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往星辰大海,必经的3座“窄门”之一

“从卫星地图上看,苏伊士运河仿佛一根碧绿的血管,为阿拉伯广袤的荒漠带来生机。”
——埃及记者沙哈威
3月29日凌晨4点30分,在苏伊士运河南段堵了一个星期的“长赐”号集装箱轮终于脱浅成功,航道得以疏通。但是目前仍然有三百艘船,麇集在运河出入口等待南下或者北上,所以整条航线恢复正常,估计还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次堵船事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全球吃瓜网友来说,这不啻是个新鲜事:听说过堵车,茫茫大海还能堵船?于是纷纷脑洞大开给设计了一堆脱困方法:

但真正与这件事密切相关的,包括船员、公司、货主和运河方,以及世界各大主要港口的代理、商家、厂家,原油、期货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操盘手们,就丝毫没有轻松愉快的心情了。船员们面临失业的危险,船公司每天损失几十万,苏伊士运河每天损失1000多万美元营收,全球贸易一周蒸发了快一百个亿。
兹事体大。
其实对一般人来说,也并非没有影响。比如说,这些货物中包含了大量中国从欧洲进口的商品,每多耽搁一天,就要在成本上多加一笔,等它们到岸时,很自然就要涨价。有些商品如果在生产链的上游,还会带动下游一批商品的价格上涨,其间发生的蝴蝶效应,谁都无法预料。

苏伊士运河为亚欧航线节省了将近一半航程
这种影响还蔓延到军事和政治上。美国海军“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原计划途经苏伊士运河进入中东,准备照例去波斯湾海域威慑伊朗,至今仍然滞留在地中海晃悠着。与此同时,中国海军第37批护航编队可能比往日更加繁忙,聚集在亚丁湾的船只与日俱增,物资供给和技术援助的请求不时传来,这种场面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
近几十年来,地缘政治学似乎有些没落了,毕竟世界老大奉行“全球投送”、“全球打击”的即时行动战略,空间上的障碍似乎不再重要。但是苏伊士一堵所带来的后果,恐怕又得让战略家们反思了:若有战事掐断了欧亚大陆的通道,该如何应对?
曾经就是考虑到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英、法、美、俄和中东国家围绕着这条窄窄的河道反复博弈,凶狠厮杀。
血汗通渠
1956年7月26日下午,万里无云,空气滞重。埃及总统纳赛尔登上亚历山大城奇亚广场的主席台,向台下25万埃及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苏伊士运河是用埃及人的鲜血和尸骨筑起来的,这条运河并不是为埃及而开凿的。相反埃及却成了运河的财产。今天,我在这里庄严地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埃及国有!”
纳赛尔此言非虚,苏伊士运河确实是埃及举全国人力耗费经年的产物。那时埃及名义上还在奥斯曼土耳其治下,所以想通过兴建运河来改善民生,增强国际影响力。1859年,野心勃勃的法国工程师拉赛普斯向当时的埃及总督赛义德介绍了自己的方案,两人一拍即合,集资开工。

法国工程师拉赛普斯

埃及总督赛义德
刚开始,欧洲并不看好这项浩大的工程,拉赛普斯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劳工,进展十分缓慢。两年后赛义德狠下心来,发布了强征劳工的法令,每月强征2万人轮换工作。
埃及当时的全国适龄劳动力也就190万,如此高强度的征用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到后来便使用大量童工,甚至将6万国防军削减到1万,5万士兵刚脱下军装就被送到运河边挖土。到1869年通航时,投入工程的劳工达150万,竟有12万人因恶劣的劳动条件病累而死。

苏伊士运河主要以人工完成
然而这条浸满血汗的运河并不属于埃及。筹建伊始就规定,开凿权和管理权归拉赛普斯的公司,埃及无偿提供土地和劳力,为了应付工程开支,埃及还借了1100万英镑的外债。1869年通航以后,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所有权一直掌握在帝国主义手里,法国资本家持有52%的股票,英国有29%,而埃及只占有15%的股份。
虽然运河很快就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但本国政府却未从此捞到多少好处,反而因此遭到更为残酷的对待。英国人猛然发现,本土与中东、印度的贸易往来很快向苏伊士航线集中,这条小小的运河突然就成了大英帝国的生命线,遂加紧了争夺控制的步伐。

