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这个最早出自2017年年底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字眼,如今已经成为了“社会消费”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之一。但凡聊到“零售”,不提“小镇青年”和“渠道下沉”,就体现不出“业内人士”的逼格。有时甚至觉得,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只有“五环内”和“五环以外”,两个世界:
“小镇青年”在不同媒体的描绘中,“用户画像”就定格成了这种:
居住在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县城、乡镇的居民,刷快手,喊老铁,用拼多多;收入不高,审美低下,土里土气...
近两年,随着各大电商纷纷强调“渠道下沉”,开始爆出各种数据:
·三四线城市居民网购订单贡献量超六成;
·三四线城市居民偏爱“海淘”;
·奢侈品消费,东北位列第一;
小镇青年一直都有购买力,只不过,他们才真的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岁月的青峰一闪而过,将历史截成两段呼痛的断藕,一段叫从前,一段叫从此。
从前,回到1949年,我国城镇化比例勉强10%,即使到了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依旧不到18%。大家都是“村里”的,那个时候,“小镇”都已经让人羡慕不已。而如今,城镇化比例接近60%,“小镇”似乎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既不是只有黄土地的农民,也不是拥有全球最先进物质条件的大都市的居民。“小镇”,在电商消费数据曝光之前,一直是一个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电商的耐克,都是假的吧”
每次过年回家和郭晓萧一起撸串,他总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们XX上卖的耐克,真的假的,怎么那么便宜”。这个问题,问了我三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每年就过年见这一次,所以他总忘记去年问过我同样的问题。
郭晓萧出生在三线城市下辖的县城,母亲开个门店做小买卖,父亲在国企,工人。郭晓萧就在这个三线城市上的大学,二本,毕业后也就在自然留在这个三线城市:离家乡县城两个小时车程,房价八千,城市基建完善。郭晓萧毕业后,做起了装修建材的销售。那些年房价涨的最猛的时候,靠装修建材,郭晓萧买了一辆宝马3系。你知道BBA入门款的车型,在很多人里,一直都是“丐中丐”的存在——没钱还愿意装X。当然,这个思想,我以前也有,一直到我后来踏入社会,自己开始赚钱的时候才改掉——能一下拿出30万买辆车,真的不容易啊。
言归正传,郭晓萧买了宝马之后,说有妹子愿意和他说话了。我很理解郭晓萧的感受。毕竟在学生时代,郭晓萧属于“没有青春”的那一拨人。同样有“逆袭”感觉的,就是他疯狂的喜欢买耐克穿。但凡不用穿皮鞋,他总是穿着各种耐克,AJ、AF1。他说是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的遗憾,那个时候家里穷,同学穿耐克阿迪,自己穿阿迪王。
他知道我在北京工作,大企业里“坐办公室”,所以有意无意的总问我工作感受,我知道他其实是想问我对收入满不满意。能理解学生时代“被忽视”的人,到了社会,赚了钱,底层自卑的释放总是忍不住想和过去的“娇子”们作对比。所以,我除了描绘工作环境有多好之外,也会说租房条件多苦,收入不高之类的。他每每都会在一句“你们也不容易”的安慰中不显尴尬的结束这个话题。然后开始问我“你们那里的耐克,是真的么”。
郭晓萧一直都是在实体店买的耐克,限量款都是官网抢购。现在关注起了电商,总会因为“价格便宜”而怀疑真假。我每次都要给他解释“商品流通”的全链路,渠道关系,定价策略等。以及给他科普“旗舰店”“自营”“专营店”等等的区别。“反正多花点钱,买个安心”,是他每次拒绝网购耐克的说辞。
去年“双十一”的时候,我们公司力度很大,我就给他说了。“你要是买到假的了,找我,总信了吧”。他终于下了人生第一单“网购的耐克”。
后来他也没联系过我。不知道是因为买了假货,把我拉黑了,还是买了真货,不需要售后了。
郭晓萧出于对我的信任,在那一年的双十一,在我所就职的电商平台买了一双耐克,为“小镇青年”群体贡献了“一笔”订单,“几百块”的GMV。如果不是我,他也会在实体店购买那双鞋吧。电商数据的增长,是“小镇青年”的逆袭,还是,只不过是他们的“消费转移”?
最近他说他用起了拼多多。我惊讶了一下。他补充道:拼多多上砍的毛巾当抹布,多便宜啊!
“我觉得你们生活的好精彩啊”
李逍在微信上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觉得你们生活的好精彩啊,我也想出来看看”。
李逍出生在三线城市下辖的县城,但“体制内”家庭的他,整个教育阶段,基本都在三线城市最好的学校里完成的。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取了公务员,回到了县城。父母的资助下,县城一套房,三线城市一套房。房产总价值,不够北上广的首付,但房产总面积.....
