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案例,每一个都给我们非常直观的警示,疫情当前,你的任何一次掉以轻心,都有可能让无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
典型案例一:
不戴口罩,和确诊患者同乘一辆公交车被感染
重庆一名患者确诊前每天早上8:30左右出门,坐公交车到体育馆打乒乓球,在中午的时候12:00左右回来,之后就一直在家,没有再出门,但却被确诊新冠肺炎。
经过公安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原来这位患者在发病前的某一天早上乘坐公交车去打球的时候,另一位确诊病例恰好也在这时候乘坐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两人在同一天、同一时刻乘坐了同一辆公交车,且在同一地点上车,相隔很近。当时去看病的人戴了口罩,但是在公交车途中他又把口罩摘下来一段时间。另一人则一直没有佩戴口罩,导致了病毒的传播感染。

典型案例二:
与武汉回渝同学吃火锅、打麻将,隔一天后去亲戚家串门致一家6人被感染
2月11日,沙坪坝区通报该区新增的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一家人,分两户居住在沙坪坝区丰文街道学府悦园公租房小区D区。其中一户6口人有5人确诊,另一户3口人有1人确诊。
经广泛摸排和流行病学调查,1月21日下午6点,江北区居民余某某(女,38岁)与从武汉回渝的同学在江北区吃火锅,之后又一起打麻将至凌晨1点,后武汉同学被确诊为新冠肺炎。1月23日至27日,余某某到学府悦园公租房小区D区两户亲戚家作客,前后同吃同住4天。1月31日,余某某被江北区确诊为新冠肺炎。

典型案例三:
叫亲戚来家里吃饭,一家人都被确诊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夏沛曾通报了一起案例,重庆市有一家人,哥哥从湖北回来,到弟弟家吃团年饭,后来又到妹妹家住宿,结果哥哥、弟弟,以及妹妹一家人都确诊了新冠肺炎。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聚集案例。如果没有聚餐聚会,感染的病例就不会涉及那么多家、那么多人。所以目前防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

典型案例四:
调查过程中故意隐瞒接触者信息,引起疾病进一步传播
患者彭某,1月20日从湖北荆州乘坐动车到重庆,1月21日晚上有一个同学聚会,一桌人吃火锅。吃完之后他们几人相约打麻将打到凌晨,在这期间都没有佩戴口罩。之后彭某25号发病,他一起打麻将的同学也相继发病了。
这起由同学聚会引起的聚集性传播还导致了另一起家庭聚集传播。在另外一个区的家庭聚集传播案例中,工作人员发现周某就是和彭某一起同学聚会打麻将的同学,但在调查过程中,彭某发病之后隐瞒了周某的信息,仅仅通过电话悄悄告诉其同学周某,周某抱着侥幸心理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医学观察,但是后来引起了周某一家四口相继发病。

典型案例五:
出现症状到诊所输液,造成诊所其他病人被传染
患者李某,1月20日从武汉回到重庆返乡过春节,1月22号出现了呼吸道症状,1月22号上午他到附近诊所输液,与此同时另外一位杨某因为肠道疾病,在此期间同一时段也到这个诊所输液,输液期间杨某也没有佩戴口罩,结果,杨某被返乡人员李某传染。
目前全市各个区县都设有发热门诊,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时候,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到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去诊治,这些医疗机构有专门的病人通道,有专业的人员进行预检分诊,有一系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诊疗过程。

典型案例六:
出现症状后还继续上班,传染其他10个人
患者徐某是餐馆择菜的工作人员,1月21号徐某出现了相关症状,但他并没有引起注意,还继续上班。在此之后,他的家人和餐馆同事出现了10个确诊病例。

典型案例七:
重庆首例死亡病例,出现症状后8天去就诊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徐某某,女,62岁,居住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餐馆服务员,既往无武汉生活史或旅行史或武汉籍人员接触史。1月21日出现发热、干咳、咳痰、肌肉酸痛、胸闷等症状,1月29日首次在九龙坡区二院就诊,于1月30日转院至九龙坡区人民医院,于当日报告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采样送区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患者于1月31日7:35抢救无效死亡,1月31日下午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重庆市疾控中心专家在介绍该案例时表示,死亡病例患者1月21日出现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到1月29号首次去医院就诊,她去就诊的时候已经是第8天了,已经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

