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被逼下台

来源: YMCK1025 2020-11-21 19:39:0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04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20-11-22 15:04:5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新照旧影(514)YMCK10252020-11-21 19:30:47

[转帖]1964年赫鲁晓夫被逼下台

 

  权力、利益与阴谋:1964年赫鲁晓夫被逼下台

    

原子弹爆炸新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这条消息瞬间成了国际国内新闻头条。

几乎与此同时,一条来自苏联的消息也成了爆炸性新闻、直冲世界新闻头条。

    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分别发表公报:鉴于赫鲁晓夫“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任命柯西金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三天前还处于权力巅峰的赫鲁晓夫,此时成了一个退休老头,被迫前往莫斯科郊外的别墅抱孙子,属于他的时代黯然落幕。

    

赫鲁晓夫下台新闻

 

 



    01

 

这是一场现代宫廷政变。

    几天前,赫鲁晓夫在黑海边的皮聪大度假,享受秋日的晚风。而在莫斯科,气氛压抑,密云不雨,

政变者们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谋划和准备,已万事俱备,只差打个电话让赫鲁晓夫回来开会,将其赚入彀中。

    政变者一致认为,这个电话应该由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打,但老勃推三阻四,就是不同意,最后只得由苏斯洛夫来打。

    苏斯洛夫,人称“灰衣主教”,主管苏联意识形态和宣传部门,为人斯文低调,绵里藏针,

他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一道,是此次政变的中坚力量。

    

苏斯洛夫



    除了打电话之外,还有一件大事需要确定人选,那就是由谁来当主攻,在会上做报告炮轰赫鲁晓夫,给予其最致命的一击。

    按照惯例,报告也应该由二把手勃列日涅夫来做,老勃再次推辞,说:“这个反赫鲁晓夫的报告我不能做,

我跟他一起共事多年,人家怎么理解我呢?我说不行就不行。”最终这事又推给了苏斯洛夫。

    10月13日,赫鲁晓夫回到克里姆林宫后,警卫人员被换掉,通讯被切断,等待他的是一场最高级别的批斗会——苏共中央主席团(相当于常委)会议,政变者各就各位,勃列日涅夫负责控场,苏斯洛夫负责主攻,剩下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负责助攻。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赫鲁晓夫极力辩护,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与会者一致要求赫鲁晓夫自动退休。

    根据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的回忆,当天晚上八点赫鲁晓夫才回家,神情十分沮丧和疲惫,谢尔盖问父亲:要解除你的一切职务吗?赫鲁晓夫回答道:暂时还只讲了些无关紧要的事,这仅仅是开始······

    

赫鲁晓夫



    14日的中央全会是批斗会的高潮,勃列日涅夫简单开场白后,苏斯洛夫火力全开,在中央全会上宣读了赫鲁晓夫过失的报告,这个报告很长,光读就读了一个半小时,内容涉及赫鲁晓夫执政十年的种种错误和过失。

    报告批评了赫鲁晓夫作风粗暴,随意羞辱高级领导干部;无视集体领导,好蛮干、说大话,经济改革脱离实际;

不顾外交礼仪在联合国大会上敲桌子,丢人现眼,损害苏联形象;与中国交恶,造成国际共运分裂;

冲动爱冒险,多次把苏联推向战争边缘等等。

    赫鲁晓夫也在会场上,但不被允许发言,看着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全部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赫鲁晓夫明白大势已去,只得静待末日审判。

    会议最后接受了赫鲁晓夫的请辞报告,一致同意解除赫鲁晓夫的职务。

    这便是著名的“十月政变”的大致过程。

    

赫鲁晓夫领袖像

 



    02

 

在苏联这种极权国家,政变爆发的几率并不低。

    赫鲁晓夫就搞了两次——1953年他联合马林科夫、朱可夫等人搞掉了大权在握的贝利亚,

1957又在朱可夫的支持下搞掉了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等一班元老重臣,登上了权力巅峰。

    勃列日涅夫搞了一次,戈尔巴乔夫时代,副总统亚纳耶夫也搞过一次,不过没成功。

    之所以频频发生政变,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力交接制度。

    民主国家搞选举,专制国家搞世袭继承或前任指定。苏联呢?很抱歉,都没有。

    列宁时代,苏俄没有制定权力交接制度,甚至连最高领袖的职务都没有确定,列宁虽然是最高领袖,

但党内职务只是中央委员,主持会议,党外挂了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头衔。他的超然领袖地位,

不需要他再用职务来强化自己的权力,所以没怎么重视这个事情。

    

斯·列·托



    列宁死后,苏俄没有明确的接班人,斯大林只是众多大佬之一,像托洛茨基、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

都可能接班。既然人人都有机会,那就斗呗。直到20年代末,斯大林剪除群雄,一统江湖。

    与斯大林一样,赫鲁晓夫的领袖地位也是自己斗争来的。

    斯大林死后,没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其权力由三驾马车分享——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

至于赫鲁晓夫只能排第五,职务是莫斯科市、州委第一书记。

    结果,赫鲁晓夫纵横捭阖,拉一派打一派,处决了最危险的贝利亚,发配马林科夫去哈萨克斯坦当水电厂厂长,

发配卡冈诺维奇去乌拉尔一个工厂当厂长,发配莫洛托夫去蒙古当大使。

    斗争的本质不变,只是形式有所进步,斯大林时代,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肉体和精神都要被消灭,

赫鲁晓夫时代,失败者可以保住脑袋,苟延残喘。

    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失败后,也保住了脑袋。

    

退休后的赫鲁晓夫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苏联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赫鲁晓夫掌控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党、政、军以及克格勃无不俯首听命,社会上也充斥着对赫鲁晓夫的舔文,在他70大寿时(政变前几个月),苏联所有报刊还在绞尽脑汁,花式吹捧歌德,这么一尊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巨像,为什么一碰即塌?

