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文章:
17岁男孩跳桥身亡炸出全中国的戏精
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起跳桥事故。
据调查,跳桥者为一名17岁在校高二男生,经120确认当场死亡。
据男孩的母亲反映,儿子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评。
当她开车行驶至卢浦大桥时,儿子突然跑出车门纵身跳桥。
这是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视频里他从下车到跳桥,如此决绝。
但这一悲剧背后的原因至今都没有任何有效的信息,仅有一句新闻里的母亲的话,
儿子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评。
是什么程度的批评?过去17年这位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是什么?
孩子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分别都经历过什么极其痛苦的时刻?等等等等,没有人知道。
但很奇怪,全中国的网友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教育专家、育儿达人、伤痛文学家、回忆散文家。
多数人连孩子都没有,就很着急地抒情,表达了自己的育儿观,言之凿凿,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我知道,这些人可以说,虽然自己未曾养育过一个17岁大的孩子,但是自己17岁过,此时必然还得奉上“原生家庭”四个字,这是标配了。能一样吗?任何的经历是否能套到这位少年的身上?或者这么说吧,有多少人从小到大没有挨过父母的批评?别说批评了,多数人都挨揍过吧,程度和频率的差异。随意批评孩子,家庭环境压抑都不好,但这个少年跳桥就是一个极端事件,非常令人遗憾,只是没有答案。
批评孩子是不是重点?一个全程都充满爱和信任的家庭,孩子犯错了批评一两句甚至动手揍一顿就出事了?一个冷漠无爱的家庭,批评都懒得批评的家庭,孩子的心灵就健康了?
还可以有数不清的疑问,我想说的是,正确的答案是不知道。而且这个事件完全无法得出“不应该批评孩子,只能做一些“正面”的教育引导”诸如此类的。完全得不出来这样的结论。
这下倒是好了,还有人依然在念念叨叨豆瓣曾经红极一时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这么说吧,在这个事件上任何引用“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之类的陈词滥调来为自己煽情服务的人不是智力不够就是别有用心。
表演的方式多种多样,我看到的最邪恶的表演是某领域大v,名字我就不说了,她自己跟女儿美美的对话,截图分享给你们看看:
啧啧啧,不知道你们从这病态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我读到的是一个变态的母亲正在竭尽全力地表演她那正确的育儿方式,完美的母亲形象初见雏形,恐怕也是日常形象塑造工程。她女儿也就几岁的小朋友。多么令人作呕的演技。
说句公道话,这位作者要庆幸女儿还太小完全听不懂这个新闻是什么意思,正常的家长就不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新闻,也不应该让孩子看这个视频,因为孩子未来是有可能以此来要挟。或者这么想吧,你能想象任何一个正常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孩子啊,以后我们要是有矛盾了你可千万别想不开跳楼自杀什么的哦,千万不要哦。见过这么神经病的父母吗?今天见识了。互联网让人大开眼界。
很多人都有不幸的童年,当然准确地说还得取决于我们对“不幸”的定义,留守儿童和遭遇家暴的孩子必然是不幸行列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人也都挺过来了,开始了自己的新人生,一点一滴地进步成长。
我们当然都希望人人都有个幸福的童年,但请不要因为一个极端事件开始各种解读和抒情。孩子能不能批评?不仅能,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应该批评教育。考虑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因为懵懂无知小错不断,不批评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不负责任。
“17岁男孩事件”请理性思考,不要误读管教孩子和语言暴力
最近几天总是收到留言,问我怎么不写关于“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
我一直给大家回复说:我不写。
但今天还是出了一篇相关的,只是因为这两天看了太多耍流氓的文章,实在气得难受。
写公众号三年,我从来不吃人血馒头,凡是跟人命沾边的热点新闻,我从来不碰。虽然这样能带来很大的流量,但作为一个妈妈,我不稀罕蹭这种拿孩子生命说事儿来显摆自己“有观点”的热度。
而大多数蹭热度显摆观点的文章,都是毫无观点,跟着瞎蹭而已。
我看过了无数篇相关的文章不断转发那段跳桥视频。我想问各位,如果你们的孩子在一知半解的年龄,看到了这段并不算血腥,甚至万一错觉有着“如蝙蝠侠一般洒脱”的举动,下面紧跟的文字是“妈妈懊悔不已坐地痛哭”,他们下次会不会为了“惩罚一下妈妈”而去模仿?
小孩子不是真的很懂生命的可贵,他们大多数是想好好活着的,不排除对生命的猎奇。
在平淡无奇的日常中,如果有一天他们对父母有了意见和不满,想要父母对自己抱有愧歉,让他们让步和示弱,体验一回“赢了”的感觉,他们本来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他们也许会想:“上次那个跳桥的好像很酷”……
《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模仿网上行为的现象。
转发这种视频无论对谁都没有好处,甚至也许会害了更多人。
那些言之凿凿的评论文章,一部分声音是在谴责“现在的小孩太脆弱了,不对父母负责”,另一部分声音是在谴责“妈妈用语言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我只想说:你们知道个什么啊。
你们知道当时妈妈和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吗?你们在现场听到对话了吗?你们了解过背景吗?你们有问过当事人事情的经过吗?官方有详细调查报道说出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吗?
