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人间只此回

来源: YMCK1025 2019-07-09 20:47: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546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9-07-09 20:51:2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我到人间只此回

 

茅岭隐士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念佛往生

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变幻、俊杰辈出的时代,在佛教界出现了弘扬净土的印光大师、重树律幢的弘一大师,以及致力于改革的太虚大师等。而现代很少有人提起、深受印光大师影响的吕碧城,亦是当时的一位风云人物,名震一时。

 

吕碧城,原名贤锡,字圣因,一字兰清,法号宝莲,安徽旌德人,生于1883年。少有奇慧,5岁能诗,7岁能画。20岁时,曾撰一函,至《大公报》,为该报创始人英敛之赏识,聘为《大公报》编辑,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1905年,她被举荐筹办北洋女子公学,辛亥革命后改为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她出任校长,当时年仅23岁,是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碧城于师范学校停办时离职,袁世凯聘她为秘书,视她为国士。至袁欲以帝制自为时,碧城卓有远见,毅然辞职。

 

此时,才华横溢的碧城已名声鹊起,引起中外名流及文坛瞩目,内廷秘史缪珊如有诗赞说:“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碧城美艳非常,一时倾慕她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她终身未婚。碧城自有她的理想追求。之后碧城奉母在上海安居,一住数年,她一方面闭门读书,进修英文,一方面投资于西商的贸易公司,获利甚丰。

碧城接受西方生活方式,擅长舞蹈,开海上摩登风气之先。她倡导女权,呼唤女子要有独立自主的自由人格。20世纪初本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吕碧城有大量的诗作来回应这一时代,如“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

 

碧城著有《信芳集》《晓珠集》《雪绘词》《香光小录》等十几本诗词集,有人评其诗为“拔天斫地,不可一世”。文学名家潘伯鹰形容其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其代表作被近代词学理论家龙榆生收入所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其词堪与李清照、朱淑贞的词比美。

 

    如此一位冠盖群芳、风华绝代的开明女性,她是怎样开始信佛皈依,又如何能甘于老实念一句佛号,最终预知时至,往生西方?

 

其实早在1895年,13岁的碧城偶然得到一卷《观音白衣咒》,说是持诵百日即能消灾得福,于是她便每日焚香虔诵,可见碧城宿善甚深。

1919年,碧城在出国前至京津访友,当时谛闲法师在北京讲经,碧城闻讯前往谒见,并请求谛闲法师开示。法师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既知道还债辛苦,以后切不可再欠了。”凡夫如何能在此世不再欠债还债?此番话令碧城若有所悟。

碧城对净土的信仰,从她的文章中可以推知,早在1929年左右便已成熟坚定。

她的《莲邦之路》一文中记曰:

“约十载前,予寓英京伦敦,常往使署,与其秘书孙君夫妇等作樗蒲之戏(俗名噪麻雀)。某日,孙夫人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小册,作鄙夷之色曰:‘当这时代,谁还要这东西!’予立应声曰:‘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

 

吕碧城的这一学佛因缘颇为奇特,连她自己也感叹道:“遇佛法于海外,已属难事,况此种华文刊品,何得流入英伦,迄今犹以为异。然倘不遇者,恐终身不皈大法,险哉!”

 

像吕碧城这样的皈依佛法,恐怕是独特的。她自己说:“此种机遇,似有定数存焉。”

她的信仰趋向坚定,是源于一个奇妙的梦。文中又说:

“顾予虽习净谛,尚未能深信不疑。其年(1929年),值11月17日,俗所谓弥陀圣诞,予购菊三朵,供于圣像而祝曰:‘若我得生净土者,恳佛赐予微兆。’是夜睡时,初亦乱梦纷纭,但于杂乱梦中,忽似影片之展。清景现前,为平阔之水,水面茸茸有物,趋进谛视,则皆莲芽,极为繁密。倏忽景片又换,则水中有篱或栅之类……两列并列,微露其端,如电车轨路,莲叶已展大于此路式之中。

予梦中自语曰:‘此是谁种莲于路中?’而于‘路’字之语音特别高重,遂醒。猛忆昼间所祷,此不啻佛告我曰:汝莲邦有路,今始萌芽耳。且此梦结构巧妙,盖莲为水中植物,而路皆土石所筑,故按理莲不能生于路中。唯予所梦之路,乃在水中,由篱栅划分水面而成路行,故莲得生其中也。不唯梦境巧妙,而且意义切合,又为即日所得之答辞。予于净土,自此遂深信不疑矣!”

