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

来源: YMCK1025 2019-10-13 16:04:4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630 bytes)

30岁,我终于和父亲达成和解

 
 

 

很多女生都有“恋父情结”,希望找一个像父亲一样温暖、包容的男朋友。

我没有。

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讨厌所有男性,看不出这一可憎的物种有什么优点。

我可以和男生正常交流、开玩笑,也会对帅气的男明星犯花痴。

但是我幻想不出和一个男人正常交往、结婚生子的场景。

我像是在人群中为自己建了一个结界。躲在情感真空区中的我,感到很安全。

直到有一天,我从噩梦中惊醒。

当时我刚看过蔡骏小说改编的电影《地狱第十九层》,女主的梦魇是父亲拖着皮带慢慢向她靠近。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场景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更不明白皮带挥舞的瞬间引起的战栗为什么那么真实。

我想了好一会儿,不得不承认,梦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层的恐惧。

即便我已经离家上大学好多年了,我的潜意识仍然是畏惧父亲的小女孩。

想要战胜这一恐惧,我必须学会和解。

       

一、恨

我不是在棍棒教育中长大的,恰恰相反,我的母亲对我非常溺爱。

直到高考,我都没有亲手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顿饭。

就连带到学校的水果,母亲都要细心切成小块,装到乐扣盒子里,同学们都很羡慕我。

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长大后,我和她吵得再凶,只要想起盒子里的水果块,我就再也没办法对她生气。

父亲讨厌母亲的溺爱,他不止一次地呵斥过母亲:“看看你把孩子惯成什么样子!要是让我来教,不出三天就让她服服帖帖!”

我从一开始听不懂大人之间的争吵,到最后冷冷地看着他,心想: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管教我。

这句听起来大逆不道的话,是有确凿依据的。

首先,父亲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常年在外地跑客户。从我上小学开始,他一年只会回家两三次。

据他的回忆,他第一次出远门回家的时候,因为时间太久,我已经认不出来他是谁。

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缺失的一环。别的小朋友放学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一起吃晚饭,

而我家的餐桌边一直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

其次,他难得在家的时光,并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他喜欢打麻将,经常连着好几天在外面刷通宵,春节期间也和狐朋狗友约好局。

母亲一开始愤怒、咆哮,后来渐渐麻木,甚至把他连着一周打麻将不回家的“光辉事迹”当作笑话讲给朋友。

关于他打麻将的轶事,我从懂事起就听到耳朵生茧子。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四处宣扬是苦中作乐,她为了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庭,不能和嗜赌的丈夫离婚,

她只能靠倒倒苦水发泄。不过她始终不明白一件事:大人极力掩饰的表面和谐,孩子一眼就能看穿。

我能看穿父亲不爱这个家,他宁愿在外面输掉好几千块钱,也不愿意用这笔钱给母亲买她喜欢的东西。

他具备所有赌徒的共性——相信自己输钱只是运气不好,越玩越大,永远寄希望于下一次能赢一把大的。

于是他输掉现金,就“割肉”卖股票,输到一无所有,就回家拿存折。

那是我上初二的一天,普普通通的星期天,适合窝在家里看书的一天。

我向表姐借了《哈利波特》,正津津有味地读书,父亲急匆匆地回家了。不一会儿,主卧室内就爆发了争吵。

我关上自己的房门,若无其事地继续读书。

吵架对我的父母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没有一天能心平气和相处的。

我继续沉浸在魔法世界中,期盼噪音能早点儿结束。

但是争吵声越来越大,还出现了摔东西的声音。

我担心母亲出事,就打开门看一看,只见父亲大声嘶吼,面目狰狞:“我的钱,我为什么没有支配的权利!”

他捏着红色的存折,用力摔上柜门,扬长而去,屋内空余下母亲破碎的呜咽声。

“又吵什么?”我坐在母亲的身边,发现自己特别冷静,既想不出安慰她的话语,内心也没有丝毫的愤怒。

她只是不停地咒骂,我感到厌烦,就又回到自己的屋里读书了。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回想,14岁的我真够冷血的。可我又能做什么呢?

