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浪迹天涯客”所讲述的袍哥传奇故事

回答: 金山,银山,健康才是靠山YMCK10252020-03-11 20:00:54

洋人浪迹天涯客所讲述的袍哥传奇故事

 

--作者:王笛

 

袍哥一般被认为是秘密社会组织,但是其实这个组织比我们想象要开放得多。虽然我们知道加入这个组织有许多限制,但是同时,也有外国人、妇女进入到这个神秘的世界。

 

1917年的《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西人所述哥会之历史》的文章,有个西方人(国籍没有披露)自号为浪迹天涯客,讲述了他参加袍哥的故事。其中所涉及的细节,是其他资料所非常少见的。即使我收集了多年的关于袍哥自己的记录,也很少有那么生动的描述。

 

天涯客说,在当时传教士的来往函件通讯中,经常提到哥老会,泛称为秘密会社。但是他注意到,关于哥老会的渊源、组织、目的、体制等,则罕有道及者,所以大家都知之甚少。哥老会为被禁止的之团体,其结合党徒,在求达其非法之目的。在比较偏僻的城乡,如果盗风滋炽,引起社会骚动,则必由会中人出来主持秩序。可见这个时候由于社会的动乱,袍哥成为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的力量。

 

46.jpg

 

虽然这些描述,在传教士通讯中所习见。但是中外人士,于哥会内容,初不稔悉。大家所知道者,经常是教士云云者,然后皆彼亦云云焉尔。也就是说,大家所知道的哥老会,不过是人芸即芸。他在文中,有时候也称其为哥会,并没有用袍哥这个词。看来,这个时候,袍哥对这个组织及其成员,还不是最流行的称呼。

 

据这位天涯客的自述,他在中土已经待了颇长一段时间。是由于其特殊之机缘,得以进入哥老会内部,因而得从里面而窥是会梗概。于是他把在哥老会的所见所闻写了出来。

 

一个在四川做军火生意的洋人

 

天涯客说,民国初年,他在四川做生意,那时这个地区城与城、村与村,干戈四起。在川的西方人为了安全,纷纷离开,但是这位浪迹天涯客却认为,这正是做军火生意的好机会,便留了下来。他关注时局的发展,想利用这个机会,一扩眼界。他利用自己中文的熟练,加上有许多有势力的朋友,决定改穿中国服装,在四川各处游历,并趁机发展其在川的生意。

 

他于是由重庆溯江而下,到达了某城。不过他并没有具体提到那个城市的名字。但是他接着说,这个时候正是城中兵方败于熊克武,势甚危急,邻近诸邑,亦皆风声鹤唳。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刚被熊克武占领。

 

47.jpg

 

查一下此时的四川历史,我们便知道,这正是反袁护国战争时期,19161月,熊克武任四川招讨军总司令,与滇军联合,讨伐川督陈宦统帅的北洋军。同年8月,熊任第五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如果天涯客从重庆溯江而下,那么所经过的某城,无外乎就是那些沿长江城市涪陵、丰都、万县、云阳、奉节等地。

 

48.jpg

四川奉节

 

由于时局混乱,虽然浪迹天涯客持护照以及重要人物的推荐书,但是至此皆无用。但是,这次冒险的经历,他却发现,地方生命财产的命脉,悉悬于哥会之手。而且该会令出惟行,法无或挠。这个组织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相对于当时垂亡之清室,且数倍过之

 

打进袍哥内部

 

有一次,他偶然结识一个袍哥首领,谈得非常投缘,便表示愿加入成为会员。他对那个首领解释了加入袍哥的原因,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个:一是因为时局方极纷扰,藉此可受袍哥的庇护;二是加入袍哥这个组织,是这个组织产生浓厚兴趣,即满足好奇之素;三是加入了这个组织,可以使营业得因此而扩张,即贩卖军火之类

 

天涯客说,他知道这个组织从来没有洋人参加,于是问那个首领,是否可以让一个黄髯碧眼儿厕迹其间?他其实也是准备把被那个首领所拒绝,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首领对此啧啧称叹,而且深以为可行。天涯客猜想为什么首领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是因为本城哥会中,得一外国人为会友,殊足标新领异,为全党增色。就是说,首领认为,有一个洋人加入其中,对这个组织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是有益的。但是他表示,这件事还需要里开会,所谓就是哥会之地方机关也。在商议之后,会中众人亦无异辞。于是客人会之议定。

