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七一三事件】
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案,又称山东学生流亡案,一般称之为澎湖七一三事件、澎湖七一三冤案,发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军事冤案事件。此案牵连甚广,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牵连人数最广的政治案件,亦有人称之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
1948-1949年,国共内战中国国民党势力兵败如山倒四处逃窜,大批难民跟着逃难。主要来自中国山东七所学校的八千多名学生在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国民党党员)带领下逃亡至澎湖。
澎湖驻军意欲强征学生入伍充当兵源,并对不服从命令者血腥镇压。在这次事件中,张敏之等100多人被枪决,1000多人被秘密投入大海。2000年,震动全岛的该案得以平反,有关方面在澎湖县马公岛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纪念公园。
1948年11月,国民党在各战场连连溃败,山东难童学校师生在校长张敏之的带领下向上海转移。由于国民党控制区域连连收缩,学潮此起彼伏,加之南方各城市越聚越多的北方流亡青年,政府担心流亡学生会投入到反对政府的学潮中。于是,他们经上海、南京、湖南新化等地,到达广州。此时的广州,聚集着山东籍的中学师生累计达到8000人,对外总称山东烟台联合中学总校。
这时,国民党政府决定迁往台湾。虽然这8000多学生处在求学求知、成长上进的阶段,年龄尚小,但他们客观上毕竟是一支可怕的有生力量。何去何从,处理不当,不仅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更主要地影响着时局的形势和命运。
张敏之等和教育部部长、山东省政府省长商量,计划和前来广州开会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协商,举校赴台。陈诚提出了两个苛刻条件:第一,思想不坚定者,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拥护者要清除,此事由校长和班级辅导老师负责和担保;第二,年满17岁的学生必须入伍。
陈诚的这两个条件,特别是第二个条件,使多数校长和学生不同意,因为17岁学生大多在念高中一、二年级,一旦入伍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甚至连高中毕业证也拿不到。这些学生跟随校长、老师们南逃,目的就是求学,不是当兵。
张敏之等别无选择。1949年6月22日,在张敏之的带领下,8000名流亡师生从广州黄埔码头乘上开往澎湖的“济和号”轮船。25日晚,“济和号”轮到达澎湖渔翁岛。陈诚出于担心其中混入共产党的考虑,下令由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振清和第39师师长韩凤仪负责审查。驻扎澎湖的39师,实际上残缺不全,兵员只有约500人。面对突然到来的8000名师生,李、韩二人根本未作考虑,就有了扩充队伍的想法。
1949年7月13日下午两点,突然开来一批荷枪实弹的军人,并迅即将操场上的师生包围起来,所有持长枪的士兵将闪闪发亮的刺刀对着学生,正面台上还架着几挺机枪。不一会儿,韩凤仪走上台,对台下的学生们说:“各位校长、老师、同学,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李司令官和我非常欢迎大家来这里,澎湖已成为反共的最重要的前线,承担着保卫台湾的重任。当前国家遭难,读书对同学们虽然很重要,但当兵保国、反共更重要,更光荣。从现在起,同学们就要从军,成为我们国军的一员!”学生立刻骚动起来,并叫喊道:“我们要读书,不去当兵!”还有几个学生向张敏之哭喊道:“张总校长,你怎么不要我们呀?我们要跟你读书!”不一会儿,场上枪声大作,有的学生腿被击穿,有的手被打断,烟台的李树民、唐克忠等学生被刺刀刺成重伤,还有一名学生的肚子被刺破,肠子流了出来,操场上血流成河,哭声震野。