 

白日祈祷,是否莲邦有路(得生净土否);当夜梦中现净土之相——莲生水中,水中有路。莲本不生于路中,而此莲中有路,寓以念佛名号,莲邦有路,必生净土。弥陀以梦启信,岂可思议哉!

 

碧城信佛之后,食素念佛,并且力行种种佛事。

 

1929年5月,她接受邀请,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并登台作了精彩绝伦的演讲。她说:“要想避免人类流血,便须从餐桌上做起。”令与会代表感动、惊叹。

1932年,碧城将欧美各国佛教发展资料汇集成书出版,名为《欧美之光》。

    1933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在上海寓居,捐款十万元给红十字会,倡导动物保护。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再次出国,辗转于欧美国家,致力于倡导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慈悲理念呼吁护生戒杀,来阻止野蛮的战争。她叹神州陆沉,其诗词悲愤哀感,如:“孔雀徘徊,杜鹃归去,我已无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潜心学佛,并对净土三经多有深研。碧城曾对《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除五逆之句,与《观经》许五逆往生,提出疑问。

 

《印光大师文钞》中对此答复言:“《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已  

 

    见阿鼻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1940年,碧城最景仰的印光大师端坐往生。在《印光大师永思集》中,碧城缅怀大师:

猗欤大师!降祥震旦,广度群伦,期登彼岸。莲风独振,丽日中天,戒行精粹,道格高骞。针砭薄俗,曰诚与敬,万善同归,资粮相应。兹闻灭度,发予深慨,陈子邮函,殷重乞诔。一十七载,瀛海栖遑,平生问道,竟失羹墙。不慕其名,唯钦其德,久矣心仪,岂关耳食!当兹末法,奈耶废弛,我寄微词,谁谙密意?灵岩苍苍,石湖洋洋,必有健者,继踵香光。

 

之后,碧城定居香港东莲觉苑——第一个正式为比丘尼与优婆夷设立的佛教道场。在此期间,一心念佛,并著书译书。著有《观无量寿佛经释论》,收入《大正藏》中。以英文著译的书有:《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十善业道经》《净土纲要》《观音圣感录》《人死后如何》《因果纲要》《护生杂记》等。

 

1943年1月4日,碧城于夜梦中得到启示,作了最后一首诗寄给友人:“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遗言将全部财产捐献给寺院,并言“遗体火化,把骨灰和入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显然,此时她已预知时至。

 

20天后,即1943年1月24日,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东莲觉苑安详念佛,含笑往生。圆满地达成了人生最大的愿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吕碧城,这样一位才华盖世的奇女子,最终甘于老实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可谓极智慧却能还愚痴,还愚痴却契出世间大智慧也。

 

 

 

吕碧城是一个怎样的人?

欢迎各角度,最近对她有很强的好奇心?

 

她是一位将理想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结合得很好的人,她的才华,见识脱离不了她出生的阶级和大环境,但她的见识又远远超出那个年代,具有极强远见和魄力。她兴办女学中很多教育方法手段至今尚不过时,可见其眼光。光是这一件事就可以让她在民国红颜中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她反对旧制度但又不左,相比秋瑾是少一些革命的勇气,但在她的理想主义驱动下又已尽了她的勇气和全力【替秋瑾收棺】。

她又是个善待自身的人,我所说的善待不光是指鲜衣怒马取悦自身的那种,也包括她在爱情上的清醒理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把控自己在爱情上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不随波逐流,即使一生未嫁,可她人生的风云际会并没有因此受过一点点影响。

