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81)

谎言23年,谁制造了“天才指挥家”舟舟?

叉少 往事叉烧 2021-04-04

 

 

1997年,湖北电视台的编导张以庆拍了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第二年,这部片火遍全国。当时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叫“舟舟”的孩子成了指挥家。

 

舟舟是唐氏综合征患者,智商只有30,和3、4岁的小孩差不多。出生后,舟舟的母亲痛苦得想要自杀,但父亲胡厚培却决定,赌上一辈子也要让孩子好好长大。

 

人人都说舟舟是“天才指挥家”,但胡厚培知道,这是个谎言。

 

 

 

 

1941年,胡厚培出生在湖北一个农村,他上面有三个哥哥。家里太穷养不起他,父母把他送给了邻县一户人家,换了四担谷子。
 
养父母很爱胡厚培,送他上学,还让他去学音乐。1970年,胡厚培已经是一个低音大提琴手,他和工厂上班的女工结婚,1978年生下了儿子舟舟。

 

 
 < 胡厚培 >
 
舟舟出生一个月,医生就发现他有问题,医生把胡厚培拉到一旁,说:“你这儿子,是个傻子。”胡厚培听了这话,半天反应不过来,好一会他才知道医生的潜台词是:“你觉得还要必要把他养下去吗?”
 
舟舟一直在发烧,还有肺炎,胡厚培冷静了一会,和医生说:“现在先把他的烧退下去,肺炎治好,其他的那是我的事。”
 
胡厚培决定把儿子养大,“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我责无旁贷。”

 

 < 胡厚培和舟舟 >
 
舟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但是没有哪家幼儿园愿意收他。胡厚培和妻子就在家里自己教他,光学会系鞋带,舟舟就花了两个月时间。
 
为了补贴家用,胡厚培妻子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去诊所当兼职护士。一家人住在武汉歌舞剧院的家属大院里。有一次一个孩子和舟舟一起玩,他的家长发现了马上把自己孩子带走,说:
 
“你怎么和他玩?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你是上等人。”
 
没说的潜台词是“舟舟是下等人”,胡厚培知道后很伤心,但他制止不了。很多孩子都欺负舟舟,舟舟在院子里玩,一群孩子围上来,把他剥得一丝不挂。
 
十几岁的舟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门房的老大爷实在看不下去了,用几张报纸把没穿衣服的舟舟包起来,送回了家。
 
几年后,胡厚培和妻子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女儿上初中,胡厚培就对女儿说:“如果哥哥身体好,那就不会有你。家里面的资源都可以向你倾斜,但你以后必须负起责任,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照顾好你的哥哥。”
 
饭桌上女儿听了默默吃饭,不说话。
 
胡厚培又觉得内疚,觉得自己对女儿不公平。他想了想,又把家里的分工重新明确了一遍,让妻子照顾女儿,而自己来管舟舟。
 
为了照顾舟舟,胡厚培把他带到了自己上班的武汉交响乐团,在排练厅里,舟舟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玩。

 

 

乐团的同事给了舟舟最大的自由,团委开会舟舟都能随意进出。乐团的小提琴手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她们很照顾舟舟,自己吃什么,就给舟舟吃什么。有一次舟舟对其中一个姐姐说:“我喜欢你,你嫁给我好不好。”女孩们听了也不生气,笑笑就过去了。

 
在友好的氛围中,舟舟度过了人生中最轻松愉快的日子。
 
排练厅每天都演奏音乐,一年又一年的熏陶,舟舟有了独特的乐感。有一次乐团小提琴手刘新涛和舟舟开玩笑,说:“你想不想当指挥?”
 
舟舟听了,大声回答:“好!”
 
