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下卷 (24)

入侵新疆的穆斯林极端分子阿古柏,真的当过人妖吗?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4-06
 
14

群魔乱舞(一)

晚清沧海事 下卷 14

 作者 | 罗马主义

 

1835年左右,一个叫做穆罕默德.亚库普的塔吉克族小鲜肉,也可能是乌兹别克族,但肯定不是维吾尔族,正在塔什干的舞场里,和一群满脸留着络腮胡子,腆着大肚皮的怪蜀黍们,眉来眼去。

 

就在他像鸭子一样翩翩起舞,而那些怪蜀黍们,正用油腻腻的大手,摸着他粉嫩的脸蛋,掐着他翘挺的小屁股,讨论着和他进行“插花艺术”的价格的时候,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后来竟被人称为:“维吾尔族最伟大的英雄!”

 

一个叫做热比亚的东突恐怖分子,在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大会上,改变了他的身份,把他称作维吾尔人,要求全世界的极端恐怖分子,以他为榜样,到中国去做一番“事业”。

 

当然,他究竟是什么人,具体是什么民族,对极端穆斯林分子来说,其实这并不重要,反正他们也不学无术,更何况在他们的嘴里,从来就没有一句真话。

 

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的阿古柏。

 

 

 阿古柏 

 

当然,这个时候的阿古柏,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菊花”小贩,他小时候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给了浩罕国的一个小官吏,后来他母亲死了以后,被赶出了家门,一个人流落在塔什干街头,主要靠“卖艺”为生。

 

那么他又是怎么翻身的呢?因为他还有一个和他一样漂亮的同母姐姐,后来嫁给了塔什干总督纳尔.默罕默德汗,作为小舅子的他,当然不能再在塔什干街头卖“花”,所以就被安排到军队里,做了一个小官。

 

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他,曾经经营过皮肉生意,就小看了他,恰恰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非常强的看人能力,同时又极其擅长讨好他人,真正的“媚力无比”。

 

既然有了这两个本领,那就掌握了当官的秘诀,仕途肯定就是一帆风顺,所以不久之后,他就升任成为中亚一座城市的市长,也就是阿奇木柏克。

 

1845年,浩罕国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胡达雅尔汗的哥哥毛拉汗,废黜了他的弟弟,成功上位。

 

擅长察言观色的阿古柏,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投机机会,他成为了毛拉汗最积极的拥护者之一,所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被委任成边境地区,一个要塞的总司令,从而第一次踏入了军事生涯。

 

虽然阿古柏是卖肉出身,而且史书上说他是“巴恰”,就是扮演成女人的男人,或者简称为人妖,就是去泰国旅游必看的那个项目。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的说,他很可能在“插花”活动中,实际扮演的是男角,因为他在和俄罗斯人的冲突中,表现的真还不错。

 

在俄军进攻锡尔河的战役中,他居然以少胜多,守住了自己的要塞,因此名声鹊起,被人称作勇将。

 

不过接下来,他表现得有点视力不佳,在浩罕国的内斗中,接连上错船,胡达雅尔汗被废除以后,又东山再起,杀死了毛拉汗。

 

阿古柏再次进行政治投机,这次他追随一个大酋长阿利姆.库里,企图另外拥立一个王族。

 

不过这次他没有押对宝,叛乱失败,所以被迫逃到中亚城市布哈拉,去暂避风头。

 

不久之后,阿利姆.库里又卷土重来,阿古柏再次出山,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然后他和阿利姆两人,再次在锡尔河前线,和俄军作战。

 

不过这一次他们被俄军击败,没有守住要塞,而且阿利姆和阿古柏两人之间,还发生了矛盾,互相把对方视为眼中钉。

 

阿利姆发现阿古柏野心勃勃,随时都想把自己取而代之,而阿古柏把阿利姆当作挡路石,恨不得能一脚把他踢开,两人之间,渐渐变得水火不能相容。

 

读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觉得纳闷了,这些人和这些地方,以及发生的这些事,完全让人云里雾里,和我们要说的新疆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背景,我们就不可能了解阿古柏这个人,当你看完了上面的这些故事以后,相信你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阿古柏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第二,阿古柏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是见过大场面,打过大仗的人。

 

只有知道了这两点,你才能知道,为什么后来新疆的那些极端分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1865年1月,就在阿利姆和阿古柏两个人,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的时候,喀什噶尔的金相印,恰好派人来浩罕邀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去南疆领导叛乱。

 

而阿古柏这个时候,处境正岌岌可危,为了离开是非之地,他就主动跳了出来,要求带领50名骑兵,护送素布鲁克进入南疆。

 

那么金相应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来邀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呢?