所以一般人给她下定义民国剩女我觉得很好笑:中国女权的先驱,才华横溢的词人,鉴湖女侠心甘情愿让出碧城这个雅号的挚友,大公报的主笔,袁世凯的秘书,严复的高徒,袁克文追了一辈子没追到的大美女,一辈子往来无白丁,周游列国的人生赢家,你剩一个给我看看?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46849/answer/1026687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物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46849/answer/3012091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剩女”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没人要、颜值低、学识浅薄都成了“剩女”的形容词。可是有这么一个被称为“民国第一剩女”的姑娘,她高颜值、高学历,才华横溢又精明强干。

她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是“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与古人李清照媲美,被称为“三百年来第一女词人”,还一人游学欧洲,被称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如此风华绝代,却独身终老。

 

 

最独立的成长:挣脱禁锢,自力更生

吕碧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山西学政,相当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谁知幸福在他十二岁那一年截然而止——父亲突然病逝。尸骨未寒之时,亲戚竟然趾高气扬地说:“吕家膝下无子,财产房子应该全都归我们!”甚至还把吕碧城的母亲和妹妹幽禁。

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吕碧城,在京城听到母亲有难的消息后,抹去眼泪,明白自己现在还不能哭哭啼啼。于是她立即四处告援,写信给父亲昔日的好友,情辞恳切,好友纷纷伸出援助,最终母亲和妹妹得以脱险。

 

 

谁料打击一重重,曾与吕碧城订婚的汪家,竟然提出退婚,只因为:“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魄力,还在京城呼风唤雨,日后恐难管教。”在那个年代,退婚是一件被人嘲讽的事情,吕碧城怎么都想不明白:救家人有错吗?!

吕碧城随着母亲投奔到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吕碧城听闻天津女学堂开办,特别想去学习。谁知舅舅劈头盖脸骂她:“你都被退婚了,还想抛头露面!简直不成体统!”

吕碧城渐渐意识到,这一年的苦与难,全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这一天夜里,吕碧城暗暗下了决心:“男人可以做的事情,我吕碧城也能做到!”

凌晨天未明,吕碧城就匆匆离家出走。

 

 

吕碧城在火车上结识了旅馆的老板娘,幸运被收留。吕碧城想起舅舅官府中秘书的夫人在《大公报》报馆里工作,就写信给她。

《大公馆》的总理英敛之无意中看到这封信,觉得写信人的字迹飘逸,才华非凡,于是英敛之亲自登门,一番交谈过后,十分欣赏她的才气和胆识,当即决定邀请吕碧城出任《大公报》的见习编辑。

 

 

 

 

▲ 英敛之

 

 

▲ 图为吕碧城和天津大公报总理英敛之的夫人。

家中一夜破败的经历,让吕碧城知道在这个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入社后发表了等一系列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诗词。文章一出便引起众人纷纷议论:“思想极新,志趣颇壮”、“裙钗伴中得未曾有。”

 

 

不多久,吕碧城名声鹊起,英敛之将她引荐给严复,并拜严复为师。严复对吕碧城赞赏有加:“年纪虽少,见解却高。”于是严复把吕碧城推荐给袁世凯,说她是兴办女学最好的人选。

1906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23岁的吕碧城从总教习升任监督(校长),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校长,一时轰动社会。

 

 

▲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傅增湘为监督。

 

 

▲ 北洋女师范学堂开学仪式时合影。

 

 

▲ 1911年,北京女学界为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吕清扬暨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吕碧城二女士开欢迎会。前排中立三人,中间者为吕碧城,右边者为吕清扬。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鲁迅曾地概括女性离家出走面临的两个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可吕碧城这一走,却走出了第三种结果——挣脱禁锢,自力更生。

随波逐流是最轻松的活法,但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活法。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忍耐力,但缺乏一点突破力。挣脱原有禁锢,去遇见一个新的自己。

 

 

最独立的作为:无需他人理解,确定自己航向

一天夜里,吕碧城正在报馆写文章,突然有一人来拜访,原来正是革命家秋瑾,她因吕碧城大力兴女权之事慕名而来。

两人聊了一整夜,秋瑾说:“你我虽都是女儿身,却比男儿刚烈。“她们被世人称为南北二女侠,以自己的方式唤醒女同胞。

 

