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本帖于 2019-10-06 18:29:3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99%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菩萨

《西游记》里,孙悟空遇到麻烦就跑去南海请观世音,观世音来了,红孩儿就问:“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西游记》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于是常人对菩萨的理解,就成了骑着狮子或者白象在天上住,或者供养在庙里,需要人请他下凡普救众生的神仙。这是很大的误解。

 

真正的菩萨永远不住天上,他们只住人间。而且,菩萨绝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菩萨像凡人一样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他们大多是没神通的。少数有神通的菩萨,神通也多是在入定方面,和俗世生活没有关系。

 

但菩萨还是不同于常人的。简单举一点,凡是菩萨能够插手的事情,他绝不会说这是上天的旨意。

 

很久以来,我不相信人定胜天。后来,搞明白菩萨怎么回事之后,我发现,人有可能超越天。

 

超越天,不是胜天,不是跟天干一仗把天打败,而是天束缚不了你。菩萨就是天束缚不了的人。天才令人敬服,但菩萨比天才更值得景仰。天才还要受上天的限制,菩萨则不用。在有菩萨的地方,天命都要退避三舍。菩萨从来都不关心上天,菩萨只关心有情众生。

 

这一篇,聊聊菩萨。从故事讲起吧。

 

唐朝末年,有个和尚叫无著文喜,杭州人。去五台山华严寺,路遇一座金刚窟,见一个放牛老头。老头说,和尚,进来坐坐吧。就带着文喜往里走。走到门口,老头喊:均提!出来一个童子迎接。老头把牛绳一扔,进屋了。

 

文喜进屋一看,气派!四壁闪耀着金光。老头坐到床上,扔给文喜一个绣墩儿:从哪来啊?文喜说南方。老头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说,如今末法时代,南方比丘也只能稍稍奉持戒律了。

 

当时正是唐武宗灭佛之后,所以说是末法时代。但文喜这个回答看似谦虚,实则骄傲。就好比一个学生说,我别的都不行,也就是一年发十来篇论文。佛教讲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学是基础。文喜说南方比丘能奉持戒律,里边有“我慢”在。老头又问,有多少人啊?文喜说,或三百,或五百。

 

文喜又问老头: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头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假如文喜当时听懂这句话,那就不啻天上惊雷。——当时屋里,就他和老头两人,老头说“凡圣同居”,可想而知。但文喜没理解,以为就是北方的僧人成分太杂,就接着问有多少人,老头说:前三三,后三三。

 

俩人又扯了会儿,不细讲。文喜看天色将晚,求留宿一夜。老头说,不行,你不能住这儿,你有执著心。文喜说,我没有执著心。老头就说,你受戒了吗?文喜说,早就受了。老头说,你要是没执著心,还用受戒吗?文喜无语,只好告辞。老头让童子送他。送出了门,文喜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喊:大德!文喜应诺,童子问:是多少?文喜大惊,问童子这是哪儿,童子说:金刚窟般若寺。文喜心下凄然,才明白刚才的老头是文殊菩萨。

 

很多年后,文喜到江西洪州观音山参谒仰山禅师,功力大进,充当典座。一天,文喜正在煮稀饭,噔一声,锅里蹦出来个小人,一看,是文殊。文喜拿起搅粥的篦子就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意思是,你不干你的正经事,跑来耽误我煮粥干嘛。文殊念了个偈子,就不见了。

 

又一天,外边来了个不认识的和尚,路过求斋饭,文喜把自己的饭拨出来些给他。吃完走了,这事儿没有别人知道。过了会儿,仰山从后边出来说:刚才来了个有果位的人,你给他饭了没?文喜说给了些。仰山说:“汝大利益。”

 

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九,我略去了很多。拎出来这些,是要说明真菩萨什么样。

 

一个是持戒的问题。文喜栽到老头那儿,就因为答不出持戒和执著的关系:“要是不执著,还用受戒吗?”这点很重要,是菩萨和声闻的重大区别。声闻是严格持戒的: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这四根本戒,菩萨当然更要奉持。但从契合真理、随顺世间的角度,菩萨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开戒。甚至需要能杀、能盗、能淫、能妄。(详见释印顺《佛法概论》。)菩萨做事一定是主动的。菩萨来到世间,就是悲悯众生才来的,不然他完全可以不来。菩萨的唯一目标,是饶益有情。如果有人无恶不作,杀人放火,菩萨要不要开杀戒把恶人杀了?当然要。

 

但菩萨在杀恶人的时候,不是带着嫉恶如仇的态度杀他的,相反,是带着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杀他的。因为怜悯他,所以要杀他。因为不想让他犯更大的过失,所以宁愿自己犯过失、下地狱,也要阻止他下地狱。菩萨同情恶人永远比同情善人更多。而严守律仪的声闻是不会这么做的。