张敏之的夫人王培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当时的惨状有如下一段回忆:不断有学生中弹倒地,也有被刺刀刺伤的,在旁的学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同学倒下,老师也无法搭救,只能叫大家冷静,蹲在地下不要动。那些士兵原本只挑不是致命的部位下手,但学生的哭喊与哀号声越来越大,反而更振奋和激发了残忍的士兵。学生的哀嚎声越大,他们手中的刺刀便越挥越有力,死伤也就越来越多。在枪刀子弹下,天色渐渐暗了之后,学生渐渐放弃了抵抗,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被拆成一组一组带开了。
据张敏芝之子张彤所述,当时听说因为学生多不愿意从军而常有抵抗、冲突,于是在1949年7月13日早上时任39师师长韩凤仪将大部分流亡学生集中于澎湖防卫司令部操场 ,并令凡身高超过枪的同学都被编入部队,张敏之校长出面意图将不符合与军方协议之同学带离并回到学校,韩凤仪遂放任士兵开枪引发流血冲突。后来,韩凤仪为了想取代李振清「澎湖王」的位置,竟亲自去台北面见陈诚,罗织张敏之为匪谍,也趁机分化李振清与这批山东学生的感情。而陈诚亦授予韩凤仪口喻:「检举匪谍人人有责,你回去就告诉李振清,说是我叫你办的,你是现任师长,匪谍出在你的部队里,你也脱离不了关系。」,韩即以逮捕匪谍的名义,逮捕、拘禁许多人并加以秘密审判,对校长等多人处以死刑,被捕师生分别被押往大山屿、渔翁岛、桶盘屿的民宅及庙里,利用酷刑,套取口供。并有学生被装入麻布袋丢海。
山东流亡师生的求学之梦就此彻底破灭。张敏之等100多人被软禁,紧接着在当时台湾恐怖的政治气氛下被编织了罪名,投入监狱。
1949年12月5日,由陈诚批准,并报经蒋介石同意,台湾保安司令部军法处以“涉嫌匪谍”罪,判处张敏之等7人死刑。第二天,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台湾省政府的《新生报》分别以大标题《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保安部破获兵运机构,百余匪谍一网打尽》、《你们逃不掉的,昨续决匪谍七名》,报导了张敏之等被处死的消息。
判决书及新闻消息中罗列张敏之等人的“犯罪”事实是:
〖张敏之于三十五年(1946年)冬,在青岛由匪干周孟英、刘次萧介绍加入匪党,初在文化工作研究会工作,并利用新闻记者联谊会等名义,从事吸收新闻文化界人士参加共匪工作。嗣后于三十六年(1947年)他又奉匪命令,利用训练难童及青岛自卫队等机会,从事宣传共产主义,发展组织,并任共匪胶东区执委,奉派在烟台联中领导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又伙同邹鉴吸收5个学生,均以流亡学生为掩护,散布谣言,煽动学潮,扰乱治安,破坏“政府”。其最显著的不法行为,为烟台联中学生自烟台、青岛等地流亡上海,转赴湖南,于三十七年(1948年)间途经杭州时,张匪敏之、邹匪鉴、刘匪永祥等,领导全体学生捣毁杭州火车站。该校迁徙广州后,“政府”乃将所有流亡学生悉数拨给驻澎湖陆军第三十九师编训,冀为“国家”有用之才。该匪等竟不知洗心革面,仍遵匪方命令,潜伏军中秘密活动,阴谋破坏建军工作,并分别着手调查部队主管姓名、装备情形及要塞地形,再向香港匪方报告,被陆军第三十九师查获。报由本部将该匪犯扣押,除其余匪徒党羽另案办理外,案经审理合予判决。』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1949年12月15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台湾保安司令部先后从澎湖将99名山东流亡师生押到台北马场町枪决。另有尹广居、王子彝两名学生因受酷刑死在狱中。被枪决的学生中,最小的只有14岁。除押往台北枪毙的100多人外,原被软禁的有2000多学生,因实在太难罗织罪名,韩凤仪及他手下的政工人员,决定将他们中的一部分推入大海。
此案相关的莫名失踪者近三百多人,军方也长期监控其家属。年纪小的学生则由教育部安排至彰化员林实验中学,如2014年台北市长候选人赵衍庆,由于当时信息封闭,他到2014年甚至不知张敏之被处死,还以为安享天年。
