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日记】[2]

本帖于 2021-05-02 11:46:4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印度日记】封城3.0开启——亲历印度封城40天

 

 

随水 随水文存 2020-05-03
 

印度的封城可谓一波三折,今天5月3号,是原定的封城解禁日,然而前天印度政府第三次宣布继续延长封锁两周,印度正式进入“封城3.0”时期。

 

这篇文字是基于一个月前那篇重写的。为了保持论述的完整性,我把一个月前发的那篇关于印度疫情的公众号进行了大幅删改,删去了原文前半部分,结合疫情的后续发展和目前印度的实际情况重写了后半部分,结果一不小心又超过了一万字。

 

 


 

2月26号,我把来印度玩的朋友们送走之后,回到南印度哥印拜陀阔别已久的家中。奔波了一个月,只想好好在家休几天假,结果没想到这个假变得遥遥无期……

 

回到家之后过了三个星期的安逸日子,眼瞅着国内的疫情日渐好转,盼着可以早些天下太平。孰料就在这三个星期中,全球形势居然急转直下,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一一沦陷。对中国人严防死守的印度虽然没有让任何中国病例趁虚而入,却被欧美游客攻破防线——一整车的意大利游客连同当地司机在阿格拉确诊;更令我难以置信的是,连不丹这样一个如此小众的世外桃源般的国家,都确诊了一名美国游客。

 

本来印度仅有的3例确诊已经全部治愈了,结果从三月初开始,中东和欧美的病例开始如缕不绝地输入印度。我本以为与世隔绝最安全的拉达克,竟然是印度最早被攻破的地方之一。冬季拉达克有一千多名什叶派穆斯林前往伊朗朝圣,有人带病回到家中过几天就死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疗物资,根本没有条件进行检测,这些未检测的病例不会被计入统计数据,只能简单粗暴地对整个村庄进行封锁,一时间拉达克人人自危。拉达克冬季将尽而公路未通,正是米粮青黄不接的时节,老百姓的生活物资十分紧张,仅有的蔬菜是去年吃到现在的土豆和洋葱,我太太的朋友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回来!千万不要回来!

 

 

有一年我在通公路的第五天进了拉达克,路上是这样的,当时是六月初,在大型机械把这里挖通之前这里都被冰雪覆盖无法通行。

 

Image

所以我本来一直以为,冬天的拉达克会很安全,结果我想象中的“人间净土”,成了“人间禁区”

 

如今的时代,旅行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因此传染病的扩散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地球上不再有人类无法抵达的角落,意味着也不再有传染病无法抵达的角落。3月13号起,印度对所有外国游客实施禁止入境,所有外国人签证作废。很快中国也宣布了禁止外国人入境,这下好了,我太太作为印度人去不了中国,而我一旦去了中国便回不了印度。中印往返通道就此关闭。

 

3月17号一早,泰米尔纳德邦突然宣布即日起到3月31号关闭所有的商场、电影院、健身房、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这段时间本来刚好是印度学校的期末考试,考试全部取消,对学生来说倒是喜大普奔。对我来说最大的影响是去不了健身房了,只好每天在天台跳绳,这一个半月把钢丝绳跳断两次。我们家日常买菜都用生鲜app,购物都在亚马逊,所以当时我觉得貌似没什么关系,因为我需要出门采购的就只有鲜奶、肉类和鸡蛋,而政府承诺蔬菜、肉类、奶制品都会维持正常供应。

 

紧接着3月22号印度全国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封城演习。嗯,只有一天,且只是演习,要求全国上下所有人憋一天不出门。莫迪还号召大家傍晚五点一起到阳台敲响锅碗瓢盆,为医务人员鼓掌。这一天的封城意义何在,我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如果啥事儿都能让我想明白,那也就不是印度了。

 

3月23号上午,我出门去采购了近20斤牛肉,下午在银行上班的消息灵通的邻居告诉我们,从24号晚上将要开始大规模封城。我赶紧将消息告诉其他在印度的中国朋友,他们还不太相信。虽说我知道食物应该不会断供,但出于保险起见,我们当晚出门去采购了一些鸡蛋、水果、奶制品。23号那天晚上外面大街上依然是熙熙攘攘,没有任何的紧张气氛。