胡厚培看儿子高兴,就回家拿了支筷子,用一块黑胶布粘成一团,给了舟舟,这就是指挥棒。
 
有了指挥棒后,舟舟拿着它乱跑,有时候他还跑到商场,站在别人的店铺门口表演。有的人给舟舟喝彩,也有的人辱骂他。
 
母亲知道后,觉得太丢人,让舟舟不要去,胡厚培却说:“他不像其他孩子,能上学读书,将来有个发展。他什么也不能干,只要能让他高兴就行。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95年。一个叫张以庆的电视台编导来到了武汉歌剧院的排练厅,他改变了舟舟的命运。

 

 

 

 
最初张以庆是为了拍摄武汉乐团,但是在排练房的时候,他一眼就发现了舟舟。
 
平时舟舟是呆滞的,但音乐响起时,舟舟脸上就有了表情。张以庆断断续续观察了他两年,觉得舟舟的身上有某种力量值得展现:“那时一种对生命的激动。”1997年,张以庆向武汉电视台申请拍摄有关舟舟的纪录片。
 
这就是《舟舟的世界》。

 

 

 
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张以庆和团队一直跟在舟舟身边,他向电视台申请了每分钟500元的经费,又给舟舟买了个8000美元的微型麦克风,舟舟经常把麦克风弄掉,于是摄制团队连舟舟上厕所都跟着他。
 
纪录片成片53分钟,第一幕有两行字打在片头:“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
 
在纪录片中,舟舟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剧团的排练厅。灯光熄灭后,舟舟经常一个人窜到台上,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念念有词,张以庆的旁白响起来:
 
“他有时候像个诗人,所不同的是,他比抽象派更抽象,比朦胧派还朦胧。”
 
有时候乐团在台上演出,舟舟就默默坐在前排看,他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有一回看演出时时,舟舟的胃病犯了,痛得坐立不安,但音乐响起来后,他又站起来学着台上指挥的样子,手舞足蹈。

 

 

 
看舟舟这么投入,胡厚培想要满足他的心愿。他跑到服装店给身高只有1.40米的舟舟定制演出服装,最后做出来一套燕尾服,和真正的指挥家穿得一模一样,只是布料是15块钱一米的,皮鞋也不是牛皮,而是猪皮。
 
舟舟穿上了这套衣服,非常高兴,胡厚培每次演出前都让舟舟站在侧幕,从这个角度,舟舟可以看清楚乐团总指挥的每个动作,而观众也不会发现舟舟。
 
在黑暗中,只要音乐响起来,舟舟就学着指挥的样子,将手摆动了起来。他学得非常认真,甚至指挥扶眼镜的动作,他都一并模仿了下来。演出结束时,观众的掌声经久不绝,舟舟非常兴奋,以为那是给自己的喝彩。
 
看儿子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胡厚培觉得很欣慰。
 
但“指挥”不是一门本事,舟舟不能靠此生活。
 
为了让舟舟有独立的能力,胡厚培经常让舟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给了舟舟一个打气筒,让他在街上给路人的自行车打气,每次收费一毛钱。结果舟舟才干了两天,就把顾客的车胎打爆了,客人叉着腰对舟舟大骂,胡厚培赶紧上去道歉,把舟舟领回了家。
 
在家中胡厚培让舟舟做家务,但舟舟不听,只想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胡厚培气得骂舟舟:
 
“洗去!收碗!”
 
张以庆的镜头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
 
舟舟在哭,胡厚培教训他:“快做!不准哭!”
 

 

胡厚培和导演张以庆说:“劳动,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条件。”但舟舟不懂,他一边洗碗一边哭。
 
胡厚培心里难受:“作为父亲,却不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合适的未来,这是何等的悲哀?”
 
胡厚培每天都生活在绝望之中,而此时,张以庆的片子也拍完了。他没有钱付给胡厚培和舟舟父子。胡厚培说没关系,他告诉张以庆,没钱不要紧,只要这部纪录片能帮到和舟舟一样的残疾人就行。

 

 

 

 
片子拍完了,导演张以庆心中却很担忧。早在开拍之前,就有人说:“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拍个傻子,张以庆是不是太不正常了?”
 