打车去追上父亲,把存折抢回来?还是鼓励母亲趁早和父亲离婚?

现实世界里没有魔法,我也不是逢凶化吉的哈利波特。我无法选择有什么样的父母,也无力改变他们的关系。

我生活在令人撕扯分裂的泥沼中,唯一自救的办法只有用尽全力逃出去。

 

所以我一直是模范的好学生。我发自内心喜欢学习,就连发烧也哭着喊着要去学校。

因为我从小就发现了一个秘密——书能带你逃离现实,尽情生活在幻想世界里。

我已经说不清是因为喜欢读书才喜欢上学,还是喜欢上学才喜欢读书,总之学习成绩好是我的保护伞。

只要说“我要学习了”,父母的硝烟就能暂时停歇。

他们不知道,成绩好也是我的救命稻草。

我死死握住这根稻草,早就打定了主意:我要考上北京的大学,永远离开这个家、这个城市,再也不回来。

这就是父亲的巴掌落在我身上时,我为什么深深恨他:

我乖巧听话,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三名,母亲说的话我都乖乖照办。

这样的“乖乖女”,在任何家庭都会是掌上明珠吧,他却肆无忌惮地骂我“白眼狼”“兔崽子”。

只因为他看出了我眼中的鄙视。

我从不主动喊他“爸”,他偶尔心情好想找我聊天,我也不理他。我更不会顺着他的话说,哄他高兴。

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幼儿园小孩都懂的道理,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了还不懂,真是可笑,又可悲。

他想在我面前摆老爷子、一家之主的臭威风,发现徒劳无功,于是气急败坏地大喊,愈发像个滑稽的小丑。

一次,我默默玩电脑游戏,他好奇过来围观,非要指点战术。我没理他,继续用自己的方法发射坦克炮。

他着急了,上手想抢鼠标操作,我自然不会把战场的指挥权轻易转让,紧紧攥着鼠标不放。

我没想到的是,他狠狠地打了我的手一下,破口大骂。我的手红了,眼泪夺眶而出,他自然早就掉头离开了。

打完人,没有道歉,没有解释,不出三天,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又腆脸想找我聊天。

这样的人,能叫他“爸”吗?

我是个记仇的小孩,从小就是。谁对我不好,一笔一笔我都清清楚楚记得。

也不是要等到长大后报复,只是不想让自己忘记。

不想让自己忘记心上的伤痕都是谁一刀一刀划下的。

 

 

 

二、伤

我知道母亲的伤痕是谁划下的。

第一个划伤她的,是她暗恋的男生。

她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他却冷冷地说:“你太矮了,我们没可能。”她一生做的最酷的一件事,

就是当场转身离开,没有纠缠,不再留恋,二十多年没有再联系他。

可她终究是不甘心的。仅凭她把表白失败的故事给我讲了无数遍,我就知道,她一辈子都不会彻底忘记他。

这种伤痛的回忆,随着时间流逝,不过是一种执念,一种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的执念。

第二个划伤她的,是她的母亲。26岁未婚的女人,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异类,父母都要扫地出门的。

母亲有一天回家,发现自己的床没了,只剩下折叠床,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是有多希望她早点儿嫁出去。

于是她嫁了,嫁给就见过几面、并不是太满意的父亲。

就连她自己都说不好这场婚姻是不是和家人赌气。

但婚姻的恶果,都得她自己一个人承担。过得不幸福,再埋怨自己的母亲不把关,已经太晚了。

第三个划伤她的,不是父亲,而是父亲的爸爸——我的爷爷。

那也是她勇斗了一辈子的恶龙。

后来母亲一再感叹,年轻的她不懂得婚姻的险恶,一门心思做个贤淑孝顺的儿媳妇,

若是早认清敌人的阴险狡诈,她就应该早早亮出獠牙。

我出生后,奶粉钱对于刚工作不久的小夫妻来说,不是笔小数目。

爷爷不帮衬,母亲可以忍,但他偏伸手索要每个月的房租钱。

双职工的家庭,两个人都要上班,谁来看我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爷爷只管要钱,从来没提过照管我。

