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信仰

从经济角度分析,无信仰的社会为何会比较苦逼?

 

文:凭栏欲言

无信仰的社会为何会比较苦逼?

 

01

物质上,人是逐利的,这是本能。

所有物种进化的动力源于生存和繁衍。

人之逐利源于,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选择权,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攀比之风。

 

 

物质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组成;

但人毕竟不同于其他动物,人具有精神追求,精神享受也人之幸福感的重要组成(精神享受可以由物质享受带来,这些可以被归类到物质享受);

 

在人类对世界运行了解匮乏的年代,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导致了精神抚慰的需求。

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在不同地区应运而生,皆会给人以精神抚慰(有信仰)。

当然,精神享受不止包括精神抚慰,还包括个人兴趣发挥、闲暇等其他非物质享受等。

 

在满足程度一致的精神物质无差距曲线上;

无信仰会驱动人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有人称之为物质信仰),需为此付出更为辛苦的劳作。

换言之,比较苦逼。

 

02

逐利,又可以分为创造财富与抢掠财富(此处泛指一切非通过创造方式参与财富分配的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也是善恶的分界线。

 

人性善恶并存;

人性之恶,多体现在损害他人满足自我,是一种更低层级的“利己性“。

人性之善,则体现在通过“利他性“润滑群体人际关系,提高群体协作性,使财富创造高效化,最终反馈为“利己性”,利他终利己,是一种更高层级的”利己性“。

 

人人创造财富自然会放大财富总量,利于社会步入物质文明;

人人抢掠则并没有增加财富总量,仅仅是存量转移,是不利于财富积累的。

 

03

文明,表现为一种社会秩序,激励个人道德完善,减少损害他人行为,维护公共利益。

 

文明将个人逐利行为约束在创造财富上(而非抢掠),促进群体财富增长。

野蛮,则是文明的对立面,指向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惯于抢掠。

 

文明必将征服野蛮?

历史来看,这个结论在历史长河中的多数时间是错的。

 

自西方历史看,最为文明的希腊率被野蛮的罗马征服,罗马被更为野蛮的日耳曼蛮族征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的哲学、艺术、文学、数学、医学等思想的源头,都源自古希腊。

日耳曼蛮族呢?一句话能够描述,他们认为“能流血绝不留汗,流汗是下等人干的事”,财富就应该是抢来的。

切换到中国视角,中国历史来看,整个中国史也是北方野蛮少数民族轮番入侵中原文明地区的历史。

这对文明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原因呢?

文明促进了社会富裕。

文明创建了有序社会,使个人利益符合公共利益,从而维护了社会财富的良性增长。律法、道德、个人素质的提升驱使个人习惯于以创造获取财富,进而改进工作效率,激发社会财富总量增长。

而野蛮则惯于抢掠,熟于战争,忽视创造财富,社会发展停滞。

 

文明一方越富有,野蛮一方越贫穷。

野蛮一方获胜能获取的利益越大,文明一方获胜能获取的利益越小。

越会加大激发野蛮一方的获胜欲望,却压制文明一方的获胜欲望。

历史多数时间,文明一方即算获胜也不会对野蛮一方赶尽杀绝,因为这是一项投入大于产出的投资。

 

在历史上的面对面战争年代,野蛮一方熟于战争,更高的获胜欲望激发的战斗欲常常是战役胜负的关键。

从而表现为文明不断被野蛮入侵,且屡屡入侵成功。

但入侵成功后,野蛮再无抢掠对象,财富只能自身创造。

于是,野蛮的入侵方只能接受文明,步入文明。

 

中国,入侵中原成功的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明;

西方,希腊文明被罗马接受,罗马被灭后,文明又被日耳曼蛮族接受,逐步演化为欧美文明。

 

至近代,战争已经彻底立体化,面对面战争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战争变成了技术与资本投入之战,战斗欲与技巧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投入资本量才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需要文明来激发财富积累。

 

野蛮再难战胜文明,文明开始频频入侵抢掠殖民地。

 

04

经济学,是在文明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促进财富创造。

经济就是一个分工和交换的过程。

经济增长依赖于分工效率提升大于交换效率的降低,否则,就会一直自产自销,不进行交换。

 

城市化将人聚集在一起,可提升分工效率,却也提升了交换成本。

交换成本上升过快就会发生逆城市化。

即算现代社会,极端情况下,交换效率的阻滞严重超过了分工效率的提升,仍会发生逆城市化。

1930年,美国大萧条期间,美国就发生了逆城市化。

现代社会多为货币工资,货币价值不稳定(高通胀)成为交换效率最严重的阻滞,其次则为房价。

 

很容易理解,分工需要租借工作场地,交换需要租借存储仓库,房价会从分工和交换两方面摧毁效率,是摧毁经济效率的杀器,是逆城市化的根源。

 

05

为了让交换尽可能长时间的健康运行,尽可能将财富平均分配在所有人手里是一种发展趋势。

上世纪初左右,大致产生了三种思想模式;

1)      计划经济,生产与分配按计划进行,马祖师为代表。

2)      自由市场主义,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认为政府应尽可能的少干预,以哈耶克为代表。

