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死刑第一人

来源: YMCK1025 2020-08-10 21:49: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9766 bytes)
回答: 新照旧影(152)YMCK10252020-08-10 21:45:17

沈太福:非法集资死刑第一人

 

--作者:顾亦

 

005.jpg

1994411日,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总裁沈太福被处决

图为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总部门口的牌子

 

虽然沈太福是因为高息集资、扰乱中央金融政策而被捕的,最后却是以贪污和行贿罪名被起诉。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非法集资这一法律罪名。此案之后的1995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商业银行法》首次提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概念,及至1997年,中国关于民间集资的刑法规制框架基本建构起来,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三个罪名成为悬在民间集资者头上的三把利剑。

 

1992年之后,各地掀起一波市场经济投资热潮,人们做生意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呢?于是民间各种集资如雨后春笋,利息更是水涨船高。一时间,沿海很多地方,民间拆借资金利息竟高达16%20%,当时国家银行储蓄利率仅为12%左右。在这样火热的氛围下,沈太福的长城公司应运而生,半年时间非法集资达10亿,这个数字在当年相当惊人。

 

高利息出牌

 

沈太福,1954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别看身高不足一米六,能量却是比人高。

 

1986年沈太福怀揣30万元巨款进军北京,以私人资本注册成立了长城机电技术开发公司,但因为没有正业,很快就坐吃山空。

 

19906月,辽宁省阜新矿务局的工程师屈维谦、吴江因一项发明专利寻求合作,与沈太福一拍即合走到一起。沈太福低价买下这个没有注册的机电发明专利,将专利权登记在自己和老婆名下。

 

屈维谦、吴江发明的逆变型无整流予三相换向器电动机,通俗地说,就是调速电机,这种电机可以用在发电厂、水泥厂、自来水厂、矿井等许多行业。和现在正在使用的普通电机相比,能自动调节电机速度,使原来大马拉小车变成什么马拉什么车,从而达到节电的效果,节电的效率从20%70%不等。

 

沈太福趁当时国内电力供应紧张,挥舞起机电开发的招牌,在海南、长春等地成立机电开发公司。名头虽然响亮但还是赚不到钱,反倒欠下一屁股大债。

 

沈太福找到一伙高人帮他企划高招,明白告诉他们:只要我马上能够拿到钱,我就能够大胆地干个够,利息我可以出到24%于是高人们精心设计:要高举发展节能电机的大招牌,要打出高利息大回报,要用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的大好形势,大张旗鼓向民间集资。具体地说,就是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与长城公司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投资额3000元起,上不封顶。合同中承诺,投资人可以随时提取自己的资金,而且投资回报很可观,长城公司承诺按季支付补偿费,每年补偿率24%,比银行当时的储蓄利率高出一倍(当时银行的储蓄利率为12%左右)。这其实就是以发展节能电机为名,以高利息为诱饵,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的形式,向社会广泛集资。

 

好牌打出来了,口号亮起来了,合同印出来了,上门咨询的倒是有几个,就是没人愿意签合同。沈太福鬼精鬼灵,马上猜想,去啥地方一下子就能够找到好多的有钱人呢?他亲自率领部下钻进卡拉OK歌舞厅,专门找伴舞的小姐们,一个个打通思想:只要你能拉来投资,拉1万元我给你200元,拉1000万元我就给你20万元!

 

拉投资的风潮一时间吹遍舞厅内外,人们奔走游说,上单位拉领导,托关系找熟人,几天工夫长城债券热得烫手。

 

媒体和科委副主任推波助澜

 

在此次集资活动中,各地的媒体记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前,沈太福偶然认识一位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的蔡原江,请他兼职长城公司的《长城内外》杂志的高级编辑。当时正是需要媒体为他鼓噪的时候,蔡原江受沈太福之托,找到大学的哥们、《科技日报》社记者孙树兴,双双飞赴海南,出手助力长城公司的大集资。

 

一见面,沈太福就给蔡原江、孙树兴每人2000元,还有当年珍稀物品高档密码手提箱一个。

 

孙树兴回到北京,很快赶制出长篇通讯《二十天集资二千万》,对长城公司的集资业绩大加鼓吹,并刊登在《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孙树兴又相继发表了《用高科技和我们百年不懈的改革开放筑起新的长城》以及《为了千百万父老兄弟》等长篇报道,对长城公司的集资给予高调的追踪报道。正是在媒体的催热下,沈太福跑马圈地,战无不胜。

 

