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24日,星期一
今天气温最高达到25摄氏度。
春天真的来了么,我看见树叶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点......
一场声音清脆的汉骂似乎打破了这座城市在终于基本解决床位奇缺的难题后维持了多日的沉寂。汉骂也在引发社区与居民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对立情绪。
今天一早,小区里也有居民在阳台上破口大骂,表达对购买食品、药物等日常必需品现状的不满。
这次封城的时间刚好卡在除夕的前一天及腊月二十九,按照习俗人们在春节前都在家中准备了充足而丰富的过节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这些储备甚至可以维持到正月十五,这也正是封城后的一段时间居民购物的矛盾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自不待言,这为政府各部门开展物质统筹调配工作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实现平稳衔接并非不可能。然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恐怕在一些领导者眼里,只有将所有人关在家中,以期彻底切断感染渠道才是他们唯一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惟其如此才能让领导的领导们放心。若真是如此,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其可怕,极有可能带来人道主义灾难的思路,当然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一座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哪怕处于目前极端特殊时期,尽最大可能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保证防疫行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那我们就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目前居民采买食品、药品困难,重症慢性病患者就医困难,困难家庭甚至处于生存困难的境地,大大小小的尤其私有企业者的困境更是显而易见。亡羊补牢当然需要,但永远都在亡羊永远都在补牢,让人如何理解,又会给普通市民带来多大的伤害和损失?
今天政府发布十八号通告,对十七号通告予以否定纠正。

一位老年居民反映子女不在身边,老两口在家中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到蔬菜,他们也不会通过手机微信参加团购,社区便送了些蔬菜给他们。社区向困难居民发放防疫物品礼包,当然数量有限。网格员给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送蔬菜及消毒物品。
有临产孕妇去医院被小区门卫拦住不能出门,据说管那个出入口的机关下沉干部工作特别认真,有原则,表示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能出去,那家伙脑子真是有毛病。有的退休居民手中的现金用完了,银行又没有营业,怎么办(他们手中大多只持有存折)。有位发热病人不知怎地,竟然从医院跑出来了。还有一位发热患者至今没能住院等等。
我们好像永远也摆脱不了摸石头过河的命运。
下班路上,看见一家小杂货铺在悄悄营业,便赶紧买了一袋大米和两袋食盐、一提卷筒纸。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有人利用一切机会自救,有人在翘首等待政府的政策安置,当然也有人啥也不操心,因为会有人将一切送上门。
作为一介小民我真心希望那家杂货铺能够经营下去,如果路灯突然熄灭,我希望他们的窗口依然是亮着的.......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24日朝令夕改,上午允许部份人员离境的通告下午就撤销,引起质疑。
(中央社台北24日电)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今天朝令夕改,上午允许部份人员离境的通告下午就撤销,引起质疑。中共外围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直指,中国民众对撤销通告的解释除了不太相信,还会觉得不舒服。
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今天上午发布第17号通告,内容为「因保障疫情防控、城市运行、生产生活、特殊疾病治疗等原因必须出城的人员以及滞留在汉外地人员,可以申请出城」。但要坚持「错峰出城、分批实施,适时安全有序」原则。
但到下午,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却突然宣布,指第17号通告,是市指挥部辖下的交通防控组「未经指挥部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同意发布的」,因此宣布无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的批评处理」。
上述2条内容矛盾的通告,立即引起众多中国民众质疑,揣测四起,连一向被视为鹰派立场的胡锡进,也公开质疑这一政策急转弯。
胡锡进透过新浪微博帐号表示,「一个疑问:交通组的胆子这么大?他们就敢擅自使用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名义发通告?」希望「谁的责任谁来担」,实事求是最好。当然,如果情况就是这样,防控指挥部的内部管理可是要大大加强了。
他强调,「重要的是,对武汉防控指挥部新通告中的解释,公众除了不太相信,还会觉得有些不舒服」。
胡锡进说,「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大得不得了,全国还有比这次疫情本身更大的事情吗」?而且武汉抗灾事急,「忙中出点乱子也在所难免。只要坦诚沟通,大多数时候人们是理解的。取信于公众,这或许最重要」。
他说,自己的疑问可能就是搞错了,这件事本身很简单,是自己想复杂了。但问题是「忍不住像老胡这样想的人太多了,武汉指挥部新通告不足以打消人们的这种疑问」。
武汉感染女医生回忆:从没症状到不能走路仅几个小时
来源: 用心的含义
说起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大家的回答可能都是传染力特别强。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新冠病毒不但传染力惊人,在发病速度和病情危险程度上,也是相当可怕的。
最近,一位来自武汉的女医生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所有人发出提醒:
身体不适千万不要忍着,应该第一时间去看医生,这是保住性命的关键点!
