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结局:我对住了三年的小区说了句“拜拜”
3月的北京,突然下起了雨。
我拖着行李箱,站在住了三年的小区门口,想起以往的这个时刻,我都是下班进入小区,而现在却是出了小区之后,再也不会进来了。突然发现,所谓“离开”,就是你在这里的“日常”,渐渐变成“这是我最后一次”的时候。
“拜拜”。
我对小区说。
2个小时前,我在出租屋里吃的最后一顿外卖,是我常吃的那家米粉。我下单时,给商家留言:这是我北漂的最后一顿,希望你们以后一直生意兴隆,江湖再见。
给我送外卖的是个大叔,他看着外卖单上的备注,对我笑了笑,说:北京多好啊。
是啊,北京多好啊。
1
2014年大学毕业,和很多毕业生一样,我通过校招来到了北京的大企业,开始了北漂。
出租屋、挤地铁、吃外卖、买咖啡、收快递、打滴滴、抢车票、勤搬家。
以上的场景,几乎每一个北漂都不陌生。
当这些场景循环到我北漂的第五个年头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北漂的结局是什么。
因为我感觉,北漂的这些年,除了收入和体重提升了之外,其余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我还是那个没有买房,摇不到号,没有户口,加班之后没有时间自己做饭,购物靠电商,春节回家抢票靠黄牛的人。北漂第六年会不会还是这样,第七年呢?第十年呢?
互联网行业是近几年来毕业生的最爱:高收入,高逼格,有激情。但2018年的“裁员潮”,仿佛告诉大家“大环境已经不好了”,北漂的接下来几年,可能思考的不是“还能否有进步”,而是“如何保持稳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黑土大爷”的话:
“黑土大爷”说的挺对。但同时又忽略了另一个长者告诉给年轻人的道理:
一个人的命运呐,当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去,我们常说“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其实都是因为踏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的行程”,而当经济发展出现拐点的时候,当“大环境”出现很多过去想象不到的变量的时候,当“个人职场生涯”又出现太多不可控因素的时候,如果再按照过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未来,过分强调“个人努力”的意义,忽视“客观环境”的变化,是否本身就像是在一个错误的公式上进行刻苦的计算——算得再辛苦,算得再久,却总是算不出符合预期的答案。
在北京,有两种人,是谈不上“北京机会多,来北京遇到机遇”:
第一种,服务人员。比如:快递员、配送小哥、清洁工、跑滴滴。来北京,省吃俭用,只赚钱,不花钱,容易攒钱。但“我在县里赚3000,来北京赚7000”,是否叫“来北京遇到了大的机遇”?我认为不是。
第二种,打工族。比如:企业白领。赚一万花八千,赚两万花一万八,掉入“消费主义”陷阱之后,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我做产品经理的,小城市没有这个机会”,是否叫“来北京遇到大的机遇”?依旧不是。现在在写字楼里敲键盘的白领,与30年前在缝纫机前踩踏板的纺织女工没有本质区别——经济发展,让产业升级了而已。
这两种人,需要持续的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一旦停下来,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不叫机遇。
所以,对于我们第二种:“新时代的PPT纺织工人”来说,北漂的结局,可能很难符合预期:抓住机遇,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因为压根儿就没有机遇,我们只是一颗螺丝钉而已,就看你是拧在电视上,干净一点;还是拧在马桶上,苦逼一点。
我突然发现未来可能面对一个很惨的情景:父母帮忙首付北京小房子,然后自己不停加班,希望获得领导赏识,每个月还了房贷之后可支配收入并不多,然后不敢轻易跳槽,不敢失业,四十多岁终于积分落户,孩子有学上了......而哪怕是这种很惨的场景,也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因素的“并集”之上:家底雄厚∪领导赏识∪领导不换人or换的每一个领导都赏识你∪公司发展一直很好∪工资只涨不降∪有户口∪不会失业。假设每一种情况,都是50%的发生概率,那么这一系列都达成的概率是:0.0078125=1/128。每128个人中,能有一个人实现上述情况,进而进入到那种很惨的境地——至于其他127个人,连这种境地都达不到,要么还在出租屋里蜗居,要么还没有户口,要么收入始终不满意,要么不受领导待见,要么公司倒闭失业,要么部门拆分被裁员.......