    权力的基础,源自追随者。在民主国家,追随者表现为选民,在苏联,追随者表现为派系或利益集团。

正是这些派系或利益集团众星拱月,积极拥护,才托起了领袖。

    换句话说,如果派系或利益集团放弃了领袖,领袖失去权力基础,也就是个普通人。

    在苏斯洛夫的报告中,赫鲁晓夫之所以下台,是因为他犯了种种过失甚至错误,包括不尊重干部,经济改革失败,

外交搞得一团糟等等,所以大家都放弃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和奶牛



    然而,苏斯洛夫说的这些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理由,因为把政治、经济、外交搞失败而屹立不倒的大有人在。

赫鲁晓夫真正被搞下台的原因是:他没有为派系或利益集团代言,所以他们要换个代言人。

 

 



    03

 

 

在极权体制下,每一个接班人都要背负前任遗留下的道义债务和历史包袱。

    所以,赫鲁晓夫上位后举起了改革的大旗,破旧立新,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在还历史的债,甩历史的包袱。

    从否定斯大林到平反冤假错案,从农工业改革到与美国寻求缓和,从政治改革到裁减军备,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各个领域。

    在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近2000万大恐怖时期的受害者被恢复名誉,800万政治犯获得了自由,

斯大林时代的高压和肃杀气氛逐渐缓和,文化领域也开始解冻。

    

苏联种植玉米运动宣传画



    农业是苏联的短板,也是长期被忽视的领域,赫鲁晓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主攻农业改革,

可以这么说,他执政的十年基本是主抓农业的十年。

    其措施包括改组农业管理机构,扩大农场农庄的管理权,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发展个人副业,提高福利待遇,

为集体农庄庄员建立了退休金制度,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等等。

    工业上精简管理机构,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积极性。军事上,赫鲁晓夫为了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主张裁军和削减军费。

外交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

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虽然存在分歧甚至对抗,但不影响两者和平共处。

    从执政内容看,赫鲁晓夫貌似一个温和的改革者,不断在给斯大林体制束缚下的苏联松绑,

也在给美苏冷战降温——虽然他搞过几次冒险行为,但那也是以进为退,为缓和服务。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整体上失败了。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厨房辩论”



    粮食产量先升后降,副业先允后禁,还来搞浮夸风要超越美国,民众不堪其扰,农业管理机构改组,罢免了多个农业部长,把农业部、农科院等赶到农村去办公,得罪了很多人。后来甚至搞农业党和工业党,分地方一把手的权,导致管理混乱不堪,引起了这些人的普遍反感。

    工业改革朝令夕改,人事变动频繁,精简机构搞掉了很多人,又引起了工业领域的普遍不满。

    意识形态领域,开始有所解冻,后来又逐渐冰冻,让知识分子空欢喜一场。

    最要命的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离不开军方的支持,但他上台后就拿军方大佬开刀,废了库兹涅佐夫和朱可夫,打压军方势力。

    

晚年朱可夫

    1960年1月,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上提出要裁军1/3,底下将领们面面相觑,赫鲁晓夫直接无视。

第二天,会议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作出裁军120万人和削减军费的决议,全体元帅一致反对裁军和削减军费。

    要不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升级导致裁军计划搁置,赫鲁晓夫和军方的矛盾还不知如何收场。

    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旧事重提,再次激起了军方的强烈不满。

    

赫鲁晓夫和军方人士

    政治改革是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关键。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为此,他提出从中央委员到地方和州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必须上来三分一的新干部。可是新人上来了,老人怎么处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导致官心惶惶,不满声音闷在很多人心里,逐渐发酵。

    赫鲁晓夫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撤换了很多年老体弱还赖在岗位上的人,还取消了高级领导人可观的津贴、免费别墅,禁止公车私用,局级干部不再配司机等等。

    提升待遇不一定感恩,削减待遇肯定要骂娘。

    此外,赫鲁晓夫大权在握后,作风粗暴,急于求成,对属下和同事动辄训斥也是事实,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感情,

比如勃列日涅夫在批判赫鲁晓夫时,就抱怨赫鲁晓夫骂他“懒汉”,这让他很受伤。

    

赫鲁晓夫

    这样,赫鲁晓夫终于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完了,当然能决定赫鲁晓夫命运的,是党政军官僚体系,

而不是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以及所谓的民心。



    04

 

1894年赫鲁晓夫出身于库尔斯克一个工人家庭,社会底层的经历,让他对工人、农民的利益、愿望有很强的同理心,

所以他的很多改革措施,其出发点都是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至于改革失败,那是历史条件和自身水平问题。

    

赫鲁晓夫墓,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寓意难以定性的一生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体制的产物,他可以修改斯大林体制,却无法废除这种体制,他可以否定斯大林,却无法与斯大林创建的体制决裂。因为,否定这个体制,就是否定他自己。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吸取了赫鲁晓夫的教训,政治军事上能不改就不改,大家都不折腾,安心享受生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结果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被压制和隐藏的问题一下子全冒出来。

    然而,积重难返,一切都迟了。

 

 



    【参考资料】

    《苏共中央十月全会会议速记》

    《“宫廷政变”后的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的下台与美国的评估》

    《赫鲁晓夫下台及其改革失败的教训》

    《苏联最高权力怎样交接?》

    《赫鲁晓夫下台的前前后后(续)》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