 

一个是布施的问题。菩萨是要布施的。别人求宿一晚,文殊都不让住,应该吗?其实,布施有许多种,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文殊不让文喜住,是提撕文喜,是法布施,法布施要远远胜过财布施。

 

菩萨的布施,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菩萨不认为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是我所有。不仅连我的财物衣食不属于我,连我的身体、知识、才能、情怀都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暂时的代管者。要言之,菩萨不认为个人是独立的。这和世间智中对独立的认识不同。世间智中,虽然也承认人不可脱离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而存在,但一旦谈到独立,就会从“人是独立的个体”的角度去考量;而菩萨相反,总是基于“人在根本上无法独立”的认识,愿意放弃一切,来承担一切,完成一切。因此菩萨可以不受金钱、名誉、地位、乃至肉身的羁绊,达成所愿,完成自由。

 

一个是示现的问题。菩萨不能以菩萨相出现。因为菩萨是来饶益有情的,是来帮助众生的,不是来混饭吃的,不是来接受供养和赞叹的。你现出菩萨相是什么意思?让大众崇拜你吗?——这是很大的过失。这不仅不能饶益有情,反而会增加有情的恐惧和迷信。所以,但凡看到示现神通,不管是谁,把他打跑就对了。所以文喜就打了。文殊说个偈子,这是回礼,表明自己不是小鬼,只是来看看老朋友。等后来,菩萨以凡夫相出现,文喜就布施给他饭吃。——你这样来就对了。

 

仰山事先并没看见这一幕,但仰山很厉害,出来就对文喜说,刚才来了个有果位的人,你布施给他,有大利益。意思就是对众生的帮助非常大。这里就有个问题:为什么仰山要跟文喜说这些?难道文喜不知道?仰山是在显摆自己有本事预知吗?当然不是。这是当机的开示。仰山说的时候,肯定有弟子在旁。这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弟子:遇见普通人,他是菩萨也好,不是菩萨也罢,你要把他当菩萨待。遇见乞讨要饭的人,你要把他当有果位的人去尊敬。你“利益”的不是菩萨,而是有情众生。利益菩萨不是大利益,利益众生才是大利益。

 

这一点有很深刻的意义。由此,可以摧毁一切对怪力乱神及偶像的崇拜和迷信。同时,指示人要以对待菩萨的心,对待众生。因为菩萨永远都在众生当中,菩萨很多时候并不以声闻的出家相示现。假如菩萨都在庙里,剃光头,守戒,你看见喝酒的人,就不会拿人家当菩萨去尊敬了。

 

菩萨是怎么化度世间有情的呢?譬如说,一户人家有老人行将离世,这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老人临终前安详地告诉家人,你们都不要伤心,我还会再来到这个家庭。明年,我会化作一个小孩降生在咱们家。这只是暂时别离,你们就等着好了。第二年,这户人家降生了一个小孩,家人想到老人的话,就把小孩当成老人乘愿再来,这样,原本离开的并没有离开,反倒以一种更新的生命形态和家人在一起,他们心中就会生起莫大的安慰。

 

实际上,那个小孩是老人吗?也许不是。但老人临终前那句话,却是真真切切的菩萨行。这一句话有深刻而有力的慈悲,抚慰了家人心中巨大的伤痛。“拔一切众生苦”,就是菩萨的“大悲”。

 

菩萨和声闻不同。声闻修到阿罗汉果,就可以断除烦恼。“阿罗汉”有个意思是“杀贼”,杀掉烦恼贼。但菩萨不一定都能断烦恼,高级别的菩萨才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菩萨。一个人只要践行菩萨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

 

挤电梯的时候,让人一下,是布施;在人盛怒时,用一句暖心话消除他的怒火,是爱语;遇人有困难,尽一己之力相助,是利行;而自己依然做个普通人,和别人一样生活、工作,是同事。

 

“同事”是菩萨随类化身,做着和凡人一模一样的事情。你去买菜,菩萨就在菜市场,你来上班,菩萨就在办公室。可以说,凡是有菩萨行的地方,就有菩萨。凡是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地方,就有菩萨。这是大乘佛法的精义,是其不同于小乘之处。

 

小乘声闻虽然不贪著世间,不贪著钱,不贪著女色,但声闻对出世道的向往,对定中境界的追求,也是另一重贪著。所以小乘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儒家往往辟佛,朱熹、王阳明等都认为佛教是出于私意,指的即是声闻教法。小乘是偏教理的,大乘是偏践行的。虽然释迦牟尼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大乘,但大乘的精神早就有了,而且则较小乘更能契合释迦牟尼的思想。这是有很多证据的。这点如果展开,就是另外的话题了。今天先聊到这里。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所有跟帖: 

运气与励志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6066 bytes) () 10/06/2019 postreply 18:33:5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