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新疆的边界问题上,沙俄敢拒绝大清的讨价还价?
新疆沦陷(七)
作者 | 罗马主义
故事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纳闷了,明明俄军已经攻入了中国境内,为什么大清的官员们,只是把他们挡在伊犁和塔尔巴哈台之外,居然就兴高采烈,好像仗打赢了一样呢?这是不是也太阿Q了一点?
而且更让人奇怪的是,不光是他们这么想,就连俄国人自己也垂头丧气,内部也开始互相指责,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在哈萨克东部的荒野上,你占的地方不算地方,除非,你能在这个地方住下来,守得住,你才算真正拥有了这块地方。
所以俄罗斯人,虽然已经攻到了离伊犁河谷只有50公里的地方,可是如果他们要想在这里,长期驻扎下去,那就需要,在这里修堡垒。
而且修一个堡垒还不够,你必须沿着你的后勤线,每隔几十公里就得修一个堡垒,一直要和俄军在哈萨克西部的堡垒连起来,这才算数。
要干成这件事情,就必须要出动几十万民工,花一笔天文数字的钱,而且还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搞定。
但是这几年的时间里,你还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清军的进攻,所以,你必须驻扎一支足够数量的,至少是几万人的大军。
在这支大军的背后,有几百公里长的,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这样遥远的距离上,维持前线大军的补给,产生的花费,足以压垮俄罗斯的财政,这是他们根本就办不到的。
所以清军看起来兴高采烈,俄军看起来垂头丧气,就不难解释了。
而且俄国人对1863年的战役结果不满意,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
如果俄军和大清打成了持久战,那么俄军就违背了最初的战略方针,它的目的是要拿下中亚三国,逼近印度洋,寻找出海口。
它进攻哈萨克东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进攻浩罕,巩固它在哈萨克斯坦的统治,为南下打好基础,而不是为了和大清,在这里进行决战的。
所以,1863年秋季作战结束以后,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还有俄军在前线的实际总指挥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在俄国内部,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就不难理解了。
外交部嫌他们军事行动不利,没有能迅速压垮清政府,尽快达成协议,财政部嫌他们的钱花多了,质疑这次军事行动的必要性。
为了支援2万多人的大军,能在荒野上过冬,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组织了10多万当地人,为他们提供补给,各地的行政官员,为此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一个个都怨声载道。
当时的俄国人都知道,他们没法在同浩罕开战的同时,也同大清进行战争,俄国没有这样的军事能力,财政上也负担不起。
所以尽快击败清军,逼迫他们签订条约,才是唯一可行之路,但是这谈何容易?
1863年秋季的作战,让俄罗斯人意识到,清军的作战能力,远远不是中亚的其他穆斯林汗国,甚至是包括土耳其在内,可以相提并论的,它是一个比这些文明高的多的文明。
俄军现在唯一的筹码,就是武器更先进一点,但是这个优势,和那个要命的劣势,补给线太长相比,渐渐变得不那么优势。
而反观清军,他们虽然武器相对落后一些,但是,他们可以用空间来换取时间,通过缓缓的退却,迟滞俄军的进攻,加重俄军的后勤负担,直到最后托垮俄军,而且这些战争说起来打的惊天动地,其实双方都没有死几个人,所以对清军的压力并不大。
而且,随着越来越靠近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清军就进入了坚固设防的地带,武器的劣势,也可以得到弥补,因为光是在伊犁一带,清政府就修了九座坚城。
这些城市不同于边境上的卡伦,一个个城高墙厚,都是俄军18磅火炮啃不动的硬骨头。
面对这些城市,俄军都必须用最原始的爬云梯,挖地洞来进攻,随之而来的伤亡,也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清军的武器劣势,随着战线的收缩,逐渐进入坚固设防地区,那么这个劣势,也就不是非常的劣势了。
而且俄军还知道,清政府还有一个杀手锏,到现在还没有用,那就是在新疆焉耆(过去叫喀喇沙尔)附近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出动2万多骑兵,支援伊犁的清军。