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入股证明
1875年,英国以偿还债务为由,将埃及仅有的15%股份收入囊中,从而使自己的额度达到了45%。从此以后,英国就和法国一起瓜分了运河产生的巨额利润,随着前者国际霸权地位的上升,运河实际落入了英国的手中。1882年,为确保战略通道的控制,英国派出远征军常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修建基地,开始了对埃及长达72年的军事占领。
1922年,英国同意埃及独立,但条件就是保证英国对运河的所谓“权利”,包括在埃及境内保持相当强大的武装力量。1936年,这个“权利”被进一步明确为英国还可以占据20年,并保持1万人的驻军。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是19-20世纪帝国主义掠夺半殖民地的象征,埃及人民始终对此保持了愤怒和反抗的态度。
一个贫弱的发展中国家要收回运河,维护国家主权,首先要等一个时机,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势力的瓦解和独立运动的兴起;其次,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这个人就是纳赛尔。
贾迈勒·纳赛尔出身于亚历山大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进入军校,二战后与战友成立“自由军官组织”并被推选为主席,立志要推翻当时的腐败政权法鲁克王朝。
纳赛尔命运的转折点也和苏伊士运河有关。1948-1949年巴勒斯坦战争,纳赛尔作为前线指挥官,明知打了败仗,法鲁克国王却竭力隐瞒这一事实,让他大为失望。1951年,国内反英情绪日趋强烈,运河区人民与殖民者开展了游击斗争,纳赛尔的“自由军官组织”暗中给予了支持。军官势力的崛起引起了国王的注意,法鲁克拒绝承认他们选出来的领导人纳吉布,还准备解散军官俱乐部,清除他们的影响力。
于是纳赛尔先发制人,在1952年7月22日发动政变,带领千余名士兵包围了陆军总司令部,逮捕总参谋长,随后迅速控制政府部门和交通枢纽,短短几个小时就掌握了开罗。四天以后,纳吉布在亚历山大港逼迫正在度假的法鲁克国王退位,将他赶到了意大利拿波里,政变取得成功。两年以后,纳赛尔在政治斗争中压倒纳吉布,接任总理职务,开始执掌大权。
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民族主义者,纳赛尔最大的抱负就是重建阿拉伯世界的辉煌,而埃及将作为强大的领导者执其牛耳,因此他面临三个强大的对手。首当其冲的就是英国,苏伊士必须收回才能展示埃及的独立性;其次是法国,他们正在阿尔及利亚镇压阿拉伯土著的独立运动;最后还有一个以色列,列强扶植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让世居于此的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必须给他们点颜色。

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
英、法、以色列基本上保持了一条战线,埃及是无法单独与他们抗衡的,于是纳赛尔把目光投向了苏联和东方。50年代中期,埃及陆续和中苏两国建交,从苏联获取了大量军事援助,并和叙利亚、约旦建立同盟关系。
很多人在评述英国与埃及交恶时,漏掉了一个细节:1955年2月,英国首相艾登在去远东时路过埃及,他把纳赛尔叫到自己的大使馆去训话,强调英国的战略利益,对埃及的外交政策指手画脚。纳赛尔后来抱怨道:“他简直是把我当成了一个不懂政治的下级官员”。
两个月以后,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与纳赛尔接洽,讨论了亚非国家的合作问题,毛泽东听说纳赛尔要收回苏伊士运河时,接见了埃及驻华大使,明确表示了中国对第三世界的支持,并称赞纳赛尔是民族英雄。
谁是热情的朋友,谁是傲慢的敌人,简直一目了然。

恰逢埃及的国家工程阿斯旺水坝筹建,英法答应投资性援助,但又提出了附加性的条件,纳赛尔对此颇有微词。随着埃及在中东的地位上升,两大阵营逐渐形成,一边是受英、美支持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包括土耳其、伊拉克等,另一边是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英国日渐感到埃及的离心离德,也一度想采取措施防范,包括策划政变让纳赛尔下台。没想到的是,纳赛尔先动手了。
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演讲中,纳赛尔反复重复了一个名字——“拉塞普斯”,这是运河的法国开创者的名字。纳赛尔事先与准备强制接收的官员尤尼斯约定,只要他在演讲中提到这个名字就开始行动。
为了防止尤尼斯没听到,纳赛尔将这个名字重复了十多次,令听众迷惑不解,尤尼斯则早已心领神会,第一次听到就撤离会场,派兵接管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并戒严,所有外国员工都被控制起来。

