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四次葬礼

回答: 新照旧影(279)YMCK10252020-09-30 20:14:48

张之洞的次葬礼

 

--作者:杜兴

 

97.jpg97.jpg

 

第一次葬礼

 

19101215日,河北南皮县双庙村张氏坟场正在举行张之洞的葬礼。墓地占地近百亩,坟墓封土约3米高,底部直径近7米,四通大碑立在墓前。遗爱碑为门生故吏捐资所建,碑阴刻有张之洞兴学育才的事迹及捐资者的名字,在这堆名字里,包括了后来的反清先锋黄兴和中共的元老之一董必武。诸多亲朋门生、王公大臣从京城赶来送葬。

 

张之洞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也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影响了他的一生。1863年,张之洞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众人瞩目的探花郎,从此步入政坛。中法战争时他任两广总督,启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名声大振。后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布局,修铁路,从清流派成为直追李鸿章的洋务巨擘。

 

甲午惨败后,以政治变法与思想启蒙为双重目的的维新运动勃兴,跟洋务派仅仅师夷长技不同的是,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成为最主要的议题。最后一个儒臣张之洞,担心对传统的叛逆将导致固有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伦常规范的崩解,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为此,1898年春,张之洞开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这部著作最核心的观点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新的他不忘卫道

 

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戊戌维新被扑灭,义和团席卷北中国,京畿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在激烈的政治风云变幻之中,张之洞纵横捭阖,与朝廷、列强及保皇派、革命党诸方面周旋,主谋策划东南互保,以免全局瓦解,不可收拾

 

1906年,年高老迈的张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迈入朝廷中枢,后被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站在了晚清权力的最中心,成为第二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主角。尽管此时已经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但张之洞仍尽心竭力,试图力挽危局。

 

然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毕竟不多了,1909104日晚9时左右,在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73岁的张之洞含泪告慰床边哽咽的子女:吾无甚痛苦矣。随后离世。在他身后,留下的则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

 

两天后(106日),清廷颁布上谕高度概括其一生,赐谥号文襄。曾担任张之洞护卫、时任湖北新军第八镇(师)统制(师长)兼任湖北提督的张彪,花1.2万两银子从江南购置沉香木做棺,快车连夜送到京城。尽管清廷赏银三千两治丧,但大部分丧葬资金由张的亲朋和门生筹措。张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亩

 

张之洞逝世的当月,长子张权等奉灵柩回家乡河北南皮,用了一年多时间准备墓碑、墓志铭、石相生等下葬所用事物。191012月,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合葬在南皮县双庙村。

 

仅仅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张之洞极力维持的晚清帝国彻底覆灭。尽管如此,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意指张在鄂兴实业、练新军、办教育,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人才和思想等基础。而史学家们也对洋务派的实干精神不吝赞美之词,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19376月,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惋惜洋务运动晚了20年。

 

正是在民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张之洞的墓始终无恙。据张氏墓园的守墓人多年后回忆,张家坟场也曾屡遭劫难,其他坟墓多次被盗,但一直无人惊扰张之洞安葬之处。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军一部经过双庙村,一个湖北籍的连长,带着全连士兵到张之洞坟前鞠躬致祭。

 

当地研究资料称,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了南皮县,张之洞的坟墓也未遭破坏,十分洁静,来此凭吊的社会名流络绎不绝。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刻石林立,堪称碑林,墓园里的松柏、杨柳、白杨等纵横交错,遮天蔽日老鸹喜鹊成千上万,赶都赶不走

 

第二次葬礼

 

转折来自于1950年代。1956年,牟安世著《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称,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随着洋务派整体评价的走低,张之洞也未能幸免,这位晚清儒臣洋务巨擎一转变为洋奴卖国贼。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数十年间涉及张之洞的20多篇论文,绝大多数是文革期间由厂矿工人理论组或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所写的批判文章。

 

