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骗子作战,理赔员窥见的人性之恶
我们似乎总能隔三差五地在社会新闻上看到骗保的故事。
不久前的四月,江西抚州一家修车行的修车员熊某在老板指示下,故意驾车碰撞停放在路边的白色小车以骗取车险,那辆白车本就是修车行的坏车。去年初秋,湖南一个父亲为了得到意外险的保费,把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带到海南推下大海。2018年,一个更令人心碎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新化。戴桂花的丈夫何智欠下网贷后,将租来的车开下悬崖,制造死亡假象骗保。戴桂花信以为真,带着一子一女投入水塘自杀。
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骗保的「疯狂」。几年前,南京公安曾运用大数据发现,一家汽修厂附近酒店地下停车场的一根柱子,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被该厂修理、交易的不同车辆碰擦多达54次。更离谱的,来自南京江宁区的成某和来自山东曹县的陌生人,在2017到2019年间开车互相碰撞了7次。他们制造交通事故,索取高额赔付。去年,上海市经侦部门共立案保险领域违法犯罪案件15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8人,涉案总值近亿元。
保险的故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没有什么比一份保障更能为人提供安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达到了47762亿元,同比增加了12.20%。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依凭保险为生活的种种意外托底。而骗保案的频繁发生,不仅破坏了保险行业的秩序,也动摇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信任。在脆弱的生活、利益的诱惑面前,我们是否可以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保险行业,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职业:保险理赔员。他们审核每一个保单,在众多材料中寻找疑点,再决定是否理赔。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和骗保者斗智斗勇。
李会明曾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工作多年,负责核保理赔工作。他说,骗保案中最多的是车险欺诈,其次是医疗欺诈,自残、自杀或他杀欺诈很少发生,也正在逐渐变少。在与金钱直接相关的保险业,他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看到了社会的变与不变,也在这些案例中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如何在谎言中发现蛛丝马迹,识别真相?如何与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合作?又如何对人性有更真实的理解?
《人物》与他聊了聊,以下是李会明的自述:
文|汤禹成
编辑|槐杨
刚做理赔时,我跟着师父学,拿着本子坐在他旁边听他给调查员打电话提问——这个人这个时间段在某个城市出现了,是去干什么了?探亲吗?还是工作?待了多少天……师父们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细心,所有的资料一个字也不要放过。有的客户提供的体检报告一共有10页,中间漏了一页,有可能那一页上就有关键信息。还有客户在写申诉的时候说出险后服用了安宫牛黄丸,那你就要想,他为什么要吃治脑病的药呢?师父说,「案子不怕慢」,慢了你可以加班,但是一定要仔细。
最开始我也犯过错。一个重疾险的理赔,病历上写着「得糖尿病5年」,但我忽略了,决定理赔。实际上,他买保险是在4年前,糖尿病是在投保之前得的,按正常情况不应该理赔。有了那次经验,我下次就不会再犯这种错误。那个年代的理赔,大多都是靠经验「堆」上来的。
对我们来说,病历是很重要的线索——病人很少会和医生说谎。但十几年前,我们很难把病历调出来,那时医院不存门诊病历,门诊病历都直接给病人,投保时就可以告诉我们病历「没有」「丢了」。那时候识别骗保真的很难。到2010年后,住院病历基本上是电子版,门诊病历多数还是手写。有些医生写得天书一样,只能连问带猜,实在看不出来了,我们再请有经验的大夫来帮忙看一看。
钱和疾病,是我们这一行绕不开的内容。作为理赔人员,我们什么都得懂。保险要懂,法律要懂,金融也要懂——有时调查出这个客户有财务问题,我们就要看他的资产负债表,看企业经营情况、他个人的财务情况,流水也要算。医学更要懂,顾客出险后,我们要看他的病历、就医记录、用药记录、检查报告,看看他投保前是不是有疾病的隐瞒,出险的意外是不是人为制造。因此,核保员、理赔员招聘时,医学专业、保险专业、法律专业优先,其中医学背景是最优先的,一些理赔员过去可能就是医生。
即使做到了细心、耐心,走访和调查有时也会无疾而终。