为了让《舟舟的世界》呈现出理想的效果,张以庆花了四个月,把72盘共2100分钟的素材剪成了53分钟。他每天骑自行车围着东湖岸边转圈,脑子里在思考要给纪录片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张以庆最害怕的就是观众看了之后,说:“这个苕(武汉话:傻子)真好玩。”
 
结果是好的。《舟舟的世界》在湖北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关注,人们流着眼泪看完了。很快,中央电视台看中了片子,把53分钟的内容加了7分钟,分为上下两部分,在国际频道播出。
 
中央台播出后,《舟舟的世界》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反响,德国、法国电视台争相播出,法国里昂还来了个乐队邀请舟舟去里昂演出。
 
 
1998年,《舟舟的世界》获得了许多大奖,张以庆在纪录片的末尾中为舟舟写了一句解说词:“每人——都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舟舟的世界其实就是我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纪录片火遍全国,它也改变舟舟全家人的命运。
 
当了半辈子低音大提琴手的父亲胡厚培从来没有出过国,但是舟舟的故事被人们熟知之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伸出橄榄枝,邀请舟舟父子去演出。胡厚培带着儿子去了三大洲五大国,国内的大部分城市也都邀请他们去巡演。
 
在这过程中,舟舟给施瓦辛格送礼物、和刘德华合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在北京为领导和外国使节指挥国家级的演奏会,央视新闻也将这些过程播出。

 

 < 刘德华和舟舟 >

 

 
 
一时间,舟舟成了全国闻名的“天才指挥家”,所有的媒体都把聚光灯给了舟舟。
 
记者们纷纷上门,求问胡厚培是怎么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唐氏综合征孩子的家长也觉得找到了救星,写信乃至亲自拜访胡厚培,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纪录片播出之后,舟舟一年的演出最多可达168场,胡厚培还出了一本书,讲述舟舟的故事。
 
但在一切光鲜亮丽下,胡厚培的心中却有一丝担忧。
 
舟舟已经习惯了众星捧月,习惯了人们的喝彩和掌声,但这些不是永恒不变。最开始,人们对舟舟会有好奇,也有同情和佩服,但大家总有厌倦的时候,那个时候,舟舟又该怎么办?
 
人们都说舟舟是“天才指挥家”,但胡厚培知道,舟舟只是凭借不错的乐感跟着乐队的音乐在卡节奏、做动作:他连谱子都看不懂,不会视唱乐理、协调乐队,根本不算是指挥。
 
但没人愿意听。
 
胡厚培无奈道:“大家只听感人故事,我没有机会讲,去破坏那个氛围。”
 
舟舟的名气越来越大,胡厚培觉得,别有用心的人也出现了。
 
最开始武汉乐团的小提琴手对舟舟很好,《舟舟的世界》这部纪录片和后来舟舟的走红也离不开他的帮助,但胡厚培却觉得他慢慢地让这件事变了味。
 
有一回,这个小提琴手冒充舟舟的父亲,带舟舟去美国参加颁奖典礼,目的却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拿到美国绿卡,胡厚培知道后气愤又难过,和他断绝了来往。
 
“这件事真是一件让我痛苦万分的事。”
 
这一年,妻子得了癌症,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想到自己离开后,舟舟无人照顾,胡厚培把自己每月的退休工资全部给了女儿,希望女儿能在自己离开世界后照顾舟舟。“把这么重的担子过早地压在一个年幼的女孩身上,让她有不堪重负之感,我并非愿意如此。每当想到她,我的心里总还是隐隐作痛。”
 
2006年,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闻,媒体逐渐不再关心舟舟,也没有人再找他演出,他的名字慢慢消失了。
 
 

 

 
失去聚光灯后,舟舟逐渐无人无津,一年也没有什么演出,胡厚培决定带着儿子离开北京。
 
回到武汉后,有人成立了“舟舟交响乐团”,开出4.8万的月薪给舟舟。这个乐团的性质完全是为了盈利。
 
走穴演出时,老板为了省钱,随意减少乐团人数。胡厚培觉得这样不行,他花了所有积蓄,接下了乐团,拼命维持着48人的规模。目的是让舟舟的每一场演出,都有一个完整的乐团跟随。
 