 

……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1864年,说说那个和妥得璘勾结,策划库车叛变的热西丁和卓,他的另外一个称呼,也叫做黄和卓。

 

库车叛乱以后,他和后来被妥得璘封为翼长的新教阿訇马隆,这两个人,在向南还是向北的问题上,意见不合,随后就分道扬镳。

 

根据毛拉穆萨,萨拉米所著《伊米德史》记载,热西丁和卓在称汗的第三天,就起草了一份檄文,宣布成立伊斯兰国,自任最高统治者。

 

这份檄文迅速被送到了南疆和中亚,以及当时他们能想到的所有穆斯林地区。

 

有读者可能就会奇怪了,送到南疆可以理解,为什么又要送到中亚去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概念,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语境中,所谓的伊斯兰国,是没有边境的,每一个伊斯兰国,都负有“解放”全人类的使命。

 

在这一点上,伊斯兰国和其他民族之间所说的“国”,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人所说的日本国,肯定不会包含俄国,俄罗斯人所说的俄国,肯定也不会包含日本。

 

虽然双方之间可能会发生战争,互相侵略对方的领土,但是他们说的国的意思,还是有一个限定范围的。

 

但是伊斯兰国完全不同,因为在伊斯兰的教义里,所有的穆斯林都是一家人,所有的伊斯兰国都应该是一个国,虽然有众多的伊斯兰国,但是互相之间,都是可以取代的。

 

所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埃及,利比亚,叙利亚曾经联合成一个大阿拉伯国,就是依照这个逻辑。

 

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各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由于教派不同,民族不同,利益不同,诉求不同,权力也无法合理分配,所以变成同一个伊斯兰国,也只是他们的一个幻想而已。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热西丁和卓,要把檄文送到中亚了,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这也算是信息能传递的极限了。

 

当然,如果是今天的话,他会发一个朋友圈,通知所有的穆斯林,他才是伊斯兰世界的正主,让大家速速点赞。

 

光发一个朋友圈,显然是不够的,就在檄文发出的当天,他命令自己的堂叔包尔汉,次子马赫穆丁,立刻开始发动“伟大的南征”。

 

他是这样命令包尔汗的,拿下整个南疆,进攻浩罕,布哈拉和希瓦,然后继续向前,如果有谁敢不服的话,砍掉他们的脑袋,你拿去当球球耍。

 

听完了他这番的豪言壮语之后,你一定以为他派出了一支多大的军队,但是非常搞笑的是,只有168人,他们携带了十门大炮,就准备征服整个世界。

 

 

 

所以极端穆斯林的思维方式,你永远也无法理解。

 

可能有人又会奇怪了,为什么他们只有这么一点人呢?原因很简单,库车叛乱的主力,都是妥得璘的人,他们这个时候,已经北上去协助乌鲁木齐叛乱了。

 

因为1864年的这场叛乱,和新疆以往的叛乱不同,它是由新教穆斯林发动的,也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族,马化龙和他派往新疆的那些人策划的,维吾尔族的穆斯林,只是跟着一起瞎起哄的而已。

 

但是你也别小瞧了这支168人的部队,他们出去以后,沿路鼓动其他穆斯林,发动圣战,居然到了离阿克苏还有130里的地方的时候,已经乱哄哄的聚集了四五千人。

 

但是这个时候,乌鲁木齐和伊犁还没有发生叛乱,新疆各城的民族干部,还站在清政府一边,因为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的教训,任何穆斯林发动的叛乱,都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驻守阿克苏的阿奇木柏克赛义德,自然把这群人当成了神经病,他带领阿克苏城内的联防、城管,联合附近的清军,突袭了这帮人。

 

根据《伊米德史》的记载:“当晚雨雪交加,赫提夫和卓(即包尔汉)等人都避入了民房,昏昏欲睡,士兵或躲在墙角,或躲在树下,依着马鞍,进入了梦乡,就在这个时候,扎木台的清军(一个兵站的名称,今天地图上还有,在温宿县和拜城之间)和阿奇木柏克赛义德,率领军队猛扑了过来,他们点燃了炮火……”

 

“大家惊醒过来,才知道被敌人团团包围,全都乱作一团,有人骑上了有鞍子的马,有人骑上了没鞍子的马,有人徒步,大家落荒而逃……大约有2800人死于非命。”

 

热西丁和卓的第一次南征,这场闹剧,就这样以惨败收场。

 

本来如果清军顺势一击的话,库车的叛乱,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内奸,乌鲁木齐提督参将索焕章的破坏,几次收服库车的努力,都最终失败,居然给了热西丁和卓喘息的机会。

 