土尔扈特蒙古人
所以,俄军虽然攻到了距离伊犁河谷,只有50公里的地方,但是他们,并不比刚刚出发的时候,多了多少优势,距离最后的胜利,依然还是很遥远。
所以,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还有前线指挥官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现在会面临众多的质疑。
特别是,他们在荒野上驻军这个决定,不但造成了军费的飙升,而且把战争拖入了下一年,让很多俄国内部的人,感到忧虑。
因为俄国政界和军界的很多人,根据俄军和清军的表现,不认为他们能迅速打得赢这场战争。
他们认为应该适当的减少要求,尽快和大清签订协议,然后抽身去对付浩罕,这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他们向亚历山大二世皇帝进言,反对继续进行这场战争,他们说,俄罗斯需要的是南方的出海口,是四季不结冰的海洋,而不是另一片长着几根杂草的荒漠。
因此在1863年10月,曾经发生了一个插曲,发现俄军进军不顺利后,俄国政府在内部一些人的压力下,于10月下旬,派特别代表扎哈罗夫,前往塔尔巴哈台和明谊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明谊考虑到清政府内外交困的现实,以及战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实际上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是扎哈罗夫受到主战派的怂恿,态度也非常强硬,所以谈判再次破裂。
扎哈罗夫只呆了几天,就在10月25号离开了塔尔巴哈台,尽管明谊再三挽留,希望能尽快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扎哈罗夫却没有丝毫动摇。
因为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相信前线指挥官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的保证,一定能在1864年获得军事优势,逼迫大清签下协议,拿下整个东哈萨克斯坦,所以他让扎哈罗夫,不能有一点退让。
而且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个乌龙事件,北京的清政府,由于消息滞后,以为常清大败以后,清军已经全面崩溃,所以就想在局势不可挽回之前,尽快的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北京方面,曾一度同意了俄方的划界方案,所以俄方的谈判代表,扎哈罗夫得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更不愿意让步了。
可是明谊并没有得到北京的明确指示,他当然不能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双方自然话不投机。
等到明谊收到了北京的指示时候,战场上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所以明谊上奏,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而北京方面,这个时候也知道了,清军已经挡住了俄军,所以也没有坚持,就让明谊见机行事。
但是这件事,却让俄国主战派觉得,如果坚持下去,清廷肯定会让步的。
因此他们决定,不能退兵,宁肯驻扎在荒原上,冒一定的风险,明年开春以后,再努一把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了。
所以主战派向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保证,请他放心,他们一定可以很快拿下整个东哈萨克斯坦。
而且他们向俄皇强调,只有拿下了整个东哈萨克斯坦,向南的战争才能变得更加容易。
况且他们认为,最多只需要半年的时间,就能达成目的,所以他们希望皇帝陛下,切勿听信谗言,千万不要动摇。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奇怪,俄国的主战派,不是在1863年的秋季,都没办法打败清军,那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把握,能保证在1864年夏季,就一定能解决战斗呢?
……
从内地赶来的妥得璘,现在再也不催索焕章了。
他终于搞明白了,在新疆造反,那不是从家里拿把菜刀,大呼小叫着冲上街,就可以办得成的事!
新疆北部是什么地方?那就是一个大兵营!
在新疆造反,同内地是完全不同,你在内地造反,要打的人,最多就是城管和联防,大不了还有几个便衣警察。
对付这些人,那真是多几把菜刀就可以的!
可是在新疆,你要对付的是什么人?
