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伊朗危机,就看懂了苏联对邻国的套路

来源: YMCK1025 2020-11-22 08:21:4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098 bytes)
回答: 新照旧影(517)YMCK10252020-11-22 08:13:25

[转帖]看懂了伊朗危机,就看懂了苏联对邻国的套路

 


    

苏联海报

    伊朗危机,不是伊朗人质危机或伊朗核危机,而是二战结束后苏联霸占伊朗北部、美英支持伊朗对抗苏联而引发的一场危机。这次危机,与大约同时间发生的希腊危机、土耳其危机,并称为冷战开局三场危机。

    对一个国家而言,成为苏联的邻国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因为苏联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一般只给两个选项:要么成为本阵营的小伙伴,要么成为敌人。

    在苏联的12个接壤国中,芬兰、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都和苏联有过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剩下的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朝鲜都是一个阵营的,只有一个挪威,由于早早加入了北约,得以摆脱这两种命运。

    就不能和平相处、求同存异吗?不能。

    

    沙俄侵略成性,用主义升级成苏联后,以前扩张基因不仅没有因此消失,反而还因为变异而变得更加活跃——全球独此一家的制度,让苏俄异常孤立,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加重它的不安全感。

    “它(苏联)的缔造者们认为,除非他们所发动的并使他们掌权的革命,在其他国家也取得成功,他们的政权是没有安全感可言的。”

    由于担心邻国入侵,或者担心列强通过邻国入侵,苏联特别热衷于革命输出和建立安全地带革命输出,就是发展“小弟”;安全地带,就是把邻国或者邻国的一部分领土纳入势力范围,形成缓冲区。

    东欧那一片卫星国,既是一众小伙伴,也是苏联和西方对抗的缓冲区,在亚洲,蒙古、北韩也是缓冲区。

    

日俄战争漫画

    如果构建安全地带失败,就会把邻国变成敌国,而邻国为了抵制苏联扩张,往往又投靠大国。

二者搞在一起后,又恶化了苏联的安全环境。

    这就像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一样,怀疑人人都要害他,于是兴风作浪,

结果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对立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苏联的这个套路,在伊朗危机中,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01

    一战之前,伊朗处于恺加王朝统治之下,但实际上是英、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两国一南一北,共同支配伊朗。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苏俄取代了沙俄。

立国之初的苏俄,出于现实压力和世界革命的需要,宣布废除之前沙俄强迫伊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撤出了驻伊朗的俄军。

    

内战中的苏俄红军

    当时,苏俄政权并不稳固,内有白军抵抗,外有列强敌视,所以它特别渴望和邻国改善关系。但伊朗的反应并不热情,俄国内战局势不明朗,它不想轻易下注,英国也不愿意看到伊朗和苏俄搞在一起。

    俄国军队前脚刚撤离,英军后脚跟上,进入伊朗北部。为了防止苏俄意识形态威胁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英国积极扶持伊朗境内的白俄分子。

    1919年7月,英国支持伊朗境内的白俄分子,杀死了苏俄派往伊朗的外交代表科洛米采夫,苏俄大怒,关闭了伊朗驻莫斯科使馆,驱逐了伊朗外交人员,两国外交关系陷于中断。

    英国堵死了伊朗与苏俄和好之路,转身与伊朗签订了英伊协定,从政治、经济、军事加强对伊朗的控制。

    

英、俄在伊朗势力范围

    伊朗彻底倒向英国,加上英国支持白俄,对苏俄造成了极大威胁,此时苏俄政权日趋巩固,能腾出手来对付来自伊朗方面的威胁。1920年4月苏俄大军南下,在阿塞拜疆击败了白俄军队,逼退了英国人。

    随后,苏俄军队占领了伊朗北部的吉朗地区,支持伊朗共产党和库切可汗领导了抗英武装势力,建立了割据政权。在苏俄的支持下,伊共势力迅速发展,在伊朗各大城市都建立了支部。

    苏俄出兵伊朗的理由是肃清英国支持的白俄分子,声称一旦完成任务立马撤军。但显然它并没有撤军的意思,还在搞革命输出。

    伊朗政府向国联提出了控告,让苏俄很尴尬。苏俄不想引起公愤,向伊朗政府喊话,如果撤诉,可以和伊朗政府谈撤军的问题。

    

斯大林

    1921年2月,伊朗和苏俄签订了友好条约,规定苏俄放弃沙俄时代从伊朗攫取的一切特权,取消伊朗欠沙俄的债务,移交沙俄在伊朗的企业和财产等等。

    苏俄让了这么多利益,却坚持保留两点,一是如果第三国利用伊朗领土进攻俄国,而伊朗政府无力阻止时,苏俄有权出兵伊朗进行自卫,消除危险后撤军;二是苏俄移交给伊朗的特权和财产,不能转让给第三国。

    这关键性的两点,为后来的伊朗危机埋下了伏笔。

    条约签订后不久,英国因殖民伊朗亏本以及一些别的原因,撤出驻伊朗的军队,紧接着,苏联也撤出了伊朗驻军。?伊朗割据政权因为内部分裂彻底失败。

    就这样,伊朗结束了外国军事占领的时代,变得越来越独立。

    