 

在天涯客加入袍哥之前,对这个组织已经有所了解。知道该会遍设于蜀滇黔鄂湘桂粤秦陇七省,会中以弟兄义气四字为箴言。据称其起源甚古,宗旨在化除阶级,诛锄强暴,保卫妇女,清厘血胤。所以血统不纯之男子,不能厕迹于该会。这里没有说什么是纯的血统,我推测即是以及排除了像剃头匠、裁缝等袍哥传统不许入会的职业人群。

 

49.jpg

四川忠县

 

根据天涯客的观察,会中人所最重视者,在服从命令,扶持患难。以《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事为模式,即所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

 

但是天涯客也提到,有人认为该会开始于明季。当时清兵入关,大肆杀戮,汉人苦之。有广东人创为斯会,以复仇除暴为宗旨。这里所说的,应该是早期的天地会、洪门等。今天我们很清楚了,袍哥与这些组织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0.jpg

重庆临江门

 

天涯客对袍哥组织的描述

 

天涯客讲到了袍哥的内部:会内兄弟五人,最长者称大爷,次为二爷,再次是五爷。五爷善理庶务,故以为管事。会内的琐屑事务,概由五爷操之。会中以大爷为特尊,部属莫不奉号令。凡新入会者,行辈从最低开始。依靠所拜师父的提挈,而以次迁擢,乃至最后达到大爷之位。但是能够达到这个地位者很少,必有特殊情事

 

这里天涯客所称的会内兄弟五人,我猜想就是所称的上四排,即大爷、二爷、三爷以及两个五爷(黑旗五爷和红旗五爷)。其实,如果加上下四排,即老六、老八、老九、老幺,那么兄弟就远远超过五人了,估计由于他们的地位不重要,加上每排不止一人,所以天涯客都懒得提到他们了。

 

有趣的是,天涯客也把哥老会视为一种传教机关,因为他发现这个组织也宣扬教义,而且极为活泼。他们以同胞义气同甘共苦,作为传教的中心,而且又能躬行实践

 

那些贫穷的成员,可以乞助于当地的山堂,山堂可以给以资斧,所以他们的成员总是能得到帮助,很少会走投无路。而且其会员渗透到各级社会,而且数以亿兆计者。虽然这个数字描述是有点夸张。

 

特别是当社会混乱的时候,即每值政局骚扰,则参加的人众多,声势之展拓。必数倍于平昔

 

因为势力单薄的小民,在地方上经常被人鱼肉,所以不得不藉哥会为护符。百姓的自卫之力,本极薄弱,再加上纲纪废驰,法律不足资保护他们,则相率而求庇于党会。这道出了袍哥能够持续扩张的秘密。这个组织的会员十分复杂,虽然下层民众大量参加,但是上流社会也是非常活跃的会员,包括文人、官吏、富室甚至军人等等。

 

天涯客说,袍哥分为五门,即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各地的分支机构,或称山堂、码头等。入门者从最卑之分辈开始,而递升为最尊之门主。天涯客所称的门主,即后来普遍所称的舵把子,或者大爷

 

但是每门各有其沿袭之家法,一旦进入了甲门,便不得改入乙门。会中以西门最为高,首先是仁字,然后为义字,义为仁字的侄辈。然后是礼字,相当于仁字的侄孙辈。而降而至信字,则与仁字辈相隔理远。天涯客这里的所谓的西门最为高,容易造成错觉,其实根据他后面的描述,应该是说最高仁字山堂,总部坐落在这个城的西门,而非袍哥中有所谓的西门

 

上面所述,多来自浪迹天涯客未入会前,无非是泛泛介绍了这个神秘的组织,虽然上述有些信息是通过天涯客的眼睛,还是有些新鲜的观察。而下面所描述者,则是其亲身的经历,则显得特别的珍贵。

 

51.jpg

从长江南岸看重庆

 

加入袍哥的仪式

 

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被带到一秘密地方。由于是夜晚,眼前只是模模糊糊黑影,不过感觉是屋宇颇祟峻之处。后来他知道了,这是在这个城市的西门,是仁字辈的堂口。他先在前室等待,不一会儿,大爷到达,有管事两人左右追随

 

52.jpg

 