据一些幸存者说,在澎湖遭软禁的学生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平时与张敏之接触比较多,二是一心求学,成绩比较优异,三是极不愿到国民党军队当兵,四是坚决不说假话,不愿诬陷张是匪谍的。李姓学生后来在其回忆文章中说:我和十几个学生被蒙着眼睛押上船,船到海中就停下来。学生们被推出船舱,黑眼罩被取下,一道强光射下来,我抬头一望,船头上架着一挺机枪,沿着甲板站着一个个士兵,端枪瞄着学生。这时,来了一群徒手士兵,两人架着一个学生,拿出一个麻袋,快速地将学生套上,套牢后打上一个死结,再猛力往外一推,噗嗵一声就沉入水中,没有挣扎,没有喊声,船上乱成一团,但一个接一个地装入麻袋丢入了大海,短短几分钟,一个个鲜活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其他上百位师生也一并被卷入,惨遭灌水、吊刑、电刑、抛入海中,女性更被脱光衣服在海边烈日曝晒等恶劣刑求,有人不堪折磨而承认自己是匪谍。
尽管在台的山东籍政要想为受害者平反,却受限于当时白色恐怖时期的时空因素,案件也不为外人所知。1951年6月由江苏省国代谈明华向蒋中正呈交报告书,认为张敏之罪名可疑。李振清在报告中,也认为张敏之等人遭刑求逼供,此案应由39师政治部秘书陈福生负责,要求将他枪毙;39师师长韩凤仪也应负责,应撤销他因此案获得的的勋章。蒋中正向参谋总长周至柔下令,要求重审此事,保安司令部认为罪证确凿,不肯复审。总统府参军长桂永清建议蒋中正,将陈福生送军法庭审理。军法庭宣判陈福生无罪,此案终结。
作家王鼎钧曾说:「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靠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慑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烟台联合中学冤案慑伏了外省人。」
但据当时事件当事人,济南联合中学学生黄端礼的说法,主要参加者都是从马公登陆的济南联中学生,跟从渔翁岛登陆的烟台联中学生照理说没太当关联。且整个学生哗变与抗争的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在场。也就不可能藉此罗织张敏之为匪谍。两位校长如何奔走拯救学生的事迹,济南联中的学生反而是是在许久以后,从烟台联中学生那里得知的。至于张敏之校长的遭遇,黄端礼推测张校长是被烟台联中第一分校校长赵兰庭(留于大陆,并未来台)所告发。张校长的匪谍罪名与山东流亡学生事件无涉,可能是教育派系地位的斗争。
张敏之的妻子王培五当时带着6个子女在台湾四处流浪、乞讨,最后流落在屏东县潮州镇万丹中学,任英文教师。她在万丹中学的几年时间,尽管特务时常到校监视、查访,但她将英语教学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并成为名师,临近的潮州高中也经常来请她去教课。后来,她又被知名的善化、台南女中聘去授课,60年代又被全台闻名的台北建国中学请去任教多年,并成为岛上的知名中学教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当年在建国中学就读时,就曾受教于王培五。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孩子们大一个,她就以留学为名送往美国。她的子女也很争气,6个子女有5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除次女张焱一人在加拿大外,其余均定居在美国,而且事业均十分成功。
王培五在台湾教育界经过近30年的奋斗,桃李满天下,是台湾各界公认的杰出教育家(她是二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生)。20世纪末,海内外诸多媒体报导过她的传奇生平、事迹。2008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台湾妇女、教育界的一些团体还发起了一个向她祝寿、致敬的活动。
