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91)

来源: YMCK1025 2021-04-13 14:24: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4508 bytes)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活到了1996年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04-10
 
当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总管小德张(张兰德)回到故乡天津静海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沸腾了。
 
这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31岁的小德张自宫后进宫当太监的第十六年,风光返乡的小德张不仅在村里请戏班唱了三天大戏,并且还邀请全村人一起吃肉馅包子,对于深陷贫困的乡亲们来说,小德张简直就是太监里的神话和“成功楷模”。
 
有鉴于小德张的“成功榜样”,在狠心犹豫几年后,1911年底,天津贫民孙怀宝最终决定,要亲自给10岁的儿子孙耀庭“净身”,让他争取进宫当太监“光耀门庭”去。
 
后来,末代太监孙耀庭回忆起自己被“净身”的不堪往事时说,由于出不起十几两银子请专业的刀手,为此,他的父亲孙怀宝用自己用来剃头刮脸的剃刀亲自动手,两个舅舅则负责按住他的手脚,一刀下去,10岁的男孩孙耀庭,从此永别了自己的“宝贝”和男儿身。
 
但就在“净身”后等待康复的几个月里,武昌起义爆发,再后来,有一天父亲孙怀宝进门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说:
 
缺了大德了,皇帝下台了。 
 
晚清太监们
 
 
 
1
 
 
 
尽管早自商代、周朝时,太监就已开始出现,但在隋代以前,中华帝国皇宫中的太监,大多是战俘或罪人和罪人的家属,唐代以后,由官员进贡和高丽(朝鲜)、安南(越南)等外藩进贡的阉人日多,而到了明清时期,来自民间自愿或被迫阉割的太监才开始日益增多。
 
明清时期,由于家庭贫困生活没有着落,或是出于逃避赋役考虑,许多家庭开始对幼男私下实行阉割,然后等待机会送入宫中以求富贵,对此,明代的《菽园杂记》就写道:
 
“京畿民家,羡慕内官富贵,私自阉割幼男,以求收用。
 
由于明朝时期宦官专权,这就使得民间看到了榜样,《万历野获编》就记载道:万历皇帝时期,“宦官宠盛,愚民尽阉其子孙以图富贵,有一村至数百人者,虽禁之不能止”,甚至有“为人父者,忍于熏腐其子,至有兄弟俱阉。”
 
万历皇帝时期,当时光是北京城周边,就有几万人在自宫后,仍然无法进入皇宫当太监,因此只能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进宫,由于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请专业的阉割刀手,因此许多贫困家庭甚至直接由父母亲自给孩子“净身”,为了禁止这种私刑,明清两代对于私自宫刑一直给予重判,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军人马英的妻子罗氏,就将自己的儿子马五私自阉割、希望他能入宫效力,事情被发觉后,罗氏作为下手之人,被暴怒的明孝宗亲自下令处斩。
 
但贫困的力量是可怕的。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直隶安肃县民人王二格由于家贫,将自己年仅11岁的儿子王成私自净身,事发后父子两人被捕收监,王成作为受害者更是被判死刑,在县牢里关押了一年,案情经乾隆皇帝亲自提审后,最终乾隆下令释放王二格父子,并将王成安排到热河行宫当差,考虑到民情复杂,乾隆下旨取消了自宫要判处斩刑的刑律,从此,因为贫困自宫净身,在清代开始合法化。
 
与孙耀庭类似,末代太监马德清也是被自己的父亲残酷地施行了宫刑:
 
“我九岁的那一年,大概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一天,我父亲哄着我,把我按在铺上,亲自下手给我净身。那可真把我疼坏了,也吓坏了。疼得我不知道昏过去多少次。这件事,我从来不愿意对人讲,我并不是害羞,实在是太痛苦了。从旧社会来的苦寒人,人人都有不少伤心的事儿。可是最伤心的事,自己总是不愿意想的。想起来,心就像挨针扎一样疼啊!”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剧照
 
 
 
2
 
 
 
作为末代太监,晚清时期的太监们,注定是悲剧的。
 
与明代宦官的专权不同,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清代自从建国初期,就对宦官干政进行了严厉控制,顺治皇帝福临甚至亲自在清宫中竖立铁牌,警告后世子孙,太监宦官们凡有涉及“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顺治还特地注明“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在满清皇帝的严肃干预约束下,有清一代,虽然有不少宦官受到宠幸,但是并未出现像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干政情况,到了晚清时期,当时清廷内务府中,针对太监的行为规范达到了50多条,太监们一旦触犯规范,轻则发配、杖责,重则处死,由于在清代当太监不像在明代一般吃香,因此有清一代,清廷中的太监始终处于缺额的状态,像明朝中后期一样,动辄几万人自宫争夺一两千个太监名额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
 
当时,清代的太监来源,主要有自动投充、礼部咨送、太监引荐、太监牙行引进等方式。由于清代对太监管束很严厉,这就使得太监不仅有被惩罚出宫的,还有自残以求出宫,甚至冒死逃亡的,有的太监甚至逃亡高达六七次,或者自杀。因此,清宫中太监一直缺额。乾隆年间,清廷规定太监名额为3300人,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宫中太监只有2605人,缺额695人。
 