然后忽闻管事传呼,让后被介绍人带入大厅。根据袍哥规矩,任何人入会,必须要由会中夙负声望者二人为介绍。当管事打开门,天涯客看到里面灯光黯淡,在里面开会的弟兄们,憧憧甚众,在大厅中环立成四方形,分立在天涯客的左右。大家都各屏息无声

 

然后由二管事司赞礼,他向四方作手势,如开弓状,而诸哥弟亦以手势报之。左手按胸,拇指上竖,右臂外拓,甚平直,手握拳,而拇指亦翘然。就是说,虽然握拳,但是拇指则是翘着的。所以这个又称为四方礼

 

然后管事中有一人喃喃陈辞,辞颇繁冗。辞毕。大爷询介绍人安在?介绍人急忙将天涯客带至大厅中央,令其九鞠其躬。然后发誓,与在会哥弟同甘共苦,共生死。

 

按照一般的规矩,当一个新会员入会时,位次甚卑,从最低等开始干。但是由于天涯客身为洋人,情势特殊,故允许他逐级超迁,不循常格。不过,也是因为他是洋人,所以在会中也不过摆摆样子,惟仅准拥虚衔,踞荣位,不但没有实际权力,而且不得过问袍哥的会务。他每超迁一级,上述仪式必复演一次

 

53.jpg

 

成为袍哥大爷

 

由于这个特殊的待遇,他居然最后能够高居到大爷之位,每次开会,还得以享受众人以次向予致敬。而那些行辈较幼者,也要来向大爷拜见。而这位洋大爷,似乎也很有派头了,都懒得做还礼的动作了,不过是惟翘拇指,似乎很习惯这种受人尊敬的地位了。如果天涯客有事情,还可以派会中哥弟二人,去应行各事。而他以大爷之身分要行事,亦由二人负责

 

天涯客记载了见客的一些细节,如凡有参谒者,皆会递上名刺一张纸,这便是袍哥的名片。名刺上有姓名,可以印刷在名片的正中、上下左右都可以,比较随意。名刺的作用非常之大。当天涯客在城里面待得有点儿烦了,还可以巡行各处,无论城镇乡村,先由哥弟管事者二人,先送名刺于当地会堂,然后当地堂口会覆投一刺,表示确认。

 

54.jpg

 

如果本堂接待外来客,则弟兄们毕集,行前面已经提到的四方礼。而天涯客被推为居尊。从其他堂口来的人,皆各率有管事,报告来自哪里,即所谓的乡籍;以及在会里的排行,即行辈。每唱到一个人的名字,该人各作势以示尊卑。天涯客亦向四方打招呼,众哥弟答礼示敬。然后天涯客将管事者两人介绍给大家,大家便互赠所带之礼品。

 

当地有不少青年人仰慕外国大爷之名头,许多都要求入会,愿与予共生死。结果他们的堂人数大大扩展,已在千人以外。可见这个洋大爷还帮助仁字堂招徕了人气。

 

上面提到过,从天涯客入会之始,便早订有约言,其实他不过是袍哥会中的客卿,不得干预政事。所以会里有任何计划,也从不相告。也即是说,天涯客与该会,既是纯属社交之关系,而且可以为该会所利用。而天涯客做生意,也反过来可以利用袍哥。

 

其时正当南北战争--即护法运动--开展之时,民意欲改建政府,哥老会知道大势所趋,所以尽力呼应。由于有袍哥主持地方行政,民众生命财产,所以得以保全,民众的生活能够进行如常

 

有意思的是,天涯客认为,哥会之组织若行事,实为社会主义所表见。甚至他觉得与欧美之工人团体规矩会相形似者。这个相似包括:地方有会堂,与同会有行辈,交接有仪式,会员有等级,对于会外有应守之秘密皆是,而其宗旨在互相扶持,则尤相类也。

 

55.jpg

长江边的集镇

 

他甚至觉得西方传教士可以和袍哥联手。传教士对于袍哥是采取鄙视态度的,天涯客认为,如果传教士们能破除其菲薄哥会之积习,而相与提携,并有以笼络而操纵之,似不为无裨。上面他提到过,哥老会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教。不过他也看到,赞成此说者实鲜

 