在孙树兴的牵线下,沈太福又幸运地结识了曾经担任过《科技日报》总编辑、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李效时。在沈太福案中,李效时扮演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当《科技日报》对长城公司大加报道的时候,他便对这个节能项目深信不疑。

 

1992628日,沈太福专门拜访国家科委,求见国家科委副主任李效时,双手呈送刊载着《二十天集资二千万》一文的《科技日报》,再三说请领导看一看

 

很快,李主任在报纸上批示道:科技成果的关键在于应用,在于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困惑我们转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转化,还是广开门路、多辟渠道筹集资金来转化,确实值得我们探索。《二十天集资二千万》的报道,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

 

第二天下午,李效时亲自赶到北京长城公司,把批示过的报纸当面交给沈太福,表示很愿意向长城公司中层以上干部训话。沈太福大喜过望,立即召集所有人马,聆听高级领导的教诲。

 

李效时面对长城公司的员工,充分肯定他们集资的勇敢探索,还应沈太福的请求留下珍贵题词:愿长城目标早日实现!分手时候,李效时告诉沈太福:沈总你放心,我很快还要到你们长城公司来的!

 

19927月,孙树兴电告沈太福,我和蔡原江正陪同国家科委副主任李效时出差广州,很快就要去你们公司视察。沈太福火速飞往广州,向两位记者各奉送5000元辛苦费。

 

1992714日,李效时在两位记者陪同下,绕道海口拜会沈太福,专门作了长篇大论: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你们就集资达两千多万元,是成功之举。我从深圳到广州、到海南,宣传了一路长城。为什么宣传呢?在我国,创办科技实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长城公司所办的就是科技实业,通过开发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使效益含金量提高,同时吸引一些科技人员发挥作用。

 

李效时说:长城公司开发节能70%的调速电机,是含金量很高的技术产品,可以说是一场电机革命。长城公司走的这条路子,有利于振兴国民经济,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是大有意义的事业。

 

其实长城公司只卖出过50多台电机,收入只有600多万元。为了宣传经营业绩良好,沈太福不得不拿出3.2亿元集资款充当公司营业收入,向税务部门缴纳1100多万元税款。沈太福还先后聘请160多名担任过司局长的老干部,充当长城公司的顾问,收买他们的嘴巴广泛宣传他的辉煌业绩。据传,沈太福对媒体和官员公关不遗余力,仅红包攻势就花费3000多万。

 

李效时说:社会上有些叽叽喳喳之声,也是正常的。在改革年代,传统观念与改革意识发生摩擦,不足为怪,我们不要被这些所困扰。国家科委坚定不移地支持高科技事业,支持科技人员从大院大所中走出来,在高科技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小平同志讲,科技人员要分流。往哪流?流入主战场,发展生产力……”——沈太福在全国开设20多个分公司,另加100多个分支机构,雇用3000多人,买记者造新闻、发广告贴广告、拉人头大集资,短短时间内就集资人民币10多亿,投资者高达10多万人。

 

李效时在沈太福陪同下,视察了海南长城公司总部,翻阅了技术转让合同书、银行进出款证明等等,观看了办理技术转让的全部程序。临别时叮嘱沈太福:在打大仗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小战役上出现失误。

 

有两位记者助澜推波,李效时的言行很快被新闻界广泛报道,一时轰动国内外。由李效时授意,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向全国发布红头文件,充分肯定长城公司的集资创举。

 

买有用东西当然要花大钱

 

199333日,孙树兴找到沈太福,明确提出:李主任对你们长城公司的事这么关心,你是不是要表示表示?沈太福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下午五点多钟,两人来到李效时办公室。李效时开门见山就说:为你们长城公司的事,我可是担了很大责任啊!沈太福立马回应:没有李主任帮忙,我们集资根本办不成!

 

李效时告诉沈太福,几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找上门来,质问我长城公司的集资方式,是不是符合《技术合同法》?我就对他说,《技术合同法》就是我主持制订的,长城公司这种集资方式合不合法,我还能不知道吗?那位副行长当时就发了脾气,他说,按你们科委这样干下去,中国再有几个沈太福,我这个行长就不用当了。我没理睬他,后来他气呼呼地走了。

 

沈太福告辞,孙树兴马上拿出4万元钱:李主任,沈太福说了,长城公司的事让您受了不少牵连,要向您表示一点心意。

 

当年4万元算是一笔巨款,所以李效时立刻严肃起来,不行!这钱我不能收的。

 

孙树兴说,那能不能变通一下,比如用你儿子的名义,投资到长城公司去,每个月还有2%的利息。

 

李效时没有表态。

 

