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在消失。。。

回答: 命理案例YMCK10252020-05-15 20:28:14

路新:中国正在失去机会

1978年11月12日,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会谈时,李光耀提出,中国应该停止输出革命。

邓小平停了一下,突然问李:“你要我怎么做?”

李光耀吃了一惊,接着说:“停止马共和印尼共在华南的电台广播,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

 

邓小平没有接话,内心却接受了李光耀的建议,不久,中国就停止了广播。

 

后来,李光耀回忆说:“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的领袖,在现实面前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

就在这次会面的二十天前,10月22日,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了工厂的流水线后,他说:“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

在与日本企业家会面时,邓小平诚恳地邀请他们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请松下老先生和在座诸位帮忙”,

邓的态度真诚,言辞恳切。后来,日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帮助很多,与这次会面不无关系。

 

 

1992年初,邓小平再次南巡,因为他发现,经过89年的那场风波和西方的经济制裁,经济改革处处受阻。不仅如此,更有甚者,有人要放慢改革的脚步,扭转改革的方向,甚至要停止改革,走回头路。邓在南巡时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再次把中国的改革推上正轨。

 

从停止输出革命,到开始改革,当改革停摆的时候,又再次推动,扶上正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邓小平的智慧。

当然,邓也有错误。

只改经济,不改政治和法律,更没有配套改革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还有89年的那场风波,我们可以列出来很多。

可是,时势造英雄,邓小平是那个时代造出来的英雄。他很好地利用了历史的时势,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邓接过的是一手烂牌,结果打的不错!

 

 

 

这次疫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

自“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普世价值成了世界的领袖和榜样,最近几年,榜样的影响大打折扣,也一再让它的盟友失望。

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反复无常,随心所欲。先是退出巴黎气候协议,接着退出伊朗核协议,威胁要退出北约,又改变与盟国的关系,这一切,使得欧盟到日本再到澳大利亚的领导人都深感忧虑。

这次疫情,让美国再次失分。疫情初期,行动迟缓。总统要拿国民的生命去赌经济,赌连任,不停地和州长争论该做什么,该谁去做,不愿听从专家的建议,停止接收移民,甚至说出清洁剂也可以治病这样的“胡话”。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总统有点“不靠谱”。

流行疾病,和战争一样,特别能检验一个国家的能力。

在这次疫情面前,欧盟国家的团结也一再受到质疑。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缺少协调一致的行动。

只有德国,在默克尔的领导下,配合专家,沉着应对,在欧盟国家独树一帜。

可是,这次疫情也显示,德国无意领导欧洲,特别是默克尔宣布,这将是她的最后一个任期,

欧洲将失去一位重要的冷静而心细的领导人,

疫情过后,世界格局将会重组,国际关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过,中国能否抓住这次机会,还要划一个很大的问号。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一带一路”和“亚投行”都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可是,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正在与这次机会擦肩而过。

疫情初期,中国行动迟缓,显得手忙脚乱,不过,后来的表现不错,毅然封城,接着封国,这种事情,大多数国家都很难做到。

基本控制了疫情后,中国就开始“口罩外交”,可是,效果很不理想。这不单是口罩的质量问题,还因为表扬自己,教训别人,居高临下,掺入了很多的意识形态的成分。

 

拒绝独立的国际调查,也让中国失分。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过后,独立的调查可以找出病毒的起源、扩散方式、扩散渠道,吸取经验教训,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可以更好地应对。

 

邓小平敢于承认以前的路走错了,带着中国改弦易辙,既有智慧,也有勇气,因而赢得好评。新冠疫情发生后,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大多持同情态度,只是有些具体的做法受到指责。如果中国有气度,够开放,认真检讨自己的做法,应该会赢得更多的同情。

 

在这期间,外交部发言人和一些驻外使节的做法,让人想起“文革”时期的外交风格。政府的发言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说病毒是美国军人带到武汉的。瑞典、美国、法国、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纷纷召见中国大使,也说明我们的外交工作需要改进。

大使是一国之最高级别的外交官,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觥筹运作,折冲樽俎。大使的做法欠妥,让中国有失大国风范。

疫情期间,从西方世界到东方的国家,从俄罗斯到巴基斯坦,从朝鲜到非洲,好像没有哪个国家站在中国一边,替中国说话。

疫情过后,中国将会更加孤立。

只顾投入,不讲回报,是缺乏策略和智慧。环顾世界,没有朋友,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

 

 

 

一手好牌,打的很烂。这种事情,近代中国一再发生。

1793年,英王特使马噶尔尼出使大清,希望中国开放口岸,开放市场,开展贸易。他们希望中国也进入因为工业革命而蓬勃兴起的世界市场,被乾隆帝一口回绝。乾隆说,天朝之大,无奇不有,不要和你们贸易,回家好好过日子。

可是,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不容中国置身事外。后来就有了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在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是要开口岸,开市场。如果当时乾隆爷睿智,主动和世界接轨,就不会有后来这些麻烦。

1912年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机。中国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实现民主宪政。清帝和平逊位,结束了大清268年、中华两千多年的帝制。孙中山让临时大总统位给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写入宪法。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各国列强陆续承认中华民国。第二年,1913年,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临时政府结束,北洋政府成立。

很快地,我们就把一手的好牌打的很烂。各路人马,争执不下,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民国不如大清”。当时的国歌《卿云歌》中所唱的,“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很快就变了。袁世凯称帝未成,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日本人乘机入侵,中华民族又开始了许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再一次有了实现和平、实施宪政的历史机遇。这是中国国运的又一转折点。在国际上,不仅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大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参与组建联合国,并任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国内,毛泽东给黄炎培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话音未落,内战又起。虽然有美国和国内第三势力的一再调停,国共还是兵戎相见。五年的时间,国军伤亡807万人,解放军伤亡130万人,两军合计伤亡937万人,这还不包括数字可能更大的平民的伤亡人数。

如果说,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也最辉煌的一页,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英勇与顽强,那么,这第二次国共内战,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读历史,你会发现,近代中国走过的路,和三千年来一样,每次历史转折的关头,每当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中国总是选择历史的另一边。

这一次可能也是。

中国在主动与这个世界脱钩,世界在主动地“去中国化”,

这种合力,会把中国推入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甚至比三十年前更不妙。

可能需要30年,中国能再次回到正轨。

历史学家唐德刚有个著名的“历史的三峡说”。

他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从帝制向民治的转变,至少需要两百年,到本世纪的中叶,

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峡”,进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

 

可能真的被唐大师言中了!

 

作者投稿

所有跟帖: 

如果 -七彩奶油- 给 七彩奶油 发送悄悄话 (1525 bytes) () 05/16/2020 postreply 07:38: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