3)      还有一种折衷的,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但也不主张政府包揽和决定一切,并且反对压制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没有那个政府会喜欢自身没有存在感,彻底的自由市场主义在最初注定不会被重视。

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是两种主要模式;

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实践中已经证明,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存在缺陷,计划经济体制都已经做出调整,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也已经臭名昭著。

 

70年代末以来,哈耶克的理论逐渐受到重视,逐渐在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小政府化趋势有助于经济发展被重新认识。

减税并不总能刺激经济发展,以增加负债来减税仅仅是一种腾挪,对经济并没有刺激效果,而增加政府投资则还会额外造成低效投资对高效投资的挤压。

 

对经济具有刺激作用的仅仅是政府减少收入同时减少支出,即政府规模趋小。

 

06

计划经济最大力度上保证了公平,却无法激励效率,最终结果就是全民皆穷,不会产生经济危机,却仍会有社会危机。

市场经济激发了效率,却会导致贫富分化,最终交换还是会进行不下去,被迫以经济危机(或社会危机)进行修正,并由此产生经济周期。

 

贫富差距为什么是经济发展的障碍?

经济,去除货币润滑来看,只是个物物互换的过程。

财富集中度高代表着交换进行不下去了。

怎么办呢?

多数时候是,推倒重来。

 

所以,欧美富裕阶层已习惯于从事慈善,这有助于减少推倒重来的几率,有利于富人财富保护。

历史来看,分配逐渐趋向于——让公平分配的维持时长尽量久一点,让健康交换时间段能进行的更久,走的更远,这不唯独是保护穷人,也是保护富人。

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进化的驱动力。

 

正如人总是会死的,但都在努力的尽可能的活的时间长一点、舒服一点、安全一点。

经济也一样,目前还没有那种模式可以让经济长生不死,但一直在努力让经济的健康交换时间段维持的更久一点。

 

很显然,尽可能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将尽量多的劳动成果分配给劳动者,交换就可以更长久的维持下去,经济周期时间段就会拉的极长(虽然还是会存在),而不会是短短十年就会发生一轮经济周期。

这需要政策抑制非劳动得利,鼓励劳动得利。

 

然而事实恰恰想反,目前,各国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大行其道。

金融本就是一个预期游戏,具有明朗预期的货币政策大大激励了金融通过非劳动得利,加速贫富分化。

 

哈耶克认为,经济周期主要由政府干预导致的通胀引发,并在其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认为,应废除各国政府对货币创造的垄断,鼓励私人参与发行货币,以竞争维持币值的稳定。

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货币发行的权力。

 

但是,在哈耶克的观点提出后,劳伦斯怀特研究了苏格兰的货币发行竞争体系,尤金怀特研究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货币发行竞争,休罗考夫考察了美国历史上的竞争性货币发行,所有例证都证明货币竞争确比政府垄断发行要更稳定。

 

币值稳定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润滑剂,货币竞争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个人财富。

 

07

货币,词语中包含了“货”字,“货“的含义即为它是一种商品,币则是它又是交换媒介。

货币是一种被政府垄断的商品,当然,这种商品的成本近似于零。

 

既然是一种商品,也会受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制约。

货币的供给方为各国政府,供给方有限,是一种寡头市场,寡头市场会谋取联合行动,例如石油供给中的欧佩克。

货币市场同样有联合,多数国家货币政策会选择同步行动。

 

但却也有竞争。

现代社会中,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行,货币国际化也在进行。

不同国家之间货币存在着竞争。

稳定的货币声誉会赢得利润——收取本国之外的铸币税。

不稳定的货币声誉则会连本国市场都保不住,例如,委内瑞拉和土耳其民众皆有抛弃本币持有美元、欧元及黄金的行为。

 

可以说,居民财富之所以没有缩水的那么快,来源于国际化已经推动了不同货币之间的市场化竞争。

 

08

金融,文明时代的野蛮元素。

在各国货币政策惯于干预之下,货币政策近乎确定的预期为金融野蛮人装配了死神镰刀,成为收割存量财富的利器,而再非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

 

金融界向来以高薪著称,但其本身却不创造财富,那财富从何而来?

 

金融行业在货币宽松期大肆扩张赚取利润,并将利润分配给个人,却将风险留给公司。

当最终发生风险时,公司却大而不能倒(系统性危机),迫使政府救市,设法将风险转嫁于全民承担。

 

2019年一月开始,中国股市大幅上涨,根据媒体统计,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合计有852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累计实施减持达到4542次,同比出现大幅增长的迹象。至于重要股东的减持金额,同样创出了2015年以来的新高水准,资本套现需求明显升温。

 

金融业收益归于个人,风险全民承担,加剧贫富分化,加速经济周期的到来。

 

在多轮的股灾中,多年积蓄的存量财富化为乌有的大有人在。

但存量财富并没有失踪,而是转移为别人手里的财富。

除了暴力因素之外,金融抢掠行为与野蛮社会抢掠行径并无二致,金融已成为文明伪装下的野蛮因素。

 

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转载!

请注明原文地址:威鹰(原鹰盲????) » 从经济角度分析,无信仰的社会为何会比较苦逼?

所有跟帖: 

@_@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70 bytes) () 04/10/2019 postreply 20:39: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