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旧事

本帖于 2019-08-26 21:37:3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贺阳:我认识的牟其中

 

贺阳 
 

  

   这两天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份民事裁定书,决定牟其中案由最高法院提审,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的执行。其实据我所知,牟其中1999年因“涉嫌信用证诈骗罪”在武汉身陷囹圄,到2016年被提前释放,18年的刑期已经基本服完;这次最高法院提审,不知意在何为。难道真如某些媒体所言,要像前一时期的张文中案和顾雏军案那样,还民营企业家一个“公道”?

   说起这位大名鼎鼎的老牟,我跟他还真是有几面之识。

   我最早知道牟其中,是听夏斌说的。那是在1990年年初,中关村信用社的主任霍海音在海淀镇的一个餐馆儿请我和夏斌吃饭,那时我是北京市体改办的副主任,夏斌是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一个室主任,我们俩还分别担任北京青年经济研究会金融分会的正副会长,霍海音则是分会的常务理事。

   席间夏斌说到发现了一个来自四川万县的“奇人”牟其中,说到牟其中过去怎么研究理论,怎么坐牢,怎么差点儿被枪毙;现在怎么有思想,商业上如何有奇招儿……特别让我惊奇的,是老牟正在操作的一个大项目——要用几百个火车车皮的各种日杂货物跟当时的苏联换几架图154飞机!请客的小霍似乎对牟其中的事也知道不少,他们俩的“神聊”激起了我的兴趣。夏斌说我如果愿意见见老牟,他负责牵线。

   没过几天,牟其中所在的南德集团给我打电话,说是牟总请我有空儿去他们那里看看。

   我是一天下午过去的,当时南德集团在军事博物馆对面羊坊店的一个院子里办公,好像租的房子不少。牟其中长得又高又壮,给我的第一感觉,其长相和发型以至某些举止,与毛泽东颇有些相似之处——我想这也许正是崇拜那位开国元勋的民营企业家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老牟递给我一张名片,他的身份是:南德集团董事长。

   陪同老牟的办公室主任冯仑也递给我一张名片,名下除去职务,还标有“法学硕士”的字样。我问冯仑在哪里读的法律,冯说在中央党校,我说据我所知,中央党校那时好像没有法学专业。冯仑告诉我,他学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为与国际“接轨”,这个专业当时在国内都被授予法学学位……

   我们在会议室聊了起来。我发现这位牟总不单长得像毛泽东,举止打扮像毛泽东,他的思维方式和某些语言特色也颇有些“领袖风范”。老牟似乎对世界大势、改革开放形势和发展战略等宏大的问题具有特殊的兴趣,谈起这些东西来纵横捭阖、滔滔不绝……由于工作关系,我去过不少企业,同许多企业家交谈过,像具有老牟这种高度、这种层次的,还真是绝无仅有。我后来听说,老牟的两个儿子,当时一个被送去美国学习,一个送去苏联,看来在家庭成员的布局上,老牟也都充分考虑到了世界大势……

   时间过得挺快,天很快就黑了。老牟留我吃饭。我们走过一个长长的走廊,到了走廊尽头的半地下房间。老牟请我吃重庆火锅。这时老牟的夫人夏宗琼也来作陪。后来我听说,当时在一旁操持那顿饭、不怎么讲话的老“炊事员”,就是夏宗琼的父亲、老牟的岳父。我心想,那顿饭的“规格”还真是不低……重庆火锅的稠汤中加入不少辣椒、豆豉、食盐和牛油,口味极重,好在我不怕吃辣,否则还真是受不了……

   过了不久,老牟又请我去羊坊店。这次他主要跟我谈到他们的业务情况,其中包括用日杂商品换飞机的项目,他还颇为自信地讲到自己如何在多个有关方面之间进行“勾兑”……老牟在做生意上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以及敢想敢做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谈到企业的组织结构时,老牟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南德集团一直没有能够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登记,请我帮助问一问。我告诉他,几年前我们体改办和市工商局一起研究后下过一个文儿,符合四项条件的企业集团的核心层——集团公司——需要注册登记,而企业集团本身则不需要登记。我答应帮他们问问市工商局……