不仅仅有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额鲁特营这些优秀的骑兵部队,而且还有大量装备了火器的绿营,以及土尔扈特,和硕,卫拉特蒙古人,全都是一些天天练习,如何杀人的狠人。
这些人都是野战军,国家的正规部队,而且和内地不同,新疆的穆斯林叛乱,就没有停止过,所以这些人,始终处于战斗状态,和内地那些已经腐朽了的八旗军,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你就是把菜刀店买空,腰间掖两把,屁股上也插两把,手上再舞两把,那也是没有用的。
而妥得璘主要依靠的,是信奉新教的内地移民,以及信奉黑山派的维吾尔人,这两种人,在新疆都属于弱鸡,而且手无寸铁,没有受过军事训练。
因此索焕章很谨慎,各地的新教徒,也都不敢贸然动手,因为他们都知道,扛着菜刀,是无法和前面提到的,那些野战军干仗的。
所以,妥得璘现在也明白了,要在新疆发动叛乱,关键是要打垮驻新疆的清军,而要打垮驻新疆的清军,就必须和俄国人密切合作。
因此妥得璘积极的配合俄国人的行动,不断的四处做内应,就是期待着,俄军攻近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时候,后方的野战军,都会调到前线去,然后他们就可以拿着菜刀,去对付城管和联防了。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俄军居然也被清军给挡住了,现在,却还反过来求他,希望他能尽快的发动叛乱,让清军两面受敌,这样俄军才能攻得过来。
俄国人不仅仅希望,他尽快发动叛乱,而且还希望,他在他们指定的地方发动叛乱,那就是库车。
为什么是这里呢?首先,这里是战略要地,新疆南北交通的命门。
一旦在这里发动叛乱,向东就可以隔断伊犁和喀喇沙尔之间的联系,让蒙古援军无法到达伊犁。
向北可以截断伊犁和乌鲁木齐之间的联系,阻止乌鲁木齐向伊犁提供增援,断了伊犁的粮道。
这样伊犁就会变成孤城,清军两面受敌,俄军就有希望彻底打败清军。
在这里,发动叛乱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于穆斯林内奸来说,这里向西可以得到俄军的接济,获得俄军的武器,让他们不用只拿着菜刀,面对全副武装的清军。
另一方面,俄军可以把原来在军队中的几千名穆斯林叛军,分批化装成平民,悄悄的派过来,这些人,已经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可以更有效的,对付清军。
而且,俄国人认为,这里是黑山派的大本营,而黑山派和新教是同宗,他们之间的勾结,俄国人是知道的,所以俄国人相信,妥得璘在这里,完全有能力煽动起叛乱。
那么俄国人的要求,妥得璘能办得到吗?
对于他来说,这不是办不办的到的问题,而是必须办到!
因为不帮俄国人攻入新疆,穆斯林就没有办法,在新疆发动全面叛乱,前面的所有忙活,都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话虽这么说,实际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他有几个问题要解决,首先,就是发动叛乱以后,如何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
扛着铁锹锄头,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一群乌合之众,就算人再多,也无法迎战,身披重甲的清军弓骑兵和火绳枪兵的攻击。
这其实也是最初,当地的穆斯林,不敢动手的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这个问题,现在俄国人给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之前为他们做内应的穆斯林叛军派过来,让他们作为战斗主力。
这些人已经获得了俄国人的武器装备,接受了俄国人的训练,可以让他们,作为叛乱的中坚骨干。
而且这些人的到来,还有一个好处,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强行裹挟其他穆斯林参加。
其次,就是如何攻下库车城,读过我们前面故事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当年雅尔哈善率领了一万多职业军人,携带了大量的火炮,也没能在一个月内,攻下库车城,万一清军到时候紧锁城门,非专业的穆斯林叛军,该如何是好呢?
再者,他们一旦动手,库车城的守军,肯定会立刻向距离最近的喀喇沙尔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求援,蒙古骑兵可是花不了多少时间,就会赶到,到时候他们该如何应对?
不解决这几个问题,就算发动了叛乱,也可能瞬间就被清军镇压,那么妥得璘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他的叛乱能不能成功呢?
……
伊犁将军常清,在外面晃荡了一个多月以后,终于回到了伊犁,从明谊手中,接回了前线的指挥权。
但是随后,他就受到了暴风骤雨般的弹劾,地位摇摇欲坠。
尽管谁也不知道,他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坐多久,但是犯了这么多错误之后,他的下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继任者会是谁呢?
