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几度秋凉》(21)

本帖于 2019-12-28 13:20:2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四十一)

 

有些人认为,没有数、理、化头脑,没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搞科学,

或者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人所搞的东西就不是科学,是“伪科学”,要被科学捍卫者棒杀。

 

我承认科学是以逻辑、概念、标准、规律等为衡量标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不是科学我不反对。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人学不好科学也正确,但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来划分智能高低,来划分理性和非理性,

甚至决定留存的问题,那么我与“科学”的斗争就是为了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了,就是不愿做奴隶的斗争了,

这是捍卫头脑领地,不做精神殖民地的斗争。我从来没有说要取缔西医,

可消灭中医的口号却是明目张胆地提出来了。难道我的头脑就不是头脑?这坚船利炮还顶到脑瓜门上来了?

 

 

且不说数学家桐丘城认为数学与美学紧密相联,,也不说外科医生在做手术中找到与艺术大师同样的创作感受,

更不说艺术感是各领域人的创作动力,只说科学发展难道一直是靠科学自身获取动力和成果的吗?

翻开科学史一看,其中充满了由旁门左道,触类旁通,无心插柳,歪打正着的意外之得。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从来就没有走过一条康庄大道,科学真正讲逻辑、概念、标准、规律等才几天?

袁隆平如果走一条中规中矩的科学道路能有今天的杂交水稻吗?

多少大科学家当初所做的不是被“科学”否定的?我不知道把科学打扮的过于圣洁的用意何在?

灰姑娘的出身是科学不能接受的?我相信,“科学”现在也还是在用试错法前进。

 

我想,当年为了不让女儿被当今纯洁、崇高的科学吓住,我在给她讲科学史时,

是不是把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植入了她的头脑?

我给女儿讲了三年的《科学史演义》的意外之得是她对科学不迷信。或许她现在正在走一条最本源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如今如此圣洁,以至于象袁隆平也是很艰难地当上了工程院院士。据说他以后再也不报科学院院士了。

科学在一些被称做是科学家的捍卫下才变得纯洁了,可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活力?

科学的专制,使有些高级科学家除了捍卫科学的纯洁性已难有其它做为。他们把持着发明、发现权。

 

凡是不符合他们科学要求的统统打成 “伪科学”。他们甚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中医的色彩为此一直是灰色的。这样一来,科学高高在上,与其它人类思维产物不可通约,

失去了强大的生存基础和营养来源。中国的科学所患的正是气血两虚之症。

 

我在家里生豆芽,把一斤豆子放到盆里,浇上水,放到温暖的地方。不两天,齐刷刷的豆芽就生出来了。

我把豆芽取出做菜。盆底总要剩几粒豆子纹丝不动。我称它们为钢豆子。放在手里,看着它们。

如果你认为它们是死的就错了,它们是对水、温度,规律,齐刷刷……对生豆芽的反动。

我当中学老师时,班上总有几个学生是不进盐酱的,既不是科学头脑,也不是意象思维,

被别的老师称做是花岗脑袋。我有时轻拍他们的脑袋,感慨他们是人类的钢豆子,

他们受比生豆芽更大的规律支配。他们更是种子。

 

我庆幸女儿的头脑不是科学型的。她知道,推动科学发展的不一定得是大专家,而是多有一技之长,

动手能力强,侧重感性认识,注重实效,不太受科学理论束缚的人。

 

 

女儿放下紧张的备研要去深山访一位八十多岁的采药人。我说,这会影响你考研的。

她说,采药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人继承他的所知,你以为他还能等吗?

在考研和去访采药人这两者之间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我当然认为后者重要。

女儿的朋友们认为前者重要,理由是,采药人只有一些感性经验,他采用一些当今人长久不用的草药,

用不符合现代人理念的方式配伍使用,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能用科学解释。

女儿说,这些东西虽然她现在还不能理解,但先抢救性地传承下来,留待以后再研究也不能让它现在灭失。

 

在中国,的确能发生一些让人菲夷所思的事。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在五岁时得了肾病。

在当地医院治,到省院治,最后到北京长年住院治。这些治疗只是为了延缓孩子的病,为的是能坚持到十二岁,

才可以换肾,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为了给孩子治病,他是倾家荡产,负债累累。

为了让他散散心,能找到他时,我们就请他出来吃点饭,喝点酒。他总是一杯酒下肚就伏在桌上哭。

 

大家都给他捐钱,他会裱画,我就给他揽这样的活,让他多点收入。

大家认为他会让这个病孩子拖垮的,应该另做打算,就推举我去跟他谈。

我小心翼翼地跟他说,这个孩子也算是治到家了,再生个孩子吧……

他没容我把话说完就急了,表示绝不放弃这个孩子另做打算。我只有叹气,无可奈何,等待最后悲惨结局的到来。

 

可就在这时,事情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我们当地的一个老头,祖传一个方,只治肾病中一种类型,