由于投充者并不踊跃,加上地方官害怕推举的太监出事后要承担责任,往往不肯给投充者具结,因此清宫中的太监来源日益枯竭,以致皇宫和各个王府家中要用“重价寻觅”太监。
 
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廷将紫禁城中的太监定额改为2500人,但实际上太监仍然一直缺额。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中只有太监1693人,缺额700多人,此后清廷中的太监人数虽然略有回升,但也只有2000人左右,始终无法达到满额数量。
 
由于在清宫中当太监地位低下、生活贫苦,因此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中的太监甚至作为内应配合打开宫门,以致200多名天理教徒直接攻入了紫禁城中,试图斩杀嘉庆皇帝,史称“癸酉之变”。 
 
晚清太监合影
 
 
 
3
 
 
 
尽管清代的太监已不如明代吃香,但因为贫困被迫自宫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就在孙耀庭被父亲强行阉割前九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已经考上秀才功名、娶妻生子的信修明,因为无力养活母亲、妻儿和弟妹,也被迫自宫当了太监。
 
到了清朝末年,清廷不再补充太监,新进去的太监叫做“效力”,得有太监死了,改姓他的姓,顶他的缺才能成为太监。这样的顶缺进宫,往往得花钱或者找门道。如小德张就是净身后,从县衙门领了50两银子做路费,然后进了北京,托人买了一个死去的老太监(名叫德子)的宫号,才因此得以顶替入宫的。
 
回忆这些往事时,信修明写道:
 
“我于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由慎刑司冒名张献喜,头顶着刑事,进入了皇宫,酸心哉!……谁想得到我这样无出息,改了姓名当太监,惭愧无比,徒呼天一声,在暗地里掉泪而已。”
 
秀才信修明自宫当太监时,已经23岁了,由于清廷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因此像他这样有文化的太监立马鹤立鸡群,很快就博得了慈禧等人的赏识,但是回忆起清宫生活,信修明仍然胆战心惊:
 
太后宫几乎天天有打人声……御前的首领(太监)、回事小太监和妈妈、宫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绑一块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宝贝。
 
当时,慈禧在吃饭的时候,一旦她说菜咸了、淡了,或者菜色烙烤大小不匀的话,则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回事太监、效力厨师等大大小小全部都要挨打,经常是慈禧一边吃饭,一边太监们被打得死命求饶,而慈禧则在一边跟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吃饭,一直到她吃完饭,暴打才告结束。
 
当时,慈禧跟前的御前首领太监姚兰荣有一次穿的袍子不利索,立马就被慈禧下令抽嘴巴,等到下次姚兰荣用好料做了件新袍子穿上,慈禧又当面臭骂他说:你瞧这个胚子,还穿这么好的衣服,来人呀,给他豁了。然后当场命人用剪刀将姚兰荣的袍子从头剪到脚。
 
由于慈禧喜欢用酷刑维持宫中的秩序,因此慈禧身边被他打死的太监实在不少,有一次,一个太监奉命和慈禧下棋,在棋局中无意中说了一句“奴才杀老佛爷的一匹马”,慈禧立马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位太监拖出去活活打死。
 
为了不被打死,那些买不起“象皮”当“宝贝”防身的太监们,就都私底下做了两块各一尺长、五寸宽的牛皮,在当差的时候偷偷绑在大腿上,俗称“护身佛”,以防止被慈禧下令杖打,对此连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小德张也曾后怕的回忆说:宫中行刑的竹子,是“多年浸饱了血的。” 
 
▲晚清太监“小德张”张兰德(1876-1957)
 
 
 
4
 
 
 
实际上,清宫的太监们不仅是要受主子们的责打,而且还要受上级太监和老太监们的欺负。
 
由于清宫中太监实行师徒制,因此小太监们经常会被作为师父的老太监责打,有时候老太监们受了怨气,就经常殴打小太监出气,即使是后来人前显贵的小德张也回忆说,他刚进宫的时候,偷偷把被师父扇耳光、打竹竿子的次数记录下来,一年竟有两千余次之多,几乎每天都要多次挨打。
 
尽管在民间生活艰辛,期待着进入清宫后能飞黄腾达,但实际上,大多数底层太监生活并不如意。
 
当时,太监们的生活也分成了三六九等,以大总管太监为例,其每月饭银有100两,每顿菜有四十品和两个汤;而最底层的太监们则是每月只有2两银子,并且吃大锅饭菜。而有的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甚至有单人厨房,以小德张为例,小德张混上去以后,就和隆裕太后一样,每顿都有饭菜四十品,并且还有专门的20个太监服侍。
 
在这种层层的压迫之下,太监们作为人的尊严被摧毁殆尽,清宫老太监赵荣升对此回忆说,宫里有种种规矩,就是培养奴才,让奴才们“别把自己当人看。”
 
以光绪朝(1875-1908年)为例,当时紫禁城中大概有1900多名太监,但总管太监只有16人,不到百分之一。为了混成太监中的人上人,底层太监们也用尽了浑身解数。
 