 

套用电视剧的台词——母亲恨毒了他。

她看透了公婆的为人:只顾骑在儿女身上吸血,不管孩子的死活。

她感到绝望极了。但我太小,她做不到不顾一切离婚远走,只能继续忍耐。

婆媳矛盾一直被认为是无解的课题。

长大后,我渐渐懂得,这个课题不是无解,而是深陷矛盾核心的人不愿意去解决。

这个人就是沟通婆婆和媳妇的桥梁——儿子兼丈夫。

 

 

丈夫如果有责任心、情商高,就懂得如何既体贴妻子,又能做个听话孝顺的好儿子。

相反,他置身事外或隔岸观火,两个女人的战争就会愈演愈烈。

我的母亲性格软弱,没有和婆婆撕破脸,但她不笨,她知道爷爷的无理要求,都是奶奶在背后挑唆的。

最初她采取“敌来我躲”的逃避策略,但是对方不肯罢休,变本加厉。

后来她发现,爷爷和奶奶在背后说她坏话。无非是不孝顺公婆、不定期探望等等欲加之罪,

但父亲笃信不疑,每次出差回家后都和她大吵一架。

我已经记不清母亲因为这种挑拨离间流过多少泪、心碎过多少次。

我只记得她这样说过:“你的姥姥和姥爷从来不吵架,也从来不打孩子。

我长这么大,头一次知道天下还有这样的父母,不希望儿子过得好。”

但凡父亲脑子清楚一些,都应该明白爷爷告状的行为越界了。但他就是愚忠愚孝,从来不分辨那些谗言。

可能在他心目中,妻子到底是外人,父母是神,是永远不会犯错的。

丈夫无情、公婆刻薄,因此母亲只能紧紧护着我,把我当作她生命中唯一的温暖。

她曾这样对别人说过:“这个孩子真可怜呢,别人都有爷爷奶奶疼,她没有,所以我得把这些爱都补上。”

这种“溺爱”,父亲懂吗?

 

 

 

三、童年

我从小就知道,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她是爷爷的第二个妻子。因此她也不是父亲的生母。

直到长大,我才懂得这对父亲意味着什么。

父亲是长子,于是当他的母亲离婚时,他被理所当然地留了下来。

他两个年幼的弟弟和一个妹妹,随生母回了老家。

婚姻解体,对大人来说是一拍两散的痛快事,但对孩子来说,往往是缠绕一生的梦魇。

那时父亲才八九岁。我无法想象,八九岁的孩子一夜之间失去母亲的怀抱和弟弟妹妹,

在漫漫长夜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会害怕吗?家里突然变得冷清,冷清到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下、两下,要数到什么时候才会天亮?

他会孤独吗?学校里得奖了,应该告诉谁分享?在班级里闯祸了,要怎么不挨骂?

面对新的妈妈,他什么时候才学会接受?后妈对他不好,他会一个人偷偷哭吗?

母亲离开后,他到底是如何适应的,父亲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

他就像被洗掉了这段记忆,对后妈很孝顺,几乎有求必应,看上去像是亲生儿子。

可我知道是有不同的。

他每个月都会给生母的账户汇钱。二十多年,风雨无阻。

他隔三差五会给妹妹打电话,问候母亲的近况。

为了照顾爷爷和奶奶的感受,他很少回老家看望生母。我长大后,和他一起去过两次。

第二次见到亲生奶奶,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过完春节,这位慈祥的老人就去世了。

父亲自然要风尘仆仆赶回去参加葬礼。

乡村的传统仪式太过繁复,他被折磨得形容憔悴,瘦了一大圈。

奶奶去世后,我发现父亲变了。

 