   晚饭还是在那间小餐厅,吃的还是重庆火锅。吃饭过程中,一个公司职员找老牟说了几句话,随后老牟在这位员工拿的一个单子上签了字。我看得清楚,这是派一辆小车去西单那边办事,老牟签的是派车单。我当时没有说话,但是感觉相当诧异。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冯仑就坐在老牟身边,像派车这类区区小事,一般公司完全不需要董事长亲自审批,甚至都不需要劳驾办公室主任——真不知道南德这种外界普遍认为做大事的公司,为什么董事长还要如此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

   当天晚上回家后,我给市工商局局长孟学农打了一个电话,说到牟其中公司注册登记的事。学农跟我说,牟其中的事情你不要管……老牟求我这样一件区区小事,没想到我还没有帮上忙。

   此后不久,我定期收到《南德视界》,这是南德集团办的一个内部小报。我感觉办得还不错,但是比起万科公司的《万科周刊》,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后来南德集团搬到永定路21号的一个大院儿,据说是从总后租来的。这时牟其中和南德的声势与日俱增。这个大院我去过几次,印象较深的,是牟其中举办的一次“中国商业巨子走向世界研讨会”。因为有事,我是当天下午才去参会并发言的。据说上午的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场面不小。在研讨会会场,我碰到了一位过去的熟人于力,于力一见面就告诉我,他已改名为司马南。那天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司马南异常活跃,其做派很像当时央视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李咏,跟我几年前认识的那个文质彬彬的于力判若两人……

   我曾推荐过自己的一个表弟贺伟去南德集团工作。几年下来,小伟告诉我,在南德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老牟那种敢想敢做的风格和某些思维方式;贺伟更大的收获是,在南德结识了冯仑和王功权等几位老大哥,为他后来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认识的牟其中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执着人物,他曾经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理想、抱负和执着;他的几次受挫,则可能是源于其自身的理想抱负和执着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协调……据说77岁的老牟目前踌躇满志,正在准备东山再起。作为一个曾经的老熟人,我衷心地祝他好运。

  

   2018年10月14日

 

 

 

贺阳:我曾经认识的司马南

 

 

贺阳 
 

  

   6月23日,在人大校友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程序上存在瑕疵”为名,解除了两天前刚刚特聘的司马南的教授职务。

   说起这位不甘寂寞、风风火火的司马南,我还真是跟他有过几面之识。

   最早是在1988年底。《中国商报》的总编辑李守仲邀请我们几位经济学者去位于报国寺的该报报社,参加一个有关商业改革的研讨会。当时负责张罗具体事务的,就是司马南,那时他的名字叫于力,好像是报社总编室的主任。那次于力忙于会务,说话不多。

   大约是在1990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带着儿子去动物园,正好碰到了于力——他也是带儿子去看老虎的。让两个岁数相仿的小家伙一起玩耍,我们俩站在树下聊了一会儿。于力告诉我,前一年的学潮中他和报社的一些同事去天安门游行演讲了,报社为此事搞的清查已接近尾声,作为处级干部,他可能要受处分……

   再次见到于力,已经是1993年前后了。我受牟其中之邀参加南德集团举办的一个“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研讨会。没想到在那里又碰到了于力。一见面儿,于力就告诉我,他已经改名叫司马南了。

   作为那个研讨会的主持人,司马南那天表现得异常活跃,有点像央视娱乐节目的李咏……我的直观感觉是:不知为什么,改名后的司马南,跟我以前认识的那个于力判若两人;他那种过于张扬的腔调和做派,好像同研讨会的内容和格调有点不搭,我搞不清他当时和牟其中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研讨会还要请他来当主持人……虽有疑惑,但是我什么都没有问……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司马南,可是不断听到他的“动静”。

   反伪特异功能,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薄熙来的唱红打黑站台、唱赞歌,为文革招魂……看着他的这一系列表现,我心想,要说这是我原来认识的那个于力所为,真的让人很难相信;可是如果说是1993年我再次见到的司马南所为,那倒是八九不离十……

