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第二十一篇 一个老人下跪感谢
阴天,温度却不低。我们依旧穿着棉衣,走路、爬楼都会出汗。
从媒体得知,武汉新增病毒患者还是有120多个,应该是早期积累下来的疑似患者数量过大,病毒潜伏期很长所致。听说政府开始命名零新增小区、社区、街道,如此政府是否会根据各地方疫情情况逐步解除封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办法。根据各地方疫情变化的实际情况让市民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对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实施更有效的防控和救助。
天然气公司向社区下达切实做好帮助居民尤其困难居民购买天然气充值的工作的通知。内容很简单,不容置疑的文字让人觉得这家公司具有城市燃气管理的职能。权力无所不在。每一位市民都要聆听来自各个部门、行业的指令,这些指令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听说有的小区因向居民发售十元一斤的冻肉造成人群聚集,市民生活之窘迫可见一斑。
从网上得知,青山区一个小区有居民趴在窗口,向前来视察小区服务工作情况的领导们呼喊,假的,假的,形式主义云云。这与疫情早期有居民在阳台上敲锣求救有异曲同工之处,情急之下我们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个小区居民试图出小区买药,一位好心的民警将其拦截后代为购买,那位居民拿到药后却说自己没钱,最后还是要社区来垫付。
在对一个小区的住户进行筛查时,发现有一户居民全家只有一只口罩,一家三口人轮流着使用。
从媒体得知,一名老妪向医护人员下跪表达感激之情。中国自古有下跪的传统。向皇帝下跪,向父母官下跪,向长辈下跪也向恩人下跪。日本人跪着等同于坐着,中国人的跪那是真跪。我相信老妪的感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但千万不要让年轻人学,因为年轻人一跪就跪回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摩西带领犹太人出走埃及,走了很多年也没走进迦南地。有人问,为什么不快点走进去。摩西回答说,我要让那些老的一辈人在这途中耗尽,好让那新的一代人走进去(大意)。旧约是一部人类堕落史、成长史,最近常常翻阅。
给滞留在汉的外地困难人员发放救济金的事情并不顺利,因为社区不清楚困难的标准是什么。还有人质疑,可以给外地人发救济金,为什么不能给本地的居民也发一些,本地一般居民一个多月来不能工作,没有收入,物价又比平日高很多,很多居民还要看病,买药,而该交的费用如燃气费等一分钱都不能少,那些没有积蓄的困难居民生活有多么艰难,等等,这些都是不是应该考虑.........
今天阴天。阴沉沉的,心情随之而阴。空气中充斥着沉闷,无处不伤感。疫情与昨天比,没有明显变化,新增确诊人数依然上百,呈僵持局面。这种僵持还有多久,下周能结束吗?
这几天,我也像很多武汉人一样,压抑,郁闷,加上头疼。而且特别讨厌接电话,完全没有跟人讲话的欲望。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活着。什么都不想说。清点了一下封城前的记录。当时是在转他人微信时,顺手写了一些感想,权当作记录。现在,我将这些集中一起,与自己的日记,连接起来。
1月19日:转《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请务必佩戴口罩》
上个月去成都,学弟徐旻给我一个N95口罩,说空气不好。但我大武汉的空气比成都好不到哪里,我也习惯了糟糕的空气。所以口罩放在口袋里一直沒用。这两天关于武汉的疫情越来越多流言,家里从未备口罩。昨天去医院看望朋友,心想那地方得小心点。这才想起徐旻学弟送的口罩,忙找了出来。先还不知道怎么戴,琢磨了一下。现在对照文章,觉得自己戴对了,只是细节注意不够。
我大概已经有五十多年沒戴过口罩了。现在一戴,仿佛回到少年时代。
1月20日:转《蒋彦永:我说的全是2003年真实情况》
蒋彦永说;“你们看了张文康的讲话也一定觉得他是错的,张立平和王部长等人,他们已退休了,他们就能说真话。我们国家过去因为说假话吃的亏太多了,希望你们今后也尽量能说真话。”
现在讲假话的人比03年多太多了。而敢讲真话的媒体却没有了。只希望我们这次看到的关于“武汉肺炎”的官方信息都是真的。
1月20日:转《百步亭四万余家庭共吃团年饭》
感觉“武汉肺炎”尚在传播期里,社区举办这样的大型聚会,基本算犯罪行为。无论怎样热爱形式主义,热爱展示盛世太平,近期市府都应下令禁止如此这般的聚会聚餐活动,哪怕聚餐者自愿也不能允许。
1月21日:转《致敬!432个小时的贴身守护,他们说这是“责任”》
最辛苦的是武汉医生们。今年过年医生们怕是无法休息了。向他们致敬!
不聚会,不出门,不耍酷,做到出门即戴口罩,随时洗手,随时用盐水清洗咽喉,注意保护自己,就是帮忙。
1月23日:转《面对疫情,行动力超强的武大海外校友真是一剂强心针!》
转发一下武大校友的信息。
平时冬天我都去海南避寒。今年天暖,过年较早,所以计划年后再走。于是被封在了城内,与武汉人民共渡难关。
相信封城是政府迫不得已的事,尽管前期耽误了太多时间(元月中上旬省市开两会。为保证两会,谁都知道,那时候是沒人管事的,也不准报负面消息。记者们了解情况,几头为难,有什么办法呢?尽管人命关天,但官员们还是认为开会更重要。政治第一害死人。疫情之后,那些不作为的主要官员们自己想好怎么向人民谢罪吧!)。但是现在,作为市民,我们还是要服从政府所有指令,听从安排。保持理性,绝对不要恐慌,不要自乱。尽量不出门好了。出门定戴口罩(尽管难买到N95口罩。即使有,商家也依然黑心涨价!)。勤洗手,吃好饭。小病静养。建议也不要随意转发易引起恐慌的信息。自己关自己的禁闭,让自己在家里像日常一样生活吧。不添乱子,就算是帮忙了。
感谢诸多朋友的关心和问候。有能力支持武汉的就请援手以助吧!
1月23日:转《刚刚通报!武汉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情况!》
这个时候,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全国人民也在支援武汉。现今运输也发达。绝不可能像当年战时武昌围城一样没有吃的。所以,大可不必抢购。这点可以绝对相信政府。
倒是政府应要求药店不可在此时对市民必须用品乱涨价。昨天下午我去东亭路某药店(不点名了)买N95口罩。一袋25个口罩需要近九百元人民币。这是一次性的用物,一天如果用三个(据说用四个小时后即无效),也得过一百元。我准备少买几个,却没有独立包装。售货员直接手抓,吓得我也不敢买了。我说:这种时候,为什么卖这样的黑心价。售货员说,供应商涨价,我们就得涨。
在口罩这种一次性的耗材上,家家户户用量都很大。不能太贵。管理部门应该强力打击乘机涨价的黑心商家。
1月23日:转《致敬!上海第一批重症和呼吸科医生已经出征武汉》
看到一些武汉病人求诊的视频,听到病人们的哭喊及密集长队,真是让人眼泪往外喷。那些病人太可怜了。而医生人手不够,医院床位不足。官方这么长时间没有得力措施(听说今天才决定建类似小汤山的隔离医院)。我们除了待在家里不添乱,完全无力助人。我很少有这样的无力感。
这里,要深深地感谢上海医生!
1月24日:转《武汉全员排查发热病人,各区统一安排车辆送诊》
帮转。尽管滞后,但到底有行动。整个湖北及武汉官员能力之低,魄力之弱,一遇大事,立即现形。光会讲套话、光会学习、光会压制讲真话的人有什么用?现在不多说,事后看他们自己怎样出来向人民谢罪!
下午出门买口罩。总算在一家小超市买到几个N95。街上所有的店铺全部关了门,包括药店。只有那种夫妻店的小超市开着。货源充足,菜也算很多。微涨一点价,这个可以有!问了两个店,店主均表示过年也开着,一天都不休息。听了他们的话,感觉好踏实。
更让人感动的是:环卫工人仍在一丝不苟地扫街。像往常一样,每条街都有环卫工人。而此时的武汉,正在冷风冷雨中。
感谢这些劳动人民!他们的从容以及辛苦,让我安心了许多。
1月25日:转《武汉封城前夜,29.9W人离开武汉》
对那些逃出武汉的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吧。都是百姓,都有恐惧,都想好好活着。
我倒是庆幸自己今年没有年前去海南。不然丢下我女儿一个人在武汉我还真不知道会急成什么样子。恐怕走也要走回来!现在还好,母女各自隔离在自己住所过年。心里也踏实许多。倒是看到一些先前就在外旅行的武汉人突然间到处被歧视,甚至找不到住所。唉,这世道!
世态一向都炎凉,有暖心人亦有寒凉者。从未有过改变。大家认了吧。彼此好自为之。
1月25日:转:《求扩散!武汉市出租车进社区分配清单》
帮转。证实一下有用:同事几天前动过手术,明天要去医院换药。已向社区提出申请,听说多半能要到车。
大家过得很无奈,但至少有秩序起来。知道囯家出手,诸事有人管了,不再那样惶惶然。经过谎言和谣言轮番轰炸后,似乎自今日起,人心安定了许多。
大年初一转瞬即过。在这里,仍然要祝大家春节愉快。希望所有的恶与魔,随旧年而去,希望我们所有人一天天好起来。
26日:转:《紧急求助!征集全国酒店/旅馆——收留将困在外的湖北/武汉人》
帮转。请全国人民包容湖北人,包容武汉人。无论以什么方式离开湖北,都得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你们的敌人是瘟疫,而不是湖北人和受害更重的武汉人。
上述记录,一并留存。
出处:方方微博 (
武女士一家六口1月20日从武汉来北京过年,入住海淀区一家宾馆。其丈夫最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后武女士和两个女儿都被确诊,其9个月大的小女儿成为北京当时年龄最小的病例。海淀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24例外地输入确诊病例,他们都得到了最好的照顾。