以前他会喝得昏天黑地,现在他变得惜命了。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养生专家”,津津乐道健身快走的好处,

还把抽了十多年的烟戒了。当然,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打麻将,是万万戒不掉的。

这时,他已经不再出差,转成坐办公室的清闲活儿。

朝九晚五,准时回家,做饭健身,再不熬夜,标准的居家好男人模样。

他按时去爷爷家聊天,每次都不空手去,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他都细心过问。

他不再要求母亲去爷爷家探望,能强迫同行的人,只有我了。

每次寒暑假回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一起去爷爷家。

两栋楼之间的距离不过五分钟路程,对我来说却格外难熬。

我不得不听他絮絮叨叨谈论爷爷的近况,耳朵在执行聆听的任务,大脑早已放空。

进到屋子里,这种絮叨还不会结束。通常,爷爷会披个军大衣躺在沙发上,电视机的声音震耳欲聋,

他完全不关心父亲在说什么。而奶奶聚精会神地听,更多关注的是别人家能赚多少钱。

我早就溜进房间,一张一张翻看报纸,祈祷早点儿离开。

自始至终,父亲像个午夜电台的DJ,不停地向外发送消息,但没有听众,没有回音。

时间久了,我终于懂了。不是爷爷需要他的探望,而是父亲需要探望的机会,

让他自己还能体会到父母的温暖,尽管那种温暖比大气层还稀薄。

有一点母亲说错了,爷爷不是冷血的家长,只不过他暖的是另一个儿子。

 

他第二任妻子生的儿子。

为了迎接我的小叔春节回家,父亲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去火车站接人。

后来可能因为沟通出了差错,父亲没接到人,又等了好久才完成任务。

他和小叔一起赶回家,爷爷破天荒地问儿子冷不冷,

还让奶奶赶紧把亲自做的棉袄拿出来。

当然,这个被父母关爱的儿子是小叔,不是我的父亲。

自始至终,没有人问我的父亲冷不冷。甚至当父亲没接到人时,爷爷还大发雷霆。

欢乐的过年场合,父亲没有表现出一丝委屈,直到回家才现出疲态。

也有可能我完全理解错了。父亲压根就没感到委屈,他已经习惯了不被重视、不被疼爱,

几十岁的人了还被老爷子批评,也没什么丢人的,哪个爹不训儿子?

他有没有奢望过父亲真诚表扬他一次?

他愿不愿意像弟弟一样,无论多大都有娘惦记?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背负童年前行。

只不过,有的人靠着童年的滋养自信从容,有的人和童年的阴影缠斗一生。

父亲自己没有意识到,他始终没走出被遗弃的童年,始终是那个目送母亲离开的缺爱的孩子。

 

 

四、爱

我的童年只是孤独,但不缺爱。

母亲对我关爱备至,自不必说。我还依稀记得几件父亲对我好的事情。

小孩子都喜欢养小动物。但我养的小鸡都没有善终。一天,父亲给我带回来一只麻雀!我高兴极了。

可是麻雀不如小鸡听话,不会乖乖待在一个地方,我只好在它的腿上系了一根细绳,把它拴在暖气上。

这只可怜的麻雀,第二天早上就死了。

有可能是冻死的,也可能是饿死的。我光顾着伤心,都忘了问父亲是从哪儿找到这只小鸟的。

还有一件事,被我写进作文里。因为“讴歌父爱”这种主题,还被老师选为了范文。

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父亲破天荒骑自行车接我放学,必经之路是一段铁轨。

这种地方,车多人多,大家互不相让,很容易发生意外。

果然,父亲刚载我过了铁轨,一辆摩托就撞过来。我应声倒地,膝盖全破了。

我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膝盖不知道摔破多少次了,因此没有放声大哭。

流了血,疼还是疼的,我稍微龇牙咧嘴了一会儿。

父亲揪住那个莽撞的男人,大声呵斥。但他没有恋战,把我抱到车上,风驰电掣去找卫生所包扎上药。

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偶像剧里,绝对一水地刷屏“man爆了”。

那个年代,以我蒙昧的认知,我也觉得父亲好厉害,敢教训坏蛋,也能勇敢地保护我。

只可惜,这种人性的高光时刻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他在我的记忆中,只是酗酒嗜赌的形象。