但是很快乐团就入不敷出,2013年,乐团解散。有的商家叫舟舟去演出,干脆只放CD,让舟舟直接上台“表演”,或者放一首《小苹果》让舟舟跟着“跳舞”。
 
每一次演出,主持人都要声情并茂地讲述舟舟悲惨的身世,光“母亲患癌症去世”就讲了不下十次,但每一次舟舟听到“妈妈走了”,还是会哭。然后主持人会趁热打铁,要舟舟唱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时候,台上的灯光又打在了舟舟身上,台下的观众,又流下了眼泪。
 
后来这样的演出也没有了。为了维持生计,胡厚培带着舟舟加入了深圳一家民营的残疾人艺术团。团里包吃包住,每月有600元的低保。为了给舟舟改善伙食,胡厚培在宿舍给儿子做萝卜炖排骨,自己吃萝卜,舟舟吃排骨。
 
 
前两年,舟舟已经40岁了,得了肺癌,但奇迹般地自己痊愈了。胡厚培觉得这是因为儿子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他什么都不知道嘛,也不知道害怕,应该是这种心理状态对治病起了好作用。”
 
 
舟舟很怕热,深圳的夏天来临时,他几乎是闭门不出。但只要是在宿舍里,胡厚培就还是坚持给儿子播放交响乐的CD,《德九》、《拉德斯基》,还有舟舟最熟悉的《卡门序曲》。
 
艺术团的同事都觉得胡厚培十分严厉,他时常训斥舟舟,就连早上先刷牙再喝咖啡这样的小事,他也必须强迫舟舟按照顺序来。这是为了让舟舟能够生活自理。
 
胡厚培已经快80岁,他得了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岛素,他觉得自己还能有质量地活几年,只是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他依旧担心:“我走了后,他怎么办?”
 
 
 
舟舟出生前几天,胡厚培对老婆说:“生了儿子,就叫他胡一舟,希望他在人生的海洋里就像是一叶小舟,去闯荡生活的各个港湾。”1个月后,舟舟被确诊是唐氏综合征。
 
有一次胡厚培带着舟舟上街,舟舟不顾所有人目光,在大街上解手,这时候胡厚培大学时期的女友正好经过,胡厚培羞得低下了头。
 
3岁那年,舟舟才开口叫了第一声“爸爸”,胡厚培听到后欣喜若狂,他觉得只要耐心教导,舟舟的未来就会有希望。
 
舟舟也有让胡厚培感动的时候,有时候他睡着了,舟舟会来帮他盖被子;有时候他在写东西,舟舟会倒茶给他喝;在胡厚培回武汉时,舟舟给他打电话:“爸你在哪?我好想你。”
 
 
2019年的时候,胡厚培回了一次武汉,参加初中的同学聚会。
 
昔日的同学都混得挺不错,大家包下来一家高级酒店的包间,吃饭聊天。期间难免会谈到舟舟,胡厚培也会很得意地说:“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一般搞音乐的人都很难进去,舟舟去了。”
 
他拿出一瓶酒给初中同学们看:“这是18年前,北京一个首富送给我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聚光灯早已从舟舟身上移开,人们不会再关心一个懂得“指挥”的唐氏综合征患者。但胡厚培并不觉得失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感谢大家陪舟舟玩了一场游戏。”
 
 

 

 

部分参考资料:

[1]、《从弱智到天才:舟舟的故事》,胡厚培
[2]、《舟舟的世界》,张以庆
[3]、《还记得那位叫“舟舟”的天才指挥家吗?》,中国新闻周刊
[4]《“天才指挥家”舟舟的中年》,剥洋葱
[5]《被时代塑造也被时代冷落的天才指挥家》,Figure Video
 
 

-END-

作者 | 叉少

 

 

=============================================================

 