解除隔离的武女士一家。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老师傅去采样时“眼眶湿润”
1月20日,湖北武汉的武女士一家六口来北京过年,入住宾馆后不久,当晚其丈夫有些不舒服。武女士当时想,湖北彼时疫情并不严重,官方也没说“人传人”,不过还是让丈夫去医院排查一下。
其丈夫康先生立刻前往北医三院就诊。1月21日上午11时,康先生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后,被转往302医院接受治疗。
接到北医三院的通知后,1月21日,海淀区疾控中心立刻组织人手去宾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有一位老师傅,看到武女士一家上有六旬老人,下有3名未成年的孩子,眼眶湿润了,对着9个月大的小宝宝采样,都下不去手。
经过两次咽拭子采样,最终武女士和两个女儿被确诊新冠肺炎。
一家六口分散在三地
1月22日晚,由海淀疾控中心、中关村医院等多部门参与的一场紧急会议召开。“来自武汉”、“一家五口都是密接者”,多个敏感词牵动着参会人的神经。
会议决定,立刻将这家人入住的宾馆做整层隔离,并对他们做24小时健康监测和一对一心理疏导。
1月25日下午,海淀区疾控了解到武女士9月大孩子出现发热等症状,考虑到患儿年龄太小,前期又未住院诊治,经海淀区卫健委反复协调,于1月26日凌晨将患儿及母亲一同转至地坛医院。1月29日,武女士大女儿也被转至地坛医院。康先生的母亲和儿子在宾馆隔离,一家人分散在三地。
“孩子说我像白色恶魔”
2月14日,经历了24天的分别,一家人出院后在海淀团聚。再经过14天的隔离,2月28日,一家六口解除医学观察返乡。