2010年,东北的一位老太太以癌症申请重疾险,保额比较高,我们开始调查,实地走访又动用了公安的一些信息,尽管有一部分资料显示她投保之前就有疾病,但我们通过包括医院在内的所有系统都查不到证据,最后,我们赔了50万。事后复盘,很大的可能是她用其他人的身份证去看过病。在当时,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过去,保险理赔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可能是理赔员的疏忽,可能是可查证资料的缺乏,可能是预防机制的缺失,可能是侦察能力的薄弱,可能是骗保者的「完美无缺」,疏漏是经常发生的。
尽管如今骗保的新闻时有出现,但骗保的案例,从我们保险从业者的角度看,是越来越少了。不仅因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更是因为整个中国的「数据化」和「智能化」。
2013年左右,银保监会旗下成立了一家叫中保信的科技公司,保险公司所有意外险、健康险的数据都会传给这家公司,如果他们发现异常,会返给我们保险公司,作为一种行业监管。一个客户如果有多家投保的行为,信息就会由中保信发送给保险公司,这相当于形成了一个预防骗保的机制。2015年前后,一些数据公司出现了,它们经常掌握着几个城市的医疗数据,客户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会用大数据先去查他在哪些城市就过医,这些数据甚至可以查到具体的医院。
这些数据公司也能调取个人信用数据,它们不会透露数据具体来源,但会用模型给客户的信用评分,一般是高中低三档,如果信用评分很低,说明这个人负债超过资产,那我们就要让客户提供一些资产证明。在过去,只有当保额特别高时保险公司才会要求客户提供收入证明、银行的工资流水或者企业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有了这些数据公司的帮助,我们可以不再只听客户的「一面之词」,调查人员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付出很高的成本,跑很多城市。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来明确调查的方向,成本低,效率高。
一切都在朝着「数据化」转变。这几年,门诊病历也变成可录入的数据,进入系统后,人工智能会把疾病字段提取出来,根据模型去看这个客户是不是符合理赔条件,为理赔员提供初步意见。为了提高效率,很多小额理赔的场景,比如小孩的门诊、急诊一次理赔就200、300元,我们会系统化地赔掉。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小额理赔的效率大大提升,最快可能材料提交后2分钟就能通过,在以前,这至少需要一个工作日。
不过,数据仍然是有局限的。至今全国的医疗数据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平台,数据公司掌握的都只是部分城市,金融方面的数据有效性也有限,一些线下的贷款数据未必能提取到。所以我们不能全部指望数据,一些偏远的地方,调查员还是要跑过去。
避开数据是骗保者的常用方式。有些人在当地能量很大,各种找关系让医院或私立机构删掉体检数据,有些地方则形成了「黑产」:骗保者派人在医院蹲点,比如看见有病人在骨科的门口等着,就来问你怎么摔的,再「指点」你先别看病,先买意外险,再帮你制造一场意外。意外险购买的次日零时就能生效,经常地,一个人的意外不是非常严重,他就愿意等一等,等到保险公司赔钱,这些骗保者就会和病人分成。数据也存在滞后性,一个人今天在医院看了病,数据不会马上传给数据公司——这也为一些黑产持续存在提供了土壤。
一方面,数据被用于预防、调查骗保,另一方面,数据又制造了新的骗保形式。比如你从电商平台买血糖仪,测了之后发现血糖有点高,测了半年,你其实也知道自己身体有问题。一些黑产会通过购买平台泄露的顾客数据拿到购买血糖仪的名录,他会来联系你,问你血糖是否正常,不正常的话,要不要买份保险。这时候你的数据没有进入医疗系统,买了保险,过了等待期,你再提出治疗糖尿病,保险公司就需要赔给你。
大数据对控制风险是有帮助的。数据公司的数据逐步积累,开始可能只有20%的有效性,现在提高到了50%到60%,但不可能达到100%。
有人问我,当理赔越来越自动化,理赔员是不是要失业了?我会讲一个例子。前面提到过一位癌症去世但被家人说成意外跌落的老人,当时调查员去村子里,让死者的儿子提供资料和现场照片,儿子说没有照片,而且当天就火化,所有的资料都拿不到。这一家正在办席,调查员就坐到一张桌子上开始吃饭,问同席的人,怎么突然就跌落了?这位叔叔一直都很健康啊。来吃席的邻居说,健康?都得大病了还健康?——蛛丝马迹就在这样的闲聊中出现了。
保险不是一个机械的行业。小额理赔中,人可以被取代;但是大案、要案,还是需要资深的理赔员与调查员。那些案子,关乎人性、情感、关系、抉择,想要抵达真相,就要循着线索层层深入下去。
多年保险理赔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人。有彷徨的人,那位在山里自杀的出租车司机,孩子正在上初中,到了叛逆期,天天在家吵架;老婆嫌他赚钱不够多;他有抑郁情绪,会失眠。出事那天天气很好,视野应该没有问题,路况也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盘山公路上出事故通常是在下山时,可他是上山时出的事。我们判断,他应该是在犹豫,没想好是不是要自杀,市区和郊区之间空车来回了五六次。他的保额只有50万,开始买保险时应该没有想骗保,但生活遇到了困难,让他走上了这条路。他自杀之前,一定纠结了很久。