李逍的生活,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小镇青年”缩影: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住的地方距离周边的区域大城市仅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朝九晚五的工作,经常出门旅游。
我每次都说:“我每天累得像狗,有什么精彩的”。李逍总是反驳:“我也要加班啊,陪领导出去开会,晚上我都要写会议纪要,还要发文章”。
李逍觉得体制内工资低,然后我帮他算了一笔账:
“每月工资3千多,但是公积金有2千,年底还有各项考核达标奖励有3万,一年到头,拿到手有7万左右,算上公积金和隐形福利,相当于税前有10万左右。假设在北京,税前一年10万,算上房租一年4万开支,只说经济收益,在北京税前年薪15万,每年除去房租实际到手的钱,才和你现在差不多。北京,年薪15万,也并不好挣。”
年薪15万不好挣,这是事实。北京年薪15万,约等于:
211&985学历,知名大企业,金融&互联网行业,非技术类岗位1-3年经验的社招薪酬。或者211学历,应届生,知名企业计算机相关技术类岗位的校招薪酬。
所以,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同龄的“都市青年”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李逍这个“小镇青年”。
“最新版的苹果电脑怎么样啊,我看就一万多。”这话真是李逍对我说的,我抚摸着自己的小米笔记本,帮他分析了一翻。这场景,像极了“还是你们穷人懂得多”的买车梗。
说出去,李逍只是个月薪三千的公务员,收入怎么都比不上北上广的“高级白领”,但人家面对和“都市青年”一个季度房租金额差不多的苹果笔记本毫无压力,而“都市青年”却还在对着一杯免费的“瑞幸咖啡”拍照发朋友圈。
同样,李逍在那一年的“618”,在电商平台买了那台笔记本电脑,为“小镇青年”群体贡献了“一笔”订单,“一万多”的GMV。如果不在电商买,他也会在实体店购买那台电脑。
“我就是个土鳖”
王鹏是我师兄,高中就是我师兄,到了大学还是我师兄。王鹏也是个典型的“小镇青年”:土生土长在一个四线城市,到周边的三线城市接受高中教育,然后考去了外省的985,毕业后,又回到了三线城市。
王鹏毕业后回家乡创业,教育培训。说来也厉害,他居然聚集了一批“高考状元”“单科满文”的老同学,一起创业做教育培训。要说,这帮名校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居然没想着去“大企业”找工作,而是回到小城市创业,这个勇气,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比的。
这种师资力量,按照互联网创业圈的话来说,可谓“降维打击”。两年时间,在这座城市的教育培训领域独树一帜,站稳脚尖。经常看他朋友圈晒公司的“团建照”,还有群里给员工发红包的金额。嗯,红包金额比我之前公司618“龙虎榜”冠军的奖金还多吧。
“我就是个土鳖”这句话我很难和王鹏联系在一起。但这句话,的确是王鹏对我说的。王鹏大学时,是个文艺青年。玩乐队,自己是键盘手。毕业后到现在,我们有六年没有见过面了。
我们时常在微信上联系,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鳖,觉得我是“大企业”见过世面的“高级白领”。我有时会找一些最前沿的教育培训行业的资料给他,偶尔会打趣的问他:“我要是离开北京回来,跟你混啊。” 后来我真的离开北京了。有次和他聊天,他说:“不是没想过请你回来帮忙,但是这个地方(的教育市场)根本不需要营销,当地人会天然的认为教育粘上了营销,就是骗子。”
王鹏总觉得,我在北京能接收到“很新的资讯”,所以,如果回小城市创业,一定是可以“带回来新东西”,他愿意投资。这个想法,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但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已经没有了门槛。我在北京,你在乡村,但只要手机联网,我们都是刷同一个抖音,逛同一个微博,读同一条新闻。
王鹏经常找我买奢侈品。我不是代购,但我就职的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做的很好,王鹏几乎每一个大促节点都会找我问优惠信息。什么时候买更合适,哪个商家更靠谱一点。住某楼盘别墅开A8的他并不缺钱,他只是觉得“抢优惠很有趣啊”“物流比代购快很多”
这个会在每个618、双十一、黑五,为电商贡献大几万GMV的“小镇土鳖”,真的不是因为“消费升级”了才开始网购,而是因为“物流比代购的快”。
“北京的房子放不下这么多电器”
老万是我发小,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小学,同一个初中。后来我去市里的私立初中,然后又在市里上了高中,就没有再同学了。
老万大学毕业后,和之前的女友,也是现在的老婆,一起北漂。住过地下室,我看过那时他的朋友圈,一张地下室的配图+一段热血的追逐梦想的文字。
人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老万历经大公司实习生、创业公司初创成员、进入了BAT级别的公司。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俩又成了同事。
我俩算是典型的“小镇青年”——“都市青年”的变化:
从小地方,到了北京,到了大企业。我们用新款手机,穿优衣库,喝瑞幸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在家里看“得到”,知乎果壳关注无数,BAT公司大格局了如指掌。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煎饼果子必须黄太吉,约饭局去雕爷牛腩,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俨然一个“都市青年”的模样。
正是因为坚持做着这些,所以我们还在每天挤地铁。
老万入职这家大企业三年后,裸辞了。同时离开了北京。
老万在三线城市某个高档小区有个120平的房子,正在装修。转头买了辆小20万的车。提车当天,给我发微信。我说这也太迅速了吧。他说车展上看到的,优惠力度也合适,直接就买了。
我想了想,也是,比起北京的首付的“巨额”,花20万买辆车也叫“花钱”? 他机选了一个车牌号,尾号678。我突然就想起北京摇号5年还没摇到号的同事了。那一刻,我居然有一丝“骄傲”。后来突然发现,又不是我买的车。
最近,老万还在装修新房子。618在某平台买了全屋家电。
(老万618买的家电,两车都没运完)
但当所有电商,把“小镇青年”的购物行为,全部当做是一种“升级”,一种“不正常”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如果永远用“我很优越”的“我很高级”的心态去看待“小镇青年”,其实是很难做出打动他们的产品的。他们在乎的,不是多便宜,反而是“质量多好”“物流多快”,能比自己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去的线下卖场的“服务好多少”。当你还在用渠道“下”沉这个字眼的时候,说明你还是傲慢的,还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这些消费能力十足的群体。
因为,他们,可比你敢消费。
大城市的白领倒不是没有这个消费能力,而是,他们在北京的出租屋根本放不下这么一大车的家电。
本文最早发布在个人公众号:不说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