2月28日,武女士一家解除隔离返乡。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3月4日,海淀多部门在北京与正在老家隔离的武女士一家连线。当中关村医院医生王磊摘下口罩坐在视频镜头前,武女士瞬间红了眼眶,“终于看到王大夫长啥样了!”
王磊回忆,孩子们最初看到穿着防护服的自己,感觉像白色恶魔,瞬间大叫起来。
王磊自己也有孩子,他就带着玩具和绘本,驾着自己的私家车帮这一家人转运。他对孩子们说,“我是一个像爸爸一样的叔叔,可以从你们嘴巴里取走病毒”。
“孩子们一直念叨王叔叔,说要邀请他来玩。”武女士说,短短39天,从起初的排斥、不敢相信,到最后的正确面对,感受到了北京的关爱,有些受宠若惊。自己也经常告诉孩子们,一定要记得回报社会。
延伸背景报道:
病毒无情海淀有爱!武汉一家六口四人确诊39个日夜上百人接力救治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爸爸确诊住进医院!
妈妈和九个月的宝宝住院!
10岁的大女儿确诊住院!
12天内,来自武汉的一家六口
四人先后感染新冠肺炎
六人分居酒店和两家定点医院
病毒无情,海淀有爱
39个日夜里
上百人接力救治
武汉一家人的抗疫故事
告诉你什么是“海淀温度”

