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与习气之思辨

来源: YMCK1025 2019-11-07 14:56:5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726 bytes)

福慧果

 

业力与习气之思辨
===========
梁源-阿鲁科尔沁:果师兄好,请问什么是习气,什么是业力呀,两者怎么区分,习气是从哪里来的?
========
回答:(1)、我以通俗譬喻,解说此理:种一棵花椒树,长了几十年,你把花椒树砍了,并且把花椒树的根都从土里面挖出来了,可是,花椒树的根沾染过的泥土,居然携带有花椒树的一部分麻味分子,这就是习气。泥土比喻含藏种子的阿赖耶识,或叫八识心田,花椒树根比喻烦恼种子,生长出来的花椒树代表烦恼现行。而除掉现行之烦恼树,挖掉种子之烦恼根,即便如是,赖耶心田依然有种子熏染的味道,这就是习气。
 
(2)、业力是什么?业力就是你身口意的所有行为之作用力所引发的反作用力,业力的引发机制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只不过佛教引入了心理力量,这是牛顿定律没有的。这也是我过去说牛三定律需要拓展定义范畴的原因之一。业和力的概念一体,故称业力,就等于业力的概念本身属于力学概念,应该遵守绝大多数力学原理。略举一例:甲乙二人同修等同之福,甲感修福得力强,而乙感修福得力弱,何以故?因甲负债少,福力摊薄面积小,单位面积压强大,故感修福得力强。反之,因乙负债多,福力摊薄面积大,单位面积压强小,故感修福得力弱。此即我依照力学之常识性原理,解释佛教徒修福感应强弱不同之神秘现象,所给出的不神秘答案。除此之外,佛教业力系统的绝大多数理论,都与其他力学理论符合,以后有机会再另外解释。
 
《四十二章经》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法句经》云: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这些经典依据都证明,你给出去什么属性的力量,就会反馈回来同等属性的力量,因此,牛顿第三定律所谓的反作用力,就是业力的本质。只不过,这些概念已经超出牛三定律的原本定义范畴。因为牛三定律只是定义了反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并没有定义它的其他属性。所以,牛三定律如果对接解释业力业报理论,其还有很大的理论拓展空间。
 
请注意,我对业力的这一段阐释和定义,是我自己在修证体悟中,参照自然科学的原理,所做的现代语言体系的定义,并没有去照搬照抄佛教的传统定义,因为佛教的传统定义太抽象,太朦胧,不利于现代人理解“业力”概念之本质。关于业力的这一段阐释和定义,具有我浓厚的个人色彩,大家有权力拒绝我的这种解释和定义。当然,你也有接受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概念前些年在老博客就定义过,本不必重复,但因为你是新读者,这里重复表达给你。
 
 
(3)、依照《瑜伽师地论》第一卷的定义,业力分善业、恶业、无记业。而其中无记业是在没有善恶发心之心理状况下所造的业,既没有被贪嗔痴等烦恼驱动所造之业,也没有被非贪嗔痴等善意驱动所造之业,叫做无记业。从此论定义无记业来看,无记业不是烦恼习气引发的。而其中恶业是烦恼贪嗔痴引发的,善业是非贪嗔痴引发的。也即是说,烦恼和习气可以引发业,但业不必然由烦恼习气引发,因为无记业就不是由烦恼习气引发的。因此,烦恼习气和业力虽然存在相关的引发作用,但又不必然相关,因为无记业也是现实之存在。
 
 
(4)、关于你的提问,习气从哪里来的?如果从十二因缘的根本来讲,习气是从无明来的,也当从无明灭而灭。如果从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的原理来讲,习气是从烦恼种子对阿赖耶识的熏染来的。只看你从哪一个角度来解释。
 
 
(5)、《成唯识论》卷八所云,最能直接解释你的提问。《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卽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纔起,无间卽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卽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6)、关于业力和习气的问题,本文只提供一部分角度之一部分参考见解。因为佛法理论浩繁,不同角度有不同之定义和辨析界定。以后遇到其他因缘,再解释其他角度之定义。

所有跟帖: 

变换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307 bytes) () 11/07/2019 postreply 19:06: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