逃离家上大学,他的存在更是对我可有可无。

和母亲通电话,也不想和他聊天,寒暑假回家,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不怨我。他容忍不了别人不同的观点,只要聊天,我们就会因为一件小事的分歧争吵。索性就不聊了吧。

这种疏离持续了好多年。直到父亲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去旅游。

我当然是十万个不乐意。

母亲说,他想退休但没被批准,心里郁闷,想和我一起出门,保证不和我吵架。

父亲把火车票都买完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只好约法三章:不能干涉旅行的行程、不能催促、不能打扰我读书。

于是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和父亲单独相处了七天。

这七天,我们一起去了著名的景点拍照,一起品尝江南美味,一起过中秋节,

一起冒着大雨找路,一起在河边赏夜景。

他真的从头到尾不催促,很有耐心地陪我一处处游览,认真练习拍照取景,

兢兢业业买单拿包,像极了周到体贴的助理。

我也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想出门走走的。我不得不承认,这次和父亲的旅行非常充实,非常圆满。

如果非要找出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是时间太短了。

时间是个调皮又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它把我痛恨的父亲带走了,

留给我的是一个极力讨好孩子、近乎慈祥的老人。

我忘了我一路成长,对应的是父母迅速的衰老。他们的头发变白了,怎么染都掩盖不了;

他们的身形佝偻了,更需要我的搀扶;他们送别了自己的父母后,

一眼望见的只有自己的归途,于是渴望孩子常回家看看。

不是人老了就会变得善良,而是时间拼命摧残你的肉体,让你终于看清了心里最在乎的是什么。

父亲终其一生,最需要的就是爱。

我就给他。

于是我开始尽力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拼凑他的一生。我开始同情他年幼离母,开始痛恨爷爷的凉薄,

开始感叹他对待朋友真诚却经常被人“捅刀”,开始反思不要像他一样始终学不会如何表达爱。

他走不出童年,我可以。

我可以试着丢掉对父亲的要求,把他当成普通的叔叔对待。我就可以自然地发节日祝福,给他转父亲节红包。

我可以在争吵时让一步,转移话题,讲讲知道的趣事。

我可以多和他视频聊天,问问他最近在做什么。

我可以规划下一次旅行的地点,带他去更多有趣的地方。

时间并不是教会我原谅,不好的回忆我还记得,只是它们对于我来说,不再重要了。

我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不在回忆的泥沼里打转,和畏惧父亲的小女孩好好说再见。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

知乎心理学大号是这样回答的:“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复杂性。”

世界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也是。

现在的父亲,会津津有味读我写的小说,转发我的公众号文章。

当我男朋友来家里时,他会忙前忙后做一桌子饭,骄傲地说我最喜欢吃他做的菜。

他不会知道。当他从新疆出差回来,人肉背运一大袋葡萄干送给我,

然后一个人走回酒店时,我在北京的风中看着他的背影,真切地因为感动而流泪。

父亲,我恨过你,也正学着爱你。

所有跟帖: 

?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300 bytes) () 10/13/2019 postreply 16:07:26

这篇真好,谢谢分享。 -祖母绿珠儿- 给 祖母绿珠儿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4/2019 postreply 06:52:01

^_^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34 bytes) () 10/14/2019 postreply 08:29:58

这个父亲值得原谅,他有不良嗜好,但心底里他还有对子女的爱 -七彩奶油- 给 七彩奶油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4/2019 postreply 07:52:47

(~!~)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824 bytes) () 10/14/2019 postreply 08:31: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