还有贪小便宜的人。2015年以前,有个客户,家里水管破了,他去中关村买了2台破笔记本电脑,几百块钱,让商家给他开了四千、五千的发票,然后把笔记本在水里浸了一下,去找保险公司赔,财险公司也赔了。后来我们怎么知道的呢?是那次理赔之后两年,他和保险代理人喝酒,自己主动说的——很多骗保都是后续吃饭喝酒透露出来的,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晚了,没有证据。
金钱面前,一些体面的人也会变得不太体面。一个名校毕业、工作体面的姑娘查出疾病,为了正常投保重疾险,她的家人帮她删除了在体检机构的体检记录,最后在投保过了等待期后去做了相关手术,获得了理赔。还有一对上海的硕士夫妻,学历高智商也高,专门走医疗险骗保,一些用药明显不合理,但他们把不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些药,说是医生给他们多开了一些,有骗保疑点,但又说得过去,理赔屡屡成功——当数据、摄像头、算法让骗保越来越无所遁逃,骗保者开始寻找漏洞,以小额的、高智商的、不引起注意的方式展开骗保。

大部分骗保的人不属于特别高的阶层——富人财务状况好,时间宝贵,有口碑,有社会地位,不会来骗保。也不是最穷的那些——因为特别穷的人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怎么去骗保。往往是那些突然得了一笔钱又突然花掉一笔钱的人,或者是做生意赔了很多钱的人,有骗保迹象。这些人,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敢想敢做,野心很大,才会动起骗保的念头。
高负债是骗保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只有骗保能解决他们突然需要一大笔钱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摆脱负债的生活。比如那个在高速公路上杀死妻儿的丈夫,那个把私家车扎进鱼塘的工厂主。但也有一些,可能不是负债,就是觉得生活太难过了,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生活失去秩序后,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把死当作了一条路。而那些杀了别人的人,「杀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条路。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钱,为了去还债也好,纸醉金迷也好,他一定存有欲望。而自杀的人,连欲望都没有了。
其实很多人都会面临生活的问题,你如何去处理?你受过的教育教你如何应对?你自己又该怎么缓解?骗保背后,有一个更大的命题,不论你是谁,不论你能力多大、欲望多大,不断地遇到困难是生活的常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是永恒的人生命题。
我也遇到过一些人,他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你始终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望。比如一位客户是个普通工薪阶层,看到一个孩子往马路上跑,他跑过去把孩子揽住,自己被车撞了,还好不是很严重,骨折了。他来理赔,听了他的故事,我觉得很感动。还有一位客户是个得了白血病的孩子,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已经把家里的沙发都卖了,我们去了之后没地方坐,那个父亲搬来一个缺了角的小凳子,是他从破烂摊捡的。他们就是要给孩子治病,没有一点放弃的念头。离开前,我们每个人给了一点钱,算是一点心意。那份保单只有10万,对白血病来说微不足道,但那家人的信念,比那个保额大得多。
做保险理赔,对那些正常理赔的客户需要有「温度」。一位客户买了重疾险,投保前忘记告知保险公司自己得过乳腺增生——这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至少60%的女性都患过乳腺增生,它既非肿瘤,也非炎症。隔了一年多,这位客户患了乳腺癌,保险公司拒赔,说她当时没有进行疾病申报。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去做这个案例,我一定会赔给这个客户,因为这个疾病即使告诉保险公司也是能正常保的。我相信,90%的理赔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赔的。
整个保险行业还需要进步,不能光靠人,人有参差不齐的尺度,但也不能完全不靠人,人工智能还到不了那个高度,人的经验依然很重要,也因此,我希望行业未来是更加有温度的。这不是一个口号。在脆弱的现代生活里,没有什么比保障更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个客户曾经骗我脚被石头砸伤了,我发现伤口边缘很整齐,显然不是石头砸的,调查下去才知道,他是铡草时切伤了自己。那时他都认为不该赔了,但是我给他找到了赔付的理由,他拿到钱,我觉得这个事情让我很爽。虽然作为中后台没有太多业绩奖金,但该赔的赔了,看到他们笑着得到赔付的时候,我就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