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丽人生 只有暗黑心灵

回答: 新照旧影(422)YMCK10252020-11-10 19:08:24

没有美丽人生 只有暗黑心灵

 

 

--作者:二大爷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很长--《他蒙冤入狱三年,却在狱中上演了中国版美丽人生》。

主要是讲已经过世的英若诚老先生的。英若诚是谁?

他有个儿子,是个著名导演,近年因为洗钱在美国被起诉,叫做英达。英达的老婆,叫宋丹丹。

 

 

事实上英若诚当年的名气和成就都远远是儿子所不及。

这篇歌颂英老先生的文章,把他在文革中所谓蒙冤坐牢的往事大书特书,

认为英若诚上演了一本中国的美丽人生用自己的智慧,将苦难的监狱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时光

 

 

 

且慢。事实是不是这样?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是看了英若诚的自传《水流云在》的中文版。

老先生在自己的自传开篇明义,不想按常规来写,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自己认为最苦难但同时也是最有趣的三年牢狱时光。

 

如果但看这个中文版的传记,英若诚确实是一个家世传奇、学识渊博又十分懂得生活乐趣的大妙人,

一个在坐牢中也不忘记用各种小聪明来改善处境、帮助别人的知识分子。

颇有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的气概。

 

 

 

但是这本书,还有个多了很多惊人细节的英文原版。名字叫做《Voices Carry》。

直译的话就是音容宛在的意思。英若诚从小读教会学校,英文极好。

这本自传,是英若诚生命的最后,躺在病房里面和美国作家康开丽合作,在明确不能影响到英氏家族的前提下,

在海外用英文出版的。英若诚死后回流国内,有了中文版。

但很遗憾,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康开丽爆了很多料的序言,没了。

 

 

 

在英文原版中,英若诚坦承,之所以进监狱,不是因为他是知识分子,也不是因为他家复杂的海外关系……

而是因为为彭真同志工作。一个搞戏剧表演的艺术家,有什么东西可为当时的大领导工作的呢?

 

 

这个工作,就是利用他家世背景、海外关系、工作便利,监控与其接触的外国友人。

 

63.jpg

 

英若诚的祖父因为娶了公主而起家,后又皈依天主教,创办了《大公报》和有教会背景的辅仁大学;

父亲则是知名教授,在辅仁、北大、北师大等高校任教,1949年赴台。家世可谓中西合璧,十分显赫。

正是有了这一层的背景,英家经常走动的外国友人极多,在解放后极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确实是了解外国人不可多得的一个窗口。

 

 

英若诚没有拒绝这个工作,或者说,他和老婆对这份工作十分认真。

夫妻俩经常在家中招待外国友人。随后就会写一份长长的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夫妻两最显赫的成就,就是建国初轰动一时的清华间谍案。

一对在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任教的美国夫妇李克(Allyn Rickett),李又安(Adele Rickett)因为他的报告被控,

入狱四年,后被驱逐出境。

 

 

当年中美严重对立的时代背景下的案件,是不是真的间谍案呢?

1972年中美国关系解冻后,李克夫妇曾在19741980年,作为中美友好人士来华访问,

并和早年审判他们的法官建立了友谊……由此可见这桩所谓间谍案的性质。

 

 

英国驻华外交官伊文斯是英家的好朋友,他甚至把自己的汽车卖给了在美国的英达。

英若诚夫妇也弄了一份关于他的报告,报告的标题叫伊文斯战役康开丽透露,

英若诚夫妇招待完外宾后提交的报告每次都有有20-50页厚,装进一个档案袋里,袋子上写着化名上交。

 

 

 

因为从事这项特殊的工作,在那个物质匮乏,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英家出人意料的物质丰富。

英达回忆说:我们总是能得到普通市民得不到的食品,用以招待外宾。

在那个年代,有外国人到你家里,通常是件很糟糕的事儿。

 

 

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其实并不新鲜。至少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当年翻译家冯亦代先生卧底大右派章伯钧家告密;

画家黄苗子对诗人聂绀弩套近乎告密;物理泰斗束星北被自己学生王镇皋告密……

这些发生在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且是最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间的告密,足以作为某种时代无声的注脚。

 

 

但即便是在这样人性泯灭的时代里面,依然也有另一种存在。比如胡风大案中的敢于做一士之谔谔的吕荧先生。

 

64.jpg

 

所以有些脏水,还真不能全部泼给时代、泼给环境。

 

更何况,英若诚即使他们在出狱之后,还持续这样做。而且他夫妻俩一直渴望入党,之前因为家庭出身问题,

一直被拒绝。直到1979,入党申请才被批准。英达回忆说,这是他父母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此后英若诚时来运转,最终和王蒙搭档,1986年,仅有7年党龄的他官拜文化部副部长。

在他主管电影、电视剧业务期间,满清辫子戏、宫廷戏开始发端并兴旺发达至今。

 

 

大概英若诚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传将来会引发的争论--

一个人怎么既跟外国人是好朋友,又在背后向政府提交关于他们的报告?

所以对于情报收集这一块的描述极为简略。

他对康开丽说,外国读者怎么能理解在日本侵略下生活多年的年轻人的心理?

他们怎么能理解我是多么心甘情愿为新政权服务?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伪善之徒。

 

这句话的需要打很多、很多、很多的问号。

一个人是不是伪善之徒,恐怕并不是来自于主观的营造,而是我们熟悉的盖棺定论。

 

 

英若诚在解释自己写自传的动机时候曾说:

我要走得有风格,有气派。

但是儿子英达在接受专访时毫不留情的说:

他在这本书里还在为他认为值得维护的东西说假话,比如他说监狱里不打人,顶多就是罚跪。

但是他的难友们跟我提到过,我父亲挨过很重的打,多数还是为别人。有些刑罚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所以我们读有些名人传记,最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他想要让读者知道的内容。

而是要读出他不想让读者知道的东西。

 

哪有什么美丽人生,只有暗黑心灵。

 

 

转自《二大爷Flag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