第二天孙树兴赶到长城公司,以李效时儿子的名字签订一份《技术开发合同书》,将4万元投资长城公司。孙树兴回到李效时办公室,李不在,赶到李效时家,李家没人,他将装着合同书的大信封塞进李效时家的门缝里。第三天上午孙树兴打电话问,李主任,合同书您收到了吗?李效时回答收到了。

 

最后一分钱也没带走

 

沈太福掀起的全国集资风暴,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高度警觉。他一向关注金融风险,已经看明白长城集资模式一旦被广泛效仿,一个体制外的、缺乏制度管控的金融流通圈,将会席卷全国,国家的金融管制政策必将彻底崩溃。他亲自下令,立即中止长城公司的所有活动。

 

为了隆重庆祝集资超过10亿元,199336日晚,沈太福举办大型庆祝酒会,不料却收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北京长城机电产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乱集资问题的通报》,明确指出,长城公司实际上是变相发行债券,且发行额大大超过其自有资产净值,担保形同虚设,所筹集资金用途不明,投资风险大,投资者利益难以保障,必须限期清退所筹集资金

 

沈太福自认为后台有国家科委副主任,有御用记者,还有十多万投资客户,足以跟国家银行较量一番,宴会上他叫阵状告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索赔人民币1亿元,一时轰动国内外。

 

329日,沈太福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宣布国家科委、人民银行总行步调不一致,婆家、娘家有矛盾,让他这个民办企业的小媳妇吃亏,现因政府干涉,公司难以经营,要向国外拍卖。他还高调宣布,立马将投资者的年利息由24%提高到48%

 

随后两天,各地民众纷纷来到长城公司挤兑,沈太福往日依靠的记者和老干部全都没了踪迹。

 

331日上午,沈太福再次召开中外记者会,下午他却现身北京首都机场,带着三张假身份证、一皮箱现款,准备出逃国外,不料被警方截获。418日他被宣布逮捕。

 

李效时得知公安机关已经抓捕了沈太福后,很快找到孙树兴,将装有合同书的大信封交给他,说东西都在里面,我没动过,你赶快送回去吧,这下我就干净了。

 

在国务院直接参与下,各地组成20多个清查组,清查清退了半年,总算帮助长城公司的投资者收回70%本金,全国清退款总比例高达90%以上。

 

此后,国务院发文正式提出非法集资的概念,而后相关非法集资的法律罪名也相继出台。

 

1994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定,沈太福多次以借款名义,从公司集资部提取社会集资款共计300万元,构成贪污罪;先后向国家科委副主任李效时等21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钱、物等合计人民币25万余元,构成行贿罪,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香港《文汇报》报道说,120名官员因此案受到牵连。411日,沈太福被执行枪决。

 

案件牵扯出的贪官

 

中纪委领导找李效时谈话,当面出示长城公司的4万元集资合同书,他回答得理直气壮: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份合同,也没有拿过什么集资利息,你们怎么能说我是受贿呢?检察机关审讯他时,他又说集资合同是他老婆拿的,他根本不知情。还多次威胁检察人员:我是国家科委副主任,你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审查我!

 

检察机关很快查清,1991年李效时认识了港商梁某夫妇,亲自介绍梁某与北京市同力制冷设备公司合作。1992年梁某经营不善,只好跟李效时的儿子在海南合办公司,由她出资,李效时的儿子出马作代理办理所有手续。这家公司从此得到李效时多方关照,大赚特赚,梁某终于认识到:有李效时这样身份的人支持,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1992年,李效时三儿子出国留学,梁某拿出5000元港币,送给李效时。1993年,李效时出国访问,梁某交给李效时美金1000元。两年时间,梁某夫妇向李效时行贿人民币26000元、港币25000元、美元1500元。

 

为了感谢北京同力制冷设备公司和梁某,李效时利用职务便利,把他们生产空调机的节能技术项目列入国家科委火炬计划。李效时还找过设备公司经理,说父亲来到北京,感觉天气太热,能不能帮助装一台空调。经理马上派人给李安装一台空调机。

 

李效时担任《科技日报》社社长时候,还利用为地方单位刊登文章收受贿赂4万元,利用拍电视剧的名义索要赞助费17万元。

 

199434日,法院一审判决:李效时犯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没收个人部分财产。

 

《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先后炮制《二十天集资二千万》、《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次创举》、《沈太福大扩张》、《长城伸向海南》等报道,沈太福先后给他人民币2万多元,还有密码手提箱、皮尔·卡丹西服、日产美能达全自动照相机等贵重物品。孙犯有受贿罪和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转自《老衲说说》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