《清稗类钞》就有记载,有一次慈禧生病,光绪在一边伺候,慈禧就说“我病恐怕好不了,俗语常说人肉煎汤吃了便好。慈禧说完就盯着光绪看他有什么表示,但光绪不吭声,没想到在一旁的李莲英听完后,转身回去就割下了一块大腿肉给慈禧熬汤喝,慈禧后来多次叹息说,还是莲英爱我啊。
 
由于“行走勤慎,为人诚实”,因此,李莲英年仅18岁时就被破格提升为首领太监,后来又被慈禧提升为大总管,赏加二品顶戴,成为清代太监中的第一人,但李莲英深知“天恩越大,性命越危险”,因此经常只穿着三品的冠服。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莲英奉慈禧之命,陪同光绪皇帝的生父、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前往巡视北洋海军,鉴于清朝严禁宦官干政,因此尽管有慈禧的懿旨,但李莲英仍然故意低调,以二品的身份,故意只戴了一个七品官帽随同奕譞出行。 
 
慈禧出行相片,左一为亲自推珍妃落井的大太监崔玉贵,右一为李莲英(1848-1911)
 
由于大受慈禧宠爱,因此李莲英40岁生日时,慈禧还按照各位总督巡抚的例子,下令给他制皮袍,亲笔题写“福”、“寿”字赐给他。慈禧甚至还喜欢跟李莲英在颐和园一起化妆合影,慈禧扮观音,李莲英就扮成韦陀。李莲英生病时,慈禧不仅命令御医前去诊治,甚至还亲自给他尝药。
 
即使如此,李莲英也免不了时时受罚,光绪六年(1880年),李莲英就曾因做错了差务被摘去顶戴,并罚月银六个月;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莲英又因属下太监失误、被罚月银六个月,尽管这些处罚大多只是一时,但即使是权势炙手可热,李莲英心中也时常缺乏安全感,因此经常感慨“今日有权今日贵,明日无权阶下囚”
 
而就在李莲英之前,掌案太监安德海(1844—1869年)骄横跋扈、仗着慈禧的威权甚至敢于顶撞同治皇帝,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借口要到江南置办龙袍出宫游玩、趁机敛财,而被同治皇帝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直接处死,鉴于自己的前任安德海之死,以及慈禧和帝王的权术,李莲英一生一直谨慎小心,因此深得慈禧喜爱。
 
但尽管如此,7岁时就净身,8岁就入宫、深谙宫廷险恶的李莲英,有时还是会对身边的徒弟说:
 
“主人(慈禧)是个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一刻失慎。天恩愈大,性命愈险,吾人不可不慎。”
 
在私底下,他还常对手下的太监们说:
 
“你们别看老佛爷待我这大天恩,我拿她当老虎看。 
 
李莲英
 
 
 
5
 
 
 
而由于长期身处皇宫,这种单调无聊又精神紧张、压抑的生活,也使得太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外在的精神补偿,也因此,太监们普遍对美食、赌博、养小动物等形成了一种特殊心态。
 
由于对自己被阉割始终耿耿于怀,以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的宠幸太监、福建税监高寀为例,高寀由于听信方士说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因此命人到处残杀幼童,取食儿童的脑髓进食,以致他所在的福建税署池中白骨累累,而高寀却由于被万历皇帝宠幸免去一死。
 
清朝时,百无聊赖的太监们为了打发日子,经常喜欢在皇宫中聚集赌博,即使到了民国初年,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大总管太监阮进寿,还因为赌博后欠钱不还,而与二总管太监陆某发生口角,以致互相揭发开设赌局,而被双双革职踢出紫禁城。
 
而由于生活贫困、以秀才身份自宫进入紫禁城做太监的信修明,也喜欢在宫中养狗,对此信修明说:
 
“其中意味甚多,每日供奉差事于上,提心吊胆,整年整月,不定何时才能出宫洒脱一次,人生亦苦之已极。自己养一犬,下来时先逗逗小犬,说些犬话,一切苦恼皆消释无有。”
 
晚清太监张修德等人则回忆说:
 
“下层太监,讲活计,倒也没有什么过重的,只是行动处处受限制,同坐牢差不多。服侍上边,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顶头太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是人做的也得做,一切要看别人的喜怒行事。一旦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也许根本没有做错,只是顶头主子或太监讨厌你,就得听凭人家打骂。有的时候还得跪在地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在这‘帝王之家’过久了,我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变坏了。怎样过好寄生生活成了我们的中心思想,把依靠别人过日子当作天经地义。身体毁了,精神也毁了。
  
1948年,北平城里的老太监
 
在这种寂寞空虚、整日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太监们也开始寻求感情的安慰。
 
早在秦汉时期,太监们普遍就有自己的家室,《史记》就记载秦朝宦官赵高有养女,他的女婿是咸阳令阎乐。北魏、唐朝时,宦官娶妻最为普遍,唐朝时著名太监高力士就曾经娶了位绝色女子、京师小吏吕玄晤的女儿为妻。吕玄晤也因此官“至少卿,子弟仕皆王傅”。
 
到了明代时,明朝太监开始流行起跟宫女一起结伴过日子,俗称“对食”,例如魏忠贤的“对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客氏当时先是与魏忠贤的好兄弟、太监魏朝“对食”,后来又勾搭上了魏忠贤,以致魏忠贤和魏朝两人半夜在紫禁城中大打出手,甚至惊醒了天启皇帝。
 