……
1863年的战斗结束以后,清军也没有闲着,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乌鲁木齐都统等人纷纷上奏,请求朝廷拨款,向英国人购买武器。
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却没有落实资金,甚至连每年给新疆的财政拨款,也始终没有完全到位。
不过,根据俄国人的记载,就在这段时间里,清军还是购买了一批先进武器,其中甚至有两门20磅的英制阿姆斯特朗大炮。
清军还动员了数万民夫,在一些前线地带,开始加固城防,深挖战壕,积极备战。
除了这些措施,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还要求北京方面,征发外蒙古,撒拉族,土尔扈特的军队,支援北线作战。
……
明谊现在,不仅仅担心俄国人的问题,而且更担心穆斯林的问题。
在之前向朝廷的奏报中,他就已经指出了,俄军和穆斯林勾结,一部分穆斯林替俄军作战的情况。
他感觉事情不是这么简单,非常担心,新疆会像陕甘一样,很快就会爆发穆斯林叛乱,到时候难以同时兼顾内外。
因此,虽然他不同意朝廷大规模割地的主张,但是,他还是想,尽快和俄国人停战,专心防范内部风险。
1863年11月,他向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发函,提出了一条新的分界线,大概在距离今天新疆和外蒙边界,一两百公里的地方划界。
这样大概会损失一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总比北京后来答应的,损失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要好。
可是这个提议,还是遭到了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的断然拒绝,他给明谊的回信说,要么就全盘接受,要么就别给我写信了,让我们用大炮说话吧。
明谊并没有被他吓倒,他还是给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回了一封信,柔中带刚。
他是这样写的:“在没有换约之前,我方一定会坚守所有的固有领土,你派来的人,我们一定会把他们都请回去,由此引发的一切不快,最终都必将由你们负责”。
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杜沃洛夫,读出了信中的威胁之意,不过他并不在意。
虽然他也知道,清军正在积极备战,俄军要想突破清军正面防线,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他还有特洛伊木马呢,那才是他的杀手锏!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冷笑了一声,把明谊给他的信,丢进了壁炉里。
……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1864年二月,当大雪停止,道路恢复了通行以后,受新教教主马化龙委托,跟着妥得璘一起来到新疆,密谋煽动叛乱的苏满拉和田满拉,以及其他一起前来的塔利班,正分批带着穆斯林叛军,从俄军的营地出发,化装成商人,牧民,走小路,悄悄地赶往库车,在他们驮马的行囊里,藏满了武器弹药。
在库车城里,和妥得璘一起来到新疆的玉门穆斯林杨春,正在库车城里,和当地的穆斯林托乎提尼亚孜哈里,马隆,马三宝密谋。
……
1864年3月,2万多俄军离开了过冬地,开始再次向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方向进军,在他们的前方,清军早就部署好了,一道又一道的阵地,正严阵以待,等着他们的到来。
这场即将发生的战斗,会是什么结果呢?
==========================================================
清朝政府在新疆的怀柔政策,为什么不能阻止极端穆斯林的叛乱?
新疆沦陷(八)
作者 | 罗马主义
清代在边疆地区的统治,除了新疆以外,其实都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在蒙古还是在西藏,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出现过贰心,即使在清朝政府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背弃过最初的誓约。
可是独独一个新疆,却自从清朝的国力下降以后,就再也没有太平过,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过去的书都告诉我们,穆斯林在新疆发动叛乱,是因为清朝政府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我们以库车(包括沙雅县),在1857年发生的一件事为例,来看一看清朝政府,到底在新疆是怎么统治的?
清朝政府在库车设有办事大臣,由满人担当,是当地的最高领导,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具体的民政事务,都是由27个当地的民族干部,也就是维吾尔族的上层贵族伯克,来实际管理。
那么库车有多少人呢?根据《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大约有6500多人,不过我推测,这个数字肯定是非常的不准确,因为和后面发生叛乱的人数不匹配。
但是这个数字,毕竟是史书上记载的,我们就姑且按它来说事吧!
