪政权。
俄国人在穆斯林叛军的帮助下,逼清朝政府签定了城下之盟,割让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后,立刻发动了全面入侵浩罕的战斗。
不过这个行为引起了英国人的警惕,他们担心俄国人一路南下,会威胁到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于是他们决定,全面介入中亚和新疆事务,英俄在新疆的大角力时代就此开始。
1865年4月,俄军开始全力进攻,今天的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当时属于浩罕的领土,阿古柏的政治盟友,也是他的对手大酋长库里战死,被他们赶下台的胡达雅尔汗再次上台。
这个结果导致库里手下的人,现在两面受敌,一方面胡达雅尔汗要找他们算旧账,另一方面,俄国人也要把他们赶尽杀绝,逐出过去的土地,这些人现在处境艰难。
而恰好在这个时候,阿古柏派人带着美女和金钱,去浩罕炫耀他的成功,让这些人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于是这些人纷纷的离开了浩罕,前往新疆,去参加阿古柏的冒险。
1866年8月,俄国人彻底攻下了塔什干,随之而来的是,成千上万战败的浩罕贵族和军人,大规模的涌入了新疆,阿古柏的实力,迅速成几何指数的增长,喀什噶尔几乎成了浩罕人的城市。
而俄国和浩罕的战场,实际上和第4个战场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整个南疆战场。
在这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库车的热西丁合卓,就是那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断的发动南征,攻击喀什,又占领了叶尔羌的家伙,他的梦想是成为中亚的主人。
另一个就是盘踞在喀什的阿古柏,还有他扶植的傀儡素布鲁克,他们也是一心要占领整个新疆的。
除了这两个主角,其他还有一大堆配角,就是在叶尔羌,和阗一带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目的只是自保。
所以从库车以南,一直到今天的中印中巴边界,争夺南疆的战斗,主要发生在热西丁和卓和阿古柏之间,当然,偶尔也有串场的小丑,来舞台上扭几下,不过他们都是过眼云烟,就比如引狼入室的吉尔吉斯族首领司迪克,他就属于这样的跳梁小丑。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在当时还没有吉尔吉斯这个概念,司迪克和他的族人,被称作柯尔克孜人,虽然这些人现在已经被称作吉尔吉斯人,但是他们是属于清政府管辖的,生活在中国境内的游牧民族。
所以有读者指出,我叫他们吉尔吉斯人,可能有点不太恰当,我考虑了一下,确实有政治不正确的可能,在这里我向这位读者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大家说明一下。
当司迪克带着7000多骑兵,想要来找阿古柏报仇的时候,结果他万万没有想到,阿古柏并不急着同他硬拼,而是花钱收买他手下的人,让他们临阵反戈。
等到阿古柏决定出城和司迪克对阵的时候,司迪克再次突然发现,他手下的人,又都不听他的了,全站在了阿古柏那一边,于是他只能再次急急忙忙的逃跑,他带来的这些骑兵,都变成了阿古柏手下的雇佣军。
阿古柏的实力正变得越来越强,而库车的热西丁和卓,对阿古柏越来越看不顺眼,于是他组织了四万多大军,上百门火炮,浩浩荡荡的前往喀什,决定去干掉这个卖菊花的家伙。

在他看来,一个曾经的人妖,有什么资格,和他这个“圣人之后”争夺南疆,不过他可能忘了,他的那个祖上“圣人”,其实也是一个骗子。那么这场战斗的结果如何呢?
……
第五个战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就是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整个北疆战场,在这里,妥得璘和他建立的伊斯兰国,正集中全力,要攻下巴里坤,想打通前往关内的道路。

他们和其他穆斯林叛乱者不同,他们是马化龙的嫡系团伙,妥得璘曾经长期在金积堡求学,深得马化龙的真传,他们是这场穆斯林大叛乱的主谋。
马化龙和妥得璘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的半壁江山,变成邪教的天堂,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要把西北和新疆连成一片,如果他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今天的中国,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甚至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而在当时,担负守卫巴里坤的讷尔济,何琯,文麟,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担负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在苦苦的挣扎。
何琯击败了马升的第一次进攻以后,消息传开,大大的振奋了周围的幸存者,更多的汉人和民团涌入了巴里坤一带避难,这虽然增加了巴里坤一带的人力资源,可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粮荒,这里养不活那么多人。
而我们知道,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沦陷,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粮荒造成的,那么巴里坤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
为什么新疆穆斯林穿罩袍,是对他们祖先的侮辱?