到了清代,尽管清代管辖太监严格,但是清代也允许太监过家庭生活,乾隆十六年(1751年),紫禁城中的太监赵国宝就与宫女五妞相好,两人一起“对食”过日子,没想到两人后来发生口角,赵国宝就虐待五妞,以致五妞自杀未遂。根据清廷对在皇宫中自杀处分的规定,此后五妞被发配到锦州配壮丁为妻,赵国宝则被发配到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
 
尽管清廷起初严禁太监与宫女“对食”,但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于道光皇帝宠幸太监,不仅容许他们各种“非分之情”,而且还出面替太监们娶老婆“复为娶妇,使居南府中”,有了道光皇帝撑腰后,太监们开始自己娶妻。
 
以慈禧宠幸的太监小德张为例,小德张(1876-1957年)一生就娶了四个老婆,对此太监张修德就回忆说:
 
“说起来,人们也许奇怪,太监们还娶老婆干什么。原来他们虽然不能过夫妇生活,但是家庭的‘乐趣’还是要享受。旧社会里,有了钱,什么不人道的事都干得出来。发了大财的太监有年轻漂亮老婆的不只是小德张一个人。有时候他们还倚仗年轻漂亮的老婆给他们联络大官,拉拢同行,搞钱搞势呢。比如御膳房的首领太监古玉秀,没有哪点出众的地方,凭着他的年轻漂亮的老婆替他奔走,结果爬上了御膳房大总管的地位。”
 
在太监们看来,尽管自己已经丧失了性功能,但是他们仍然有着对于性的强烈渴求,也因此,清宫里的太监们,除了“娶妻”之外,也喜欢请假出宫逛妓院。例如慈禧的独子同治皇帝(1856-1875年),就是经常被轻车熟路的太监们带到北京的八大胡同逛窑子,以致染上梅毒身亡。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先是娶妻苗氏,后来又娶了京城名妓马芙蓉。
 
小德张则在1912年出宫后,搬到了天津,据曾经担任他常年法律顾问的夏琴西回忆:
 
“他除雇有各种仆役外,还有由宫中带来的四五名小太监,专门给他烧烟、倒茶、摆饭、招待客人。全家除他母亲外,都得称他老爷。家规、门禁很严,仍保留着宫内的规矩,如男性一律不准进内宅……他的妻子叫张小仙,妓女出身,备受宠爱,但除年节喜寿外,很少与外人见面。”
 
而据太监们回忆,小德张有一位妾私下与人相好,甚至被小德张下令杀害碎尸。当时,小德张在天津过着富豪生活,除了在天津拥有十亩地的房产外,他还投资了祥义绸缎店、天成信绸缎洋货店,并且还担任着致中银行的常务董事,拥有两间当铺、50顷稻田,另外还拥有一所道观作为家庙。一直到1957年,小德张才在天津去世。
 
 
 
6
 
 
 
但满清的覆灭,也成为了太监制度覆灭的前奏。
 
1912年,清廷宣告退位,但作为满清皇帝退位的交换条件,民国政府仍然允许满清皇室居住在紫禁城,也因此,作为皇权专制的衍生品,太监制度也在清廷覆灭后,仍然得以继续苟延残喘。根据记载,即使到了民国十一年的1922年,紫禁城内仍然保留着多达1137名太监。
 
当时,由于清廷势力没落,加上民国政府许诺的每年400万两银元的抚恤费经常难以下发,因此紫禁城中从溥仪到各个太监,经常都处于经济困窘局面,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加上贪婪使然,负责守护紫禁城的太监们就开始监守自盗,经常将皇宫中的珍宝偷盗到外面转卖。
 
溥仪后来回忆说,当时紫禁城中盗窃案件高发:“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到了1923年,恼怒的溥仪下令清查紫禁城中的珍宝丢失情况,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6月26日,紫禁城中突发火灾,储藏珍宝的建福宫,以及400多间宫殿更是被毁于一炬。
 
据当时参与救火的消防队员回忆说,火灾现场有很浓的煤油味,对此溥仪愤怒地说:“我刚想查太监偷盗珍宝的罪状,他们就烧毁了建福宫花园毁灭证据! 
 
剧照:建福宫火灾之后
 
火灾发生后20天,1923年7月,溥仪正式下令,除了保留175名服侍自己和太妃、淑妃们的太监外,其他近千名太监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全部裁撤,立即出宫,在护军的强行驱逐下,近千名太监被迫仓促离开紫禁城,而这,也敲响了中国太监制度的丧钟。
 
由于毫无思想准备,许多太监进宫几十年更是积累了一些东西,一时半会难以带走,而更多的人则是压根无家可归,因此驱逐当日,紫禁城中一片混乱,太监们有的苦苦哀求、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破口大骂,由于大部分太监没有去处,因此他们只能暂时住在地安门内的雁翅楼内。
 
一直到1923年7月底,当时内务府筹妥了遣散费,宣布向首领太监们每人发放200元,一般太监每人发放20元作为遣散费,看到事已无可挽回,这些中国最后的太监们,才无可奈何地各自逐渐散去。
 
但此后,紫禁城中的失窃案并未减少,只不过是从太监的监守自盗,变成了护军的监守自盗。
 
而很多太监出宫后,由于已经进宫几十年,根本无家可归;有的即使有家,也被亲人鄙视有家难回,甚至死后被禁止葬入祖坟;由于太监们从小被阉割没有气力,又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很多人只能流落街头。
 
就在溥仪驱逐太监们的第二年,1924年11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兵变,并强行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仓惶之中,作为末代皇帝的溥仪也被迫出走,在听闻“皇上”也被赶出紫禁城之后,有的太监们一边咒骂,一边恼怒地说:“这才是一报还一报呢! 
 