 

▲ 秋瑾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竟无人敢收尸,只有吕碧城设法偷尸将秋瑾归于安寂。全国的报纸“皆失声”,无人敢刊登。吕碧城恼怒之中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纽约、芝加哥等外刊上,引起颇大反响,也让自己置身险境。

袁世凯知道吕碧城大兴女学和为秋瑾愤愤不平之事,叹其才德,不仅帮她脱罪,还聘请她为机要秘书。

吕碧城本想,如此高的女官之位,必能一展抱负。万万没想到,袁世凯竟想称帝。吕碧城愤然辞职,离开政界,带着母亲移居上海,转战商界。

 

 

▲ 吕碧城在上海自建的房子。

 

 

▲ 1929年维也纳大会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吕碧城。

凭借她过人的才干胆识,再加上远近闻名的义气,让她两三年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女商人。有一次,被尊称为纽约“第二个上帝”的女富豪席帕尔德夫人邀请吕碧城参加晚宴。出发前,朋友着急地提醒吕碧城要怎么做才能迎合对方。吕碧城一脸平静:“你知道么,我比席帕尔德夫人还要富呢。”

一介女流,为了义气去做一些胆大妄为的事,还时常出席一些只有男人的场合,即使做得再好,免不了被人暗地里被人指责不守妇道。但那时吕碧城已经明白:你永远不能期待任何人都理解你,你只需要决定着自己的航向。活得漂亮从来不是给别人看,而是骄傲地活给自己瞧。

 

 

▲ 吕碧城在巴黎。

最独立的爱情:不求门第,但求有着契合的灵魂

听到“民国第一剩女”这个头衔,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想:她一定很丑吧?可真实的她,瓜子脸,丹凤眼,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大家闺秀。

在那个清一色穿旗袍的年代,她却敢穿一袭孔雀纱裙,头插三根羽毛,舞会、马场的焦点永远在她身上。

 

 

追求者众多,有清华教授吴宓,还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面对袁克文的穷追不舍,吕碧城只是笑笑,委婉说道: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 袁克文

在上海滩,住洋房别墅,出入有豪车接送,尽享繁华。财富充裕和精神的独立给了她极大的婚恋选择自由:“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于文学自娱了。”

不因为年龄,不因为门第,而只是想要寻找一位纯粹的精神伴侣。太多人在她耳边叨叨:找个差不多的得了。

每次吕碧城都摆摆手:我始终不理解人穷尽前半生去寻找另一个人,只为了在对方身上得到后半生的安全感,可能是我给自己的安全感也一样多。

 

 

 

 

▲ 吕碧城扇面日内即绘成奉寄手札。

凭借她的财富与胆识,后来又去了哥伦比亚进修,用文学和艺术充沛自己的心。过了几年,她直接放话:“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面对爱情最好的模样:不依赖、不依靠、不世故,面包我有,爱不将就。

1943年1月,时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去世前将全部财产捐赠于佛寺,只留下一个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鱼吞食。

 

 

▲ 1929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中国女权的先驱,才华横溢的词人,《大公报》的主笔,袁世凯的秘书,严复的高徒,所有的标签都在吕碧城身上张贴着,反倒让“民国第一剩女”这个称号显得微乎其微。她用传奇般的一生告诉世人:

拥有强大的内心

你才能不那么惧怕流言蜚语

不那么惧怕离散与抛弃

无论命运如何对待自己

仍旧能对生活保持着最丰盈的希望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又叫吕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吕碧城是秋瑾的好闺蜜好姐妹,两人合称“女子双侠”。秋瑾晚年也用号“碧城”,可是她自以为本人不如吕碧城,因而才未再用此号。

吕碧城头上有许多光环,中国女子教诲前驱,女权活动首倡者之一,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名女编辑,第一名女性撰稿人,中国第一名植物保护主义者,“近三百年来最初一名女词人”。她还已经到处游走,创立女子高等学校,并在其中任监察,相当于校长的高职。