纳赛尔因收回运河大得民心
艾登听到这个消息气得发疯,他称之为“埃及人把大拇指戳到我们的气管上”。
在议会和国内舆论的支持下,他很快就动员起军队和航母编队做好战斗准备。但是计划落实到军事层面,英国的参谋人员对于作战样式、打击范围和战争烈度无法把握,需要制定更清晰的目标:是发动与埃及的全面战争,还是打击主要城市,或者仅仅控制在运河区域的争夺?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此时忙于大选,表态不考虑发动对埃及的战争行动,已经与阿尔及利亚打得不可开交的法国坚定地支持艾登,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地面兵力。英法向安理会提交制裁埃及的议案,又被苏联否决。这时候,唯一有意愿和能力参与战争的,只有以色列了。
胜者不胜,败者不败
众所周知,以色列也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国家,背负着二战期间被歧视和屠杀的阴影,在外敌环伺的中东立国,这使得他们尤其注意政治上的利益和军事上的自强。
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已久,第一次中东战争余仇未了,埃及还暗中支持“费代因”突击队在以色列搞事,以色列也攻击埃及的军事目标来报复。更重要的是,埃及禁止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同时在西奈半岛控制了亚喀巴湾,使得以色列恼火已久。

苏伊士战争形势简图
在与英法达成共识后,以色列制定了针对埃及的“卡代什行动”计划,于1956年10月29日发动进攻,目标是清除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和据点,并对苏伊士运河产生威胁,以便英法介入。总参谋长达扬坐镇指挥,首先用飞机攻击西奈半岛的通讯系统,著名战将沙龙率第202空降旅深入腹地,夺取了米特拉山隘;其次以优势兵力攻下了半岛北部的关键阵地阿布奥格拉,完成了中间突破的战役意图。

意气风发的沙龙上校
此时英法两国加入,以保护运河航运为借口,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埃及自然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于是英法联军再无顾忌,于10月31日下午开始对埃及主要机场、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苏伊士等城市进行轰炸。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失去了制海权,为避免西奈半岛的部队被夹击,11月1日,纳赛尔下达撤军令,将主要兵力集中致苏伊士一线。
联合国要求于11月5日进行停火谈判,而到11月4日,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蒂朗海峡,基本完成了达扬的战役目标,战亡人数不到200,他们已经愿意收手了。这时候,慌的倒是英法了。他们以调停为借口来干涉,真停火了不是白忙一场?
5号凌晨,英军第16空降旅第3营的官兵还睡得迷迷糊糊,就被送上了运输机,扔到塞得港和埃及人打巷战。法军两支空降兵随后加入,次日凌晨,英法发起两栖登陆,数千名陆战队员也开始进攻,埃及军民依托城市街垒且战且退,战场形势极为不利。
但是,国际上的大风向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除了多国强烈谴责英法和阿拉伯国家支持埃及以外,美国和苏联两巨头也对武装干涉明确抗议。艾森豪威尔对英法背着他行动勃然大怒,他提出的停火议案也被艾登抛之脑后,打成这个样子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苏联的态度则更为坚决,赫鲁晓夫宣布如英法不停火,将考虑对他们实施核打击。在舆论压力和实际威胁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到11月22日撤出所有军队。以埃和谈的结果是,以色列获得了蒂朗海峡的通行权,从西奈半岛撤军,所遗留的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军”暂时管理。
埃及虽然战场失利,伤亡上万,且数万民宅在战争中化为废墟,但实际上巩固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是谓败者不败。1958年联合国根据埃及的意见,确定运河的政策为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向所有国家商船开放(与埃及交战国不在此列),军舰通过需要提早48小时通知埃及,得到批准后放行。
无论谁来,给钱就行,除非你和我打。

中国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
而反观英法,虽然在战事上占尽上风,但是最终在新的霸权面前忍气吞声,他们再想维持二战前的“话事人”地位已是南柯一梦。苏伊士运河战争成为其实际衰落的转折点,是谓胜者不胜。
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对待埃及似乎没有英国那么霸道,但依然在中东左右挑唆搬弄是非,中东战争一直打到第五次,1982年贝鲁特大屠杀,有着纳粹迫害历史的以色列人成了迫害者,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难民。与英国完全相同的是,美国也处处以维护自身战略利益为准绳,例如伊朗将石油通过运河送到叙利亚,美国就会干涉,埃及也只能遵从其愿。
当中国军舰穿越苏伊士运河时,就发现了美军的一项特权:所有的船只都要按照报告的先后顺序,组队后按次序过河,只有美国海军可以随到随过,大摇大摆地插队。
当这种特权被剥夺时,或者说实现战略地区影响力平衡时,他们也会老老实实排队的。
中埃情缘
据中国首任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回忆道:
“毛泽东支持埃及收回运河的事,在中东地区影响特别大。我们当时接近五十万人在天安门游行声援埃及,来了好多志愿者。那是1956年9、10月份,我1957年3月份去了埃及,发现在埃及影响非常大,他们说中国人、中国领袖出来讲话了。”
那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国刚参加了万隆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了亚非许多国家的欢迎,其中就包括埃及总统纳赛尔。时至今日,埃及总统塞西在中埃领导人会面时还特别表示:埃中友谊是纳赛尔总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两国先辈领导人共同缔造的。