溥仪(1906-1967)
 
 
 
 
7
 
 
 
起初,作为帝制的产物,太监们也对自己的养老有一定的安排。
 
乾隆时期,北京的太监们开始自发成立太监养老义会,如北京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中的养老义会就规定,太监入会必须要经过别人介绍,然后缴纳180块钱给寺庙主持作为义会经费,三年后就可以到义会所属的寺庙食宿养老,死的时候义会还会出面帮他们买棺材、做法事。当时,北京城中的恩济庄、立马关帝庙等十六座寺庙,都是太监养老义会的下属寺院,有很多寺院的地产物业,甚至都是由太监们捐献所得。
 
而在1923年被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宫后,除了极少数太监被至亲接纳回家养老外,大多数太监要么根本无家可归,要么就是被亲人排斥根本无法回归;而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类极少数的大太监则有丰厚的产业,根本无需担心养老问题,剩余的太监们,有点余钱的,还能加入到养老义会,而连义会的份子钱也出不起的太监们,最终只能流落街头,甚至冻饥而死。
 
而今天以“中国硅谷”闻名的北京中关村,其原名本是“中官村”,意思是太监聚集之地。从明清开始,如今的中关村(中官村)一带就不断有太监在此买地盖庙修坟,并在退休后扎堆在此生活,并成为了当时京城远近闻名的太监坟场。 
 
 
而作为帝制的遗物,本文开头提到的被父亲强行阉割的儿童孙耀庭,也命运坎坷。
 
1912年满清被推翻后,孙耀庭先是在家中蹉跎了几年,一直到1917年,15岁的孙耀庭才终于有机会得以进入到了紫禁城,此后,他先后伺候过端康皇太妃和“皇后”婉容,尽管在1923年溥仪的驱逐太监行动中幸运地被留存下来,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的兵变中,孙耀庭最终也无奈出宫,并一度到了北京著名的太监养老义会所属的万寿兴隆寺居住。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后,孙耀庭还一度前往长春,到溥仪“老主子”那里当差,后来由于得了肝硬变需要隔离,溥仪还特地给孙耀庭批假并给了500元作为治疗费,“那时候500块钱可值钱了。能买110袋美国面粉呢。”
 
离开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后,孙耀庭四处流浪,“就在各庙住着,有点事做点事。没事就在那住着。”
 
眼看老太监们流离失所,当初在慈禧手头混得还算不错的秀才太监信修明,则倾尽所有,在1930年牵头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骨会,并收留了400多名太监在北平(北京)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太监们仍然居住在万寿兴隆寺,1959年,被特赦出狱后的溥仪还曾特地到万寿兴隆寺看望过他们,当时溥仪一进门,还幸存的老太监们惊愕不已,仍然齐声高喊“万岁爷”,溥仪则热泪盈眶、赶紧制止老太监们说:
 
“这可使不得,现在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弄以前那一套,现在我已经不是皇帝了,就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下次不要这样称呼了,叫我同志就好”。
 
而当初由于贫困,被迫以秀才身份自宫做太监,老来又积极为老太监们的养老事业奔走半生的信修明则在1959年去世,临死前他对人说:
 
我是过来的人,为了过去、为了现在、为了未来,日念陀佛三千声。今生不如人,希望来生脱此苦,并希望穷神爷爷别尽跟这类人开这种不人道的玩笑! 
 
末代太监信修明(1878-1959),晚年一直在为太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奔走呼吁
 
另外解放后,有热心人则帮孙耀庭出版了自传《末代太监孙耀庭传》,1988年,他的自传被改编成电影。1996年,孙耀庭最终以94岁高龄在北京广化寺去世。
 
至此,随着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太监的去世,那个曾经存在中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太监制度,终于烟消云散、陨落尘埃。 
 
中国最后的太监孙耀庭(1902-1996)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文献:
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回忆晚清宫廷生活》,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杜婉言:《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
张宝贵:《万寿兴隆寺:末代太监“养老院”》

 

 
 

收藏

==========================================================

 

农村妇女要怎样活着?

杨华 凤凰网读书 2021-03-30
 

本文系社会学博士杨华深入乡土调研时所著的随笔集。如果不是作者扎实的调研基础,我们难以相信在21世纪,农村的妇女还要面临无儿无孙就被全村看不起的现象。在新世纪的乡村土地上,农村妇女要怎么活?