群魔乱舞(六)
作者 | 罗马主义
今天有一些新疆人,受到了极端思想的蛊惑,动不动就穿一身黑罩袍,或者用纱巾蒙面,自以为是忠于了本民族的传统,其实恰恰是打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脸,因为他们的祖先,曾经为了抵抗这些强加给他们的陈规陋习,付出了血的代价。

由于关于新疆的历史,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禁区,即便是曾经允许发表的少量书籍,也都是掐头去尾,模模糊糊的,因此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真相。
其实新疆人的祖先,不仅仅从来都不穿罩袍,而且女人甚至连裹头的纱巾都不带,这些愚蠢之极的装束,都是阿古柏进入新疆以后,用屠刀强迫新疆人民被迫接受的。
阿古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当年他急需寻求宗教权威的支持,在刚进入新疆不久之后,他面临着两大威胁,一个是来自库车热西丁和卓的军事威胁,另一个则是来自他自己扶持的,和卓素布鲁克对他独揽大权的阻碍。
这两个人都是那个著名的骗子,自称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亲戚,冒充自己祖上是沙特人的那个乌兹别克流浪汉,马哈图木.阿杂木的后代。
我们在最前面的几篇文章里,详细介绍过他,还有这个骗子家族,在南疆的发迹史,忘了的朋友,可以去重温下本书的前面几章。
热西丁和卓是黑山派的后裔,素布鲁克和卓是白山派的后裔,这两派都在新疆经营了上百年的历史,各有各的势力范围,都有大量的粉丝,根底深厚,远远不是靠“卖菊花”出身,人单势孤,独在异乡的阿古柏,可以相提并论的。
可是要在新疆站稳脚跟,光靠军事实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宗教界的支持,而阿古伯在这方面,显然有先天地缺陷的,他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请“本.拉登”来帮忙,呵呵,开个玩笑,是请“本.拉登”的教派来帮忙,用最极端的瓦哈比派教义,也就是IsIs的那套治国理念,来博得新疆宗教界的支持。
可能有人会问了,新疆的伊斯兰教,不是苏菲派吗?那么这些派别的宗教人士,怎么又会支持瓦哈比派呢?还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好乱好乱的名称,到底什么是苏菲派?什么又是瓦哈比派呢?
其是我们完全不用去关心这些名称,因为在伊斯兰教中,派系多如牛毛,苏菲派和瓦哈比派,都是这些牛毛中的一小撮牛毛,而且在这些牛毛上,还可以继续往下分,还有很多跳蚤教派,至于他们的来历和教义,真的要想让读者一清二楚,估计至少需要写上几十万字,恐怕也未必能随愿。
而且这么长的文字,很可能把大家看的,都恶心的吐了一地,也搞不清楚这些神叨叨的家伙,究竟在讲些什么,不信教的人很难理解。
那我们该怎么搞清楚,为什么阿古柏引进了瓦哈比派的教义,宗教人士立刻就开始支持他了呢?
很简单,看谁收益最大。
瓦哈比派的教义,是要求所有的人,都严格按照《古兰经》里规定的方式进行生活,而又由谁来判断穆斯林们,是否按照《古兰经》中规定的方式生活的呢?那就是普通的阿訇们。
那么这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因为这让普通的阿訇们,拥有了以前和卓们才拥有的权利,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阿訇们判断,普通穆斯林是不是按《古兰经》中的方式生活,是要由和卓的后裔们,来做一个最后的解释条款,其他的神职人员,要按照他解释的这个条款,来裁定穆斯林是否违规,其次是如果大家不服,还可以告到和卓后裔那里,由他做最后的裁定。
而阿古柏引进了瓦哈比派以后,神职人员就不再需要和卓的后裔们,他们自己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古兰经》的理解,独自做裁定,而且就是最终的审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不再需要和卓了,每个人都拥有了同和卓一样的权力。
所以阿古伯突然给了普通阿訇们这么大的权力,你说他们该会有多高兴?因此他们立刻开始全力支持阿古柏,和他结成同盟。
阿訇们突然有了这么大的权力,自然就开始想利用这个权力立威,不过这个时候喀什的军政大权,都被阿古伯掌控,阿訇们自然不敢去挑战,所以就只能从生活小事开始,但是从哪里着手呢?