典型案例八:
自以为严格的居家隔离并不“严”,出现症状时家人已被感染
根据最新的规定,重庆新增密切接触者必须集中隔离,此前居家隔离不到位和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集中隔离。这是为什么?来看渝中区疾控中心专家通报的一起案例就明白。
一名患者知道自己曾经一起共餐的武汉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为了避免感染给他人,主动把自己隔离在家中一个房间里面。但是几天后就出现了症状,当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去调查的时候,发现他的家人中已经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感染的症状,核酸检测呈阳性。
专家表示,这说明自以为很严格的居家隔离,其实往往也不能够达到真正隔离的标准,造成家庭聚集性发病的后果。当然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或者一些特殊原因,只能进行居家医学观察的时候,除了必须具备单间隔离这一物理隔离的条件外,密切接触者及其家人一定要高度警惕,一定不能外出,并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进行隔离,确保密切接触者同其他人不被传播。

除了重庆公布的本地案例,一些其他省份发布的案例细节,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比如广东疾控中心披露的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名男士最近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他并没有明显的外出接触史,也没有到往过农贸市场,他也很疑惑自己为什么会感染。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他与另外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很有可能因为同乘电梯感染。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电梯中如果病例打喷嚏或咳嗽,就可能污染电梯按钮等地方,健康的人如果触摸之后没有及时洗手就接触眼睛或嘴巴,就存在感染风险。

以上这些案例,都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
如今,无数逆行者正在驰援湖北,而这场我们身边的人民战“疫”,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每一个人守住底线,就能守住每一个逆行者的付出。
(文/ 新华网重庆 韩梦霖,文中资料主要来自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只有我们这种跟死神有过一面之交,又从病房里活着走出来的人,才懂得他们的救命之恩。”2月12日,电话中,仍有些气喘的殷女士(化名)提高声调,略显激动地如是说。
这20多天,57岁的殷女士,经历了焦虑、恐惧和感动。在广东医疗队的帮助下,她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死里逃生的她,给广东医疗队写了一封感谢信。

发烧8天气都喘不上 就像快要死
殷女士是广州一所高校的退休老师。1月15日,腊月二十一,她回武汉陪父母过年。“回去时,我们完全不知道武汉的情况。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病。”
1月17日,殷女士的父亲开始发烧。父亲虽然85岁了,但平时没什么毛病。他们都以为是感冒,就给父亲吃了感冒药。没想到,父亲越烧越高,烧了两三天,脸色很不好,不想吃东西。这时殷女士觉得问题有点严重。1月21日,她带父亲去了医院看病。
回家后两天,1月23日,殷女士发病了。“我发烧,感觉浑身发冷。”
1月31日,殷女士已经发烧了八天。“没有一颗药吃,浑身冷得打哆嗦,气都喘不上,就像快要死的感觉,只有拼命喘气。”
“当时我就感觉自己有救了!”
她看到广东省中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到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消息,当天下午就“爬”了过去。
“到了医院,当即就用药、上氧气。一上氧气,喘气就缓解了。”殷女士说,“当时我就感觉自己有救了!经历了几天的恐惧,那种心情真的没有办法形容!”
随后抽血检测,她果真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药调理 医护教调节心态还有八段锦
住进医院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殷女士的情况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去的时候都不想吃饭,医生通过中药调理,慢慢胃口都开了。”她刚进去时,病房里死气沉沉的,因为病友们都是刚从很恐怖无望的环境过来的。“医生还帮我们调节心态,他们跟我们说:你们心情好,多吃一点,就可以增强自己的抵抗力。药物是一方面,自身的抵抗力也非常关键。”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教他们八段锦,让他们活动,增强肺部吐故纳新的功能。
慢慢地,殷女士说她和病友们的情况都有了改观。
死里逃生 感恩医护救命之恩
2月10日,殷女士得知自己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她立即手写了一封感谢信。病区的多位病人也在信上签了名字。


信里这样写道:“我们感恩国家中医药团队广东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每天24小时的守护;我们感恩医生在我们被病痛折磨时,用温柔的话语来查询病情,让我们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我们感恩护士照顾病人吃喝拉撒,无微不至,饭凉了,帮病人加热,病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是他们用中医的方法帮我们打开胃口。
我们特别感恩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院长和黄东晖主任,广东医疗队的陈垚医生和赵海方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共计60名。他们是医者仁心最好的表达。他们也是为人父或母,为人夫或妻,为人儿或为人女,但为了国家,为了患者,勇敢地听从国家的召唤,冒着生命危险用他们的专业医术解除我们的病痛,拯救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感恩在防护服后那一个个或老或年轻的医护人员,他们用行动在告诉人们,有他们在,我们是能战胜病魔的。我们每每看到防护服上写着一个个的名字,写着相互加油的话语,我们病人都为之振作……”
“只有我们这种跟死神有过一面之交,又从病房里活着走出来的人,才懂得他们的救命之恩。”电话中,仍有些气喘的殷女士提高声调,略显激动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