 

我在南方农村调查时,听到当地人对没有男嗣后裔的农民的评价,说“他们这辈子就废了”。无论一个人再有能耐,只要没有儿子或孙子,人们对待其无非是两种交叠的心态:一边同情他,一边看不起他。

 

在人们心里,此人就是个“废人”。农民要体验人生的意义,在村落里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就得确保有延绵的男嗣后裔,否则就成了“废人”。“废人”就是一辈子活得没有奔头,没有意义,难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的人。

 

01

老年妇女的两大任务:生养死葬和收亲完配

 

60多岁的寡妇秀娘有一个信念,就是累死累活也要将独子养大成人,给他讨上老婆。她对家族近亲、娘家亲戚没有别的索求,就希望能给她家儿子介绍一门亲。但是她也知道,她家太穷了,自己又这副邋遢样儿,哪家姑娘会愿意来她家受苦取辱呢。眼看着独子已经二十二三岁,讨老婆的事连影都没有,做老娘的就越发揪心,湾上的许多妇女都给她家牵线搭桥,但无一成功。且打工浪潮席卷当地之后,本地女孩几乎都跑光了,而她的儿子却死活也不出去打工,婚姻之事就一直这样悬着。

 

 

2007年秀娘被查出重病晚期,本来平常还精气神十足,总有股不给儿子讨上亲誓不罢休的劲儿,但自从得知自己来日不多,秀娘整个人立马崩溃得不像样。她对来看望她的家门和亲戚说:“本来活了60多年,也活够了,就是屋里一个老娘没送上山,一个崽没接亲,死了都不得眯眼睛!”说得甚是悲凉,令听者无不动情落泪。

 

她死的时候,我的受访人马医生刚好在场,她问马医生自己还能活多少时间,马医生如实告诉她最多还有几天的工夫,她便再次说了上述一番话。说话时她儿子正喂她吃饭,可能是她听马医生讲后心事加重,加上本来就身体虚弱,一口饭没咽下去,卡在嗓子眼,顿时眼睛一瞪,断了气。

 

“死了都不得眯眼睛”,就是死不瞑目的意思,表明说话者有重大的心事没完成,因而对死亡充满忌讳与恐惧。秀娘之所以死有不甘,不是因为自己才60多岁远没有活够,主要是她上有80多岁的婆婆还健在,下有二十好几的儿子没有成家。人生的两大任务——生养死葬和收亲完配,她无一完成,哪能平静地去死,哪有脸去见死去的丈夫和列祖列宗。对身后世界有着想象的她,如何眯得上眼睛。

 

像秀娘这样没有完成人生任务就故去的妇女,是没有实现立命的人。所谓立命,是指农民完成了文化上规定的人生最重要的任务后,能够在村落生活与社会交往中,自觉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即到老年之后觉得活了一辈子,死也值得的一种人生体验。具体到老年妇女身上,她们在生完儿子、实现安身之后,就会把精力放在打造立命的基础上,主要也就是协助丈夫给公婆养老送终,为儿子建房娶妻。

 

 

养老送终主要有两大准备。一是为老人置办棺材,一般在老人六七十岁的时候就得办妥,而且多半是由男性老人亲自督办;二是为老人准备一场体面的丧葬,在老人去世前就要着手积攒钱物。这个任务一般较为容易完成。

 

难办的是给儿子收亲完配,这是人生任务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养崽讨媳妇”,生下了儿子,父母就有义务和责任为他讨回一门亲,老年人操的心也主要在这里。建房子是讨媳妇的配套措施,有房子就更容易讨到媳妇。讨媳妇的首要目的是生孙子,为夫姓家族传宗接代。当讨上媳妇,抱上孙子之后,无论是老年妇女,还是老年男子,心里就彻底踏实下来,意味着人生最后的立命得以实现。

 

02

“绝代婆”退出村落熟人社会

 

村落里历来就有光棍,因而也总是存在生了儿子却讨不上媳妇的老人。这样的老人的立命问题是不是就一定悬而未决呢?此处得分两种情况,一是所有儿子都没有成亲,二是所有儿子中有人没有成亲。这两种状态下的老年妇女有着相同的遭遇,却有不同的命运。青竹与国姐分别属于这两类妇女的典型。

 

近60岁的青竹是平屋里的老年妇女,她的情况跟秀娘十分相似,老公在七八年前得白血病去世,三个女儿老早就打发出家门了,现在上有89岁的婆婆,下有38岁的独子尚未成亲。老公把人生两大任务撇给她,差点没把她整个人压垮。

 

在老公去世的那会儿,她还充满着希望,因为那时儿子虽然过了30岁,但仍然有很大希望讨个老婆。老公去世后,她依然把屋里屋外和田间地头打理得妥妥帖帖,使家像个家,为的是人家的女儿能够看得上她儿子。她风风火火、不死心的干练劲儿,折服了湾里人。但到这一两年,青竹明显没有以前的劲头了,人也消瘦、苍老了许多,除了年龄的缘故,主要还是看到儿子成亲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她陷入了绝望之中。

 

 

 

绝望的青竹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村落,慢慢地都不再有以前的热情。家里的田地,除了种点口粮外,其余的要么给了人家种,要么抛荒了。独子越来越懒惰,成天混日子,她也懒得动嘴说了。娘崽俩的生活似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别人家的生气。

 