当乌鲁木齐发生叛乱以后,热西丁和卓又发动了第2次南征,这一次他吸收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重整了军队,绞死了4名不听指挥的军官,罢免了包尔汉。

 

他派他的哥哥加马力丁,重新组织了军队,再次发动南征。

 

加马力丁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带领二千多名整训过的部队,没有直接南下,而是先向北偷袭了清军的一个兵站,阿拉秀尔(查了半天地图,也没找到在哪里,不知道是不是阿拉尔市,但是方位又不对)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然后才向南进攻阿克苏。

 

他们首先偷袭了清军驻防的扎木台兵站,根据《伊米德史》的记载,这帮家伙在一个大雪天,身披白布,摸到清军兵站前,清军淬不及防,被打了一个大败。

(这本书里,这场战斗的场景有点奇怪,当时正值夏季,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雪?)

 

不过,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战斗,因为当时的这些兵站,里面最多也不过就是几十个清军,真正导致新疆中部失守的,却是一个让人想都没有想到的意外。

 

这个意外并不是说阿克苏的失守,因为乌鲁木齐发生叛乱以后,阿克苏城内的穆斯林立刻见风转舵,作为内应打开了城门,其实是意料之中的。

 

真正的意外是发生在乌什城,这里才是当时清军重点驻防的城市,就在加马力丁进攻阿克苏的同时,热西丁和卓又重新启用了他的堂叔包尔汉,命令他进攻乌什。

 

当然,不出意外的是,乌什城的阿奇木柏克,听说乌鲁木齐失守以后,自然也叛变了。

 

这些人在清政府强大的时候,专门作威作福,利用民族干部的身份,压榨维吾尔老百姓,破坏清朝政府的声誉。

 

一旦清朝政府陷入危机,他们就立刻跳船逃跑,完全就是一帮投机分子。

 

不过驻防的清军早有心理准备,之前就把他们派出城外,名义上是防守一个山谷,实际上是避免对方又搞里应外合。

 

随后包尔汉率领叛军,包围了乌什城,开始进行围攻,在当时,火炮是轰不垮乌什城的,所以攻城的套路,无非就是挖地道和架云梯。

 

当然,守军对破解这些套路的方法,也是一清二楚的,他们在城上观察敌人挖地道的方向,然后在夜里悄悄地用绳子把人吊下城,带一个火药桶,埋在地道的上方附近,然后把引线连到城上。

 

等到第二天敌人进地道干活的时候,守城的士兵点燃引线,一声巨响,所有的叛军全都被埋在了地道里。

 

至于爬云梯,穆斯林只试了一次就放弃了,这样干,不把尸体堆成山,是攻不下一座城的。

 

无奈之下,他们又用木头和土篮,架起了炮台,和清军对轰,可是射击技术,又没有对方好,一座座的炮台,很快都被清军打垮。

 

 

 

虽然守城的清军不足500人,攻城的穆斯林叛军多达上万人,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军队,组织和管理都有问题,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粮草也渐渐短缺,因此包尔汗准备先撤回去,过段时间再来。

 

就在他们收拾好营帐,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

 

乌鲁木齐的陷落是一件标志性的事情,它导致南疆的穆斯林放弃了观望,大部分都投入了叛乱。

 

喀什噶尔的汉族穆斯林首领金相印,联合吉尔吉斯族首领司迪克,发动了叛乱。

 

看过我们前面的文章都知道,自从张格尔叛乱以后,那彦城在南疆,修建了很多新的军事堡垒,也就是所谓的满城或者是汉城,远离穆斯林生活的回城,以避免被对方偷袭。

 

所以金相印和司迪克发动叛乱以后,他们只是占领了回城,只有攻下了汉城,他们才能算是叛乱成功。

 

而当时驻守喀什噶尔汉城的,是绿营将领何步云,他率领了1000多人,也有资料说,是2000多人,死死守住了汉城,让金相印和司迪克多次进攻无果。

 

到了这个时候,这两个人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处于一个骑虎难下的状态,因为喀什噶尔的大部分维吾尔人,居然都在观望。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参加金相印和司迪克的叛乱,其实也很容易,因为金相印是汉族穆斯林,司迪克是吉尔吉斯族人,他们都不是维吾尔人,所以喀什噶尔城周围的维吾尔人,自然不会听他们的号召。

 

于是这两个人感到了一阵恐慌,因为他们的人数,虽然远远多于驻守的清军,可是却大大少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

 

万一维吾尔人发现他们打不过清军,攻不下汉城,决定站到清朝政府一边,那么他们这两伙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思来想去,两个人觉得,只有把维吾尔人也拉上叛乱的战车,他们才有成功的机会,可是怎么才能把维吾尔人,也煽动起来叛乱呢?