对于一个“再来一瓶”都很少中过的人,我实在没自信,我能成为那1/128。
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可以离开北京了。
2
一个人的一生,无外乎生、老、病、死。落地到现实中,无外乎对应着“住房”、“教育”、“娱乐”、“工作”、“医疗”。这种很俗气很现实的东西,你可以不想,可以不考虑,但始终无法逃避,总要面对。
所以,我开始很俗气的,很不理想主义,很不real得盘算着“住房”、“教育”、“娱乐”、“工作”、“医疗”这五大方面在北京意味着什么。在盘算这些资源实现的可能性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北漂是为了梦想”的豪情——因为除了“赚钱”,我实在想不到来北京的终极梦想到底是什么。改变世界吗,还是成为一个马云或者乔布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变了。
part 1· 住房
关于北京的房子,暂且不说外地中产家庭在北京买房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百万级别的首付锁紧全家现金流,降低了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月供过万的房贷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不敢断供(辞职、跳槽风险加大);固定住所导致变动工作时通勤时间的不确定性.......总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撇开这层损失“生活质量”(低性价比)的代价不谈,只看北京房子的金融属性——当做金融产品,投资。投资是需要赌的,而且是牺牲若干年的生活质量来赌的,且最终是需要卖掉房子变现,才意味着“收益”。无法变现的资产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毫无帮助。
简单说:均价7万的小区,四五环非好学区,80平。总价600万。爸妈给你提供200万首付,你还年轻,贷款30年,算上利息,月供2万,想着“十年内我都能还清了”。好,问题来了:你爸妈能够在不影响养老的情况下,拿出200万现金吗?月供2万,税后最起码得2.5万,意味着税前月薪3.5万以上,年薪差不多40万。你想了一想,我现在年薪有40万,敢买!但,听说过“中年危机”吗?听说过互联网经济寒冬吗?听说过“裁员”吗?
北京的企业白领乃至金领们很不愿承认的一个现实:自己的职业抗风险能力很差。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啊,真的是要看“历史的行程”的。
当然,你说,没必要一开始买个大的,先买个小的,“小换大”慢慢来嘛。50年商住两用?六环?3万均价?本来是来北京享受大城市资源的,结果花了两百万,蜗居在六环,你要是5年前走这条路,很聪明;但要是2019年还走这条路,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结局。
part 2· 教育
对北京教育资源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升学率非常高,一本率常年是30%上下,于是我疑惑了:西城、海淀那么多知名高中,一本率都90%以上,甚至100%,而北京又有那么多高中,那是不是意味着存在一大批长尾的普通高中,一本率远远低于30%?
我试着搜了搜高考最苦逼的省份之一 ——河南的升学率。2017年,郑州有15所高中的一本率在30%以上,其中有9所高中,一本率75%以上。我数了数达到80%左右一本率的北京的高中:西城7所、海淀11所、朝阳2所、顺义1所。其余行政区无。
然后我又搜了搜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学区房房价,以及入学要求......
突然发现,如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在北京知名大企业打拼的河南年轻人,努努力,其下一代进入郑州那9所一本率75%以上的高中的概率,远远大于进入西城和海淀那18所80%一本率的高中。
我突然发现,外地中产家庭想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最好的办法很可能不是留在北京,而是回到二三线城市,让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学校,每个省里的“超级中学”,你孩子进去的概率要比你孩子进北京的名校大的多得多。而每个省份的“超级中学”的一本率,基本都在70%以上,虽然小于北京顶级名校的升学率,但是远远大于北京整体的30%。
哪怕你回到河南、山东、湖北等“教育大省”,虽然全省一本率很低,但是你的孩子大概率可以进入省重点(或者市重点),享受70%一本率的教育资源;北京整体一本率很高,但是你的孩子大概率进入普通高中(且还必须有户口),享受的是远低于30%一本率的教育资源。
高考,从来都是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结合自身条件,你觉得在你的培养下,你的下一代努力成为北京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的概率更大,还是成为二三线城市的上等马和中等马的概率更大。应试的角度上,学校教育要远大于城市教育——因为你并不是一个完全享受这个城市资源溢价的阶层,你的孩子,更享受不到。
part3·工作
其实上述那些困难,大家又何尝不知呢,但还是觉得“我在北京有好的工作,所以我要留下来”,于是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与你条件相当的直属领导,或者跨级领导(所谓条件相当,就是你们有类似的学历、类似的家境、类似的职场晋升通道),他们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就是你五到十年后即将过的生活——相似的收入,相似的工作状态,相似的压力.....这些,可以说是你可预见的范围内最好的“未来状态”(除非未来五到十年你遇到了“历史的进程”),这种状态,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而这一切还有一个不可“同日而语”的前提:你的领导和跨级领导当年面对的窗口期(晋升制度、加薪幅度、落户难度、房价),红利要远大于你现在面对的情景。
再简单举个例子:你985本科+硕士毕业,北漂3年,目前在世界五百强(或者行业龙头,比如BAT),年20万-30万。然后你的直接领导,985毕业7年,年50万;你的跨级领导,985(or211)毕业10年-12年,年80万-100万。可以近似的说,你的职业生涯顺利的话,且获得领导赏识,那么三四年之后,你就是你直接领导现在的样子,七八年之后,你就是你跨级领导现在的样子。然后你还得在这期间买了房子,落了户口。然后想一想,35岁时候的你,那种生活状态,那种压力,是你期望的嘛?