马医生说,青竹这两年不太热心跟人交往了。以前,青竹每天只要有点闲工夫,就要到处串门、聊天,帮人家做做小事、搭搭帮手。比如冬天做红薯粉时,青竹会主动上别人家帮忙,这家做完了上那一家,几乎湾里所有人家她都去帮过忙,从不要人家主动开口请,也不留在人家那里吃饭。双抢季节,她只要在公共的晒谷坪上,就会给人家的稻谷也倒倒翻翻。但是这两年,湾里的公共事务中很少看到她的身影,她懒得去其他人家串门。

 

正如青竹自己所说,她之所以会变得如此颓废、败落,甚至退出村落交往,是因为她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没有价值”。她之前做事是富有希望、赋予价值的,是为儿子成家做的准备,是为儿子以后的家庭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村落氛围。如今儿子难以成亲,做这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她也就缺乏动力、心思和热情,去打理家庭、介入村落。

 

 

青竹在一定程度上退出村落熟人社会,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一是因为她处境特殊,对许多事情甚为敏感,因此容易受伤害。比如说,一群老年妇女在聊天,人家的孙子、重孙围绕在身边很热乎,她在其中作何感想。

 

另外,自己加入聊天圈子,会使原本无所不谈的氛围被打破,人家会因为顾及她而有所隐讳,她也就知趣地不主动加入。二是介入村落事务,或者与人交往甚密时,不可避免地会与人发生摩擦,得罪他人,矛盾的产生往往会使青竹处于被动,因为人们常常会骂她这样的人为“绝代婆”、“多一代来绝”,这会触及她心灵的最痛处。她这样的人谁都得罪不起。

 

“多一代来绝”,意思是说你生了儿子,就要讨媳妇、抱孙子,否则,即使有儿子,没孙子,你也是“绝代婆”,那么既然左右都是绝代婆,当初为什么要生儿子呢?让儿子也成了“绝代人”,这不是多出一代来绝么。儿子绝了后,就等于自己绝了后,所以两代人都绝了,还不如事先不生儿子,就绝自己一代人。

 

“多一代来绝”,说的是自己生儿子却不能给他讨上婆娘,罪过莫大于此。

 

当人家骂出这句时,生了儿子的妇女的整个精神防线就会被突破,精神彻底崩溃。因此,青竹在村落的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过多过频的交往,更不会轻易去得罪人家,以免生闲气伤了自己。青竹已丧失足够的心思与底气去介入村落生活,逐渐地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青竹的叔伯嫂子国姐,现年74岁,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是地地道道的光棍,分别是50岁、41岁和35岁,基本上都难再成上亲。但国姐的精神状态完全与青竹不一样,原因是她有一个儿子讨上了老婆,现在还有了两个孙子。

 

虽然国姐也时常为她没成家的三个儿子揪心,也被人骂过“多出三副棺材来 埋”,但她没有像青竹那样产生过对生活绝望的情绪,也没有人咒她是“多一代来绝”的“绝代婆”。国姐有两个孙子,她的儿子辈没有绝代,自己也就不是绝代婆。虽然国姐在最后立命的问题上完成得并不是很完美,但终究是完成了,死的时候是能闭上眼睛的。

 

03

“多一代来绝”:“被废”的书全夫妇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如果不出现奇迹,青竹这辈子就“废了”。除了像青竹这样是因为没能为儿子讨上媳妇而“废了”的,还有另一种“多一代来绝”的情况,即讨上老婆的年轻人在头胎生了女儿后,不愿意或不能再生,从而造成老一辈人“被废”。

 

书全夫妇就是这样“被废”的。

 

现年57岁的书全、本香夫妇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同学,由以前的老同学牵线搭桥成为恋人。1980年他们头胎生下儿子后,接连生下三胎女孩。他们的独子很争气,一路读书不让父母操心。独子高考后上了大学,并且毕业分配在国家机关工作,给父母在湾里挣了很大的面子。

 

他于2007年找了个女朋友,结婚后很快怀孕。本香见此当然十分高兴,但也有疑虑:儿子是公家人,媳妇不可能生第二胎。于是本香便患上了媳妇头胎恐惧症。有一次,本香跟儿子道出了心中的疑虑,满腹期待地说:“你阿爸就养到你一个崽,要是××(媳妇)养个崽就好了,你阿爸这房人也好传下去。”儿子不理会母亲的“老思想”,并反问母亲:“要是她养个女,你难道还会对她不好?”见儿子如此,本香不好再说话。

 

 

老天总爱戏弄人,怕什么,来什么。本香的媳妇果然给她生了个孙女。本香对我说,从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她当时就觉得天塌地陷,天大的灾难砸到了他们家头上,什么希望也没有了。她几天后才从恍惚的状态中镇静下来,并很长时间没敢对外人透露此事。她更担心老伴书全受不了打击,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没想到老伴却一脸无事的样子,好像不是自己媳妇生了小孩似的。但是,巨大的变化正在这个家庭中悄然发生。

 

变化最明显的竟是平静的书全。孙女2008年出生后,书全变得极其没有耐心,越来越烦躁不安,开始无休止地与本香争吵。从来没有打骂过老婆的他,在半年之内竟然将老婆从家里赶出两回,每回本香都要跑到大嫂家躲上七八天。最后本香忍无可忍,一气之下跑到媳妇工作的城市打工去了。