 

很简单,也是唯一的办法,去请白山派和卓的后裔,让他们出面,只有他们才号召得动,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

 

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故事,他们去浩罕,请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后裔,素布鲁克这件事,因为他们听说,这个人非常的平庸,很容易就可以被控制。

 

那么他们的这个想法对吗?绝对没错,素布鲁克确实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从后面发生的故事来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无论是大小和卓,或者是张格尔倭里罕等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境界上,大概是因为这个家族坏事做多了,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结果。

 

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在素布鲁克后面的那个人,当时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的,那个不起眼的,只带了50名骑兵,护送素布鲁克前来的浩罕军官阿古柏,这个人才是真正厉害的角色。

 

那么人生地不熟,要兵没兵,要权没权的阿古柏,究竟做了什么,最后竟然几乎占领了整个新疆的呢?

……

 

在1864年的这场叛乱中,我必须客观的说,大部分的清军将领,都是恪尽职守的,由于他们的生命太过短暂,所以我无法一一的详述他们的生平。

 

武隆额就是其中一个,锡霖被穆斯林叛军欺骗,惨遭杀害以后,守卫塔尔巴哈台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但是这场仗真不好打,是在城内城外同时展开的。

 

锡霖走后,武隆额预感到不妙,于是就自作主张,紧闭了城门。

 

他的这个直觉,暂时救了塔尔巴哈台全城百姓的命,果然没过多久,城内城外的穆斯林就一起暴动,对塔尔巴哈台发动了进攻。

 

这要是放在一般的将领指挥,内外夹击之下,瞬间就崩溃了,但是武隆额却临危不乱,他一方面组织士兵,消灭了城内的穆斯林叛军,一方面又亲自在城上指挥,挡住了城外穆斯林的进攻。

 

幸好塔尔巴哈台的清军,是一支精锐部队,在和俄国人打仗的时候,也没有落过下风,很快他们就扫平了城内的穆斯林叛党,暂时没有了内忧。

 

但是城外攻城的穆斯林叛军,那也不是一般人,他们是由参加了对俄作战的哈萨克人,还有一些绿营穆斯林士兵,以及半职业的农垦兵团里的穆斯林组成的,也都是一些厉害角色。

 

这也是这场新疆叛乱中,最让人头痛的一点,基本上都是职业军人对职业军人,同历次平定南疆穆斯林的叛乱,有着本质的不同。

 

战斗从春节一直打到了正月十五,昼夜不停,双方都是专业的攻防,火力也相差无几,武隆额唯一的优势,就是他站在城墙上。

 

当战斗打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守城的士兵中,已经有四百多人阵亡,剩下的六百多人中,大部分都已经负伤,只有150个人,还能继续作战。

 

形势非常的不妙,虽然武隆额派人向明绪告急,请伊犁将军明绪派兵来救,可是他自己心里也知道,这只是自我安慰而已,明绪现在,早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除了向明绪求援,他也像土尔扈特北路的蒙古亲王策林勒布坦求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树倒猢狲散,一向最忠于清朝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这时也动摇了,他们害怕招惹穆斯林叛军,居然按兵不动。

 

所以武隆额和他手下的一些士兵,已经渐渐感到了绝望,他们准备好了火药,打算城破之日,和家人一起同时殉国,宁死也不受极端穆斯林的凌辱。

 

但是幸运的是,穆斯林叛军对塔尔巴哈台的围攻,也让他们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攻势也渐渐缓了下来。

 

武隆额靠着手下的这一百来人,居然撑到了3月份,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既不是部落首领,也不是政府官员,甚至是最不可能拿起刀杀人的人,但是很可能只有他,才是塔尔巴哈台的救星!

 

由于这个时候,塔尔巴哈台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所以武隆额紧急动员所有能动的人,连夜挖地道出城送信,他们的生死,全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

 

真的有喇嘛会小无相功吗?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4-10
 
14

群魔乱舞(二)

晚清沧海事 下卷 14

 作者 | 罗马主义

 

看过电影《少林寺》的人,一定都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件事从此奠定了少林寺在武侠小说中,武林泰斗的地位。

 

 

 

 

不过,虽然这件事有那么一点点历史依据,但是更多的,依然只是小说家的想象而已。

 

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否真有这样武艺高强的僧人?他们又是否曾经真拿起过武器,去匡扶正义呢?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有!而且就发生在,我们所讲的,新疆穆斯林大叛乱的过程中。

 

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少林寺的棍僧们,如出一辙,只不过主角们,却是一群信奉黄教的喇嘛。

 

至于他们是不是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著名的鸠摩智一样,即会小无相功,又会火焰刀,武功高强,盖世无双,历史书里没有记载。