周恩来和纳赛尔在万隆会议
“出国去!
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的浪卷涛涌,
奔腾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中国人与苏伊士的缘分,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写下这首小诗,描述了通往欧洲的航路,这条因苏伊士运河开通而辟出的航路,成了旧中国联系世界的纽带。

周恩来赴法乘坐的邮轮“波尔多斯”号经过苏伊士
七年以后,文学家巴金和翻译家傅雷也踏上这一旅途,傅雷记叙了当时夜航的情景:“浮标内都亮着红红绿绿的电灯,左面的红,右面绿,一望都满涌着红绿色的气球”。他当时坐的船是法国邮轮公司的安德莱蓬号(Andrelebon),同样是这条船,邓小平也坐过,同船的冯学宗写过他过运河的情形——“流连启兴,几乎忘却睡乡”。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睁眼看世界后,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五十年后,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再次倡导“走出去”,推动了新中国海运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979年底的一天,在天津市对外经济联络局工作的袁弘哲忽然接到消息,让他去教准备出国的船员学外语,他有些惊讶。第一,他不知道中国还有外派船员,而自己教的居然是第一批;第二,阶级斗争年代的意识形态空气还有残留,他作为袁世凯的曾孙,长年被当作“黑五类”,就算考到这个单位,也一直没有正经事做。
袁哲生隐隐感到,春天就要来了。
航海人和航运的春天,是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高度同步的。从1978年至2018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总量增长223倍,占全球份额从第29位0.8%到第1位11.8%,其中90%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无数海员驶过风高浪急的北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进入欧洲,带回了商品、技术和理念,助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苏伊士运河每年通过船只数和吨位变化情况
对中国经济贸易最重要的三条通道,首推马六甲海峡,其次就是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是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卡口,巴拿马是太平洋到大西洋的锁钥,苏伊士是欧亚的纽带,其战略地位也不言而喻,因此一直被美国牢牢把持着。
1989年美国为了控制运河,不惜入侵巴拿马;为了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美海军将对地攻击的濒海战斗舰部署在新加坡;为了石油安全和恐吓伊朗,美国始终保持着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巡航和侦察。
为了保护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战略利益,中国从2008年开始派遣水面舰艇编队进驻亚丁湾,参与全球合作的打击海盗行动,为商船保驾护航。亚丁湾位于非洲东北角,东接印度洋北接红海,是通过苏伊士的门户。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表征。海军在亚丁湾地区的持续存在,和不断“下饺子”的实力扩充,是由“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所决定的。要真正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就要在马六甲至苏伊士一线建立稳固的落脚点。
这些点包括非洲东海岸的睦邻友好国家(坦桑尼亚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与斯里兰卡的港口建设合作、吉布提的后勤保障基地,以及正在二期建设的中埃经贸合作区。

中埃经贸合作区
在这次“世纪大堵船”中,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报告,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南的大宗货物中,有15.5%是直接运往中国的,其中原油大约有722万吨,这些不是小数目。未来如果和欧盟的经贸份额增长,或者战略性原材料要从欧洲、近东进口,纤细的苏伊士运河也可能会成为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即使不必握在手中,也应触手可及,以免受制于人。
结语
堵船,显然是一起黑天鹅事件,给全球网友在疫情压抑下提供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这背后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除了看得见算得清的损失,还会有工人失业、企业破产、公司倒闭等连锁反应。这次事故提醒了人们,特别是那些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们: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美国向来重视战略通道的重要性,他们曾公开宣称要控制16条重要的战略通道,确保自己对关键地区的掌控和重要战略资源的掌握,继而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中国这些年来的努力,也是围绕着开拓自己的生命线、建立自己的经济圈进行的,因此对这一事件的思考和警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那些窄门,才能抵达豁然开朗的星辰大海。但我们不偷也不抢,别人靠武力开道,我们历来以礼服人!互利才能共赢。
END
本文作者:碎瓦,血钻故事研究员,前海军军官,执行三批护航任务,四次通过苏伊士运河。
部分参考文献:
刘萌:苏伊士运河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
哈全安:中东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拯救大船“长赐号”|谷雨