虽然他没有表示可以在哪方面进行合作,我猜想是否是为了地方民众的福祉。也可能是因为哥老会是地方上的实权人物,所以他说:然各地教堂能委曲与哥会之主旨相迎合,冀免后来危害。或者教会和哥老会竟藉其力以遏抑恣为危害之人,这实际上则利益于教会者实多。他批评道,可惜在华传教士专泥于超度幽渺之灵魂,而对于实际之人身之危害,却并不是特别关心。本来可以预防一些不幸事件,先事防维而解免者,反漠然不以为意也。

 

56.jpg

 

袍哥内部的惩罚

 

天涯客还特别描述了哥老会的维持纪律之精神。某日他赴乡下,那里离城甚远,也没有看到有堂口。到达后,还没有顾得上休息,忽有踉跄入见,哀求他援一命者

 

于是他跟随这个人到达一家茶馆,见那里人如猬集,还有持枪者守在门外。他向守门者做了手势以后,遂准许他进入。茶馆中间桌边坐着会中大爷,但是位分较亚于予,就是说在袍哥辈份上比天涯客稍低。见天涯客后,便起行敬礼,天涯客座右。

 

但见一人被反缚,身上流血不止,马上便站在地上血潭中。他既不启口,亦不作乞怜状。其罪名为卖友。看他身上,两胫两股,筋肉突出处,均被利刃洞穿。虽然受创不轻,但是都在筋肉上,非致命之伤,也不难治疗。

 

但看大爷忽然举起手枪,要将其击毙。天涯客赶紧劝阻,并问其获罪缘由。得知他跟随大爷多年,在其栽培之下,升至管事之位。后闻有人以重金购大爷之头,管事想得到这笔赏金,竟然谋致大爷于死,但大爷幸而获免。天涯客还是觉得其人为可怜,为之求情。哀吁再三,终于说动大爷,最后决定将其驱逐出省,永禁入境

 

天涯客提到,袍哥中也有令犯罪者自尽之例,但是这种处罚并不常用,除非不得已而行之。一般是在月明之夜,择空旷之所,召集会友,环绕作四方形,由犯罪暂自掘墓穴,俟号令一发,即自刎而死,会友乃举土掩之而散

 

按照天涯客的说法,哥老会之所以能如此扩大势力,是因为其纪律雅多可称。其势力常足以左右中国时局。因为民政官吏之在会者多,军界尤当以万千计。也就是说,袍哥成员在政府和军队里面都有相当大的势力。

 

袍哥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

 

天涯客甚至认为,护国战争的成功,袁世凯的倾覆,哥会均与有大勋,可以称之为革命的原动力。在西方有一种说法,帝国之中有帝国,天涯客认为哥会其中华之小帝国欤。就是说,袍哥是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此语应该是言过其实,因为袍哥毕竟从来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王国,但是这种说法,已经足以证明其影响力。

 

天涯客作为一个袍哥会中之人,根据他的观察,这个组织本质上是反对盗贼攘劫之行,所以能够得到民众之支持,顾会员既众。但是他也看到,这个组织的成员很复杂,品类即万有不齐。虽然也有的袍哥持势横行,但并不是主流,亦限于一二方隅而止。也有托哥弟之名,而恣行鼠窃狗偷,甚至睚眦杀人者。这都是因为被末流为害。但是外间不察,把这些坏事扩大到整个组织,所以引起人们凌污唾骂。反而人们忽略了袍哥的组织精神

 

天涯客最后说,在哥老会的始创时代,本来具有社会主义之形式,这很适合当时的情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世文明日,日臻进步,哥老会中人意见峙私,但是又不可能统一,其所以致诟病者,自或不免。(甘作霖《西人所述哥会之历史》)

 

我们应该注意到,天涯客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1917年。他没有预想到的是,袍哥的势力竟然能够持续扩张,而且其势力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随着袍哥的势力扩张,组织和成员的进一步的复杂,在地方社会和政治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天涯客所揭示的袍哥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个文献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提供了不少细节的描述。虽然流传下来有关袍哥的资料也不少,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细节的描述,哪怕是一些过去袍哥成员的回忆,也语焉不详,但是这个洋袍哥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有用的袍哥内部的第一手的真实记录。

 

注释:本文照片皆由美国人张柏林(Rollin Chamberlin)摄于1909年;插图取自各种版本的袍哥《海底》。

 

 

转自《大家-腾讯新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