 

但是当你读完这些历史文献,你忍不住会想,这些传说中的武功,或者说这些武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群黄教的喇嘛,也许真的拥有。

 

而这个传奇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根嘎扎勒参的喇嘛,这个名字太长,念起来也太困难了,我们就用他的另外一个名字,白活佛来称呼他吧,顺便也表示一下我对他的敬意。

 

 

 

白活佛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僧人,在距离塔尔巴哈台不远的地方,打理着一个黄教的喇嘛庙,过着吃斋念佛,磕木撞钟的生活。

 

但是当塔尔巴哈台的穆斯林发动叛乱的时候,这个与世无争的僧人,也被迫卷入了其中。

 

现在,在他的案头上,昏暗的油灯下,放着一封信,那是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武隆额派人送来的。这是一封求救信,是一封关系着上万人生命的告急文书。

 

武隆额为什么想起了他,要给他写信求救?今天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他最初的想法,但是从事后的结果来看,他找对了人。

 

白活佛看着这封信,内心充满了矛盾。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他是不能舞刀弄枪的,更不能介入尘世的纷争。

 

可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自己是一个佛门子弟,也就有普度众生的义务,因为这也是佛家的正道。

 

在经过一番内心痛苦的纠结,对佛理的深刻思考以后,白活佛终于决定,要拿起武器,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们。

 

他对寺内的其他喇嘛,宣布了他的这个决定,决心要帮助塔尔巴哈台的驻军,替他们筹集援兵,去解救已经被围困了三个多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众多百姓。

 

当然,这是有风险的,毕竟他也没有打过仗,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帮得上忙,但是作为一个佛家弟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喇嘛们的一致赞同,于是他命令寺内的喇嘛,去动员周围的蒙古人,那些忠实的佛教信徒们,在他们中间,寻求志愿者,组成军队。

 

与此同时,他决定先带30名喇嘛,去查看一下具体的情况。

 

下面的这段描写,听起来太过神奇,但绝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桥段,他是被记入正史的历史事实。

 

白活佛带着30名喇嘛,先去塔尔巴哈台附近侦察情况,在路上,他们遇到了2000名叛乱的哈萨克骑兵,正在烧杀抢掠。

 

看见众多无辜的百姓,惨死在极端穆斯林份子的刀下,他们再也忍无可忍,赤手空拳的冲向了穆斯林叛军。

 

在说结果之前,我必须提醒大家,哈萨克叛军,那可不是普通人,他们曾经和俄国人打过仗,而且还多次打胜过,现在又和清军打,把清军全都围在了城内,所以说起来,战斗能力是无可质疑的。

 

他们不但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装备精良,他们头带有沿铁盔,身披锁子甲,背着一支火绳或者燧发滑膛枪,手持长矛,腰间挎有马刀,马背上还有一个圆盾,完全就是职业军人。

 

这些人不仅仅装备精良,而且他们的人数众多,2000多人对30人,别说是用火枪轰击了,就是纵马一踩,也能把这帮赤手空拳的喇嘛,踏成肉泥了。

 

当然,他们当时正在四处追杀无辜的百姓,并没有聚集在一起,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赤手空拳的喇嘛们,怎么能对付的了这些武装到了牙齿的恶魔!

 

如果不是因为记载在《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110,以及噶桑勒协著,吴均翻译的《察罕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里,我真的不敢相信,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居然打赢了这帮穆斯林叛军,逼得对方逃跑。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也许白活佛和这30名喇嘛,真的就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会鸠摩智的小无相功,火焰刀之类的绝技。

 

因此他们可以手撕活人,就像抗战神剧里演的一样,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把对方吓跑了。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记载有夸大的可能,或者遇到的敌人并没有这么多,但是他们的勇气,绝对是无懈可击的!

 

当白活佛他们侦查了一圈,发现塔尔巴哈台城,确实已经岌岌可危了以后,他迅速回到寺内,带着其他僧人,还有从草原上临时招募来的,2000多蒙古牧民,立刻出发,前去救援塔尔巴哈台城。

 

 

白活佛的承化寺遗址

 

可是塔尔巴哈台城外,这时有上万的穆斯林叛军,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职业军人,而且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火炮和火枪。
 
白活佛可从来没有打过仗,更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战斗经验。就凭着这样一群,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临时凑在一起的牧民,他能够成功吗?