2月28日
他们一家解除隔离
踏上南下的列车
39天的坚守,病毒被击退
重归岁月静好

这一家人来不及看城市的风景
但透过防护服看到城市的温度
以他们入住的酒店为起点
海淀区多个单位多家医院
接力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战“疫”
1月21日,爸爸感染
爱不隔离
1月20日,来自湖北武汉的一家六口,奶奶、爸爸、妈妈、10岁的大女儿、6岁的儿子、九个月的小女儿,来北京旅游,入住海淀区一家酒店。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猝不及防,也让他们和海淀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战斗情谊。
当天晚上11时,爸爸因有发烧症状,前往北医三院就医。1月21日11时,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被送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治疗。这是输入海淀的第一个病例。
疫情就是命令!以他们入住的酒店为起点的疫情防控网络,迅速响应。

1月21日上午接到北医三院电话报告后,海淀区疾控中心立即派出流调人员和消毒人员,去北医三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感染来源,摸清密接人员。
经过跟患者沟通得知,他还有五位家人住在酒店,上有六旬老人,下有九个月的宝宝。自此,海淀区疾控系统每天特别关注这一家的状况。
第一天摸清情况后,1月22日,海淀区疾控中心派出一位老同志,去酒店对五人进行采样。
采样前,区疾控中心负责此起疫情的工作人员通过短信告知患者:“我们的工作人员明天会去给您家里人采样,可能穿得会比较复杂,不要害怕。家人需要观察14天,我们已经通知酒店、辖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他们会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请您转告家属。谢谢你们配合,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这位老同志回来说:“太揪心了,这一家人太不容易了。大过年的来北京旅游,爸爸生病,老人、妈妈、孩子都在酒店隔离,最小的只有九个月。给小宝宝采样都下不去手。”老同志家里有一个小孙子,说着说着就掉眼泪了。第一天采样,奶奶、妈妈是阳性,但是,没有症状。
1月23日,海淀区疾控中心传地科副科长孙亚敏,去酒店进行复采。她带着自家孩子囤的大龄宝宝的玩具、零食、图书给送了过去。

密切接触者采出阳性,海淀区疾控中心立即联系街道和派出所。由于当时海淀区还没有集中医学观察中心,综合密切接触人员的身体状况、周边医疗情况,决定让五名密切接触人员在酒店房间就地隔离。
这家酒店是首钢下属国企,酒店当即拍板,特殊时期,党员先上,积极配合疾控部门的工作。酒店隔离了整层的房间,并对全楼新风和空调系统进行调整,确保符合要求。为保障这家人的生活,每天把饭送到门口。每次工作人员都叮嘱加强营养,有什么要求尽量提,他们尽量满足。

这一天,排查密接人员的工作也紧张开展。调酒店监控,看酒店消费记录,去餐厅,从上午9点多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

围绕酒店里隔离的五人,专家会诊也如及时雨般来了。
1月23日,海淀医院董建平主任和李岚主任对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奶奶和妈妈进行会诊,认为两位大人均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继续做好观察。
1月24日,海淀区疾控中心第二次对五人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奶奶、妈妈、九个月的宝宝核酸检测阳性。北京儿童医院刘钢主任与孩子妈妈通过电话对小宝宝进行会诊,建议先观察,如果出现发烧或者咳嗽加重,需要前往医院就诊,相关注意事项也都给妈妈作了交代。
中关村医院也来了。