   2012年1月的一条“花边新闻”惊动了许多国人,也让我颇感有趣。“司马南的脑袋在美国被电梯夹住了”,有人说这是兔年年末最逗趣的一条新闻。据报道,1月20日司马南发微博还在说美国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剥削世界各国,类似一个巨大的肿瘤,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质疑美国。发完微博之后,他登上了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准备和生活在那里的家人欢度春节。不料一下飞机走上扶梯,脑袋伸出去,就被夹了,据说夹得还挺厉害……当时的一条爆料微博是这么说的:“人生就是这样,这位最痛恨美国,口口声声说要打倒美帝和假洋鬼子的斗士,怎么放着中国的新年不过跑到美帝那儿去了呢,还被美帝的电梯给暗算了”……

   为了写这篇短文,我第一次上网查了查这位司马南,没想到网上披露,他已于两年多之前移民美国了!一位名叫那小兵的博主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想过会结识司马南,甚至一度把他看成是“潜在的约架对手”,但是意外终于发生了。司马南来拉我公司做广告,这才知道他也移民美国了,不过我还是有些意外:这位著名左派大名人为何今日到了如此地步呢?司马南自从“打假特异功能”事件崭露头角,这二十多年里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风里来,雨里去,得罪了右派不说,最后连新左派也容不下他了,终于来到了美国洛杉矶,当了个洋插队的知识“老年”……

   行文至此,我实在是有点疑惑:自己过去认识的一些人,怎么就如此诡谲呢?像30年前在我面前那个规规矩矩、老实巴交的金道铭,前些年到山西省委工作不久,就变成了受贿无数、养情妇无度的“金枪”;还有这位20多年前循规蹈矩、可能还因为声援学运受过处分的司马南,怎么会变得如此双重人格、一副两面通吃的嘴脸呢?我更加疑惑的是,像司马南这样的人物,何德何能,竟然得到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如此青睐,难道对他今后3年的误聘,仅仅是由于“程序上的瑕疵”吗?

  

   2017年6月26日

  

 

 

贺阳:我的朋友任志强

 

贺阳
 

  

   昨天,有人在微信中发来两个帖子,看来二者皆出自潘石屹的微博。

   其一为:“过年任总接到党处分他的文件时,正是妈妈周年祭日。他去妈妈的墓前向妈妈保证,一生都要做一位正直的、实事求是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请妈妈放心,一年后儿子会回到组织怀抱。一年后又到了妈妈的忌日,党组织还没有批准他恢复党籍,他情绪非常低落,我和朋友们请他吃饭,劝他想开点。她又去妈妈墓前,又请妈妈放心,又给组织写了思想汇报。终于组织批准了。他说可以告慰妈妈了。”这段文字后面配了4张照片,其中两张是任志强的,一张是潘石屹和任志强的合影,一张是“组织决定”。

   其二为:“某朋友受处分一年里,将他写给组织的思想汇报给我刻了个U盘,隔三差五催我看。我求他说:我真没时间看,我有时间还要看《白鹿原》电视剧呢。他的思想汇报有30万字,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

   尽管这两个微博的博主标示的都是潘石屹,但是凭我对任志强和潘石屹的了解,这个帖子与其说是出自小潘的手笔,不如说更像是他人的调侃之作……

   我认识任志强和潘石屹25年,也都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认识志强是在1992年。我印象中他任职的华远公司1983年就成立了。公司刚成立时,在市政府就职的我就得知了,公司的董事长由区委书记陈元兼任,总经理是戴小明。当时我的印象是那个公司里高干子弟云集,我对那种人事“格局”不感兴趣,也就一直没有同他们打交道。直到华远因股份制改造找我,我才第一次去他们那里,这时华远成立已经快10年了。