在乱投医的心理支配下就给孩子用上他这药了,结果这么大的一个病,就象治个感冒似的就好了,

好的让人难以置信,什么后遣症都没留。后来我看到这个孩子,不仅健康,而且顽皮,

我问这孩子怎么比别的孩子活跃,她父亲说,这孩子小时整个接受的是医疗教育,也算是特殊教育了。

这个治病的人根本就不是医生,不知医理,病理,跟神奇不沾边。

 

 

(四十二)

 

最近,两个熟人死了,一个四十二岁,一个不到四十岁,两个人都很肥胖,得的同是高血压、脑出血类病。

看到他们的亲人悲痛欲绝,我感到人的生命实在是很脆弱。

 

 

回忆小时候,很少看到胖子,有高血压病的人很少。偶尔遇到一个高血压病人,我母亲会很感兴趣。

医院也很重视高血压,血压高一点就给开病假条。有想偷懒歇一天的人,就想办法把血压弄高点。

我记得方法是:先跑上八百米,再喝上一大杯热水,大夫给量血压时攥紧另一只拳头……

这血压就高了,能得到休息一天的病假条。

 

78年上大学后做体检复检,有个同寝室的女同学看着血压计就紧张,量时血压就高了,

医生让她一边站一会再量一遍,她脸色大变。我过去安慰她,给她按摩两肘的曲池穴。

医生再喊她量时,血压就正常了。事后她谢了我一个大苹果。

 

据我国1979-1980年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20岁以上成一人 确诊高血压患病率为5.8%,临界高血压患病率为3.3%。

如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上海城乡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9 . 2%。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澎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部分数据说,超过一半的中学生血压偏高。

从数据库的统计数字看,高血压病和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心肌梗塞、

脑卒死等心血管疾病占人口死亡原因的一半。为此,每年的10月8日已被定为全国高血压日。

 

我就奇了怪了,这高血压的人如今怎么这么多了?

一般说来,这种时代性,集体性的疾病在历史上往往是传染病,这高血压不会是有“高血压菌”传染的吧?

这要是按早先的标准,,这一半的中学生和三分之一的上海人岂不是都得休病假?

 

对高血压的成因,医学界说还不清楚。有关专家认为,九成半高血压病来自遗传。

我想这高血压家族也和我们一样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专家估计的1.6亿多患病人数也不可能都是高血压家族的人。

这种翻番的增长不能不使我把高血压看成是一种时代病。

 

为什么高血压病在当今增长这么快呢?女儿说,当然是今人的生活方式使然了。

统计数字已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现今高于从前。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引人瞩目的流行病,而且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患病率越高。

这就更说明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

 

看我迷惑不解,女儿说作为不是医生的我完全可以简单理解。

她说,血管可以当成水管来看,血压为什么会高?

供血量太足或不足了呗,太足了,血压自然会高,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办?

人的代偿功能就会提高血压,这就是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是扩张血管,水管子粗了,一量血压,

当然就不高了。可是造成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心脏的负担没减轻,血管总被不自然地扩张,

心脏承担着血管扩张带给它的更大调节负担,这病不但没治愈,还给心脏和脑带来隐患。

 

我问女儿,如今的高血压都得终生服药,古时的高血压是什么样,是不是没法治呢?

女儿告诉我,血压计是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发明的。

血液的测定大约始于1910年前后,因此历史上中医学没有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

中医认为引起血压高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血脂高,血粘稠能影响血流速度,从而引发高血压,而贫血,

气血两虚的人,也可以是高血压。

所以,胖子可以得高血压,瘦子也可以得,但中医的治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与体质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失调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以体质和情志关系更为重要。

体瘦、急躁易怒的,阴虚阳亢,患高血压的多。体胖的人,脾气虚而多痰湿,风痰相煽,因而血压升高……

 

人在盛怒之下,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就会发生高血压症。

大喜、大悲、受到惊恐,情绪紧张而不安宁,心肝受扰容易患高血压病。

生活失调同样可以引起内在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也会导致发生高血压症。

劳逸失度会引发高血压病。

 

饮食失节在高血压发病诸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

过食肥甘厚味,伤脾碍胃,生湿酿痰,痰湿阻滞,风痰上扰,会发生高血压。

酗酒之人,助湿留热,肝阳易涨,容易发生高血压。

过食辛辣等物,伤阴化火,阴精损伤,火热上冲,从而引发高血压。

尤其是嗜食咸味者,血脉凝涩,肾气损伤,则血压上升。

以上这些致病因素在当社会都得到空前的强化。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说,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成一人 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估计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 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

这些人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景怀斌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大概是2%,

到了2000年,我国精神病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4%。这个数字说明,精神紧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特点。

女儿说,有着这么多胖人和这么多精神紧张的人做基础,社会怎么可能不流行高血压呢?

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

可人们宁可服用副作用很大的降压药,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肯改变生活方式,

这种心态下,人们接受中医当然更难了。

所有跟帖: 

世味薄最好,人情淡最好。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7867 bytes) () 12/27/2019 postreply 20:28: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