1月22日下午,中关村医院富大鹏院长接到海淀区疾控中心通知,一个来自武汉的六口之家有成员确诊了新冠肺炎,需要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集中医学观察,同时对该酒店进行消毒。尽管该酒店不在中关村医院辖区,但因为任务特殊,海淀区疾控中心可能将这个任务交给该医院来完成。任务虽然还不确定,富大鹏还是当机立断,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
1月23日上午,海淀区疾控中心正式下达命令,由中关村医院负责承担他们的医学观察、消毒、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等。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中关村医院成为这家人抗疫防线的坚强后盾。
在主管副院长顾延庆和社区中心马辉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应急预案及疫情处理流程,并成立酒店防疫应急小队,感控办卢冬梅主任任队长,流调和消毒工作由医师王磊和护士长邹宝红主要负责,防控人员和物资及时到位。
病毒可以把一家人隔开,但是,病毒隔不开亲人间的牵挂,隔不开人们战胜病毒的决心,隔不开海淀对这一家人的保护。
“你们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海淀,谁都不会出问题的,请相信我们!”这是中关村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王磊,对这一家人说的话,也是海淀医护人员对这一家人的承诺。
1月26日 妈妈、小女儿住院
取病毒的天使
在袭击了爸爸之后,新冠病毒再次袭击了这家最小的孩子。1月24日上午,九个月大的小宝宝咳嗽。

第二天早上,专家组就到了。海淀区卫健委副主任赵成芳,亲自组织北大第一医院呼吸科马靖主任医师、佑安医院感染科梁连春主任医师、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刘钢主任医师,连同海淀区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进入隔离区,进行会诊。
3月4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孩子妈妈还清晰地记得,“大年初一,大概9点多,好几位专家来了,给会诊,大人孩子都关心,关怀备至,我们受宠若惊。”
1月25日下午,海淀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了解到,小宝宝发烧。
这是北京市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她住院后,谁照顾?孩子的妈妈很担心,不知道去医院啥情况。那几天,时刻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她,看了多起重症案例,感到很恐慌。
考虑到患儿年龄太小,前期又未住院诊治,经海淀区卫健委协调,1月26日凌晨,妈妈带着小宝宝,一同到地坛医院住院。

在她们身后,是10岁的大女儿和6岁的儿子,拉扯着老人痛哭的声音。
王磊医生, 第一天接到任务就加了奶奶、爸爸、妈妈的微信,实时沟通,汇报老人、孩子情况,让夫妇放心。三个抗疫阵地,因为王磊的加油鼓劲,为爱和希望而坚守。“每天都鼓励我,一切都会好的。在酒店这边一切都好,放心吧。他在你很绝望,或者说很迷茫的时候,真的可以给你信心。”妈妈说。

和奶奶在一起的10岁女孩和6岁男孩,都很喜欢王磊医生。“来,宝贝们,今天还得像昨天那样,采个样,咱们还是排排坐。”王磊说。两个孩子很配合地张开嘴,“原来你是从我们嘴巴里取病毒的天使啊!”

一天,孩子说要黏土,王磊就买了黏土送给他们。后来,王磊医生收到了孩子奶奶发来的照片,那是在酒店房间的姐弟俩,用黏土捏出来的他的样子。孩子们的眼中,王磊很高大,而病毒很渺小。
王磊的孩子两岁。“接触他们后,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会想如果是我的家人,我需要做什么”。
2月1日,大女儿住院
跟车的人
病毒,又一次发起攻击,1月29日,大女儿出现头痛症状。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新冠肺炎,还需要去海淀医院做检查。
爸爸在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妈妈和妹妹在地坛医院,奶奶必须留在酒店照顾弟弟,10岁的女孩要在没有家人陪同的情况下,跟着医护人员去医院做检查。
此时,在医院治疗的爸爸,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第二次又变成了阳性,按规定不能出院。焦急万分的他,天天给海淀区疾控中心传地科副科长孙亚敏打电话、发微信。孙亚敏每天都耐心地给予答复,安抚情绪,解释相关政策、工作流程。
为了送孩子去医院,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医务人员跟家人沟通后,帮助大女儿拿了她的随身物品,又进行心理疏导。从酒店到急救车过程中,仔细介绍会做什么,送去哪儿,急救车医疗仓会有什么。听了介绍,大女儿的情绪很平稳。
同时,孙亚敏了解详细转运流程,与家属保持实时沟通,并安排王磊开车跟随120,随时向家属通报孩子的位置,直至孩子安全抵达医院。

