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制汉语

日制汉语:

也叫“和制汉语”。指日本人借用汉字,创造或译像的汉语新词汇。
 
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人借用汉字意译西方概念,很多词汇传入中国。数量难以推估。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从日本输入,并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雷颐: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自日本舶来。可以说,日语“外来语”的大量涌入,
对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对100年来的中国文化,对10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产生了影响。
但用现代汉语思考这种影响,又很困难。像是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和制汉语多使用“意译”(使用音译的和制汉语,汉语使用者无法理解,因此难以在汉语定著)。
 
 
 
 
其造词特征:
 
 
1.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
 
(一)广化。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古文原指“春秋两季,
                             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   地神的集会”。
 
(二)窄化。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原指“经世济民”,
                              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
 
 
2.使用汉语的造词力直接新创
 
例如:“制纸”、“制糖”、“民族”……“电话”、“制纸”、
“制糖”、“名词”、“细胞”、“元素”等等……
 
 
 
3.少数形音兼具的音译
“俱乐部(club)”、“目录(catalogue)”、“组织(sosiki)”等等。
 
 
4.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
   如“~化”、“~的”、“~性”
 
 
 
[一]修饰词 被修饰词
 
(1) 形容词 名词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
      环境、艺术、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 副词 动词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
     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例:解放、供给、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活动、
      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 宾语例: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
             攻守同盟、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
              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
 
[动词]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
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
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
 
 
(1) 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 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 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
 
(4) 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
(5) 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
 
(6) 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等
(7) 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等
(8) 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
 
(9) 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
(10) 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
(11) 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
 
(12) 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等
(13) 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
(14) 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等
 
(15) 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
(16) 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
(17) 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
 
(18) 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19) 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
(20) 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
 
(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等
(22) 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等
(23) 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组织集贤殿的大臣创造出了韩国语,颁布《训民正音》。
因为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的,所以在韩国语的词汇中,70%是汉字词。
但这些汉字在中国却很少使用且意义也有所不同)
 
 
 
 
历史
 
1.张之洞对新翻译名词的憎厌:张之洞请路孝植拟办学大纲,见拟就之文中有“健康”一词,
   大怒:“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路孝植回曰:“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
 
 
2.彭文祖认为和制汉语滔滔入华为灭国灭族之事,攻击那些套用日本名词的人恬不知耻,
“不伦不类”,力主改新还旧。如“取缔”,代之以禁止、管束;“场合”改为时、事、处;
“第三者”改为他人;“动员令”改为动兵令;“打消”改为废止;“目的”改为主眼;
“取消”改为去销;“手续”改为次序、程序;“引渡”改为交付、交出……
 
3.严复努力地铸造新词或修改和制汉语。此竞争至1920年代胜负已判,和制汉语得胜,
   严译词汇如“拓都”(total)与“么匿”(unit)、“涅伏”(nerve)、“官品”(生物)、
“部勒”(部署)、“群学”(社会学)、“名学”(逻辑)、“天直”(权利)、
“民直”(权利)等,都不敌和制汉语。
 
 
 
 
对中国影响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
 
相对于和制汉语,由中国人翻译的新名词,被日本称作“华制新汉语”。
 
接受“和制汉语”的矛盾
 
汉语对和制汉语开始并非全盘接纳,有过排斥、抵抗,但最后“和制汉语”仍大量涌入。
 
也有少数新制汉语取代日制汉语的例子,如“逻辑(logic的音译)”取代和制汉语的“论理”。
 
日本人创造和制汉语,爱用“两字词”。而中国学者翻译时,爱用“单字”。
 
汉语词汇众多,要判断某个词是否为“和制汉语”并不容易,包括日本自身也时有争论。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