退一步,不是所有人都是名校学历,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正规大企业,不是所有人都能30万-50万-80万这么理想的活动心仪的收入,不是所有人都能落户,更不是所有人在35岁不会被裁员.......
《圆桌派》里,蒋方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曾经,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被看做是一种平庸。而现在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反而是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因为现在的环境下,年轻人一眼是完全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你很可能到了35岁,公司劝退你了。”是啊,很可能你干的好好的,部门就没了;很可能重视你栽培你的领导,第二天就离职了。要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简简单单走完自己的职场生涯,甚至都还需要“运气”。
part4·娱乐
上述三大需求,你发现离自己很远:买不起房,也没想着孩子教育,职场也还凑合,户口也不想了。于是你说“但是北京文化生活丰富呀,有话剧,有音乐剧,有演唱会”
但我实在很难想象自己蜗居在二三十平米的小房子,外卖还在思索优惠券满减,加班不敢太晚,怕地铁停了打车贵,然后想着:每周要去看话剧,每个月听一次音乐会,每个季度追一下爱豆的演唱会;网红餐厅一定要打卡,星巴克猫脚杯一定要排队......维持着自己在朋友圈里的“精致人设”。
可能是我从事了这么多年的营销工作,已经对“消费主义”累觉不爱了。
part5·医疗
我北漂的五个年头里,去过三次医院,每一次支付宝和微信挂号显示离自己10公里范围内的医院在一两天内都没有号,只能去就近医院挂急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看病难”。我突然在想:如果一个人得了大病,大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医院治不了的地步,到那个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去省会或者北京的医院?难道要让一般人为了这辈子可能得一次只有北京才能治好的病然后留在北京享受所谓的“北京最好的医疗资源”?
3
思考完这些,我决定:我要离开北京。
我把我的想法,写在知乎《北漂的结局都有哪些》的问答下面,收获了10万+的阅读,2.7k的赞(知乎ID:白白)。我的回答下面的评论里出现很多声音:
评论1:“北京才有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小地方没有”
答:不要过度夸大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的“人”的区别。除非你在北上广里的顶尖企业(世界五百强、各行业龙头企业),身边都是985(或具备较高学历),留学归来,或有较多阅历和经历的人,而且你所在的企业能给你最新的行业资讯和社会热点。这几点都满足的情况下,你能通过同事、朋友、企业资讯来了解最前沿的信息,碰撞思维的火花。不然,单单只说“成长”和“学习”......坐在你工位旁边那个加班到深夜的同事,除了能和你一起八卦最新的综艺外,给不了你什么新东西——友情除外。
评论2:“在北京才能实现梦想啊,小城市一眼就望到了头”
答:实现梦想的必经叫做“努力”,而不是某个城市。非要说“一眼望到了头”,其实在北上广才叫“望到了头”:
即使是高学历的人才,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的大概率未来也无非是:在一家知名企业成为中层。这还是运气+实力兼有的情况下。如果家境还不错,还有在北京买房留下来的机会。但对于一般学历一般能力一般家庭的人,会误以为这个城市的繁华与自己有关,误以为这里随随便便就能实现梦想。
北京是个好城市,但这个“好”,并不是一般人能轻易享受到的。这是个核心问题。 当然,80后在过去十年间靠“个人奋斗”和“历史的行程”在北京上了车的,也有不少。但对于还没上车的,或者说未来要来北漂的90后00后,窗口已经在慢慢关闭了,而打开的那扇门,很可能是让你回家的门。
评论3.“为什么不考虑在你这一代留在北京,靠一代一代人来升阶”
答:首先,“北京人”这个称号,不代表阶级。其次,升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概念,要在特定环境、特定地域、特定时代来讨论。离开客观变量只谈阶级,没有意义。
比如,3000万身价的人,是什么阶级?同样两个人,一个人在北京,无非是两套房子(均价七八万,两套一百多平的),或者一套好地段的大房子(均价十几万,两百多平),一份大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或者中层(月收入5-10万)。另一个人在二三线城市呢,3000万意味着两套房子,N辆车,可能还有N个商铺,保险、理财、存款,接触该城市上流社会的人,光现金流带来的利息就足以“财务自由”(注意,“财务自由”和“财富自由”是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人,在你们看来是一个阶级么?在我看来不是,前者是北京这个城市的“精英”,后者,这已经是所处城市的“富人阶层”了。
评论4.“小城市的人怎么办?农村出来北漂的人呢?”