 

果然24号晚上8点官宣4小时后封城7天,31号解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包括出租车突突车之内的所有公共交通全都停掉,只允许银行医院邮局菜场等场所继续经营,顾客们必须保持安全距离。与此同时,滞留印度的外国人如果签证到期可以申请延期。我的原来的签证3月30号到期,而正在申请的新签证已经半年了还没批下来。跟移民局你来我往交涉了一番,最后他们承诺说新签证肯定会给我,现有签证过期了我也可以继续呆在印度——反正就算你们赶我走,如今我现在也走不了。

 

紧接着,原本说好的7天封城,又延长到了21天,到4月14号为止——这是第一次延期。

 

莫迪如果生在战争时期,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统帅,因为他很会玩“闪电战”,打得你措手不及。只不过在这个和平时代他伏击的对象却是他自己的人民——在他变法维新的道路上,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印度人民无疑是他高效率推行政令的敌人。2016年11月6号废钞令造成的全国混乱依然历历在目,从官宣到全国86%的流通纸币作废只有4小时。2019年8月5号突然废除370号法案宣布克什米尔成为联邦属地,事先全无风声,悄无声息地提前部署好军队。这次封城令也很莫迪,按照我们正常国家的思维方式,封城这种事总该有个轻重缓急,比方说我们中国是先封武汉,然后才是整个湖北省,公共交通也是局部逐步停摆。但印度显然不是个“正常国家”,说封就封,整个14亿人口的国家一起封,所有交通一起停,没有过渡,没有缓冲,没有差别,完全不给你提前紧张、恐慌、做准备的时间。

 

难道没时间恐慌,印度人民就不恐慌了吗?比起感染病毒,许多底层的印度人民更担心饿死。

 

刚封城的时候,很多东西确实一下子乱了套,我们一直买蔬菜的生鲜网站突然把已经确认的配送订单全都取消了,并且好几天都下不了单。恢复了之后,由于配送人员不足(同时也因为需求猛增),每天配送的订单数量有限,需要抢着空当下单,手快有手慢无,供应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不过社区附近小商店里的蔬菜、鸡蛋、牛奶倒是从未断供过,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不担心了。

 

Image

奶制品行业是这次封城的大赢家,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对奶制品高度依赖,而奶制品又必须即时生产消费,因此整个封城期间都对奶制品的生产销售一路绿灯。我们家附近的奶制品商店,摇身一变把业务扩展到了各个领域。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我这么笃定,突然性的封城很快就暴露了许多问题上的欠考虑,几乎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

 

在我们哥印拜陀瑜伽学校工地干活的是一些按日薪结算的农民工,平时就住在工地上。这种打短工的农民工在印度相当普遍,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封城前一天,我们送了一些大米和豆子到工地上,这是大多数印度穷人主食(北印度主食偏好面饼,南印度偏好米饭,但配菜都是差不多的豆子做的糊糊)。封城以后没有了任何公共交通,我满以为这下他们只能安心呆在工地上,想回也回不去。结果我完全低估了印度穷人们的韧性,一些工人居然选择徒步走回一百多公里外的家!随即印度媒体也报道了许多关于农民工徒步回家的新闻,

 

随即,新闻上就看到印度出现了类似于非洲动物大迁徙的魔幻场景:拿日薪的农民工们拖家带口头顶行李走在暴晒的公路上,有些人的徒步距离甚至有上千公里!

 

Image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不知道,印度绝大多数地方最热的季节并不是7、8月,而是4、5月。3月底有些地方气温就可以高达40度,我无法想象这些人如何可以这么热的天在无遮无挡的公路上徒步几百公里。

 

为啥他们要冒着生命危险回家呢?这就跟非洲的角马一样,明知道河里有鳄鱼等着,还是得冒着生命危险过河,因为不迁徙就只能等着饿死。21天实在太长了啊!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印度人而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吃了上顿没下顿”就是他们毫不夸张的现实生活!突然封城之后,那些日薪农民工身上的现金人均不超过一两百人民币,这点钱在印度也撑不了多少天。印度政府企图通过隔离21天把病毒饿死,能不能饿死病毒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21天没收入,饿死的人一定比病死的人多。事实上,的确一些人就这样累死在了走回家的路上,缺乏保障措施的封城在新冠病毒之前就杀死了他们。