据报导,王培五虽长住美国,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分关心,对故乡山东仍有很深的感情,曾四次回乡探亲,并为家乡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培五及其子女们认为,对张敏之及当年在台冤死师生的最好纪念,是在张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做好事。基于上述考虑,2000年,张敏之的子女以“张敏之教学基金会”的名义捐款10万美元在百年名校、山东省级重点学校烟台二中建了一座高6层、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001年7月2日此教学楼落成时,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及张在美国的6个子女均出席了剪彩仪式。他们还在烟台二中设立了“张敏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8年,台湾当局“内政部”根据各界人士、山东流亡师生冤案幸存者及受害人亲属的强烈要求,出资在澎湖县马公岛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纪念公园”,由台湾知名建筑设计师赵建铭设计。公园标志性建筑系一排排高度为75公分的玄武岩排列成的图案,其间夹杂一些钢柱,钢柱中间设有灯光和风铃。赵建铭说,他作这样的设计,寓意宽恕、和谐,提醒世人不要忘记“七一三”事件。
当年的山东流亡师生中遭强征入伍者,之后有数字在军中升任至将军,包括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前海巡部总司令王若愚、前陆军总司令李桢林等。当年的山东学生中,还有包括黄端礼、李新凯、孙震、张玉法、颜世锡和当年联合中学的训导主任苑觉非等,苑觉非是现任台大哲学系系主任苑举正的父亲。
已去世的当事人有2011年去世的朱炎、军方的尹殿甲等,尹殿甲是前台大人类学系教授、前台大训导长尹建中的父亲。但令人颇为遗憾的是,当年的山东流亡师生大冤案,这些上层官僚、精英们却一律禁声,无论是山东同乡会的刊物,还是台湾媒体,很少看到他们客观回忆、论述、评价这段大冤案的文字。
参考数据:《澎湖不只有七一三事件》《西瀛胜境》《澎湖山东流亡师生案》,《台湾外省人生命记忆与叙事数据库》《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国史馆学术集刊—第12期,2007年》
图片来源 : 网络
图一 : 1949年台湾新生报
图二 : 校长张敏之
图三 : 张敏之等「叛乱」案文件
End
该校长的行为确实令人费解。
政府被武力推翻,遍地兵匪杀人如麻,不想法安派学生回家,反而要带到台湾去读书。当时的台湾有啥学校?学生家长放心?一路费用谁出的?
这是一段知识分子逃难史,与抢救学人计划一脉相承。
山东河南易手之前,一批中学生向南逃难,这是最大、最完整的一批。以河南湖南中学生为主组成的豫衡中学5000余人,被冲散,少部分跟随黄杰逃到越南,历尽千辛万苦。
山东中学生,后来出了一些人,亲历的当事人很多,其中张玉法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专业,他们的记述比较可靠。此处就不多言了。
易手之前,不少学生都是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意谓逃命去吧。到澎湖,金厦已危在旦夕,校长老师主要是反对学生当兵。当兵在中国历代地位都是比较低的,特别是普通的士兵,常被知识分子讽为“丘八”、“秀才遇到兵”,这次还真是所谓的“秀才遇到兵”了。民国重视教育,知识分子狂狷,社会地位高,但是常常不切实际。
当今国母(彭丽媛)的大舅就在这个学生队伍中,或许她能说清楚这件事。
事件起因,原文含糊其辞,前后矛盾。但根据文中资料,还原当时过程,“不愿当兵”的说法勉强:
1。8000师生主动要求前往台岛。
2。经接洽,台岛主管同意接收,但条件有二:审查不可靠分子,17岁以上学生入伍当兵。(以当时的危亡紧迫程度,入伍当兵可能已经上升为国民义务和政府强制行为)。
3。8000师生接受上述条件,前往澎湖岛接受审查和整编。
4。集中在操场审查整编时,有学生喊出“不当兵,要读书”的口号,出现混乱和冲突。(不知是否有教师带领喊口号)。
5。张校长带领部分学生欲“离开操场”,军队开枪,造成严重事端。(带队离开,在军方看来岂不是对抗审查,火上浇油)。
6。后续的抓捕、刑审、处决等,大量残酷行为,非和平年代的人们所能想象。
由上述资料看,原文应该是经过删减编辑加工而成;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审查,而不是要求继续读书拒绝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