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来源: YMCK1025 2019-11-30 13:26: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310 bytes)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养生,就是保健,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上档次,有质量!

       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养生经验十分丰富,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到流传在乡间的谚语格言,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大智慧。

       讲养生,先要说说身边的一些现象。

       1、女性比男性长寿

       据报道,在全球各地的百岁老人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95%以上都是女性。为什么女性长寿?如果说具体的原因,可以找很多,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

       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己。

       女性有了不适就嚷嚷,就会去医院,让她们避免了许多风险。我是内科医生,就诊病人中大约70%是女病人。

       有统计表明,男性去看医生的频率要比女性低28%。而且,女病人比男病人听医嘱。我曾参加很多次广场咨询活动,来保健咨询的女性最多。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2、小病小痛反而活得久

       许多平时经常上医院的,经常病怏怏的,反而活得更久。为什么弯扁担不断?只有生过大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

       有慢性病的患者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一有症状,生活上就会注意,稍感不适,就会去找医生,所以,虽然体弱,却可以弯弯斜斜活过九十岁!

       许多原本体壮如牛的壮年汉子,却突发急病先去了。

       这种例子太多。为什么那些平时身体很好的中年人反而早逝?关键是麻痹大意,仗着身体好,去拼搏,熬夜,应酬,结果过劳而死。

       讲这些现象,就是为了印证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换句话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你本人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就有了养生保健的法宝!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3、乱用保健品猛于虎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近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

       有人说,我服用中药,是否就比较安全呢?这也不全对。中药也是药,也有几分“毒”。

       再说说保健品。

       由于近来广告的狂轰滥炸,补肾壮阳,温补肾虚弄得家喻户晓,胡乱服用补药,不是中医学的理念,是有害健康的。还有冬虫夏草也并非神药。现在许多病人盲目服用,不仅效果达不到,还破费甚巨,实在是不值得!

       古代皇帝中,康熙是长寿的,但他不服补药。据说他57岁时,颌下有几根白须,有大臣献上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说“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4、少食长寿,贪食折寿

       古代医书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很多。

       而许多经验,都讲到两个字:“节食”。节食,不是不吃东西,而是调控节制饮食的质量与数量。古人说,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临床上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塞、脑溢血,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有关。贪食、多食折寿,换句话说,少食长寿。那么,怎样才是不过量呢?

       进食后:不胀,不闷,不气短;

       晚上:不干,不苦,口不粘,不打呼噜,不流涎;

       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没有疲惫感,工作效率高。

       不偏咸、不偏荤,多吃菜!

       不偏荤

       成天大鱼大肉,那肯定受不了。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

       人有28~32颗牙齿,

       犬齿4颗,能撕咬,用来吃肉;

       门齿8颗,用来切蔬菜水果;

       磨牙16颗,用来磨五谷杂粮。

       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的牙多。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饮食让我们的身体受不了,于是造就了无数肥胖儿、脂肪肝。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5、生命在于运动,步行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运动

       步行是古老的,也是最经济、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研究表明,人群中运动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30%-50%。现在有不少的上班族,上下班不坐车,改成走路或骑车上下班,这不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还能够愉悦身心,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那么如何步行才是科学的呢?

       每天快走两次,每次2000米;中间可以间歇2次;速度以每分钟100步左右为宜;时间在30~45分钟。

       走后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要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累。这就是适度。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6、平常心才长寿,攀比心最折寿

       养生先养心,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养心,就是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态,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幸福观。心态好,就长寿,心态不好,就生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远远超过了李白和杜甫,尽管他体质很弱,但心态很好。乐观、自娱,对物质的追求看得很淡。有诗为证: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终年101岁。其养生48字诀为: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黄煌:为什么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

       看看当今,和别人比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方式,而比来比去,你总不可能是第一。

       生活的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比来比去,总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于是厌世,于是颓废,于是抑郁,于是想到自杀。

       所以,很多疾病大多与心境有关,古人说:“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人在当今世上,说不比是不可能的。但关键是如何比较,与什么比较?

       我说,对于在职的中青年人来说,不比财富,不比地位,要比知识的占有量,要比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人格的修养。

       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不比财富,不比身体,要比快乐、比轻松、比谁活得自在。

 
 
 

转自 

 

健康视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