 

……

 

当热西丁和卓派去的包尔汉他们,面对防守坚固的乌什城,无计可施,正垂头丧气的准备撤退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

 

根据《伊米德史》的记载,就在穆斯林叛军已经收拾好行囊,开始撤退的时候,清军的军火库突然发生了大爆炸。

 

据说,当时亲眼目睹的人是这么形容的:“爆炸声震天动地,不论是清军士兵、城墙、还是庙宇,大炮,甚至是燕子山,霎那间都变成了尘埃,飞向四处,人们甚至看不清楚,对面的一切,本来晴朗的天空,现在迅速变成了黑夜,清军的尸体,最远被抛出了两里地之外,树干上到处都挂着人类的残肢……”

 

早不炸晚不炸,偏偏这个时候发生了大爆炸,这……,哎!命数,一切都是命数,就这样,新疆中部的大部分城市都沦陷了,只剩下了巴尔楚克,还在清军手里。

 

乌什战役结束以后,热西丁和卓听说吉尔吉斯族的司迪克占领了喀什噶尔,并没有前来向自己臣服,顿时感到很生气。

 

他发现对方竟然不看他的檄文,也不在朋友圈里为他点赞,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于是立刻就命令,包尔汗离开乌什,继续南征。

 

在南征的路上,发生了一个插曲,叛军抓住了两个商人,然后其中有一个人,被叛军迅速的认了出来,他就是阿克苏的前阿奇木伯克赛义德,就是之前打败过包尔汉的那个人。

 

他算是维吾尔人中,比较少见的一个,到了这个时候,他依然忠于清政府。

 

之前在加马力丁进攻阿克苏的时候,他在发现阿克苏城内的穆斯林,都已经准备叛变,自己肯定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就提前逃跑了。

 

 

 

现在,他正准备投奔伊犁,向伊犁将军明绪报告南疆的情况,寻求救兵,结果不幸在半路上被包尔汉的叛军抓住。

 

包尔汉之前被他偷袭,差点全军覆没,自然恨他入骨,立刻就判处了他的死刑,正在准备执行的时候,有人提醒包尔汉说,他的哥哥是喀什噶尔的伯克,留着他说不定有用。

 

再加上当时新疆中部的维吾尔上层贵族们,大多都有沾亲带故的关系,所以自然而然,也有很多人为他求情。

 

而且赛义德在被逼无奈之下,也愿意投降,所以包尔汉碍不过这么多人的面子,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是也只有赦免了他,还让他在叛军中,担任了一个军官。

 

在这场穆斯林大叛乱中,维吾尔上层贵族里,最忠贞的爱国者,当属库车郡王爱玛特,他绝对排名第一。

 

赛义德也算表现不错的,大概也能排在前几位,虽然他后来投降了叛军,但毕竟实属无奈,能坚持到这个地步,在当时的维吾尔上层贵族中,已经算是非常难得地。

 

至于这场南征的结果,看看包尔汉前面的表现,你就知道,以他的这个智商,在这群奸诈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中间,他只能被别人耍的团团转。

 

这个时候是1864年的10月,金相印和司迪克正在围攻何步云把守的喀什噶尔汉城,自然无力应付包尔汗的进攻。

 

于是他们就耍了一个花招,说是欢迎包尔汉的到来,愿意臣服在热西丁和卓的脚下,包尔汉信以为真,跟着他们高高兴兴的进了城,参加酒宴。

 

然后他又被安排在一个华丽的宅邸里,有美女相伴,手下的士兵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每天都被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但是几天以后,他突然发现,他和他手下的人,就在每天沉迷于盛大的宴会,吃的肠肥脑圆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他们的武器和马匹,都悄悄地被当地人收走,他们已经被解除了武装。

 

手里没有了刀,对方对待他们的态度,自然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很快他们就全体被软禁了起来,好酒好肉就不要想了,就连有没有口水喝,那也得看对方的心情,现在好不好。

 

包尔汉他们的待遇,自然从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还没有等他们适应过来这个转变,金相印和司迪克,又开始给他们增加心理负担,没事就派人来他们门口磨刀,吱吱喳喳的声音,听着渗人。

 

就在他们被吓得屁滚尿流,以为接下来,大家就要被绑到巴扎(市场)里,身首异处的时候,金相印和司迪克忽然派人来,看望他们。

 

不过不是要砍他们的头,而是说要和他们缔结友好条约,划定边界,从此互不侵犯。

 

到了这个时候,包尔汗七魂中已经吓掉了六魂,哪里还敢说一个不字,于是也不管别人写了些什么,自己只管签字画押,只要能把小命保住就行。

 

这纸协议,让金相印和司迪克达到了目的,于是立刻大家又称兄道弟,大吃大喝一顿以后,就把他们扫地出门,礼送出境。

 

不过这件事,虽然让金相印和司迪克,暂时化解了危机,但也加深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处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上。

 

