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死”到底讲了什么?我们还是先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吧。
文章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2019年1月8号,作者收到了高中同学周有择胃癌去世的消息。
周有择去世的时候,还不满25岁,是国内某企业的一名财务。
周有择的离去,让作者重新开始反思自己这几年的人生,反思她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有意义。
周有择家境贫寒,从一所村镇中学冲了出来,以全市第一地成绩挤进了全省前三的中学。
他一周只用45块钱,包括所有吃饭和开支。
2013年在高考前两个月的一个班会上,班主任要每个学生写下他们的“理想”字条。
老校长告诫他们:我希望学校对你们的影响,远不只是送进一所好大学成为亿万富翁那么简单,
我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真的用力活过的人。
最后他说了5个词语,要他们一定要小心:成功、浮华、焦虑、攀比、欲望。
后来,周有择以693分的总分拿下了市理科状元,考上了某所国家一流院校。
他大学期间一直不停地打工。2017年,他可以读研但是放弃了,因为他查出了严重的胃病。
后来他进了一家企业做了财务,公司领导让他做假账,承诺给他一大笔“奖金”,他死活不肯。
周有择最后在奔波劳顿中医治无效去世了。
周有择去世的那天,作者正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化了精致的妆容,
正在北京国贸的居酒屋里跟一个投资人聊生意。
周有择的死使作者回忆起高中班主任要他们写下的“理想”字条和老校长要他们思考的五个词语。
作者感到人生的迷茫,她不知道人生到底是“听过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还是从头到尾,她就没认真地过过这一生?
她感叹周有择这辈子,都在用尽全力地沿着井壁往上爬,头破血流也不停下来。但爬到马上就要看到光的地方时,却最终摔死在井底。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通过状元同学周有择之死和自己以及周边人的生活,反映了当今中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那就是迷茫和焦虑。周有择出身贫寒,刻苦努力,学有所成,但知识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一直努力地从井底想爬到地面,
但却还是徒劳无益。作者出身中产阶级,有好的收入、执业,但没有方向感,迷茫和焦虑,知识同样也没有给她带来幸福。
而他周边的同学、朋友都在名与利的漩涡中,平庸无奈地活着。整个社会在成功、浮华、焦虑、攀比、欲望的浪潮中沉浮,
但心中缺少了高尚的理想和明亮的灯塔。作者通过周有择之死,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
她麻木的灵魂开始苏醒,那个早已遗忘的“理想”开始重现。
她在问自己,也在问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越走越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