 

“封城”这剂药是挺猛的,可病人身子虚,扛不住这药劲儿大。

 

政府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安排长途车送农民工回家,成千上万失去保障的农民工聚集在车站,所谓安全距离顿时都成了浮云……“非洲动物大迁徙”演变成了“中国春运”。无数人聚集坐车的图片和视频在中国的媒体上疯传,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印度完蛋了,最后的王炸要出了!

 

Image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这些大规模聚集都发生在暴晒的户外环境,而且绝大多数人都遮住了口鼻。这种空气流通、紫外线强烈的环境,大大抑制了病毒传播的能力,这个王炸结果成了个哑弹。这场发生在夏天的“春运”,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感染。

 

但封城的意义,本在于减少人员的流动和接触,而印度急刹车式的封城由于欠考虑的因素太多,反而造成了更大规模更长距离的扩散式人员流动,莫迪政府估计也是始料未及。尽管封城之后政府出台了一些帮助低收入人群熬过封城的赈灾钱粮措施,可是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已经不可逆,这只是亡羊补牢。

 

印度这个国家有一种极其强烈的错觉,叫做:中国可以,所以我也可以。中国造出了歼20五代机,印度立马觉得自己也可以造;中国疫情期间封城取得成果,印度觉得自己也可以封……中国是摸着石头过的河,可印度跟中国又不是同一条河,学中国一样过河,多半要淹死。中国强大的物流网络和维稳经验是封城背后的坚实保障,这一点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学不来。

 


 

纵观整个全球疫情的传播爆发,韩国也好,伊朗也好,意大利也好,宗教聚集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度疫情的大量爆发,3月13日到15日期间德里的一场大规模的穆斯林传教活动“功不可没”,堪称印度疫情的火药桶。在此之前印度政府已经取消了3月8号的洒红节庆祝活动,但穆斯林们依旧我行我素,自认安拉护体百毒不侵。要命的是这次活动还有一些马拉西亚、印尼过来的穆斯林,专家猜测正是这部分人中的某位或某些感染者,成功点燃了整个印度。我所在的泰米尔纳德邦,曾经一度高达93%的确诊病例都可以追溯到这次活动,穆斯林成了众矢之的。

 

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矛盾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印度的穆斯林,可能就像美国的黑人一样,在印度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话说在英国这根老牌搅屎棍殖民印度之前,穆斯林和印度教的矛盾并没有那么严重,从莫卧儿王朝的阿巴克大帝开始,几任统治者一直都致力于团结两种宗教。但英国人来了以后发现这是个可以让印度内部对立分化的切入点,于是故意把两个宗教的矛盾给挑拨起来。英国人觉得让印度人忙着窝里斗,自然就没法儿联合起来反抗自己。穆斯林和印度教的矛盾最终在印巴分治的时候发展到了一个高潮,为了抢人抢地盘两边杀红了眼,矛盾变成了仇恨。分治之后,穆斯林对印度人来说可谓是内忧加外患,从未停止过搞事情,七十多年来克什米尔地区就从没有太平过。

 

Image

穆斯林占印度总人口的比例,每十年就能上升1%左右。我深深觉得再过个几十年,印度还得分裂一次——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当穆斯林人口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他们就一定会对政权产生诉求,自伊斯兰教诞生以来就没有例外。

 

Image

我曾在克什米尔亲历过穆斯林反政府武装跟印度政府的对抗

 