依据这个记载,新疆的官民比例并不算高,根据《回疆志》的记载,这27名民族干部,总共拥有235名的家奴,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见,新疆主要由自耕农组成的,所以,它绝对不是一个奴隶社会。
那么库车有多少土地呢?最初只有3万多亩。后来在清朝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了1855年后,又开垦了12万多亩,总计大约有16万多亩。
这些土地中,大约有60%,是这些伯克们的祖传之地,以及清政府赐给他们的养廉地,剩下的就是自耕农的土地,算下来,自耕农人均也拥有近百亩土地,远远高于内地的农民,基本上和内地的小地主持平了。
那么清政府是如何收他们的税呢?每亩5升粮食。大约就是10公斤左右,占收成的3%~5%左右,赋税是相当轻的。
你要知道,在我们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征收的比例,都是平均收成的15.5%,远远比清朝政府,在新疆的赋税,要高得多得多。
所以,任何人只要稍微算算账,就知道过去常见的一种说法,清政府残酷的剥削压迫新疆的穆斯林老百姓,导致他们活不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那纯粹是胡扯蛋。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清朝政府的官方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到了具体的地方官手上,那肯定也会玩出花样,这是从古到今都不可避免的。
那么地方官怎么折腾呢?主要是通过徭役敛财,清朝政府规定,老百姓只要交钱,就可以免除徭役。
在当时,这个钱的数目,大概就是每户每月25文钱,考虑到每户拥有近五百亩耕地,这个压力并不大。
当然,那些民族干部,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按这个钱收,一定会巧立名目,从中渔利,但是也非常的有限,因为清朝政府,还有非常严格的监督措施。
就以库车为例,当地的阿奇木柏克迈尔斯勒克,试图在清朝政府规定的税赋之外,额外摊派,就立刻被一个叫做买迈铁里的人,告到了伊犁将军那里。
由于清朝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矛盾非常敏感,所以伊犁将军立刻指派,当时还是叶尔羌参赞大臣的常清,紧急处理这件事。
常清马上就进行了调查,发现反映属实以后,立刻就命令,当时的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罢免了当事人,停止一切超出政府规定的摊派。
清朝政府对这种事,反应迅速,并不是个案,因为有一句话,叫做民族地区无小事。清朝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远远比内地大得多。
比如库车王爷鄂对的后人艾玛特,在担任叶尔羌阿奇木伯克的时候,贪污受贿,被人举报以后,立刻就被免职,命令他回家反省。
所以客观的来讲,按当时那个文明程度,新疆的穆斯林,过的是挺不错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他们都没有必须造反的理由。
那么,为什么穆斯林还是要造反呢?我们以库车为例,继续讲下去。
买迈铁里告倒了库车的阿齐木伯克以后,回到乡里,立刻成了网红,当大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厉害的时候,你猜他是怎么说的?
你以为他会说,是清朝政府体恤下情,反腐力度大吗?错了!
他说自己是受到了真主的启示,有神灵附体,所以异教徒必须听他的吩咐,因此就办成了这件事。
如果说,这只是吹吹牛皮,那也就罢了,可是接下来,就有点无厘头了。
从此以后,他开始装神弄鬼,告诉周围的穆斯林信徒们,他得到了真主的启示,要让他建立伊斯兰国,由他来担任哈里发,跟着他走的人不用交粮,不用纳税,都可以上天堂。
这些明显都是不着边际的鬼话,居然让周围的穆斯林,全都相信了,把他当神一样的供起。
然后他就自信心爆棚,竟敢纠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军队,几乎占了库车人口的1/3,竟试图夺取政权,前去进攻县城。
当然这是鸡蛋碰石头,拿着刀矛棍棒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是训练有素的清军的对手,他们毫无悬念的,就被几百名驻防的清军骑兵击溃,买迈铁里也被活捉。
接下来,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买迈铁里被处死以后,他居然就被谣传成了伊斯兰教的圣人,有一天终将回来,重建伊斯兰国。
这本来是穆斯林贵族和普通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清朝政府扮演了公正的角色,可是闹到最后,矛头竟然指向了清朝政府,搞成了一个要建立伊斯兰国的闹剧,面对这样的一个神结局,你能想得明白,这其中的内在逻辑吗?
清政府在处理善后上,并不像之前的很多书籍所说的那样,反动透顶,愚顽不化,相反,它反应迅速,而且非常注意民意。
事发以后,清朝政府不仅仅罢免了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以及相关的民族干部,杖责流放了他们好几个人,而且还免除了当地自耕农一年的赋税,由那27个民族干部,维吾尔贵族伯克负责赔偿,力度不可谓不大。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政府在新疆的治理,实际上是谨之又谨,慎之又慎,生怕一不小心,会捅了那个马蜂窝。
但是这么小心,能赢得他们的心吗?可惜的是,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得出,穆斯林造不造反,原因不在这里。