去墓地

吴荣欣 真实故事计划 2021-04-04
 

 

 

"

墓园里,往往有一个人终其一生最后的表达。

 

在北京,想去墓园思考人生,万安公墓无疑最佳选择。

作为东亚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北京有大大小小30几处墓地,其中最富盛名的自然是八宝山。八宝山是我们常常会在电视上听过的一个名字,这里埋葬许多重要人物,有着特殊的地位,死后进八宝山,在很多人眼里也意味着殊荣和肯定。

但偏偏就还有一些知名人士,不想埋在八宝山,于是万安公墓,就成了一个选择。比如说,著名地质学者翁文灏先生的骨灰在1985年选择离开八宝山,迁葬于仅十公里外的万安公墓,当时,老先生已经去世14年。

创建于1930年,万安公墓不仅安葬着段祺瑞这样的民国要人,还有李大钊、朱自清、曹禺、季羡林等名流。当然,这里更多的还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

低调,却不乏名人和他们的故事,让宁静的万安公墓成了北京一个特别的所在。它既不像八宝山那样声名喧赫,也不似普通墓园寥落,因此,也成为都市传说热衷的地标,迷信的人在网络传布:途经墓园的西郊线是“有鬼电车”。

躁动的都市青年会来这里冷却头脑,热爱在城市闲逛的我,曾几次到墓园看诗人穆旦。清明前,我穿着黑色卫衣和帆布鞋,带了一束白色的花毛茛,想把整个墓园都走走,看看能遇见什么。

 

这肯定不是一次采访。我想阅读这座墓园的墓碑。如果说,墓碑是一个人留给世人最后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一定表达了什么。

 

 

坟墓中的自我呈现

西郊线地铁里挤满了去香山的游客,现在踏青还太早,不知道他们是去看秃树还是枯草。照旧只有我一个人在万安站下了车。万安公墓夹在香山和颐和园这两个热闹的景区中间,地铁名只写了“万安”两个字,看起来比“公主坟”要低调得多。园区不大不小,分了金木水火土五个区,种满了松柏和冬青,3月份看起来也郁郁葱葱的,像是藏在密林里的迷宫。

扫码进去之后,一抬头就看到墓园的入口处挂着“早发现,早隔离”的标语,应该是给人看的。

 

在上万个墓穴中,穆旦的墓非常不显眼,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写着“诗人穆旦”,而不是他的本名。位置背阴,紧挨着一棵柏树,灰绿色的果子堆满了碑前的墓志铭。他的子女常年在海外,鲜少有人来扫墓。墓志铭只有两三百字,是他的夫人周与良写的,言简意赅,十分克制。你能读出来穆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已故诗人,但是读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活人都更在意事关财产分配的遗嘱,而墓志铭的唯一现实意义可能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口讯。有人来读一次,墓主人的生命记忆就被唤醒一次,这样跨越时空的生死交流似乎还挺有诗意。编辑部的一个同事说,他乡下有个秀才的墓碑上写着“生时云销霁明,死时急雨骤作”,用天气概括了他的一生,大概这就是所谓有趣的灵魂。

我们的生命经验那么繁复,墓碑上只能留下几个字宣告自己来过,而且不能后悔了就修改。这样一想,死亡焦虑又增加了。万安的墓碑绝大部分都是徒留姓名,只有那些形态各异、自由发挥的墓碑会让你感受到世界(阴)的参差,也许可以作为大家以后的参考。

豪华的:

 

破败的:

 

有声的:

 

简陋的:

 

神秘的:

 

按佛道传统,墓碑牌位的写法有很多讲究,称呼和姓名是为亡者立位置,写得不对,亡灵到了冥府就会进不去,变成孤魂野鬼。因为万安公墓特殊的历史,园里有不少残缺的墓碑。而整个墓园里最神秘的可能是一块新净的大理石方碑,完全空白。碑前放着一束鲜花,还有一些果品,看起来刚刚有人来祭拜过。

 