堵住了
苏伊士运河终于又通航了。
阿里·阿瓦米(Ali Awami)站在自己所属的清泥船“马什胡尔”(Mashhour)上,张着嘴笑,棕色皮肤和针织衫上的橙色条纹在阳光下晒得发光。身后,苏伊士运河的水和天空都是青蓝色,那个刚刚被他和工友们解放的庞然大物——在运河上搁浅了一周的“长赐号”——正缓慢地驶过。
阿里·阿瓦米心情很激动,这是他十七年来干成的最大一票。一周以前,他听说一艘货运船堵住了苏伊士运河,心揪起来,但没想到,一转眼,疏浚河道的工作落到了自己头上。老板带着他们几个,戴上安全帽,登上了苏伊士运河上最大的清泥船,钻到巨型货轮身边。那是阿里·阿瓦米第一次看到“长赐号”,货轮的庞大体积让他震惊,宛如俄罗斯方块的彩色集装箱在他的头顶打下一层阴影。
那可是个大家伙,而且相当“国际化”。“长赐号”是载运量20000TEU级的集装箱船,全长399.98米,宽58.80米,船员25人,正在从中国驶向荷兰的路上。有人拿它和多国航母对比,发现它比美国的福特号、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都还要长上一截。
“长赐号”挂着巴拿马国旗,管理方来自中国台湾,船员是印度籍,但却是日本公司开发布会道歉。它横躺在苏伊士运河上,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一个驻开罗记者Vivian Yee的解释或许能解决你的疑惑:“给那些感到困惑的人:一个日本公司拥有这艘船;一个中国台湾公司租用并运转这艘船;一个德国公司监督它;一队印度籍船员行驶它;一面巴拿马国旗在它上方飘扬;一个荷兰救援组织领导的埃及救援队正在打捞它。非常国际化的一艘船,朋友们!”
为了把它搞出来,救援人员花了不少心思。在媒体拍摄的图片中,一开始,只能看见一台小小的黄色挖掘机在孤独地工作着。一个有些辛酸但励志的故事开始在网友间传开:那台小小的挖掘机肩负拯救巨轮的重任,疏通苏伊士运河全靠它不停地挖土,尽管它的机械长臂在巨轮面前纤细得仿佛随时会骨折。
显然,光靠小小的黄色挖掘机是不够的。
“卡”在了埃及苏伊士运河里的“长赐号”
苏伊士运河上的大风是从3月22日晚间刮起的,风速至少30节,约为56公里/小时。泥沙和石砾被吹上天,弥散在空气里,狭窄的河道上,顺次通行的夜航船行驶在一片浑浊当中。
知乎上,一名行驶在苏伊士运河上的中国船员说,他们在当天下午2点就接到了大风预警,但不会想到接下来将发生什么。次日清晨8点,当他所在的船队行驶至一个转弯处,领港突然发来消息:前方“长赐号”货轮出现机械故障。当即,后续船只接到领港指令:Full Astern(全速倒退)。
他向后倒了一海里,试图在岸边的缆桩系泊,但三次靠泊失败,“三条拖轮协助耗时四个小时才安全靠泊”。查阅了水文资料和船舶图纸,他发现船只掉头无望,只好返回锚地,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前方究竟出什么事了?
站在“丹佛号”甲板上的女工程师JulianneCona拍下了第一张堵船视角的现场图片:前方,船身写有“EVERGREEN”的巨型货轮斜着卡在了运河上,轮船上高高垒起的集装箱把视线也挡住了。她在自己的Instagram上配文:“看来我们要等一小会儿了”。
那可不是一小会儿。越来越多的船只开始加入了等待的队伍,陆续前来的油化船、汽车船、散装货船排出长队,而对面南下的船只也只能在运河的湖中抛锚等待南下。两方只能隔船相望。
被堵住的还有倒霉的美国航母“艾森豪威尔号”。它不久前还在地中海军演,按照惯例,本应当经苏伊士运河进入阿拉伯海和阿曼湾,谁都知道它又想去搞威慑,但现在只能无奈地在大海中漂泊。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运河两岸村庄的村民们醒来了,有人向着巨轮张望,开始猜测彩色的集装箱中到底装着什么货物;还有人拍下视频并发表感叹:“真是个怪物!”
“长赐号”导致的这次大拥堵并非无预兆可循。媒体报道说,“长赐号”船此次事故是因为沙尘暴,风沙遮挡视线,导致了这次搁浅。但是根据后续报道,这或许存在技术或人为的失误。航迹图显示,“长赐号”在最终一头栽入岸边的沙土前,也曾经历过诡异的形迹。
有人提到,这不是坏运气第一次找上“长赐号”。德国媒体报道说,2019年2月12日,集装箱船“长赐号”在汉堡-布兰肯内斯与一艘渡轮相撞后,产生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相关报道的视频资料中,被撞的渡轮甲板上一片狼藉。
住在开罗的李明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他马上紧张起来,因为他预感,以埃及的工程技术水平,这将是一次很大的危机。李明的一位记者朋友打算前往现场了解情况,但还没靠近,车和证件就被扣留,因为前方的救援并不算顺利,大部分媒体不被允许进入。
不过断航带来的景观并不只在搁浅现场能看到。从“长赐号”的搁浅河段一直延伸到苏伊士运河以南80千米的红海之外,沿岸生活的居民也能注意到一些变化,比如一位网友从空无一人红海海滩发来照片:与间隔的沙滩椅相对的,是间隔的大型船只正在排队静候。