   第一次到华远集团,我感觉好像是进了文革时的红卫兵司令部,主要人物似乎还是当年中学生的做派。任志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信、果断、强势,很像是部队的一位指挥官。当时华远跟西城区政府的关系有点紧张。我去的那天,他们把西城区体改办的段主任也请去了。谈完股改方案,已是中午12点,志强留大家吃饭,段主任坚决不吃,非要回区政府不可,我劝了半天她才勉强留下。

   几经周折,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年初获准设立。市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审之后的几天,由于事情比较多,华远和一起审查批准的几家公司的批复都没有及时下达。我赶到北展宾馆去参加全市体改工作会的当天晚上,华远的副总经理陈康和企管部长马绿波就来找我了。他们有点不好意思,问能不能快点给他们下达批准设立股份公司的批复。我给他们道了对不起,解释了没有及时下达批复的原因,问他们想什么时候要。他们说志强着急,恨不得现在就要。我说真是个急旋风!我们本来打算两天的会开完,回机关就给他们打批文,没想到志强这么着急。企业着急也可以理解,我当即起草了批文,让他们两位跟我们综合处的副处长王世昌一起回市政府机关去打印、盖章……

   志强是一个极其勤奋、酷爱钻研,有时甚至钻牛角尖的人。经营公司的同时,他热心于钻研经济理论。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讲,在研究房地产理论方面,志强目前在国内堪称数一数二;在宏观经济和企业管理理论方面,志强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前些年,志强常让华远集团的研究室出面,举办一些经济理论研讨会;组织一部分知名经济学者去郊区远足、侃山。我记得我们这帮人曾受邀去密云水库,在水边露天吃大锅的农家侉炖鱼;在怀柔神堂峪的农舍里一起包野菜馅饺子;在昌平九华山庄的会议室边喝啤酒、边彻夜神聊……樊纲、林毅夫、魏杰、张维迎、曹思源、邱晓华、易纲、许善达等等,都曾是这些活动的参加者。在那些轻松的聚会中,大家抛开那些平时常挂在嘴边的经济理论和概念,在一起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别有一番风味儿……

   志强的胆大、坦率和直言不讳,是出了名的。可能是由于出身和经历的不同,他和潘石屹在房地产领域的发声,常常是大相径庭;但是据我了解,他们俩的许多观点是一致的。这两个人常常打嘴仗、唱双簧,一个强势,一个不服;有时像是一唱一和,更多的则像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观众和读者们也乐得在旁边“看大戏”、凑热闹。

   志强的“粉丝”数量相当可观,据我观察,其中尤以女性为多,许多女同胞喜欢这位“任大炮”的男子汉气概和敢说、敢做、敢当的处事风格……作为有名的“大炮”,志强经常放出一些“惊人之语”,甚至有点“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当然,他也常常得罪人,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人民公敌”、“最想揍的人”……不幸我所了解的任志强,是属于那种“越挫越勇”的汉子,他对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和得到的那些“恶评”,不但不心虚、不后悔,反而相当得意、相当“受用”……

   志强比我小半岁。我们也是属于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我喜欢他的直爽,佩服他的刻苦、执着,欣赏他的不少真知灼见,同时也常常为他担心。不过我从来没有试图劝过他什么,因为我太了解他了。拿45年前我在泰山脚下看到并十分认同的冯玉祥“自述”碑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志强,看来是再贴切不过了,这句话就是——“我便是我”。

   最近一些年来,尽管我们见面不多,但是我每天都能收到志强发来的短信。短信多为励志的“心灵鸡汤”;少时一帖两三条,多时七八条,每天一早即来,天天如此。我真不知道这位老弟怎么会有这般充沛的精力和闲情逸致!我从志强发来的东西中选出自认为可称作精品的部分,改编后存在手机里;每个周末,我都会给过去的老同学和亲朋好友们发一条“祝周末快乐”。我的这些“心灵鸡汤”被不少朋友所喜爱,所转发;殊不知其中大部分的原创,正是那位当年多少人“最想揍的”任志强……

   衷心祝愿我的这位老朋友好运!

  

   2017年6月12日

所有跟帖: 

能上能下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33 bytes) () 08/26/2019 postreply 21:38: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