 

一个人在家的书全,酗酒更加厉害,酒后在湾子里到处吹牛皮、说疯话,湾里人则耍猴子一样地逗他。我每次碰到他,老远就闻到一股酒气,他的脖子总是被酒精熏得红彤彤的。他不分辈分地对湾子里的小媳妇开黄色玩笑,让人避之不及。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到湾里的寡妇家串门,公开给寡妇家帮忙做事,在湾里被传 为笑柄。

 

2009年清明期间,一向对扫墓、祭祖十分积极的书全,竟然在人家都去给祖宗祭扫时,在家睡大觉。湾里的老礼生质问他连自己的老子老娘都不要了,还算是人吗?他则狡辩说,老子老娘都成了一堆泥土了,还要来干什么。放在以前,很难想象这话是从书全嘴里说出来的。

 

2008年,书全还耕种了几亩田,2009年,他就把所有田地都给抛荒了,活像个退休工人,整天在湾里吊儿郎当地到处游荡,无所事事。本香好心好意地劝他:“在家还是要做点事,人家哪个50多岁的会在家游手好闲的?”他出口就骂道:“还做?反正(代)绝掉了,(灶)倒掉了,做起来有什么用?”这正是所有“绝代人”的思维逻辑,青竹、书全莫不如此。

 

 

往年腊月间,只要有人家杀“过年猪”,书全就会凑过去帮忙烧火、烫猪毛,他烫猪毛的耐心与细心程度在湾里为人所称道。而2009年腊月,他甚至连自己大哥家都“忘记”去了。书全家前几年打了口深井抽水饮用,因为水量大,便让湾上其他几户人家搭了便车,甚至连电费都不让人家出,因为他家“有个拿国家工资的崽”。但是,在我2009年5月份调查期间,他却无缘无故地不再让人家抽水,理由是“他又不是他们的老子”,令人家十分难堪。

 

在孙女出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书全不仅搅乱了自己在村落里的主要社会关系,甚至退出了当地的价值评价体系,成为村落的一个“外人”。我调查期间,书全的大嫂当着我的面将他赶出家门一次,另外还明确地驱赶过两次,坚决不让他死皮赖脸地进屋。如今,湾子里唯一欢迎他的是小卖部,因为他每天要到那里去消费一瓶二锅头。

 

由此可断定,听到儿媳生的是女孩的消息后,表面平静的书全,其实内心已经死却。湾里人都心知肚明,书全之所以会变成这个糗样,完全是绝了后的缘故。媳妇生下女儿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之后的命运。

 

我调查的中期,本香从儿媳工作的城市回到家,并不打算再去。本香似乎已经从一年前的阴霾中恢复过来,依然表现出一般农村妇女所没有的优雅与雍容,丝毫不像个绝后的人。但是她的内心却没有外表这般坚强。她坦言,出走打工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她当时有得过且过、舍弃农村这个家的念头,因为只要在村落里待上一天,自己就要背负“绝代婆”的心理压力,到死都难以释怀。

 

虽然只要为人好,不与人发生口角,就没有人明着说她,但她骗不了自己,自己从此就是个绝代婆。劳苦奔波了半辈子,最终落个绝代婆的下场,是她内心难以接受的。她的理智还是控制了情绪,她不能像书全那样把家庭折腾得不像样,自己可以不要名声,但还得为城里的儿子着想——儿子虽然在外工作,可是每年清明总是要回来的,因而要给他在村落里挣名气;而且,自己与老伴的尸骨总得由家门来捡,因此还必须把家门关系搞好起来。所以,本香决心回来重新打理家庭。

 

 

 

 

在村落的文化意义上,本香夫妇与青竹是同样的命运——这辈子“废了”。如果说本香的情况是因为儿子是公家人,尚有些特殊的话,那么在村落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多生,并多持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后,他们的父母辈“被废”的几率就会增加,“晚节不保”也就不再特殊。为了能抱上孙子,晚年不“被废”,不少婆婆可谓费尽了心机,但仍不能如愿,于是,最终的立命就成了问题。

 

但是,在年轻一辈看来,老人要抱孙子、传宗接代是封建思想在作怪,是脑子不开窍的表现,而他们在“先进”思想的统领下,完全置老人的“落后”思想于不顾,甚至以“先进”战胜“落后”为荣。正如儿子不理会母亲本香的“老思想”一 样,其结果是老一辈人必然被名正言顺地废掉,而年轻人却丝毫也不会感知老人“被废”后的精神创伤,更不清楚老人变化如此之大的真正缘故。大学毕业的小浪,并不知道父亲的变故正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还一味地将责任归于父亲的嗜酒如命。

 

新一代年轻人的观念完全转变后,即便没有生育男嗣后裔,也不会有“废了”的感觉。而如今上了年纪的几辈人,因为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着实无法根除,他们辛苦半辈子养儿育女,却可能没有孙子,于是,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多一代来绝”,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很有可能是废了的一代人。

 

 
本文节选自

《陌生的熟人》

作者: 杨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出版年: 2021-1-1

所有跟帖: 

如何延緩衰老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4/13/2021 postreply 14:31: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