“血栓”
等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一些在船上的动物来说,那可能意味着付出生命。在“Omega Star Lab号”上,20000只羊挤在一起,饿着肚皮,有气无力地咩咩叫着。据彭博社统计,类似载有牲畜的船共有14艘,有20万左右的动物被堵在苏伊士运河上,其中13万左右来自罗马尼亚,而大多数船上所储备的饲料只足够它们多撑两三天。
除了“Omega Star Lab号”,我们知道的装载动物的货轮还包括:
Jersey:从罗马尼亚开往亚喀巴港,船上有15250只羊和200头牛。
Unimar Livestock:西班牙到吉达港,9850只羊。
Dragon:罗马尼亚到亚喀巴港,8300只羊。
随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动物们不禁让人想到诺亚方舟,但与神话故事恰恰相反的是,这次航行对于那些得不到淡水和饲料补给、而且可能滋生疾病的牛羊来说,通向的可能是死亡。
在堵塞期间,没有动物死亡率的官方统计,被堵塞的船舶也没有被要求强制报告死亡情况,但动物保护主义者已经坐不住了,他们在相关的报道下和社交媒体上努力发言,试图吸引网友对动物处境的关注。
3月27日,埃及农业部出击了,伊斯梅利亚省兽医局的救援组来到运河。这个救援组由三人组成,即流行病学检测部门负责人内文·拉什迪(Nevin Rushdie)博士、预防部门主任哈尼·阿卜杜勒·哈勒格(Hani AbdulKhaleq)博士和兽医局局长哈米德·穆萨(Hamid Musa)博士。他们接连登上四艘轮船,检视动物状况,并派发他们筹备的66吨饲料和药品。
这些动物每天要消耗59吨饲料,在三到四天的等待后,大部分食物储备都被耗尽。专家们发现,一片污浊的空气里,饥肠辘辘的动物们倒下了,船上至少有53只动物提前牺牲。
这只是断航带来的影响当中的冰山一角。那位亲历断航事件的中国船员将苏伊士运河比作亚欧经济的大动脉,这次事件则是“血栓”。
“长赐号”搁浅在苏伊士运河
全世界都在为“长赐号”紧张着,毕竟约12%货运量和约30%的集装箱都要经由苏伊士运河运输,它把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堵住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统计,2020年有近1.9万艘船只通过该运河,平均每天近52艘。对埃及来说,苏伊士运河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2020年总收入约为56亿美元。另据德国保险公司安联估计,运河封闭期间埃及一天将会损失1400万到1500万美元,全球贸易一天则会损失约10亿美元。
被堵的第一天,原油价格上涨了6%。人们讨论着这次中断亚欧水路货运命脉的事故,到底会变成超市里哪些商品的涨价提示。苏伊士运河还要堵多久?一周,还是两周?这个问题对一些普通人来说则是,要不要去超市囤点抽纸和咖啡?
与此同时,不少船只已经选择绕航,转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绕行。这趟15世纪末风格的复古之旅将会使得航程增加一个多星期,造成可观的额外成本。
我们联系上了一位埃及海事律师Eslam。每一天,他都在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对“长赐号”的复航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不过更直接的原因是,他的一名客户被堵在了运河上,心里烦躁得很,准备起诉“长赐号”的操作员和所属公司。
堵塞发生后,他的工作量激增,大多数客户都希望获得一笔赔款,那可不是小数目。但在通航之前,Eslam每天更关心的是,“长赐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走?就像另一位在中国的埃及人一样,他们都感到一片巨大的阴影不声不响地靠在苏伊士河岸边,给埃及政府面前摆上了巨大的挑战。
“感谢超级月亮带来的潮汐”
船还在卡着,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全世界都着急,但最着急的还是巨轮当头的埃及政府。经过考察和讨论,埃及政府选出了救援方案执行:巨轮吃水深度为15.7米,因此可以用挖掘机在船头周围挖下20米左右深的泥沙,使船浮起,同时用拖船借助潮汐和风向将其推离运河两岸的沙质堤岸,摆正船身。
那辆黄色挖掘机率先出马了。它一下一下挖着,浑身沾满泥沙,在重复的工作中不懈努力,为世界挖出一片希望。网友们盯着它“愚公移山”,产生了共情——“巨大的‘长赐号’代表着生活中的困难,那台小挖掘机则代表弱小无助的我”、“当你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想想这台小挖土机”。
有人在推特上注册了一个“苏伊士运河挖机小哥”(Guy With The Digger At Suez Canal)的账号,一边调侃着挖机小哥的艰巨工作和巨大压力,一边表示昼夜不停地挖土影响自己的私人生活,还暗示老板加薪,世界各地的网友纷纷赶来给他加油。
没人知道这家伙是谁,可能是有人恶搞。很快,他的“老板”(Boss of Guy With The Digger At Suez Canal)、“同事”(Second Guy With The Digger At Suez Canal)、等待拯救的“长赐号”(MS Ever Given)都出现了,甚至“后面的船”(Ship Behind Ever)也加入进来,不断发布着带有连串的惊叹号和红色警报的贴图表情,并无数次带上话题:“#快动动啊(#MOOOOOVE)”。
在挖掘机的不懈坚持下,以及专业清泥船和拖拽设备的共同努力下,船下的泥沙终于被清出了16米深。阿里·阿瓦米负责“马什胡尔”清泥船上的操作和设备维护,然而,在最初,当他们挖到16米深时,“长赐号”依旧重心极稳,一动不动。
“马什胡尔”在阿拉伯语中是“著名”的意思,这艘清泥船是以1918年4月出生的工程师艾哈迈德·马什胡尔(Ahmad Mashhour)的名字命名的。它在这次救援中的主要工作是清除“长赐号”周围的泥沙,疏通率达到1.7万立方米。
根据推特网友John Scott-Railton的分享,“马什胡尔号”清泥船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船身有枢轴支撑,船头则有一个旋转的切割头,可以不停地切割和吸走泥浆;船内部的泵为清泥船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清泥船以边对边的形式在淤塞的泥沙中以圆弧形进行着清理。
住在开罗的李明感觉到,周围的埃及老百姓大多数都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在网上苦中作乐,但是埃及政府面对的却是货真价实的压力。
反对派开始对政府的“无效方案”进行抨击。无奈的埃及政府开始考虑通过卸货减重来达到目的,但是这也面临着困难:一方面,没有合适的设备放置在船边进行这一任务;另一方面,用起重机搬运体积巨大的集装箱也十分困难。并且,搬运货物耗时长,操作复杂,在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重量分配不均破坏船体平衡,使其破裂。
民众也开始流露出担忧,预期事情可能真的需要两至三周才能解决。正当众人焦头烂额之时,意外的好消息来了:周一,运河水位大涨,“长赐号”因此开始松动。埃及政府趁此机会,在天还没亮时,拖船Baraka和Izzat Adel拽住“长赐号”的头,联合另外几艘拖船拽住船尾,将“长赐号”拔出了泥沙,拖回正轨。
终于,在当地时间3月29日凌晨,“长赐号”浮起来了。它缓慢地转身、向前行驶,期间晃动了一下,但还好没有再次搁浅。
在整场救援中,埃及在前期派遣了9艘拖船、2艘挖泥船和4台挖掘机,累计挖出了至少两万吨泥沙,主要负责的本次救援的是荷兰Boskalis公司旗下的SMIT打捞公司,在最后一天成功上浮时,共有14艘拖船参与了工作。
苏伊士运河得以重新通航,每小时数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终于暂停了计数。那些在苏伊士运河上停滞了一周、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近500艘油化船、汽车船、散装货船,以及他们载运的原油、纸浆、咖啡、机械,还有缺少食物的几万头牛羊,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协调指挥下南下或北上,继续它们的亚欧之旅。
世界畅通了。社交网络上涌动着对埃及工人的赞美,埃及民众也对政府增强了信心。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调侃:我们应该感谢超级月亮带来的潮汐,这是神秘的自然力量。