如今的印度总理莫迪是个格外仇穆的虔诚印度教徒(这个大家可以专门搜一下关于莫迪的黑历史),在莫迪的民族主义大旗下,他没少针对穆斯林,去年他先是废除了赋予克什米尔特权的法案,又颁布了歧视穆斯林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穆斯林当然也不会给莫迪好果子吃,这半年来前赴后继地在全国各地游行抗议,死了不少人,新仇旧恨火上浇油。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德里穆斯林聚会这档子事情牵连甚广,当政府去追查这个参加活动的穆斯林的时候,还遭到了反抗,穆斯林用石块扔那些想要进社区进行检测的医生,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印度穆斯林故意传播病毒的阴谋论亦甚嚣尘上,有些印度人私底下说穆斯林要趁这个机会把印度搞乱,疫情越严重越好。这一传言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经此一疫,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德里穆斯林聚会导致的病毒大规模传播,给穆斯林拉来了许多仇恨值,其他宗教的印度人在谈到穆斯林的时候都一脸鄙夷。在我们哥印拜陀,相当数量的确诊病例也确实大都集中在穆斯林社区。针对这一情况,哥印拜陀的当地政府后来做了一个决定,自4月13日起关闭所有肉店——因为肉店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开的。

 

Image

得知肉店要关门的前一天,印度人民排队买牛肉,我也跑去采购了10斤冷冻在冰箱慢慢吃。如今肉店已经重新开启了。

 

4月23号起是穆斯林斋月,印度全国上下如临大敌。因为按照传统,穆斯林在斋月期间要去清真寺聚集礼拜。按照他们不配合的尿性,就怕又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Image

穆斯林在斋月的聚集朝拜

 

关于印度在只有五百多确诊病例的时候就突然全国封城的举动,外界猜测颇多,最多的质疑便是印度的实际情况要比数据严重得多。在我看来,印度封城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这场“战疫”里,印度输不起,政府必须采取最极端保守的方式。印度眼睁睁的看着别的国家一个个倒下,这个外汇储备才4300亿美元的国家,也没有像美国那样的自信可以调用无限的资源。最关键印度还是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疫情没有完全失控之前封城,对印度政府来说可能是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五百例的时候不封城,难道非要等到五千例了才封?印度封城,不是因为疫情失控,恰恰是因为可控。印度大多数的感染病例都是可以追踪的。

 

封城封多久,那就是一场博弈了。经济停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承担不起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者。这种时候,比拼的是国家的老本。印度封城之后造成的混乱大家也都看到了,很多悲剧的发生都是蝴蝶效应导致的,没有办法预测。当年废钞令之后,在全印度造成的混乱都死了五十多个人。

 

封城封到十多天的时候,动物大迁徙也差不多迁徙完了,新的秩序和平衡建立了起来,政府的补贴也开始发放了,呆在家里的印度人民普遍接受了这一现实,当然他们除了干瞪眼也做不了啥,社会整体稳定了下来。但是封城后疫情的拐点并没有出现,每日新增确诊始终在稳定增长——没有大爆发,也没有减少的趋势。于是21天封城期满之后,解封日从原定的4月14日毫无悬念地延长到5月3号——这是第二次延期。

 

这个消息让孟买的一些失业的农民工炸了,他们之前盘算着封城就忍忍吧,过21天咱又是一条好汉。结果21天变成了41天,是可忍孰不可忍?吵着闹着抗议要回家。不过这次的规模,远远比不上之前的“春运”,很快也就消停了。毕竟在封城的期间,政府积累了不少管理和应对经验,人民群众也变得日益麻木。

 

我楼下的一个邻居是软件工程师,算是印度的精英白领阶层。他去年在喀拉拉邦首府买了栋小房子,九成是按揭贷款,每个月要还3800块,再加上在这边租房等其他的开销一个月固定支出超过6000块。印度政府针对这一情况,要求银行将所有贷款月供宽限三个月,这三个月利息照算,但借贷人可以暂缓还贷而不必受罚。不过他现在还是十分担心自己可能会失业,因为他们公司今年的业务量本身就不饱和,眼下的情况显然雪上加霜。由于始终没有得到开工的消息,最近他骑驴找马到处投简历,甚至还投了一家位于东莞的中国公司。

 

