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游世间
我们看一切认为是真切真实,佛法却说一切不过是水月镜花,空响阳焰。我们不易感到事物幻化,是由于人类认知器官的相对性造成的。我们通过迟钝模糊的感受器官来认识事物,看不清事物真相。不仅人类,绝大多数生命的认知都是相对的,其认识与事物真相有差异,所感受到的不是事物的真实性状,只是对宇宙非常局部的认知。由于我们难能认知宇宙真相,故认知不到事物的幻化本性。
为什么说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我们感受器官对宇宙的非常局部的认知?人类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来感受外部世界,通过这些感受器官感受到的东西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感受器官非常局限,能感受到的东西极少极少,在有限感知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自然就不全面,不准确。其它的生命也是同样的道理。
宇宙中的事物有多种角度去认识。我们人类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个角度来感受外部世界。眼睛看到的是光线、色彩、形状等,耳朵听到的是声音,鼻子嗅到的是气味,舌头尝到的是味道,身体触到的是冷热、燥湿、软硬、粗细、滑涩、凸凹等。很多动物没有人这样五种感受器官,有的只有其中四种、三种或两种。
有的动物没有嗅觉,昆虫没有听觉,一些虫类没有视觉、嗅觉、听觉等。这些感受器官比人类缺少的生命,对世界的认识就不那么丰富了,只能从一个、两个角度去感受世界。世界对这些生命,或者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或者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优越的认知者。有很多动物在某方面的感受器官比人类发达得多。如,蝙蝠用从嘴或鼻腔发出的超声波,能出奇准确地判定自己的位置、知道周围环境的形状和食物的位置;青蛙和蛇的眼睛用红外线来看外界;鹰的眼睛比人锐利许多倍,翱翔在二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两眼虎视眈眈地扫视着地面,能瞬间从许多相对运动着的景物中发现并捕捉目标;狗的鼻子比人鼻子灵敏1000万倍,能分辨出2000000种气味;等等。
这些还只是将人的感受器官和动物的感受器官进行比较。从人的感受器官能感受的范围讲,是十分微小的。从距离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几百米,听到的也只有几百米远的声音,嗅到的也差不多这个距离,尝和触当然只有接触到才能感知。这是我们的感受范围所受的局限。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无边无际,这几百米的范围与蜗牛两角的距离相似。当然人类科技制造出各种仪器延伸着我们的认知器官,天文望远镜为我们不断探索宇宙深处,但这种延伸只是一个层面的延伸,也是有限的。
生命的感受器官还受一种制约,就是受这个生存空间构成物的制约。人的感受器官是由分子粒子构成的,感光神经也由分子构成,它通常只能感受到分子粒子构成的物质。由比分子更细微的粒子(如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物质人眼就无法看见。好比网眼大的鱼网只能捕捉到大鱼,比网眼小的鱼就捕捉不到。同理,对于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说,人感受不到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能感受到以外的物质。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围的光线,耳朵只能听到一定分贝的声音,如此等等。
超出感受器官作用范围的事物,就难以被人认知到。虽然人类发明了很多延伸认知器官的仪器,但在这个由分子构成的世界里,人制造的仪器也是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仪器对于更微观的世界和更宏观的世界仍难以认识清楚。因此,基本上人是局限在这个分子构成物所形成的空间中。我们所见到的其他生命,比如动物,也是在这个空间中。人类认识到的世界是自己能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世界的全部,只是世界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佛法认为,这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无量的生命,地球上只是存在生命的一个场所。今天科学也不能否定在银河系以及其它数以百万计的银河系里存在生命。如果其它星球也存在着不同的生命,这些生命不管是由什么层次的粒子构成的,他的感受器官也都存在着一种相对性,同样无法认识到其感受器官辐射范围外的事物。绝大多数生命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相对的认知,是世界在他们的感受器官里显现成的影象。他们以为世界是见到的样子,其实每种生命心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人感受到的和动物感受到的不同,鸟类看到的和青蛙看到的不同,鱼看到的和蚯蚓感受到的不同。对人来说,江湖河流是水,但对鱼来说,并没有水这么一种东西;对地面生命来说,土壤是脚下的大地,但对蚯蚓来说,并没有土壤这样的事物,土壤就是它可以活动的环境;
对于人来说,癌组织是充满恶性细菌的毒瘤,但对里面的细菌来说,却是繁衍生息的乐园。宇宙中有多少种生命,就有多少相对性。生命不同的感受器官,形成了不同的对外界认识。每个生命看到的世界,都是事物在自己心中的变现。生命有什么样的心,相对感受到什么样的外在世界。
生命感受器官感对事物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感受器官构成纯净程度和细微程度。感受器官越纯净、细微,其感受的世界就越广泛和精细;感受器官越钝染和粗糙,其感受的世界就越狭窄和粗略。只要生命有相对、有执着、被局限在一定的物质范围内,他就永远不能认识宇宙的真相。
一种生命的感受器官只能感受到与感受器官相同层次粒子构成的物质空间的现象。比如说人,眼睛只能看到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物质就看不见(或许将来能借助科学仪器进行某种程度的观察)。当中子和质子发生运动变化时,人类的眼睛并无法观察到。而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微观成分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来没有终止过。但由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表面表现出某种稳定性,似乎在一个时间段中呈现稳定的形态和特征,似乎是一个前后连续的、稳定的物质。
而实际上并不是,它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变化,但内部微观结构时刻发生变化。人类眼睛看日光灯发射出来的灯光,觉得是一种稳定的光源。但光线是不断从灯管放射出来的,有一个频率。如果我们的眼睛能感受到更高的频率,就能看见灯光不断放射出来的情景。而实际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稳定的光源。一个眼睛由更细微颗粒物质构成的生命,就能看到光一次次从灯管放射出来的情形。有形的生命看自己空间的物质似乎都很稳定。
他没看到,事物在他能看到的表象以后,在更微观景象下,物质构成颗粒不停振动、分分秒秒变化不已。所以事物才能从形成到存在,从衰坏到解体,就是因为内部微观结构从未停留在原来的状态。站在没有时间、没有颗粒的空的境界中看,宇宙中的物质不停地聚散成毁,时刻变动不停,幻化不已。而有的生命由于不能看到微观变动景况,误以为事物有独立属性和稳定性,即是由于生命感受器官受特定局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