当地时间2021年3月29日,“长赐号”货轮终于脱困
功臣
2021年3月29日,李明睡醒看了早报,他惊喜地发现,凌晨4点多,官方声称巨轮浮起来了。他清楚记得,前一天,埃及政府还困在卸货的难题里,没想到一阵涨潮,事情解决了。他登陆社交软件和朋友分享消息,发现埃及人民都沉浸在自豪的氛围中。
海事律师Eslam则从凌晨4点就展开了实时追踪,他在4点42分、5点和5点20分上传了客户发给他的现场视频,搭配多个激动的表情贴纸,告诉网友“长赐号”已经回到了运河中央,“We make it”。
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这艘国际化的货船终于脱险。29日,官方账号“Suez Canal Authority”发表了通航声明,非官方推特账号“MS EverGreen”也用23种语言向来自各国的帮助表达了“谢谢”。
在十数艘拖船的带领下,“长赐号”离开了事故现场,来到了运河中段的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长赐号”将在这里接受详细的技术状态检查,然后管理方长荣公司(Evergreen)再决定如何处理船上的货物。人们都胆颤心惊地希望它一切顺利。毕竟,世界绝不想再承受一次苏伊士运河的断航了。
大苦湖是运河中最宽阔的航段。由于苏伊士运河的的宽度只允许一排船只通过,宽9千米的大苦湖能令过往船只在此排成一行停泊休息,之后再依次通过。这对于全部航程约为14小时的苏伊士运河来说至关重要。此刻停泊在大苦湖的“长赐号”终于得以松一口气,但是却必须呆在原地接受往来所有被拥堵船只的注目礼,这使得“大苦湖”这片苦盐湖的名字也显得格外应景,透露出“长赐号”苦涩的心情。
但拥堵带来的“余震”并未结束。当地还面临另一项挑战:解决等待过航的船只拥堵问题。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奥萨马·拉比耶在说发布会上指出,由于“长赐号”事件,在运河南北两端入口和大苦湖内共有422艘船在排队。那名中国船员的货轮也在列,他明显感到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的时间拉长了。
据记录,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周三通航了81艘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船只,总负载480万吨。穿越北上的船只数量为42艘,总净负荷为310万吨;从南端而来的39艘船的总负载则为170万吨。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拉比耶强调,运河将继续昼夜不停地通航,以确保所有在等候区或南北入口的船只都能尽快通过,做好接收新船只的准备。
这场事故看起来已经要告一段落了。埃及总统顾问马米什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运河需要约4天时间消除船只拥堵。原油价格在通航当天立刻回落,贸易供应链的各方都松了口气。船员们将要回到忙碌的日常,海事律师则要陷入与航程延期相关的赔偿案件之中。
摄影师艾哈迈德·戈马(Ahmed Gomaa)在运河沿岸的小村庄阿布·阿米尔(Abu Amer)抓拍下这样一幕:五位村民正站在运河边上望着不远处已经上浮摆正位置的“长赐号”。其中一位村民向“长赐号”挥手告别——这个大伙计在原本籍籍无名的村落周围待了6天,给这里带来了少有的瞩目和热闹。但苏伊士运河很快要回到往日的秩序中,村民的生活也要重回宁静。