张之洞的形象在当时越来越低,墓地不但再见不到凭吊者,反而日渐遭到侵坏。大跃进时期,南皮县搞大炼钢铁,砍光了墓地周边的树,只剩下坟冢、墓碑和东倒西歪的石相生,一片凋敝。

 

然而,厄运还在后边。

 

19666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11月,北京师范大学造反派首领谭厚兰,带着两百名造反派前往山东曲阜联合曲阜师范学院,发动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声讨孔夫子,砸烂了孔子坟墓。各地造反派竞相效仿,冲击寺院、古迹,捣毁神佛塑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甚至打擂台似的相互竞赛,看谁的花样翻新出彩,掘墓风也迅速刮遍神州。尽管早在1962年,毛泽东曾强调,谈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但张之洞的坟墓,在这样疯狂的大潮中也未能幸免。

 

张之洞家乡有个南皮中学,其前身为慈恩学堂,张之洞捐款修建的。1966年秋的某天,以南皮中学学生为主的造反派,扛旗打锣来到墓地,先将张之洞墓碑拉倒,然后开始掘墓。

 

在造反派动手挖掘张之洞墓时,曾有县里四位同志试图阻拦,理由是省里指示,张之洞为清代重臣,墓地为历史古墓,不在破四旧之列,不准动,要注意国际影响,同时正在向中央请示,答复后再做决定。但阻止是徒劳的,一个造反派头头说,张之洞就是牛鬼蛇神,就是封资修,挖他的坟就是破四旧,谁阻拦就是封资修、保皇派、牛鬼蛇神的小爬虫,再阻拦,连你们一块打倒!更有一个头头说,别说省和中央,就是请示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几位同志的劝阻迅速被造反派高喊的口号淹没……”一份材料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当年的一位目击者说:听说要掘坟,大家都跑去看热闹,像赶集似的。两个小时后,坟土被挖光,露出石灰和青砖砌成的四个砖套,砖套内为四口黑红色棺,由于厚重,一铁镐下去,只能锛出一道白印,最后造反派用铁锤砸钢钎才打开。只见张之洞面如活人,几缕银髯飘洒胸前,头戴官帽,嘴含一个大珠子,身上盖了六七层被。随葬品有一把小梳子,一块怀表,一架眼镜,两个鼻烟壶,砚台、珍珠、金银、字画等珍贵文物四十余件。

 

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南关村农民张执信,清晰地记得他看到张之洞尸体时的情景。此时,尸体刚刚被造反派从坟墓里挖出来。

 

造反派小将们高歌凯旋,围观掘墓的人也渐渐离去,张之洞和三位夫人就这样被暴在南皮县郊荒芜的坟场。有些小孩子去那儿玩耍,凑过去拨弄拨弄,一会踢两脚,一会又把尸体扶起来靠在院墙上。

 

坟墓被掘一个星期之后,后来曾担任南皮县作协主席的王玉良出于好奇前去观看,只见张之洞的尸体半躺半立在墓穴北边的壁上,有如生人,甚至皮肤还有弹性,坟坑四周尚有一片片的黄色破布,一位夫人的尸体保存较好,但另两具尸体已经骨骼化了。

 

两个多月之后,一个消息在南皮传开--张之洞的尸体不见了。忙于农业建设阶级斗争的人们,渐渐地将这件事淡忘了。这位晚清重臣就以这种莫名其妙的方式完成了第二次归葬,甚至没人知道尸骨葬在了哪里。

 

第三次葬礼

 

1978年之后,许多历史记忆开始复苏。

 

随着研究的深入,洋务运动又在学者的争论中发生了一次形象转换。这一次,洋务派被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的开端,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不宜一笔抹杀。而被扣上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买办等大帽子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现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了张之洞在湖北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陆续召开。

 

几乎与这股文化复潮同时,经济大潮也席卷而来。全国各地兴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990年代,张之洞的照片及其墓志铭,开始出现在南皮县印刷的精美画册上的显要位置。而张之洞则成为了南皮这个欠发达县的文化名片