所以他们很快就派人去浩罕,邀请和卓的后裔素布鲁克,来加入他们的团队,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至于库车方面,热西丁和卓听说了这个条约以后,气的大发雷霆,可是由于条约是在众多宗教人士的见证下签订的,虽然热西丁和卓,内心很想当个*****,可是外表又要立牌坊,因此也不好发作,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看完了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会觉得,金相印和司迪克这两个人,老奸巨猾,简直难以对付。

 

不过,这你可得看对什么人,他们和随后到达的阿古柏相比,那简直幼稚得就像一个小屁孩。

 

那阿古柏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

 

当时间到了1865年,妥得璘在乌鲁木齐一带,基本站稳了脚跟以后,决定要发动打通新疆和甘肃的战役,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实现和金积堡之间的联系。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的,有一个让他头痛的人,那就是在他背后,无时无刻不在骚扰他的徐学功。

 

徐学功现在,已经收容了几千名难民,他把他们中间能战斗的数百人组织起来,让剩下的人负责生产,他们这里,现在已经真正变成了,像电影《生化危机》里所描述的那种,幸存者之城了。

 

一旦离开了他们的地盘,到处都是食人僵尸,而这些食人僵尸,就是妥得璘和他手下的那些极端穆斯林份子。

 

人和僵尸之间,自然是无法共存的,于是妥得璘组织军队,不断的进攻徐学功和他手下的幸存者,据史书记载,双方几乎是无月不战,最严酷的时候,甚至是无日不战!

 

虽然这些战斗,大部分都以穆斯林的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座小小的幸存者之城,毕竟人丁稀少,渐渐的有点扛不住了。

 

徐学功一度非常绝望,他和他手下在乌鲁木齐的大屠杀中,被隔在了乌鲁木齐以西的幸存者,甚至都做好了全体赴死的准备。

 

但是徐学功是幸运的,老天开了眼,大概是为了留下他,让他在日后收复新疆的战役里,建立功勋。

 

就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妥得璘的军队,忽然全都撤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任奇台县令恒颐,在之前的穆斯林大叛乱中,被迫弃城而逃以后,并没有放弃抵抗。

 

他向东跑到了汉民聚集的乡下,和当地的一个叫张和的乡绅,把幸存的父老乡亲们,全都组织了起来,编成了民团。

 

然后他又联合济木萨的汉民,孔才组织的民团,向妥得璘手下的穆斯林叛军,发动了反攻。

 

由于这个时候,妥得璘正组织主力,在进攻徐学功的幸存者之城,所以后防空虚。恒颐他们的反攻,自然一击得手,居然接连攻下了奇台,古城,还有济木萨,形势一度发生了逆转。

 

妥得璘无奈,只有放弃了进攻徐学功,转而向东,来攻打恒颐和他手下的民团,他派出之前乌鲁木齐的绿营穆斯林将领马升,带领七八千人前来进攻。

 

双方在今天新疆的阜康附近,发生了大战,但由于穆斯林叛军装备着大炮和火枪,中间又有很多专业军人,恒颐、张和手下,全是拿着锄头钉耙的老百姓,自然抵挡不住。

 

于是刚刚收复的几座城市,再次沦陷,而且穆斯林叛军,这次下手更狠,把这一带,又杀了一个鸡犬不留。

 

残存的民团和还活着的老百姓,被迫离开了家园,逃向了巴里坤,投靠清军,寻求保护。

 

而妥得璘这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先把乌鲁木齐西边的徐学功放一放,把乌鲁木齐东边的汉人,彻底杀个精光再说。

 

于是他命令马升率领大军,尾随民团和逃难的百姓而来,顺便进攻哈密和巴里坤,打通通往甘肃的道路,和马化龙连成一片。

 

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之前指挥南线抗俄战争,负责保卫边境的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现在已经回到了这里。

 

他必须守住这个地方,因为一旦巴里坤失手,新疆和甘肃就会连成一片,穆斯林叛军就可以互相支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之前巴里坤的军队,大部分都被调往了伊犁,参加对俄边境保卫战,后来由于伊犁发生了叛乱,全部都被困在了那里。

 

虽然讷尔济奉命回到了巴里坤,负责防守这里,但是他的手下,现在只有几百人的军队,而且全是上次剩了下来的老弱残兵,基本上和一个光杆司令没什么两样。

 

就在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阴雨,一个更大的噩耗传来了。哈密的穆斯林,为了配合妥得璘的东征,也发动了叛乱,驻守哈密的办事大臣扎克当阿战死,巴里坤通往内地和蒙古的粮道被断,现在变成了一个孤城。

 

东逃的难民,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巴里坤,现在他们既没法进入甘肃,因为那里已经是穆斯林的天下,也是一个恶魔遍布的世界,同时也没有办法避入蒙古,因为哈密也已经失守,道路已被切断。

 

新疆东部还活着的人,现在已经四面楚歌,极端穆斯林分子马升,带领着他的僵尸兵团,正在向他们节节逼近,死亡的号角,也已经吹响。

 

既然已经无路可逃,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那么唯一的生路,就是发动绝地反击,打败他们!

