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市中心燃起大火!BLM试图重启“自治区” 抗争运动
9月26日(周六)下午开始,数以百计的抗议者开始在西雅图国会山地区的街头聚集,他们穿过市中心的派恩街、百老汇街等街道,沿途对多个商家建筑造成破坏,抗议者还在市政厅的墙壁和街道上涂鸦。
在造成一系列的破坏后,这群抗议者回到曾经的“国会山自治区(CHAZ)”的街道上,使用垃圾桶围起路障,并燃起大火,宣称要恢复所谓的自治区。
抗议活动对国会山地区的商家造成严重破坏,几天以来已经有多个店家门窗被砸毁,甚至有人向建筑内投掷烟花。
临近傍晚,西雅图警方宣布抗议活动系非法集会,开始强力驱离。逮捕了数名拒绝驱离令的抗议者。
国会山社区的居民对从周四晚上再度开始的社区乱象感到心痛。很多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他们理解黑人生命权运动(BLM)抗议社会不公正的必要性,但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屡屡伤害社区的商家。
坏消息扎堆而来,中国究竟做错了什么?
中国还能做对什么?
有人说,我们此刻提起经济“双循环”,提起勤俭节约,提起自力更生,就是我们应对目前复杂形势的“法宝”。
说到底,这些都是无奈之举,被动所致,用过来人的眼光,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自己过那种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农业国时代生活呢?
是被动选择自闭,还是主动有所作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有一位美籍华人曾经这样反思过所谓的“中国模式”,也算是从另一个视角看我们自己: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已经如此之小,彼此利益纠葛,需要协作。但协作分很多种,既有单纯的贸易往来,也有软实力的沟通,更有价值观的认同。
贸易可以为彼此带来财富,但不可能带来理解,更不可能带来尊重。因为人性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物质需求只是较低层面的需求,作为人,我们天然需要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在这一方面,“中国制造”还需要有更多的贡献。这意味着,我们要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探索,要对文明有更全面的把握,对他人的感受有更敏锐的体察,我们不仅给世界打工,还要给世界一个价值观,让世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个古老文明国度应有的善意、宽容与自持。
要释放人性的光辉,就要有更均衡的治理,有更自由的空间,有百花齐放的话语与思想。否则,就会走向欺骗、虚伪和蛮横。
事实上,“中国模式”是个未完成时,它目前只有物质基础,尚没体现出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一代中国人仍需努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过去做错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能做对。
約翰·馬歇爾·哈蘭,1877年-1911年擔任最高法院法官,死后半個世紀幾乎被遺忘,如今被認為是最高法院歷史上最優秀的法官之一。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美國社會這一百年經歷了巨大變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包括對法官的評價都跟著改變。
哈蘭是肯塔基人,父親是奴隸主。父母奴隸主,兒子天生也是奴隸主;父母奴隸,兒女天生也是奴隸。但世界總是比法規和原則復雜。哈蘭有個哥哥,名叫羅伯特,父親是奴隸主,母親是黑人,因為母親的緣故,天生是奴隸。學校開學,父親早上送羅伯特入學,因為長得有點黑,下午就被打發回家了。
父親讓幾位兄弟放學后,回家再教羅伯特。羅伯特雖是奴隸身份,但因父親的影響力和良好教育,得以像自由人一樣活動,成了成功商人。父親和羅伯特對哈蘭影響都很大,不是單一光譜的精神世界。哈蘭長大后做律師,不贊同給黑人民權。但在1896的著名判決中突然轉向,猛烈抨擊種族隔離政策。這個判決就是Ferguson vs Plessy。
被告佩萊希是位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新奧爾良人。他乘火車時坐在白人車廂,被捕并被起訴。案子到了最高法院,七位法官支持種族隔離政策,哈蘭是唯一反對的法官。后世因此稱其為“偉大的反對者”。在判決書中,他寫了措辭激昂的反對意見。
直到五十八年后,哈蘭的反對意見才能成為最高法院的主流意見——1954年,最高法院推翻了Ferguson vs Plessy的判決,宣判種族隔離違憲。那時候,哈蘭已經去世近半個世紀。當初,法院判決種族隔離符合憲法,主要理由是車廂分成白黑,條件一樣,不存在歧視,”雖隔離,但平等“。車廂如此,學校、醫院等也如此。
哈蘭在反對意見中稱這種邏輯為”故意的無知“:法官都知道把車廂分為黑白,目的是為了禁止黑人坐到白人車廂,而不是為了禁止白人坐到黑人車廂,事實上是把有色人種當成賤民。這種“故意的無知”在美國政界和法院淵遠流長,顯隱交錯,延綿至今。一百多年前,逆潮流將其寫在判決書中需要非凡的道德勇氣。
司法是相對獨立的權力分支。美國的法官不是被黨派預裝了法律程序的司法機器;他們有政治傾向、宗教偏見和道德偏好,但他們的判決不是黨派方便的政治工具那么簡單。他們是法律之子,也是時代之子,不是僵化的政治单面人。在各种歇斯底里的政治喧囂中,讀點歷史和判決書,讓人多少平靜一些。
这个真实案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
故意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