根据武汉晚报的报道,一位化名漂漂洒洒的网友,最近亲述了自己的患病经历。
她是武汉市第八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冲在前线的抗疫战士。
而半个月前,她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这位女医生表示,医院的急诊科改成发热门诊后,她就一直在那里坐诊。
1月23日早上起来,她照例量了体温:正常,吃了一碗鸡蛋面就往医院赶。那一天,病人依旧特别多。
早上9点医院发出通知,让所有医生都去做个CT排查一下。
因为她平时有健身的习惯,身体一向很好,甚至还有“铁人”的绰号,所以也并没有太担心,只是按要求去拍了CT。
拿到CT结果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咯噔了一下,“片子有问题,4个地方!??”
自从上发热门诊后,她每天晨起都会测体温,从来没有发现过异常,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中招的呢?
她回想起前一天,也就是1月22日,上班的时候。
那天,护士长担心诊室空气不流通,把窗户打开了,因为她就坐在窗户旁,觉得有点冷,然后又把窗户关上了;但是护士长又把窗户打开了——几个开窗关窗的回合下来,或许让她受了凉,也或许是因为连续几天加班太累,总之,应该是免疫力下降了。
这是她唯一能想到的中招原因。
她也马上给自己做出了诊断:不发烧,也没有任何症状,应该处于早期,回家吃药隔离应该很快就能好。
于是她去药房拿了莫西沙星、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片和莲花清瘟胶囊,回到办公室收拾东西回家。
这期间,她感觉脑袋有点热,掏出体温计一量:38.7℃,发烧了,决定马上回家。
她家离医院步行只要五六分钟。回到家后,她准备洗个澡,然后睡上一觉。
然而,还没等进浴室,她就开始剧烈头痛、呕吐,身上一点劲都没有。
这个时候,她的哥哥打来电话,她却发现自己连拿手机的劲都没有了,只想赶紧挂断…
此时此刻,家里只有她一人,全身还极度乏力。病情发展这么快,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她必须马上去医院。
医院电话也打了进来,说是知道她的情况了,立即派人到小区门口来接人。
从家到小区门口,平时只要两三分钟,那一天她却足足走了20多分钟。
她头一回觉得,路是那么艰难和漫长,要是能有个人背背她就好。
来到小区门口,急诊内科的1个医生和2个护士早已等在了门口,他们用平车把她推到了医院。
2. 头痛乏力高烧不退
住进了医院后,她再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下午,高烧了一天一夜。
经过治疗,体温很快降了下来。在市八医院住院期间,她的体温高高低低、反反复复,还不停地出汗,一天要换好几套内衣。
最难受的是头痛、乏力得厉害,护士来给她打针,她连抬手的劲都没有。一点胃口也没有,住院5天只吃了二三两稀饭。
第5天,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阳性,她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老公很担心她,托人买来了白蛋白和球蛋白,但她的体温却始终降不到正常。
第8天,她接到通知,会转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继续治疗。
一辆转运车上装了4个人,车上没有氧气,她不得不把嘴张得最大,不停地喘气。
“还有多久才能到???”一路上所有人不停地问,10多分钟的路仿佛看不到尽头…
1月30日中午1点,她终于住进了金银潭医院北二楼一间普通隔离病房,这里的主治团队是上海医疗队。
用了激素冲击治疗后,第二天上午高烧就退了下来,胸廓豁然开朗,人舒服了很多,精神也有了好转。
她松了一口气,以为病情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 女医生病危交代后事
2月1日,住院第10天,转院的第3天。
谁都没有料到,晚上她的病情会突然急转直下:
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好像刚跑完1万米长跑,心脏随时都会蹦出来。心率很慢,还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胸痛席卷全身,稍微一动,就痛不欲生。
她想,这应该是病毒的第二次反扑。
作为医生,她根据症状,判断自己出现了心包内膜炎,还伴有心包积液,所以赶紧把情况告诉了医生。
她隐约听到护士说,“情况不太好,人快不行了??”,她自己也觉得当晚熬不过去了。
想到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老公和女儿了,她挣扎着接通了老公的电话。
“我不行了……??”听到这句话,老公“哇”的一声就哭了。每说一个字,她都胸痛得快要窒息,她只能挑最放心不下的几件事,跟老公简单做了个交待。
很快,护士过来抽了血,医生也给她加了药。
第二天,检查结果出来了,她患上了心包内膜炎。医生表示,幸亏说得早,为他们处理赢得了宝贵时间,她这条命也算是自己救下的。
之后,情况开始好转。
第8天,她自觉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申请了CT和核酸检查。
2月11日,她出院了。历经生死,恍若隔世。
老公来接她时,特意带来了生病的20天里他每天记录下的病情变化。看到台历上熟悉的字体,她泪流满面。
只有经历过生死,才知道活着真的很幸福。
这位女医生表示,“很感谢医院同事对我的关照和支持,感谢金银潭医院上海医疗队所有医务人员对我的精心治疗,我想再上战场,跟兄弟姐妹们一起拼到最后。??”
当然,她最大的心愿还是,想尽快看到弥漫着烟火气的武汉…
最后,
从患病到病危,再到痊愈,这位女医生度过了难忘的20天。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她也想告诫所有人,新冠肺炎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病情变化相当快,有时就是几个小时的时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