可以想见,随着封城的延长,受影响的人会越来越多。不过呢,印度跟中国一样属于农耕文明,农民有两个特点,一是逆来顺受,二是爱存钱,这两个特点在疫情期间算是利好。印度人民素来有储蓄习惯(印度银行的储蓄利率也极高),不像美国那样负债远高于储蓄,只要不是赤贫人口,多少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开销。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场所都是自有,比如我平时去的那家健身房,3月17号就关闭了,那栋三层小楼是老板自己的,2、3楼用来经营健身房,底楼租给了一家银行作为营业厅,如今关门对他虽然有影响,但绝对不会就此倒闭。我们在建的瑜伽学校受疫情影响不得不暂时停工,我只能往好了想:至少我们土地是自有的,停工了损失的只是时间,不会亏钱。比起国内的健身、旅游行业,要容易应付得多。

 

5月1日,政府宣布继续延长封城两周——这是第三次延期。但这次印度政府终于做到了一件从一开始就应该做的工作——根据疫情严重情况对不同地区分级,允许部分地区5月3号开始重启。

 

印度政府将全国各地划分成了四个等级,最严重的是紫色的疫区,整个社区会被完全封锁,不允许有任何日常活动;红色区域基本上就和之前一样,只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橙色和绿色区域则开放了一些设施和服务:理发店、按摩店、出租车、公交车、非必需品的网购。全国范围所有的飞机、火车、地铁、长途汽车、学校、电影院、商场、饭店、寺庙、健身房、体育馆还是保持关闭状态,并且晚上七点到早上七点之间依然实施宵禁。


截稿为止,我所在的哥印拜陀已经很好几天没有新增病例了,被划分到了橙色区域,继续保持不新增就可以转成绿色区域。今天我出去转了一圈,果然路上的车子都开始跑起来了,鞋店、理发店也都开出来了。

 

Image

封城3.0版的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

 

我觉得印度封城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出了老百姓的防范意识。刚封城的时候,我出门买东西,戴口罩的人很少(我也没戴),大家都不以为意。两周之后再一次出门,戴口罩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还有人来指责我为什么没带口罩。而如今,我连下楼倒垃圾都会戴口罩——我感觉经过了封城之后,印度人民变了很多。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缺乏界限感,一个陌生人跑上来就可能会问你的工作、婚姻状况等等,而他们同性之间也十分不忌惮肢体的接触,大街上两个男人手拉手、勾肩搭背很常见。我猜想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太过拥挤,缺失这方面的教育。如今他们开始留意起了社交距离,会注意不跟别人有身体接触。

 

Image

印度好基友,扛枪执勤照样手拉手

 

在封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印度的确诊病例一开始是五百多例,如今依然不到四万例,日均增长一千例左右,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是相当靠谱的成绩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那些处于温带和寒带的国家。有人质疑说印度的确诊病例少是因为检测率低,这是没错,但印度的确诊率一样很低啊。国际上对于检测数量是否足够是有标准的——那就是确诊率。确诊率高于10%的话说明检测数量不足,而印度确诊率只有4-5%,远远低于美国17%和英国23%的确诊率。当然,也有人认为印度的检测水平低下,所以才会去确诊率低。我只想问,这种说法的证据呢?我生活在印度的切身体会是:就算高温天气无法杀死病毒,每天持续的强紫外线照射也一定会有抑制户外传播的作用。

 

疫情期间网上有很多自媒体、博主不遗余力变着花样黑印度——许多中国的吃瓜群众普遍对印度没有好感,看到印度落难自然拍手称快。有个对印度一知半解的博主先是写了一篇讲印度怎么怎么脏,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印度人脏惯了,乃是“人中蝙蝠”,所以面对新冠“印度可以躺赢”。结果呢,印度躺赢了吗?后来看到印度全国封城了,又写了一篇说印度怎么怎么不靠谱,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的医疗保障能力低下,“弄不好要掉坑里了”。结果呢,印度掉坑里了吗?这两篇帖子前段时间很火,靠着黑印度名利双收,这种哗众取宠误导了很多人对印度的认识。

 

当然印度媒体也不是什么好鸟,成天断章取义不负责任地转发那些欧美对中国的负面新闻,质疑中国的死亡数据,夸大报道中国抗疫物资的质量问题,前几天还指责中国的检测试剂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我无从得知这些新闻背后的内幕真相,也不便证实或反驳。反正印度的政治舆论风向一贯如此,以取代中国为目标,抹黑中国为己任。我只能往好了想——不遭人妒是庸才。