 

 



    02

    苏伊友好条约签订前5天,伊朗哥萨克师副指挥官礼萨·汗上校,率领2500骑兵进入德黑兰,控制了首都。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后,礼萨·汗掌控了伊朗政权。1925年,礼萨·汗废了恺加王朝,建立了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是一个铁腕民族主义者,一心想维护伊朗的独立统一,推行伊朗现代化改革,其历史地位类似于土耳其的凯末尔。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势力和宗教势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大修铁路,发展现代工业,扩充和强化军队,对外废除领事裁判权,收回关税,取消外国势力在伊朗的经济特权等等。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伊朗的外交政策。

    虽然礼萨·汗执政后,伊朗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历史原因加上地缘关系,决定了英国和苏联在伊朗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抵消英、苏在伊朗的影响力,礼萨·汗捡起了“第三国外交”的传统。

    

礼萨·汗

    所谓第三国外交,就是引入与伊朗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且地理位置上远离伊朗的第三个强国,来制约和抗衡英国、俄国,从而实现伊朗的独立。后来第三国外交出现了加强版,即引入多个外国力量,使之相互牵制,多边平衡。

    起初,礼萨·汗想到的第三国是美国,美国是当时第一经济强国,对扩张领土没有兴趣,而且在巴黎和会上挺过伊朗,很得伊朗好感。礼萨·汗想出让伊朗的石油开采权和租让权,给美国石油公司。

    但此举遭到了苏俄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苏俄移交给伊朗的特权和财产,不能转让给第三国。这个特权,当然包括石油租让权和开采权。英国也不想让美国插足进来,极力反对。在强大压力下,美国石油公司不得不退出。

    引入美国势力失败后,礼萨·汗又将目标瞄准了德国。

    

希特勒德国

    礼萨·汗有很强的亲德情节,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迅速复兴,逐渐摆脱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这让礼萨·汗很佩服,他也想把伊朗经济搞起来,彻底摆脱英国和苏联的掣肘,德国模式似乎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纳粹德国出于队未来世界战略考虑,对中东也有些想法,乐于在伊朗布子占位。德国势力在伊朗迅速膨胀,1938年德国在伊朗的贸易地位超过了苏联,位居第一。

    德国势力渗透到伊朗,既威胁英国在波斯湾的油田和英属印度,也威胁到了苏联里海沿岸和高加索油田。

    

德军曾试图夺取高加索油田

    波斯湾油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里海沿岸和高加索油田是苏联的粮仓和主要石油基地——这都是英苏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礼萨·汗引进德国势力的做法,引发了英、苏两国的强烈不满。

    不过,此时已是二战前夕,德国磨刀霍霍,欧洲形势剧变,都顾不上伊朗。

 

 



    03

    1939年欧战爆发,2年后苏德战争爆发,伊朗虽然宣布中立,但实际上已很难中立。战争爆发后,德国与伊朗保持着贸易往来,德国在伊朗的势力仍然很强。礼萨·汗的亲德情节,以及德国图谋将伊朗拉入轴心国阵营的活动,让英国和苏联如坐针毡。

    一旦伊朗倒向德国,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除了上面所说的核心利益之外,当时盟军援助苏联的物资,也需要通过横贯伊朗的大铁路运达,这是关乎反法西斯事业的大事。

    

盟军援助苏联物资的路线

    1941年7月,英国和苏联照会伊朗政府,要求伊朗驱逐德国人,伊朗以驱逐德国人会破坏伊朗中立、招来德国人的报复为由,婉拒了。此后,英国和苏联又几次照会伊朗,措辞强硬地要求伊朗政府减少在伊境内的德国人,否则就采取行动,但伊朗政府始终下不定决心。

    苏联认为此时伊朗的情况,已经符合条约中规定的苏联出兵伊朗的条件,决定动手。8月25日,苏联照会伊朗政府:鉴于德国间谍在伊朗的反苏活动,和苏联所受到的威胁,同时防止德国帝国主义侵占伊朗,苏联政府决定暂时派遣军队进驻伊朗北部。

    随后,苏军和英军一北一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在英军和苏军面前,伊朗军队远不是对手,双方都没有怎么打,礼萨·汗就很识时务地下令军队停止抵抗。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英、苏军队进驻伊朗后,礼萨·汗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原内阁也改组了。不久,美国应英国邀请,以保护向苏联的运送租借物资为由,在波斯湾成立了波斯湾司令部,美军也开进了伊朗。

    为了让出兵合法化,英国、苏联以及伊朗三国,在美国的督促下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和苏联表示尊重伊朗领土完整、主权和政治独立,承诺盟军在德国及其盟国停止军事行动后6个月内撤出伊朗。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45年。此时,美英和伊朗都很关注苏联是否会如约从伊朗撤军。

    为什么都怀疑苏联不会撤军呢?因为之前大家开会时一起探讨过盟军从伊朗撤军的问题,但苏联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就是拖延,就是不给个准话。

    