从文学到官场,再到商界,吕碧城在各方面都获得很高的成绩,人生阅历传奇,让人称叹。

吕碧城诞生书香天下,父亲是光绪年间进士吕凤岐。父亲在的时分,吕碧城的生存大约像大部分大家闺秀一样,淡泊恬静。可是大约在她十二岁的时分,父亲逝世,吕碧城就迎来了人生极端困难的阶段。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吕家一门四女,吕凤岐逝世以后,族人就盯上了吕凤岐产业的主见。母女五人回到故乡,预备拾掇祖产,族人却以家中无后为由,敲诈勒索,强霸她们的财产。

为了可以失掉这份数额不少的财产,族人们丧尽天良的勾搭匪贼,让匪贼将吕母挟制。事先吕碧城年岁悄悄,却临危稳定,到处写信奔走,向父亲的密友、芊芊学子求援,终极救出了母亲。

 

除此之外,另有一次痛苦的人生阅历。在吕碧城和大姐二姐等前后出门以后,严家就只剩吕母和小妹。外家有亲戚看不惯吕母和小妹住在外家,就设想让匪贼将母女二人掳劫。吕母惧怕受辱,因而就与小妹仰药。幸而此事被吕碧城姐妹得知,拯救实时,才保住了命。

小小年岁气度不凡,本该当遭到众人称誉,可是率吕碧城失掉的倒是一纸退婚书。吕家在吕碧城九岁的时分,就给她和汪家的少爷订婚。汪家瞥见吕碧城在绑架事情中的表示,十分顾忌,再加上吕家产业被夺,因而就与吕碧城退婚。

在封建社会,女子被北方退婚,会给她的声誉形成极大的损伤。此次事情,给吕碧城留下了深入的印象,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吕碧城的人生。

在吕家过不下去,吕母就带着姐妹四个回了外家,投奔母舅严凤笙。仰人鼻息的日子并欠好过,吕碧城思惟前卫,其实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她曾看望天津女校,因而被母舅叱骂。年老气盛的吕碧城受不住气,跳上火车单身奔赴天津。

吕碧城分开严家的时分,钱也没有,施礼也没打包,真正的身无一物。好在在火车上失掉佛照楼老板娘的收容。厥后得知母舅署内吕大人在天津,原本想写信给吕夫人乞助。却不想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瞥见,英敛之被其文彩服气,亲身上门访问。

了解到状况以后,英敛之延聘吕碧城为《大公报》第一名女编辑。尔后吕碧城开端立名文学界和上流社会。吕碧城借助《大公报》这个平台,屡次宣布女性束缚之行动,影响深入。而她文彩出众,也得多方赞誉,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清廷一阵动乱。慈禧的突然离世,让清政府莫衷一是,竟不知该如之奈何。而吕碧城听闻这一音讯以后,却写词登报,鼎力大举批判慈禧。

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眉。

屏障内地,京垓金弊,纤手重输去,游魂公开,羞逢汉雉唐鹅。

吕碧城在上流社会十分著名,她游走在各大酒会和集会中,谈笑自若,终极压服各方捐钱,树立北洋女子公学。

辛亥革命以后,吕碧城成为大总统袁世凯的秘密秘书,在官场位置极高。厥后袁世凯想要复辟称帝,吕碧城由于看不惯,因而决然告退而去。

分开官场以后,吕碧城涉足商界,与外商合办商业,两三年间,就储蓄积累起可观财产,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其室第之奢华,生存之朴素,为沪上人士所羡慕生妒。

少年阅历崎岖,青年之时开端兴起。从文学界到官场再到商界,吕碧城几乎无所事事,阅历传奇。不外惋惜的是她终身未嫁,一是由于年幼阅历欠好,二是以为没有男儿能配的上本人。有人曾问及她的亲事,她说:“平生可赞许之女子未几。”的确她自身就活成了一段传奇,自身太优良,请求也就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所有跟帖: 

神奇的经卷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1757 bytes) () 07/09/2019 postreply 21:00: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