于是阿訇们就开始上街寻找突破点,很快他们就被女人们婀娜多姿的身材所吸引,看着她们丰润圆满的翘臀,心想要是能敲打几下,该有多么的愉快,因此一个邪恶的计划就此诞生了,阿訇们规定,女人必须带上面纱,否则就要打屁股。
那么这个做法,真的是《古兰经》里规定的吗?可能让众人大跌眼镜的是,古兰经里没有只言片语,要求穆斯林这么做,只是在九世纪的一个叫做穆斯林·本·哈贾吉编辑的《穆斯林圣训实录》里,提到了这个说法,不过这本书成书的时候,已经比《古兰经》晚了几百年,所以到底是不是伊斯兰教先知说的话,其实真假难辨。
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个办法,树立起阿訇对日常事物的管理权,而且打女人又是风险最小,最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阿訇们人人拿起了一个大木棍,满街去找女人们的麻烦,没带面纱的就当场打屁股,满足他们变态的欲望,如果有男人胆敢阻挡,阿古柏会帮着阿訇们,立刻就处死反对的人。
在无数的新疆妇女受尽了屈辱,无数反抗的男人血流成河之后,新疆的妇女们,才被迫带起了头巾,蒙上了面纱,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传统,而是一场屈辱的历史记忆。
由此可见,新疆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带面纱的传统,更不要说穿罩袍了,这个习俗就像清代汉人被迫留辫子一样,那都是外来统治者强加的。所以新疆人如果戴面纱,穿罩袍,还敢说自己是遵循本民族的传统,那实在是在打他们自己祖宗的脸。
阿古伯把伊斯兰教中的一些邪教派别,带入新疆以后,可不仅仅只是让大家带上面纱,穿上罩袍这么简单,他也可以借此来解决他的财政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恢复了宗教税,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把收入的1/10交给阿訇,这样做一方面换取了阿訇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但是光凭增加点十一税,还远远解决不了他的财政问题,打仗可是天文数字般的支出。所以不久之后,他干脆废除了清朝所有明码标价的税率,恢复了最落后的伊斯兰教管理方式。
阿古柏把普通穆斯林全都变成了他的奴隶,收多少税,全看他的心情,不再有定数,财产和女人,只要他想要的,立刻就可以拿走,如果有人敢说一个不字,马上就人头落地。新疆的普通穆斯林们终于感受到了,离开了中华文明的保护以后,他们会陷入多么惨痛的水深火热之中。
可能有人会奇怪了,既然阿古伯的统治这么残暴,那么新疆的穆斯林们,还会容忍他吗?
我必须客观的告诉你,阿古柏的统治,虽然和清政府的治下相比,是黑暗到了极点,可是和其他的穆斯林叛乱分子相比,他居然都算仁慈的了。
热西丁和卓占领新疆中部没有多久,乌什和吐鲁番的维吾尔族,就爆发了多次的起义。这些宗教贵族的统治,立刻就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反动黑暗,什么才是真正的残暴无比,很多人都捶胸顿足,后悔参加了这场暴乱,他们又重新怀念起清政府治下的太平岁月。

因为清政府虽然未必有多好,但是做事至少是有底线的,大家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而伊斯兰教贵族的统治则是没有底线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他们可以坏到令人发指,即使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信仰的穆斯林。
不过这些反抗现在都为时已晚,热西丁和卓和他手下的极端分子们,用空前残酷的屠杀,来对付和他同一信仰,反抗他残酷压迫的穆斯林,他们所到之处,只剩下一片尸山血海。
至于这种统治有多么的残酷,我只要再简单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仅仅在1865年,热西丁和卓就出动了六万人,配合妥得璘发动东征,去进攻哈密和巴里坤,试图打开入关的缺口,入侵内地。
与此同时,他又出动了4万人,也有说是7万人,去进攻阿古柏,这两只军队加起来,多达十几万人,几乎就是新疆中部1/4的人口,也几乎就是除了妇幼老弱以外,所有能拿得起武器的男人,都被赶上了战场,因此你可以想象,他给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不过邪教并不在乎人的生命,他们只是沉迷在狂热的幻想之中。根据《伊米德史》记载,热西丁和卓命人制作了成千上万具锁链,需要用200辆大车,才能把它们拉完,因为他要把喀什一带,所有支持阿古柏的人,都变成他的奴隶。
他派出了他那个最有军事能力的亲戚,加马力丁率领着72,000人,携带了上百门大炮,浩浩荡荡的前往南疆,去进攻阿古柏。
双方在英吉沙尔境内的罕依热克村附近相遇,虽然加马力丁有72,000人,但是根据记载,他的部队全都是“被用鞭子和长矛杆抽打着,被迫来到战场上的可怜的穆斯林,他们只会用犁翻开土地,用镰刀收割牧草,从来没有学过杀人的本领……”,所以战斗力堪忧。
而阿古伯的军队,则是由浩罕慕名而来的职业士兵,中亚充满了宗教狂热的圣战者,以及好战的柯尔克孜族雇佣骑兵组成,虽然只有万余人,但全都是精锐。