有的人希望被记住,有的不然。有的还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回响,有的毫无眷恋。有的能把跌宕起伏的一生写成庄重的文献综述,长篇大论,慷慨激昂;有的只写了一个词,人生历程就那么普普通通,就像绝大多数人的一生。

图 | “勤劳一生”

 

 

图 | “忠厚一生”

 

 

图 | “辛苦一生”

偶尔能在密集的方正石碑中间看到一块突兀的不规则岩石,银灰色,像国画里的高山。这些艺术型墓碑的主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墓碑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块美学自留地,最后一次自我意识的表达。现在越来越多人也讲究起墓碑的纹饰,如果说在墓碑上雕刻梅兰竹菊是人格情操向阴间的延伸,那么雕刻龙凤图样的大概就是中式表现主义最后的倔强。我一个朋友说希望他的墓碑能雕个奥特曼。

但是对于拥挤的骨灰墙来说,不存在什么美学追求,把骨灰塞进储物柜一样的格子间,就是一次机械的安置而已。死亡的重量也就连盒五斤,这也是一种异化吧。

除了新旧交错的墓葬,这里至少还有两条狗、五只猫、很多乌鸦,我偶尔会被突然惊飞的鸟群吓到。除此之外,这里非常沉默。我奶奶说人死后,灵魂就失去了所有感官,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交流,更不用说和人交流。哪怕他们长眠在最密集的墓园,也只能孤独伫立,或者四处飘荡,一直到世界末日。

 

 

 

 

沉默的声音

园区指示牌旁边有一个休息区,叫“怀思”。一个老爷爷独自坐在那里,穿着深灰色的外套,面前的石桌上放着一个透明的塑料盒、一盆小小的塑料花和一副褐色的老花镜。他闭着眼睛,肩膀低垂,呼吸缓慢,双手交叠在胸前,也许在想着某个人。他的脚边长满了青苔。

不要随意打扰任何人。

墓园其实有很多人,保安、园丁、花圈铺老板、烈士墓负责人等等,其中最忙的可能是园丁。他们是季节性的工作,夏天修剪灌木丛,春天栽种小树苗,冬天比较清闲。现在雨季快到了,他们拖着管道满园跑,忙着疏通排水系统。北京去年下了很多雨,有个投诉说祖宗托梦下面闹洪水。

在这个地方工作,要么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要么是最通透的大俗人。不需要参透生死,只需要弄懂人鬼神的关系,否则很难吃得下这口饭。

 

图 | 大户人家

保安流动得很快,干一两个星期就走的很多,说什么心慌、做噩梦,“总之胆子太小,还是年轻”。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就是园区里巡逻一圈,万安有七八十年历史,一些老旧的坟墓是当成文物来保护的,尤其是名人烈士的。他们看到可疑的人就会多问一句“去哪个区”,比如我,不像本地人,一个人过来就不对劲。

我记录墓志铭的时候正好碰到他们巡逻。其中一个小伙子是新来的,缩头缩脚,不敢乱看,讲到刚刚经过一个葬着民国时期某太夫人的墓从中间裂开了,怪邪门的。年纪稍大的保安大叔就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怕啥?”

墓园外的花圈铺老板就几乎完全没有精神压力,只有卖不出去的金钱压力。铺里的黄白菊花有大有小,价格从20块到200块不等。还有一些糕点祭品、牛栏山二锅头。老板说很多人都是“有备而来”,生意惨淡。不过,他们都在市区或者花卉市场有固定的店面,盘下墓园的铺位算是副业,清明前后才跑过来开张,一般下午四点就关门回家。

 

 

花铺外有一个临时安排的铁皮桶,烧纸用的。园区里严禁烟火,大家都是先进去摆好花果,敬了酒,周知祖宗们,儿孙来了,然后再出来烧纸。刚刚有人烧了约等于半个国家GDP的冥币,和几个(纸)iPhone12 Pro Max。阴间也要现代化生活。

 