那你们是如何凭一个镜头和简短的报道,从而好像有理有据地指责死者和死者的母亲?
死者已矣,即使这个孩子真的太不懂事,不珍惜家人,也不该在死后被消费。
我想重点说的是对于这个妈妈的评论。
太多人把这位妈妈直接定义为“凶手”,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当妈的无不感到后怕。
我们谁都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爱自己的孩子,语言上也努力去爱,不想伤害,但人都不是圣人,总有情绪失控和伤害别人的时刻。
大多数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吼叫,进行不够科学的教训,甚至体罚,而发生自杀这样极端事件的概率是极小的,这是一个偶发事件。
甚至很难说这位妈妈平时是不是一向习惯于摆事实讲道理,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已经压抑了太久,爆发也是偶尔为之,却不料事件走向了极端。
谁也不知道这背后的真相。即使真如那些文章所说,是妈妈的情绪不能自控害死了孩子,你们有资格来指责吗?一个孩子已经不在了,难道要妈妈陪葬?
有人说,公众号文章不是新闻报道,允许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没错,完全正确,可你看看大部分文章的所谓观点和见解是什么啊?
他们发完了跳桥视频,博了眼球、把读者情绪拉到高涨之后,顶多拼凑几个过往同类型的自杀事件,拼凑几个煽情的亲子关系失败案例,再拼凑几段国外的国内的什么专家阐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解读,最后来一句“愿天下父母都不再用语言杀人”。
到底写了些什么鬼啊。
下面我给各位为人父母的读者说一下对于这个事件我的想法,我希望至少是能有一点点干货,是对大家有用的,虽然我并不是专家。
1. 不要给孩子看这个新闻,尤其是视频。
因为视频只到“纵身一跃”就截止了,而孩子们理解不了那纵身一跃之后意味着什么。如果孩子产生模仿心理,将是传播越多越可怕的。
2. 不要误读了“管教孩子”和“语言暴力”。
我已经听到朋友说,他的孩子看了相关报道之后,拿着网友评论区的一些留言来对妈妈说:“你看你看,这里说了,请妈妈管住自己的情绪,停止对孩子语言暴力,不要逼死孩子!”我的朋友非常震惊,也害怕。
如果说,一次偶然事件将给所有妈妈带来这样的不良影响,使得正常的管教变为“逼死孩子的武器”,那太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万一孩子把正常的管教当作“妈妈要逼死他”,他一旦产生了“那我就死给你看”的心态怎么办?
不要以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不关我们的事,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关乎到我们自己!
3. 和孩子之间不光是要建立友好坦诚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学会示弱。
这种孩子以极端方式对抗生命的事,虽然是偶然,但却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教训。尽管我们不知道他的自断生命主要取决于什么事件,也许妈妈的情绪爆发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果做父母的学会经常对孩子示弱,尤其是对大龄孩子示弱,一定会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不至于使平时的关系紧张积压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在关键时刻,也许会松垮许多,而不是逼上绝路。
从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得学会认错,认输,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也有脆弱和挫败的时候,让他们对父母产生那种“亲人之间的怜惜”。
不仅会让他们认为我们并没有无比强大,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爱和关心,同时还对挫折教育有帮助,他们在受挫的时候,就能想到父母在受挫时是如何挺过去的。
4. 做好自己就行了。
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格局都不一样,有的家庭本身所有成员的性格相对刚烈,交流方式自然免不了咋咋唬唬,外人看起来以为不够柔情似水就是暴力,就喜欢指指点点。
谁又能真的了解别人家庭呢?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父母是不想逼死孩子的,可能只是有时方法欠妥,万一酿成惨剧,就成了众矢之的。谁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给别人一些空间,也等于解救自己吧。
如果有个妈妈从来不对孩子发火,从来都是温柔以待,不打不骂,少有管教,那他的孩子如果出了事,是不是要被世人指责“平时不严加管教,一味纵容,害了孩子”?
我们没有权利,没有资格,也没有立场去评判任何一对亲子关系的对错。我们只能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去判断“适合我的”和“不适合我的”,却永远不可能真的判断别人的家庭是“对的”还是“错的”。
你认为那是错的,就避免;你认为那是对的,就借鉴。因为我们得先确立一个前提:抛开所有的方法论,每个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爱之名。
爱纵然是会起到反作用,也会伤害到对方,但在这种以爱之名的大前提下,我们就让已经发生的安静下来,让它能对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多一些正面的影响,而不是往悲剧上引导。
看到这样的事我们第一是悲痛,第二是反思,第三是学习有效的避免,而不是看满天飞的形形色色的评论和留言,把一个偶发事件上升到道德高度,再来几碗鸡汤,就当没事发生过。
此刻没有谁比那位妈妈更悲痛。目前,让各方停止胡说八道,对谁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