 

再之前有个印度律师协会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申诉要要求中国赔偿20万亿美元的新闻则是在蹭热度,那个律师协会其实是个类似于克莱登大学的山寨组织,印度全国上下一年的GDP才2万多亿美元,索赔20万亿纯属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冒出来刷个存在感。印度国内的媒体大概也觉得丢人,并没有多加报道这个事儿。

 


 

在抗疫这件事情上,印度真正严峻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城市实在太拥挤!这足以抵消高温带来的优势。

 

过去我在中国的时候总是抱怨上海的堵车,但自从我在德里孟买呆过以后,我就再也不觉得上海拥堵了。印度政府对城市的资源倾斜,使得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德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于是就有了大量的贫民窟。贫民窟是大城市的特色,我居住的哥印拜陀这种二三线城市,有贫民,但数量不足以形成贫民窟。孟买、德里的一些贫民窟颇似曾经香港的九龙城寨,层层叠叠通风极差,许多藏污纳垢的角落终年不见天日,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可能要住一家七八口人,全无隐私和空间可言。4月2日孟买达拉维贫民窟传来首个确诊病例死亡的消息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相当清楚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贫民窟里一旦爆发疫情,就会像养鸡场里爆发鸡瘟,鸡瘟我们可以扑杀,可贫民窟呢?

 

Image

无人机航拍的达拉维贫民窟

 

Image

生活在这里完全没有社交距离可言,整个社区是一体的,生死与共。

 

Image

贫民窟这种居家环境,怎么个隔离法?若是要我24小时呆在里面,还不如让我感染来得痛快呢!

 

不出我所料,孟买如今是整个印度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但我这边要先辟几个谣。国内媒体写达拉维贫民窟的时候,采用的数据都极其古老:首先,达拉维早就不是印度最大的贫民窟了,早在2011年在孟买就已经有另外四个贫民窟的规模都超过了达拉维。第二,网传说达拉维1440个人才有一个公共厕所,这是2006年的数据,当然最新的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约500人一个公共厕所。

 

贫民窟形势虽然严峻,但印度政府绝不是网上所说的佛系抗疫,他们管制的手段还是很强硬的。虽然他们没有办法限制人民出门在街上晃悠,但他们可以把整个大社区封锁起来,统一负责供应日常必需品,让疫情在关在这个社区里焖烧,这也就是印度政府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了。目前达拉维通报的确诊数还不到400例,虽然我对此数据表示存疑,但应该也坏不到哪儿去。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有优势,年轻人居多,相比受新冠病毒的威胁较小。

 

Image

在疫情严重的地方,政府会把社区的出入口钉死,并派警察24小时值守

 

除了人口密度之外,印度的另一个劣势在于:宗教和传统造成了人民的愚昧和反智,人民群众普遍迷信,科学素养低下。很多印度人相信通过一些驱魔的宗教仪式可以祛除病毒——尽管他们根本连什么是“病毒”都不知道。疫情出现之后,我看到过印度好多“花式驱病毒”的视频——然而很多老百姓压根儿不知道“Virus”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更要命的是,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非但不感恩,反而公然敌视医护人员的国家,据报道印度出现了超过1700起针对医护人员的攻击和歧视事件,其中有一些是由于穆斯林不配合检测,还有一些却是单纯因为民众无知导致的恐慌,这个中缘由就要牵扯到印度教的洁净观和职业种姓了。

 

种姓在印度并不仅仅是依肤色阶级划分的四个阶层,种姓对应职业,更体现在职业的贵贱。而职业的贵贱是根据其洁净程度而定的,通常来说凡是需要接触污秽的职业都是低贱的,诸如屠夫、制革、洗衣等等,而医生职业却属于例外。在古代印度并无专业的外科医生,而阿育吠陀传统草药医学也并算不得十分高尚的职业。十九世纪末,英属印度政府向印度人开放了医师执照的申请资格,最先涌入医学院学习现代医学的,多数是家境优裕的婆罗门。慢慢地,医生这种被英国人制造出来的新职业,就和律师、法官、文官一样,成为了非传统体系下的高种姓职业。然而要成为医生即便是婆罗门也必须面对解剖这样的课题,那些严格素食的高种姓医生,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厨房里切肉,因为血腥会污染他的洁净,但他们却可以不受影响地为低种姓患者开膛破肚切除阑尾。