万安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墓园之一,发展路线越来越像市民公园,凉亭、竹林、月季花丛在没有人味儿的地方也整得倍儿精神,用移步换景、鸟语花香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可谓是阴阳两界共建共赏共享的城市景观。

 

 

图 | 不知道给谁用的健身器材

丰台区的一个墓园更热闹,在园里养了一池锦鲤,还有孔雀和鹦鹉,生机勃勃得像个动物园。因为园名没有“墓”字,有人以为是景区,到了发现是墓地,吓得在大众点评上给了差评。

 

 

永远的怀念

在一线城市,死后是个比活着更为棘手的难题。

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有2153.6万,按照当年人口死亡率5.49‰来计算,当年大约有11.8万人在北京去世,平均每天三百多人。他们死后去哪里呢?

北京只有三十几家公墓,大部分都售罄或者排队,均价十万左右的墓地又贵又抢手,堪比海淀学区房。昌平的一家墓地价格从五千多涨到接近六万,十年涨价十倍,跑得比房价还要快,一般人确实死不起。

好在也许以后我们的归宿是电子坟,骨灰扬到太平洋,在代码衣冠冢里成为真正的赛博公民。豆瓣上就有一个公墓小组,专门纪念那些已逝的豆瓣用户。唯一的问题就是赛博公墓会有电子鬼魂吗?

 

图 | 一边是佛法无边,一边是哈利路亚

因为供不应求,万安还在规划开发新区。那些已经售罄的新区比老区要逼仄得多,就像蜂巢和别墅的区别。一个墓是一张椅子的长宽,多买两朵菊花都不知道放在哪里。

另一方面,新区的墓碑越是规整新净,就越显得老区那些年久失修的坟墓凄凉惨淡。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遍布发黑的青苔的墓,看得出来当初修得很奢华,占地面积是其他墓地的五六倍,依稀能看到墓主人的头衔之一是“总兵”。

无论是什么风水宝地,若干年后也要变成乱石堆。

 

一直以来,太多人忙于琢磨如何生存的问题,而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死亡的意义。我们的教育里,死亡教育几乎是空白的,既不知道如何迎接,也不知道如何作别。

墓园里出现最多的套话是“永远怀念”,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想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永远?怀念什么?生命短暂得像一场幻觉。抛开那些你每天被动接受的焦虑就会发现,尽管人的一生疲于奔命,但总结起来只是生卒年月,两个本来不必有任何意义的数字。

 

虚无主义成为精神瘟疫的21世纪,每一个患者都应该到墓园去直面最虚无的时刻,以毒攻毒。尤其对于在写字楼格子间里卷到废的年轻人来说,这可以当作是暂时逃脱身份的结构性紧张。在墓园里思考生死爱欲是对自己的三观进行再教育,重新热爱生活,效果拔群。

也难怪那么多诗人一到墓园就诗兴大发,比如瓦雷里写了《海滨墓园》;穆旦写了《冥想》: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万安之于北京,好比拉雪兹之于巴黎。不过王尔德墓上密密麻麻的吻痕把拉雪兹变成了一个聒噪的景点,也许是因为西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京圈文人心中的“终南山”,所以同样是安葬了很多名人,万安依然十分安详。这里像一个灵魂图书馆,组成了北京城市生态的最末端,以便反刍死亡。

死亡是唯一严肃的事情。时间对一切公平,死亡对一切独裁。困在时间里的我们,死亡是不是唯一永恒的可能?

一个教授的墓志铭最后一句写着:“希望是你留给我们的一切,如今你带着一切走向永恒。”

而不远处有一个工程师夫妇的合葬墓,他们都在1988年逝世,前后相隔仅3个月。墓志铭在简述了他们的生平之后,结尾一句是:“永失我爱,而爱永在。”

 

我宁愿相信爱比死更永恒。

 

- END -

撰文 | 吴荣欣

所有跟帖: 

UFO遭俄羅斯导彈擊落?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4/06/2021 postreply 15:26: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