根据记载,“当安集延人的骑兵发动冲锋的时候,只会种地的穆斯林们都被吓破了胆,丢下武器就开始逃跑……”
“和卓们全然失措了,他们按照《圣训》里的说法,当你的力量不如对方的时候,逃跑也是默罕默德圣人允许的方法,他们遵从了这个教导,丢下了大量的大炮,武器还有帐篷甚至无数的金银,用马鞭凶狠的抽打着坐骑,奔往了阿克苏,这也是真主的指点……”
当我看到《伊米德史》里这段很有趣的描写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极端穆斯林怪不得打仗不行,原来他们也很会给自己找理由,和阿Q竟然是一路货色。
“和卓们虽然拥有阿克苏、乌什、库车、叶尔羌甚至库尔勒的税赋和各地穆斯林的钱财,甚至生命,以及费时两年造就的装备和兵器,但是到头来,他们连两个时辰都未对抗得了,就都化为了灰烬……”
这一仗让热西丁和卓颜面大失,但是却让阿古柏一下子成了中亚的网红,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1866年8月,7000多名被俄国人击败,从塔什干战场上溃退下来的浩罕正规军,又加入了阿古柏的行列,使阿古柏顿时如虎添翼,实力一跃成为,南疆各股叛军中,军力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不过与此同时,他和和卓后裔素布鲁克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特别是他为了拉拢其他宗教人士,在新疆实施伊斯兰教法以后,变相架空了和卓素布鲁克,两人之间渐渐的势同水火。
1866年12月,阿古柏决定进攻和阗,占领南疆最后一块不属于他的地盘,而与此同时,素布鲁克也开始秘密筹划,准备干掉阿古柏,那么他们之间,谁会取得这场内斗的胜利呢?
……
1866年,新疆的局势糟糕到了极点,塔尔巴哈台和伊犁先后陷落,而妥得璘为了打开入关的通路,同热西丁和卓联手,双方各出动了数万大军,总计10余万人,计划会师巴里坤城下,然后共同进军内地。
和南疆的情况不同,北疆的穆斯林叛军,大部分都是从前的绿营汉族穆斯林士兵,或者退役后,在当地参加农垦的汉族穆斯林,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不是简单的乌合之众,而是经验老道的凶暴狂徒,战斗力和清军不相上下。
而与此同时,巴里坤的情况却糟糕到了极点,虽然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收编了大量的民团,并派出一个叫做百喜的将领,带领一批经验老道的士兵,把他们训练成正规军,可是有一个问题他却没法解决,那就是吃饭问题。
由于连续的征战,巴里坤周围的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到了1866年年中,本来该收割麦子的时候,巴里坤却发生了粮荒,士兵每天只能吃五两粮食,家属只能吃三两粮食。
不仅仅如此,由于在同年这个时候,甘肃和陕西的战场被马化龙逆转,穆斯林叛军气焰嚣张,再加上捻匪的肆虐,西北一带的情况坏到了极点,朝廷已经彻底无力援助巴里坤,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
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和巴里坤总兵何琯商量以后,认为困守孤城是无法生存的,必须主动出击,于是就命令孔才和百喜率领新整编的民团,主动进攻济木萨,一方面减轻巴里坤吃饭的压力,一方面寻找新的粮食来源。
刚开始的时候,情况非常顺利,巴里坤虽然粮食不足,可是却不缺少武器,而且经过百喜和他率领的50名清军老兵的指点,孔才的民团的战斗力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数千人出征以后,迅速的收复了济木萨,大大的缓解了吃饭的压力,而且对妥得璘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可是接下来,穆斯林叛军又玩起了老花招,骗!被何琯击败以后,尚未恢复元气的马升率领的穆斯林叛军,在和孔才的战斗中,也是节节败退,于是他就给孔才写了一封信,表示真心悔过,愿意向孔才投降。
刚刚被清军收编,才进入了公务员序列的孔才,由于立功心切,急于表现,轻信了马升的谎言,带领全军去接受敌人投降时,居然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个人拼尽全力,才侥幸逃脱。
情况再次变得万分危急,已经缓过气来的马升,带着乌鲁木齐的叛军再次逼近,而与此同时,有消息传来,热西丁和卓派来的大军,也已经逼近了哈密,正准备北上攻击巴里坤。
清军再次陷入了困境,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眼看就要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原来的哈密王伯锡尔,派人送来了消息,邀请清军一同去收复哈密,同时还表示愿意提供粮草,不过由于沿途受到穆斯林叛军袭扰,所以无法运来,要清军自己派人去拿。
由于到了这个时候,新疆大部分的穆斯林贵族都已经叛变,哈密王伯锡尔到底站在哪边,实在是让人难以判断,再加上清军又刚刚上了马升的当,这伯锡尔到底是真心报国,还是又是一个穆斯林叛乱分子的诡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