 

可是没粮没钱没兵的讷尔济,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

 

打仗这种事,是需要天赋的,根嘎扎勒参喇嘛,也就是白活佛,虽然前半生一直在念经行善,但是当他一跨上战马的时候,居然表现的,就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根据史书记载,他首先宣布了纪律,要求所有的人都统一行动,在战场上不听号令的人,将被立即处死,这话从一个喇嘛的口中说出,多少让人有点诧异。

 

 

 

然后他又根据这些人所属的部落,选出了临时指挥官,对他们面授机宜,安排了作战计划,接着又挑了50名最勇敢的蒙古人,担任全军先锋。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思想工作,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大概算是封建迷信,不过在当时,还是非常有效的。

 

白活佛告诉大家,这次行动,可以修十辈子的福,而且有佛祖的保佑,勇敢的人,都有佛光笼罩,绝对会刀枪不入的!

 

只有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才会被刀枪所伤,受到报应。

 

听完了他这番话,所有的人立刻信心百倍,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投入战斗。

 

白活佛看到大家士气高昂,于是立刻整队出发。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塔尔巴哈台城下,和穆斯林叛军相遇了。

 

这是一场神奇的战斗!

 

双方排好阵势以后,一边是头戴白帽,身披白袍的穆斯林阿訇,出队向他们的神祈祷,鼓舞穆斯林叛军的士气。

 

一边是喇嘛们高声念经,挥舞法器,逐个替蒙古兵祈福保佑,为他们的武器开光,加持神力。

 

这场战斗,双方比的不是军事技巧,更不是战术高低,而是比的谁的神,更牛一些。

 

当双方都做完法事以后,根嘎扎勒参喇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活佛,身披黄红色的袈裟,手持一根镀金禅杖,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

 

紧随他身后的,是几十名武功高强的红衣喇嘛,剩下的二千多蒙古人,生怕自己不够勇敢,得不到佛祖的保佑,于是也一拥而上,和穆斯林叛军的骑兵,开始了最猛烈的对冲。

 

据说这一天,我佛大慈大悲,站在了塔尔巴哈台的云端,金光四射,用佛力罩住了勇敢的蒙古人,让他们免受枪弹之伤,迅速的就杀入了敌阵。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在另外的一些记载中,说的是蒙古人骑术高明,他们在冲锋的时候,能在飞驰的战马上,把自己藏在了马肚子底下,当冲到了敌人跟前的时候,才翻出马背,所以让敌人的射击,全都落了空。

 

客观的说,要论骑术的高明,没有人可以和蒙古人比肩,在马上舞刀弄剑,更没有人是蒙古人的对手。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蒙古牧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胆量,而白活佛恰恰给了他们这个勇气。

 

这一天,就像荷马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战场中的场景,天上的神在比拼法力,地下的人,在比拼勇猛。

 

也许是因为,安拉只有一个,而佛有很多尊,所以在这一天,光明驱散了黑暗,二千多蒙古人,大破上万穆斯林叛军。

 

而与此同时,城里被围困日久的清军和平民,看见蒙古人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顿时也士气大振。

 

他们在平民李殿荣,商人苗时润的带领下,和武隆额率领的清军,一起冲出了城来,内外夹击穆斯林叛军。

 

在蒙古人的鼓舞下,他们现在也变得勇气十足,不惧密集的弹雨,迅速的冲过了穆斯林挖掘的围城壕沟,烧毁了穆斯林叛军的炮台,四处追杀穆斯林叛军。

 

穆斯林叛军在里外夹击之下,全线崩溃,土崩瓦解,本地的穆斯林残匪都逃入了一座坚固设防的清真寺,据险死守。

 

而哈萨克穆斯林叛徒,全部都逃进了山里,塔尔巴哈塔城周围的叛军,暂时被全部打跑。

 

这一天,是在这个悲惨的岁月里,难得的一个,让人开怀的日子,劫后余生的人们,激动的拥抱着他们的蒙古同胞,拜伏在白活佛的脚下,人人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但是在新疆的大地上,乌云还没有散去,阳光只是露出了一丝缝隙,黑暗势力还没有被消灭,不久之后,它们还将卷土重来。

所有跟帖: 

【灵异鬼故事】无头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21/2021 postreply 19:30: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