答:很多人觉得,自己家乡小,没什么工作机会,北京机会多。但是仔细想想,大多数北漂者的学历、能力、工作经验,无非是北京月薪8千,老家月薪3千的差距。北京月薪8千,税后6千多,房租2千,还剩4千。4千 VS 3千。除了那1千块钱的优势外,就剩下逢年过节回老家和发小们吹牛逼的了。当然,账也不能这么算,毕竟你还有梦想,万一找个好工作,年薪三四十万了呢。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会觉得四五线小城市里大家都是穷人?小城市街上的宝马奔驰是大风刮来的么?不要总觉得:回到小城市自己是穷人,到了北京突然就高薪金领了。
评论5.“我在三四线城市安家,然后在北京工作呢?在北京挣钱”
答:在三线买个房子,然后一线工作,这不叫“安家”,这叫“房产配置”。什么叫做安家呢,是你结婚了,你老婆、孩子在三线城市的房子里,而你在北京工作。但是不觉得这个场景下,你叫“进城务工人员”,你孩子叫“留守儿童”吗。农民工之所以远离农村,到大城市搬砖,是农村真的一点搬砖机会都没有,且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又不足以支撑从事其他工作。而你,有北漂在写字楼里熬最深的夜,用最贵的眼霜,掉最多的头发的勇气,却没有在小城市搏一把的气魄。
一个三四线城市,人口少则百八十万,多则六七百万,中国上百个三四线城市,上亿人口,这些人,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大家在平凡的社会里过着平凡却幸福的生活。然后你对自己说:我在北京,虽然我租住在房租三千,卫生间公用,室友用了厨房还不收拾的出租屋里,但我知道我是个牛逼的天选之子。
评论6.“回家,总是被催婚,被关心隐私问题。在北京,很开放,没有人用有色眼镜看你”
答:回家,因为有人关心你;在北京,不是大家不用有色眼镜看你,而是,根本没人看你。
“你多大年纪结婚”“要不要二胎”“是不是同性恋”“多少收入”.....
在北京,你不会被问“上述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在意你的那些人不在你身边罢了。你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搬去北京,该催婚还是催婚,该说你“一天天就知道捧个手机”还是会说。
评论7.“北京的文化生活很丰富”
答:你有多少钱来支撑“周周看话剧,月月音乐剧,季季演唱会”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你有多少时间在加班之余来支撑“每周798,每月艺术展,每季音乐节”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4
思考完这些问题之后,我提交了离职申请,离开了工作了三年的企业,北漂的第二份工作。
“世界五百强”“互联网大厂”“市值即将改变BAT格局”一个个头衔,现在或者曾经出现在这家企业上。
但头衔和光环都是公司的,我只是那个格子间里“编织”PPT的“纺织工人”罢了。
运气好的“纺织工人”,能在每一年的年底,收获“工头”给的“年终奖”和“加薪包”,然后被晋升为“高级纺织工人”或者“资深纺织工人”,这是对PPT编织技巧的认可——哪怕一年到头并没有编织出多少卖得出去的布料。
三年,我成为了“高级纺织工人”,每一年也能拿到“加薪包”和“年终奖”。但一想到,下一年,还是这样。我还是编织着那些PPT,还是面对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布料,我有一种无力感。
既然这不叫“机遇”,既然北漂的结局会那么惨,为什么,我不及时停止呢。
有一种“变”,叫“选择”,是你深思熟虑之后,选A而不选B;
有一种“变”,叫“反应”,是突然告诉你,没有了A,你不得不对“我只有B可选了”做出“反应”。
我们应该学会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反应。
写在最后
所以,与其纠结“留不下的北京”和“回不去的家乡”,倒不如想想:小城市里挣了钱的人,都是怎么挣到的?如何用我在北京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到小一点(二三线或者自己家乡)城市去挣钱。如何提高自己对书本外的世界、对职场外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力。思考战略,弯道超车,要比仅仅只在战术上无脑的努力划算很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不说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