驻伊朗苏军

    苏联还不让外国人进入苏占区,积极扶持伊朗人民党反对政府,怂恿少数民族和分离势力搞事情,不断削弱伊朗政府对苏占区的控制。

    种种现象表明,苏联又在搞安全地带那一套,策划把伊朗北部彻底纳入苏联势力范围。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伊朗照会美英法三国要求撤军,苏联拒不答复。9月,日本投降后,伊朗照会美英法三国要求撤军,并把撤军最后期限定在了1946年3月2日(日本投降后6个月内),苏联依然没有准话。

 



    04

    苏联当然不会理会伊朗的撤军要求,此时它正忙于策划阿塞拜疆独立。

    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与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族,都是阿塞拜疆人。前者属于北阿塞拜疆,被沙俄征服,成了俄国的领土,后者属于南阿塞拜疆,是伊朗领土(西阿塞拜疆省,东阿塞拜疆省和阿尔达比勒省三省)。

    

相关地理位置

    苏联的目的,就是在伊朗的阿塞拜疆地区,建立一个代理人政权。为此,苏联积极扶持阿塞拜疆民主党,向伊朗政府提出阿塞拜疆地区自治。自治的意思,不言而喻。

    为了制止分裂势力,伊朗政府派出了1个轻坦克营和1支宪兵队去镇压,然而这支部队还没进入阿塞拜疆地区就被苏军拦住了。

    此时美国和英国看不下去了。美国表示对苏军拦截伊朗军队表示关切,声称将于1946年1月1日撤军,建议苏联一起撤军,英国也发出了类似的照会。(美国于1946年1月1日从伊朗撤军,英国也在最后期限内如约撤军)

    苏联回复美国,反革命分子在阿塞拜疆挑事,伊朗派军北上会加剧混乱,增加苏军维持秩序的难度,所以才拦阻他们,至于撤军问题,现在时机不成熟,最后期限也没到,不能和你们一起撤。

    

相关地理位置

    12月12日,阿塞拜疆地区成立了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不久后,库尔德民主党建立了库尔德人民共和国。毫无疑问,这两者都是苏联支持的。

    随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外长会议上,斯大林明确告诉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苏联没有干涉伊朗内政,对伊朗也没有领土要求,但是伊朗政府敌视苏联、威胁苏联南疆域安全,苏联不会在规定时间内撤军,至于什么时候撤,得视情况而定。

    面对苏联的强硬态度,伊朗只能向联合国告状,说苏联干涉伊朗内政。

    苏联当然否认了,声称这是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胡言胡语、无可救药。对此,伊朗又向联合国提交了大量证据。

    事实胜于雄辩,这让苏联很被动,打官司肯定打不赢,于是苏联提议私了,两国直接谈判。

    1946年2月,当伊朗首相卡瓦姆带队去莫斯科谈判时,苏联不仅回避撤军议题,还对伊朗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伊朗情况复杂,苏军在伊朗一些地区不定期驻扎,伊朗政府承认阿塞拜疆自治,成立苏伊联合石油公司,苏联占股51%。

    

杜鲁门夫妇和巴列维国王

    3月2日,最后的撤军期限到了,苏联还是没有撤军意向。美、英、伊又向苏联提出抗议,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话要支持伊朗,伊朗再次把问题捅到了联合国。

    面对强大德舆论压力,苏联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它一面在联合国搞拖延战术,一面又提出要和伊朗私了,实际上是想对伊朗施压,逼伊朗达成协议,然后撤诉。

    这一次,苏联做出了较大让步,明确了撤军时间,承认阿塞拜疆问题是伊朗内政。伊朗同意成立苏伊合营石油公司,经营期50年,前25年苏联占股51%,后25年双方各占股50%。

    这样,伊朗以25年的石油租让权,换取了苏联撤军,虽然损失了部分利益,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5月9日,苏军完全撤离伊朗。失去了苏联支持,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人分离势力,很快被伊朗政府镇压,给苏联的石油租让权后来也让伊朗议会否决了。苏联在伊朗危机中竹篮打水一场空。

    伊朗

 

 



    05

    苏联为什么决定撤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据杜鲁门后来讲,是他向斯大林发出了最后通牒,表示再不撤军美军就要出手了。斯大林这才决定撤军。

    但斯大林的解释是,他不想给对手留下把柄,因为如果苏军强占伊朗,那么美英军队也可以随便强占别的国家,这不利于世界解放运动。

    伊朗方面则声称,是伊朗的最后通牒起了作用——伊朗曾警告苏联大使,如果苏联不撤军,伊朗政府就集体辞职,伊朗陷入无政府状态,苏军将直面伊朗人民的武装抵抗,鱼死网破。到时候让世界人民看清红色帝国主义的嘴脸。

    伊朗危机、希腊危机、土耳其危机,这三个关键地方的争夺,都以苏联的退缩告终,如果没有美国的制衡,苏联红旗会插到哪儿,谁也不知道。

    

苏联海报

    【参考资料】

    《苏联伊朗关系演变研究1917~1947》、《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历史考察》、《苏联决定从伊朗北部撤军的原因》、《1941年英苏联合占领伊朗问题研究》、《1945~1947年的伊朗危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