 

1993年春,南皮县政府在张之洞墓地上重新堆了坟。同时,成立张公园筹建委员会。张公园规划占地500余墓,需投资3000万人民币,而当时南皮县全年经济收入不过2000万。

 

当年104日,是张之洞逝世84周年,南皮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也在被邀请之列,她看到这个张公园的规划后提出,县领导的意图是积极的,不过我看有些庞大,投资三千万啊,县财政收入一年才两千万,如果计划落空如何向世人交代?我看是否先建一座张公纪念馆,十几万元足矣,以后慢慢求发展。但建议没有被采纳。

 

果然,公祭后不久,筹建工作便陷入困境。财政投资、社会捐资只凑了三四十万,修墓、立碑、纪念等活动花去了一部分,拮据的资金难以满足庞大规划的需求,招商引资又无着落。墓地无人管理,筹建办也不声不响地撤消了。

 

更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修建起的却是一座空坟。张厚粲还记得当年特地询问祖父的尸骨有没有找到,对方回答找到了,就安葬在里面。(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座空坟)

 

这座空坟虽让张厚粲失望而归,但却遭到了盗贼的觊觎。2002年春,新筑的张之洞空坟遭盗,盗贼在坟墓的南部中上方掏开一个可容一人进入的大洞,深约两米左右,被掏出来的黄土撒在四周的麦地。可以想见,盗贼是沮丧而返。

 

第四次葬礼

 

20049月,由语言学家许嘉璐、科学家杨振宁、国学家季羡林、哲学家任继愈和文学家王蒙发起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呼吁: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张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

 

2006年,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开始组织人员调研,寻访老人并多次探测。

 

一年以后,南关村农民张执信经过研究会反复劝说后终于开口——当年,正是他亲手掩埋了张之洞的遗骨。

 

张之洞二次下葬之谜至此才得以解开。

 

张执信说,当年秋末,村里的壮年劳力都去挖河,他和几个妇女去张之洞墓地旁边的地里刨棉花柴,只见张之洞尸体和一具女尸完好,面目清晰,另外两具女尸已经腐烂成骨骼。几个妇女说有点害怕,张执信就将张之洞尸体和一具女尸拖到原坟墓附近,重新用锄头掩埋。另外两个夫人的尸体则不知下落。

 

我当时只是知道张之洞是个为国家为老百姓的大官,是个好人,再说即使是普通人,这么干也太缺德了!张执信掩埋尸骨后,再三嘱咐知情人,千万不要声张,以免造反派知道。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敢说,就是不知道说了会怎么样。这回我看是政府诚心要找,不怕了。

 

按张执信指定的位置,200769日凌晨6点,在张之洞原来坟墓的附近找到两具并列而卧的遗骨,男性遗骨在左,女性在右。研究会鉴定认为:经测量,遗骨与史载张之洞身材一致,而且张之洞墓附近方圆几十米内没有其他坟墓,基本肯定是张之洞遗骨。

 

遗骨找到后,暂时停放在南皮县烈士陵园。为慎重起见,研究会接受了张之洞后人的建议,在遗骨上取了三枚牙齿、一根股骨,又由张之洞的孙子张厚珕提供了三根头发,一并送往公安部鉴定中心进行核对。张之洞在地下沉睡数年,后又被暴尸,再深埋地下,时间将近百年,被污染了,鉴定的难度很大。

 

当地媒体最近称,遗骨经过将近一年的鉴定,几经波折,2008年7月中旬,终于被确认无疑。筹建张之洞墓园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墓园建设经费由南皮县财政拨付。

 

张之洞99周年忌日,遗骨被安葬在他最初入土的墓地中,这是张之洞的第四次葬礼,这位近代中国的重要名臣终于入土为安了。

 

 

转自《特色文摘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