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1863年2月,从陕西和甘肃潜入新疆境内的极端穆斯林分子,杨三星(杨兴)和马二,试图对伊犁将军常清,发动斩首行动。
他们勾结伊犁将军的驻地,惠远城内的绿营穆斯林士兵,打开军械库,杀死守军,试图攻入将军府,干掉伊犁将军常清。
这件事的目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无非就是想让新疆群龙无首,方便他们全面煽动叛乱。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幸亏被清军及时发现,挫败了他们的阴谋,逮捕了两名主犯和100多名叛军,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很诡异,伊利将军常清,只是处死了两名主犯,把100多名叛军,还有他们的家眷关了起来,就算结案了,竟然没有深究幕后的黑手。
按理说,稍微动动脑筋都可以想得出来,这么大规模的穆斯林叛乱,当地的穆斯林大阿訇马万信,肯定有牵连。
先不说他是否暗中参与了,至少他作为宗教领袖,他就绝不可能,没有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光是这个知情不报的罪名,他就洗不干净。
吊诡的是,清朝政府却想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马上发布声明说:“该案是由一小撮宗教极端分子,制造的暴恐事件,和广大穆斯林无关,清朝政府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扩大打击面,请广大的穆斯林放心。”
你看,明明是别人想要清朝政府的命,可是清朝政府却好像自己做错了一样,生怕得罪了穆斯林,不仅不敢深究,反而四处去安慰伊斯兰教信徒。
有人觉得,清朝政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从1862年,陕甘发生了穆斯林叛乱以后,各地对新疆的协饷断绝,驻疆官兵的薪俸,被长期拖欠,本就心怀不满,再加上军队中拥有大量的穆斯林官兵,万一深究下来,引起人心惶惶,引发兵变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人认为,由于陕甘发生穆斯林叛乱,波及到了新疆,所以穆斯林和其他各族之间的猜疑日深,这时候再大规模的调查穆斯林士兵的叛变,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不是明智之举,因此清朝政府只能隐忍。
当然,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我那些政治不正确的分析,这里就不提了,免得又被封了。
但是这件事,至少解决了我们心中的另外一个困惑,那就是在1863年,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多起,穆斯林勾结俄军叛乱的事件,清朝政府却从来没有,深入的调查过幕后的黑手,反而尽量回避矛盾,采取了鸵鸟政策,看来都有相似的原因。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清朝政府在新疆的治理方式,几乎就是竭尽全力的去讨好穆斯林,生怕得罪了他们,他们这么做,最后能得到好的效果吗?
……
1864年4月,清朝政府驻库车城的办事大臣萨凌阿,忽然听到手下来报,说是城外有穆斯林在市场里闹事。
萨凌阿稍微有点意外,因为自从上次买迈铁里事件以后,朝廷在这里重点整治了吏治,而且还减免了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所以他们应该感恩戴德,怎么会又闹事了呢?
萨凌阿觉得,这应该不会是叛乱,很可能是一起偶发的治安事件。于是,他就安排了一个民族干部,带着十多个衙役先去看一看。
……
黑山派的热西丁和卓,怎么看都是一个无害的人,作为一个狂热的宗教苦修士,他每天除了祈祷,还是祈祷,似乎从不关心世俗的一切事物。
在库车,如果说鄂对家族,是最高的世俗领袖的话,那么他热西丁和卓,就是当地的最高精神领袖。
按照维吾尔人毛拉穆萨.塞拉米在《伊米德史》里的描述,所有当地的汉族和维吾尔族穆斯林,都视他为最高精神领袖。

这个隐居的人,并不像他表面装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他的堂叔包尔汉,好友毛拉乌斯曼等人,正在和妥得璘的代表杨春,当地新教的汉族穆斯林阿訇马隆,马秀尔,商议着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用伊斯兰教法来统治现实世界,而这就意味着,他迟早有一天,要拿起武器,和这个多次庇护过他们黑山派,挽救过他们性命的异教徒政府开战。
……
1864年3月4日,俄军南路军,在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的指挥下,离开了冬季宿营地,继续向伊犁河谷附近推进。
对于他来说,这次进攻就是孤注一掷,他必须尽快击败清军,逼他们签下协议,否则,他就无法向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交待。
而且西伯利亚总督杜加洛夫,也会无法向皇上交待,特别是,在西伯利亚总督相信了他的保证,指示谈判代表扎哈罗夫,拒绝了明谊的妥协方案以后,他就更不能发生意外了。
因此,虽然有了穆斯林叛军这张王牌,但是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还是不敢只踩在一条船上,万一漏水了怎么办?