担心孩子害怕,中关村医院王磊医生,开着私家车,跟在急救车后面。大女儿下车后,远远地望着她进入隔离区,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经临床评估,大女儿属于普通症状患者。亲人不在身旁,王磊为她垫付了医疗费用。
2月1日,大女儿确诊感染。根据这家人的情况,海淀区卫健委再次协调,将大女儿安排住进地坛医院,和妈妈、妹妹在一起。至此,一家人悬着的心放下了。
2月3日
父亲出院,儿子解除观察
2月3日,对这一家来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日子。这一天,经过14天的隔离和治疗,爸爸终于出院了。
与此同时,在酒店隔离的6岁儿子,也度过了观察期。

爸爸抱起儿子,去往海淀区的集中医学观察中心。按照规定,新冠肺炎出院人员,都要集中隔离14天。
“这段时间谢谢你们了。”爸爸感激地说。
王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应该的。”此刻王磊医生终于没有全副武装。
在酒店一楼大堂,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向他们表示祝贺,跟他们挥手告别。
2月3日
奶奶接受观察
2月3日,奶奶作为唯一一位没有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已经隔离满两周。但是,鉴于奶奶年龄比较大,没有做临床评估不太放心,经海淀区卫健委安排,由120送到海淀医院进行评估。所幸观察三天,完成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

老奶奶一个人在医院,医院承担了一日三餐等生活上的照顾,生活用品都按照医护人员标准配备。医护人员还不断给她传递好的信息,包括一家人的积极变化,抚慰她的心理。
尽管老奶奶只是密切接触者,不在免费治疗范围内,但医院还是免除了她的医疗费用。这是一家医院、一个城市,对这户家庭最真诚的祝福。
2月7日,奶奶结束在海淀医院的观察治疗,也住进观察中心,和儿子在一个楼层。
2月14日
母女三人出院
2月14日,妈妈、大女儿、小宝宝,一同出院了。
急救车将她们送到了海淀区的医学观察中心。奶奶、爸爸、弟弟,都住在这里。异乡久别的他们一家,即将在这里重逢。
这一天,鲜花很难买,医学观察中心还是想办法为她们买了一大束鲜花。

这一天,天空飘着雪。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个冬天,他们一家人有些煎熬,但是,好在顺利地走过来了。因为,阳光,一直在前方,让他们看到希望;温暖,一直在身旁,让他们拥有信心;守护,一直在持续,让他们有惊无险。
爸爸将再次相聚后的全家福,发给了王磊医生,王磊也发来了一张自己的照片,这是一家人第一次见到他的模样。在海淀,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防护服模糊了一位位医护人员的面孔,点亮了他们共同的名字——海淀的白衣战士。
这家医学观察中心,称呼每位入住的出院人员为“客人”,也尽可能为“客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小宝宝太小,厨师特地为她准备了蒸蛋;大女儿要做作业,送来桌椅和笔、纸等学习用品;订的快递、外卖,工作人员及时给拿上楼。
由医务、公安、街道和大厦人员组成的指挥部,大家相互配合,积极落实防控“四方责任”,为每个客人提供便捷服务。
2月28日
解除观察
2月28日,这一家人解除观察,走出观察中心。中午,医学集中观察中心临时党支部书记毛广聚早早来到门口,为他们每人发放解除医学观察通知书,赠送中药、口罩、漫画书等暖心礼物。

下夜班的王磊医生,也给一家人送了一些口罩和消毒湿巾、消毒药片。
来自湖北武汉的这家人,6人有4人感染新冠肺炎,都顺利痊愈,在场的每个人,都报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笑容,就像当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住院期间,孩子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常非常感谢北京这边的医护人员,包括酒店的那些工作人员,给我们帮助。我真心觉得特别特别温暖。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一点点,有那种眼光来看待我们。”
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首都市民,向来如此。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战“疫”,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海淀,就是海淀的亲人。海淀,不仅是梦想开花的地方,也是大爱无疆的地方。

王磊爱人和他的微信对话
整整39天,海淀区卫健委、海淀公安分局、中关村街道、北下关街道、海淀区疾控中心、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北医三院、中关村医院、海淀医院、地坛医院、相关医学观察中心,多个部门爱心接力,上百人谱写感人篇章。
海淀,为这里的每一个你战“疫”,挺这里的每一个你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