©新华社
断航的危机解除了,参与救援的工人得到了广泛的赞美。阿里·阿瓦米站在“马什胡尔号”上的照片和一张赎罪日战争中渡河工兵的旧照片被拿出对比,几乎相同的姿势展现着相似的激动和喜悦,他的四个孩子看到之后,也为他们的父亲感到深深的骄傲。
阿里·阿瓦米开心极了。他和工友们对着镜头一齐欢呼,脱下安全帽,彼此搭着肩跳动,并且纷纷竖起了一根食指,用阿拉伯语喊着:“马什胡尔,第一名!马什胡尔,第一名!”
这项阿里·阿瓦米眼中“极为困难”的工作终于成功结束,尽管他们遭受了不少怀疑,甚至自己也不确定结果,但“为了埃及”,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最终成为了疏通运河的英雄。
他们欢呼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刷屏,同时在流传的还有记录“长赐号”开始缓缓通行的影像:“长赐号”沉默地出现在尚未大白的天色中,绿底白字的巨大的“EVERGREEN”标志穿过镜头,四围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鼎沸的欢呼声。拖船甲板上的人们纷纷取出手机,想要记录下这个导致了世纪大拥堵的庞然大物,也记录下这个令举国激动的黎明。
参考资料:
1. Ahram:复盘“长赐号”巨轮在苏伊士运河的搁浅和复航
2. Almanassa:苏伊士运河的紧急任务:拯救被“长赐号”困住的五万只动物
3. Elwatan News:两艘拖船和一艘清泥船,拯救滞留船的英雄:Baraka、Izzat Adel和Mashhour
4. RT News: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著名照片主人公揭示解决危机的过程
5. Youm7:苏伊士运河通航时著名照片的主人公
6.Bloomberg:困在苏伊士:上千只动物被紧紧打包在船上
7.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官网:
https://www.suezcanal.gov.eg/English/Pages/default.aspx
8. Twitter:@SuezDigger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