所以他又要求后方,在开春后增派了军队,希望能在战场上,即使不靠穆斯林发动叛乱,也能直接击败清军。
但是,令他沮丧的是,威里夫金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谷,被早已严阵以待的,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率领的清军,又给挡住了。
双方在一个叫做芦草沟的地方,展开了激战,清军依靠早已修筑好的工事,打退了俄军的进攻。
虽然俄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凭借先进的步枪,对清军展开了狂轰乱射,可是由于这里的地形,实在是太过险要,双方激战了一个多月,俄军依然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
迫不得已之下,俄军被迫向北,试图绕过清军防线,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竟然犯了一个错误。
由于战线拉长,兵力自然被分散,清军居然发现了这个破绽,趁机发动了反攻,重创了威里夫金部,让他损失了四百多人,导致开战以来,俄军遭受了最惨重的一次战术失败。
而在北线,情况也不乐观。
1864年2月23日,俄军1万多人,和清军展开了会战,激战了数日之后,双方都损失惨重,最终俄军借助人数优势,勉强占了上风,乌鲁木齐都统额宸被迫率军东撤。
随后俄军继续向前,又击退了上万蒙古骑兵的骚扰,一路南下,似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但是俄军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又受到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率领的六千多人的阻截,双方在清军的预设阵地展开了激战。
清军在两门英制20磅阿姆斯特朗大炮的掩护下,依靠密集的壕沟,和俄军展开了猛烈的炮战,俄军虽然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却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
俄军在这里耗了快一个多月,却依然在原地踏步,时间很快就来到了4月,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在南北两线,都陷入了僵局,现在他已经彻底明白,如果没人帮他,在大清背后捅上一刀,他这场仗,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的。
可是这一刀,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捅出来呢?迪米德里·诺曼诺韦斯基焦急的等待着。
……
库车办事大臣萨凌阿,本以为城外市场的穆斯林闹事,是一场小规模的治安事件,可是很快,被他派去查看的人,就有几个一身是血的逃了回来,向他报告,大群的穆斯林发动叛乱了,杀死了他派去的官员,放火烧毁了市场。
这实在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让萨凌阿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但是他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因为几个穆斯林叛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为什么他这么自信?因为在库车城里,还驻扎着一支六百多人的骑兵部队,他们是土尔扈特轻骑兵和索伦重甲弓骑兵。
这是一群武装到牙齿的职业军人,寻常的老百姓叛乱,就算是有几千人,也不是这几百人的对手。
于是,他立刻命令他们全体出动,前去镇压市场里的穆斯林叛乱,同时紧闭城门,防范其它意外发生。
清军的骑兵,刚一出了城,就远远的望见,市场那边,早已浓烟滚滚,大火熊熊,凄厉的惨叫声不断的传来,惊恐的人群正在四下里逃跑,穆斯林正举着砍刀在追杀他们。
清军急忙快马加鞭,冲向了出事地点,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前方居然有二千多名穆斯林,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在等着他们。
不过清军并不在乎,在他们的想象中,一群拿着砍刀斧头的老百姓,纯粹的乌合之众,有什么可怕的?别说二千多人,就是再多一点,他们也无所谓。
于是,他们立刻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在行进中调整成战斗队形,前方是平端着长矛的索伦重甲骑兵,后方是弯弓搭箭土尔扈特轻骑兵,准备在一阵密集的箭雨掩护下,冲垮对方的方阵。
随着他们越冲越近,他们突然发现,穆斯林的方阵中,居然有大炮,穆斯林手里拿的,竟全都是燧发枪。
这一瞬间,清军士兵惊讶得目瞪口呆,就在他们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战马已经冲到了离敌人很近的地方,他们已经来不及调整了。
只见他们的眼前,火光一阵阵的闪过,接着他们听到了隆隆的炮响,然后就是密集的枪声,清军被弹雨一片一片的犁到,被打得人仰马翻。
他们可能到死也没有明白,普通的老百姓,怎么会有大炮和先进的燧发枪,而且还能娴熟的使用!
他们也绝不会猜到,他们眼前面对的,根本就不是普通的闹事老百姓,而是受过俄军训练的穆斯林叛军,他们现在正要在大清的后背,捅出那决定性的一刀!
当硝烟散去以后,只有几十名清军骑兵侥幸逃脱,飞速的奔回库车城内,由于太过意外,所有的人,都还没有从惊愕中清醒过来。
……
库车办事大臣萨凌阿,听完了这些刚逃回来,依然惊慌失措的士兵的叙述以后,足足的愣了半天,也没有想清楚,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是这样?!
不过,他还是很快从慌乱中镇静了下来,迅速的开始思考对策,他忽然眼前一亮,想起了一个人,也许能帮他渡过这个难关,那么这个人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