 

因此,现代医学和印度传统本身就是相悖的事物,就在前两年还有过新闻:某种姓的患者需要输血,只愿意接受同种姓的献血。从印度教的传统来看,医生其实是一种名义上高种姓、而实际上很肮脏的职业。在新冠传播的阴影下,医护人员在某些愚昧的吃瓜群众眼里,甚至比那些不可接触的贱民更肮脏。群众的逻辑是这样,你们医生天天接触感染的患者,你们肯定被病人污染了,你来我们这里就会污染我们。

 

造成这一愚昧认知的本质是无知——将世俗的卫生观念和印度教的洁净观相混淆,分不清污染和感染,也不知道病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恒河水可以净化一切污染,牛尿可以包治百病……科学素养在印度是奢侈品。

 

网上有一段话令我很动容:

 

Social distancing is a privilege. It meansyou live in a house large enough to practise it .

社交距离是一种特权,这意味着你住在一间足够大的房子

Hand washing is a privilege too. It means youhave access to running water.

洗手是一种特权,这意味着你有自来水可用

Hand sanitisers are a privilege. It meansyou have money to buy them.

洗手液是一种特权,这意味着你有钱买

Lockdowns are a privilege. It means you canafford to be at home.

封城是一种特权,这意味着你赋闲在家也吃喝无虞

 

Image

封城之初,不把冰箱塞满就没有安全感,后来事实证明食品供应还是可以保障的。

 

印度之所以可以把传统文化保持得这么好,和他们依旧原始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毕竟,过去几千年都没冰箱没空调没厕所没自来水,日子不也过得好好的?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贫穷和苦难早就习以为常,他们不会抱怨,因为他们相信这只是轮回中的一瞬间。他们会想至少我这辈子还是个人,至少比那些猫狗虫蚁的日子要过得好。许多印度贫民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看来便已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每天的目标就只是活下去而已,致死率还不到10%的病毒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Image

在印度的街头,有时候真觉得,有些人过得不比狗更好,有些狗也过得不比人更差。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中国的珠玉在前,印度肯定成不了模范生;有美国这个木椟在后,印度也没啥机会成为王炸。印度政府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在我看来真的是超水准发挥了,顶着压力三次延长封锁,不断完善封锁措施,竟然没有出太大的乱子。无论如何,印度如今的情况都远远好过预期——高温遏制着病毒的传播,此乃天时;强力政府积极抗疫举国封锁,此乃地利;绝大多数印度人民逆来顺受,此乃人和。

 

 

封锁的日子里,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特别是随着第三次封城延期,印度内部的悲观情绪也在萌发,有人开始觉得还不如让所有人都感染一次,实现群体免疫——这当然不现实,遭殃的肯定是挤在贫民窟里的穷人。目前所有的外国人签证自动延期到了5月17号,很多滞留印度的中国人都吵着闹着要回国,几乎把领馆的电话打爆——可以想象他们每天只能呆在旅馆或民宿的小房间里,估计快要憋疯了。但我还是有点小庆幸疫情期间自己是呆在印度:一来我已在此安家,生活算得上安逸;二来如今中印通道关闭,全球旅行停滞,断了收入来源,如果呆在上海坐吃山空的话,压力会比在印度大得多。

 

——更何况,我想我应该已经过得比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民要好了。

 

知足,感恩。

 

希望这一切困难早日过去,希望大家也都过得好。

 

 


 

图文作者:随水

资深旅行摄影师,Lightroom数字暗房讲师,影像中国签约摄影师,马格南摄影大师班学员,摄影作品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多种刊物。2012年来在印度拍摄了超过二十万张照片,对印度社会人文有着深入了解和深刻见解。2018年与印度姑娘喜结良缘,成为史上第一个迎娶印控拉达克姑娘的中国人,现定居南印度。

所有跟帖: 

真实灵异故事:诡异拼图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02/2021 postreply 11:58:5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