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公司发布由著名导演贾樟柯用iPhone手机拍摄的短片《一个桶》,讲述一名游子带着母亲准备的涂料桶返城的故事。这款不起眼的涂料桶,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春运神器”,如今走红网络实属“大器晚成”。图为2011年1月21日,春运第三天,浙江嘉兴火车站,一队衣着鲜亮的安徽籍务工人员,分别拎着油漆桶或涂料桶排队上车。嘉兴日报 储永志/视觉中国
【这桶能装东西、能当桌椅】2019年1月21日,江苏无锡,旅客坐在油漆桶上休息等车。朱吉鹏/视觉中国
【在大部分老年人眼中,涂料桶=水桶】2017年5月26日,山东莒县峤山镇狼窝村,这个三面环山的自然村,因为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村里人大都搬到山下的小穆家村去住了。刘明照/视觉中国
【也许你在奶奶家厨房见过它】2017年4月,北京,来自河南信阳的魏成英午饭就吃一个西红柿。她今年64岁了,在北京南五环某拆迁工地砍砖做零工,“砍砖族”们将藏在废墟里的黏土砖挖出来,通过清理房子推倒后的旧砖等旧建材为生。大燕网 杨浩东/视觉中国
【在姐姐家门口见过它】2009年7月1日,北京东小口村,一名女子正在洗头。东小口村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曾是北京有名的“垃圾村”,如今已搬迁。 Ryan Pyle/视觉中国
【结实耐用,乡下人城里人都喜欢】2019年1月7日上午,陕西汉中新桥台联小区,小区的住户们或提着水桶水壶或端着菜盆脸盆,在小区附近一加油站的公厕内排队接水。张映伟/华商报/视觉中国
【稍加改造,是爷爷的热水器】2017年11月24日,重庆巴南区一品镇,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坚守着自己的理发店,理发刮脸只收五元。这个理发店没有热水器,只能先将热水壶中的水倒入洗脸池旁一个涂料桶中,然后再打开桶上的水龙头放水洗头。腾讯大渝网 城视 耿骏宇/视觉中国
【是香喷喷的红薯】2008年12月14日,北京城管将收缴来的烤红薯的油漆桶集中销毁。进入冬季后,游商小贩卖红薯的逐渐增多,大部分烤红薯的桶是油漆桶改装。京华时报 王俭/视觉中国
【是爸爸的花盆、小区里的“移动菜园子”】2017年1月9日,山东济南西苑小区三区的一块空地上,居民将原有的公共绿地进行开垦成菜园,并将上百个各种大小的桶、箱子摆在菜园周边增大面积。御宁/视觉中国
【乡下人拿它占道】2016年9月20日,安徽淮北段园镇牛眠村,为防机动车碾压路上晾晒的农作物,村民们拿涂料桶做遮挡。吴克涛/视觉中国
【你以为城里人就不会吗?】2015年4月1日,山东济南联四路臧家屯小区现各式占车位“神器”,涂料桶赫然在列。依旧/视觉中国
【城里人野起来,悍马都怕】2016年4月13日,河南郑州,一排30多个由废弃油漆桶改造的道路“隔离墩”出现在一小区门前的马路当中。视觉中国
【有了涂料桶傍身,隔离桩也有了底气】2017年12月16日,济南明湖西路,一小区门头房前水桶加强版“隔离桩”。郑涛/视觉中国
【低成本高品位,艺术起来不像话……】2017年1月20日,河南郑州高新区一小区内竖起了“2017”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几个字红红火火,并无特别处。走近看,这些造型字是用几十个废弃油漆桶手工拼凑而成。崔光华/视觉中国
【朋克青年问:在说我吗?】2010年5月22日,上海世博会,乐队以废旧的材料为乐器演奏音乐。王文/视觉中国
【65岁的音乐狂人说:你的“破烂”我的宝贝】2016年6月15日,广西桂林,65岁的“音乐狂人”李主权用塑料桶制作的乐器拉曲子。刘教清/视觉中国
【顶级浪漫的歪果仁也爱油漆桶】2007年9月6日,2007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现场一件装置作品:来自法国的一位艺术家用排列的油漆桶表达奥林匹克“五环”精神。金蓉/视觉中国

【医院拿扒皮人体当路牌 医生:问路的人减少九成】近日,四川成都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假肢中心的“硬核指路牌”走红网络,北青报记者在现场视频中看到,假肢中心的门口处摆着一个真人大小的人体肌肉标本,标本左手伸出,手上挂着一个牌子“此路不通往其他科室”。
1月30日上午,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硬核指路牌”的设置者假肢中心的周勇医生。据周勇介绍,这个人体模型指路牌已经使用了半年左右,由于该假肢中心位于医院的一层,挨着停车场和电梯,楼上又是骨科、肾病科等较为繁忙的科室,所以每天来问路的患者特别多。“再没有设置这个人体模型指路牌的时候,一天得有几十个人来问,厕所在哪,门诊在哪,哪能复印,换上了这个指路牌以后,问路的明显少了,一天也就两三个。”
周勇告诉北青报记者,假肢中心位于医院大楼的一个角落,进入之后除了实验室、康复室等,就是一个50米左右的通道,通道是个死胡同,络绎不绝的问路者严重影响了科室的正常工作。“有时候我们正在给患者治疗,问路的来了,就会打断我们的治疗。”周勇表示,之前医院也用过标准的指示牌进行提示,但是由于不够醒目收效甚微。“出于好意我们做了这个人体模型的指示牌,效果真的很不错。”
据周勇介绍,这个人体模型主要是用来给实习的医生们进行肌肉结构的讲解,日常不用的时候放在门口当指路牌,需要用的时候拉回去讲解。“模型下面有轮子,我们讲解的科室离门口也就5米远,要用的时候拖进来,不用了再放回去指路。”
此次“硬核指路牌”的走红出乎了周勇的意料,他表示这个路牌已经用了半年左右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就成了网红。“今天有好几个人来拍照打卡,我们呼吁大家不要来打卡了,以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和病人们的治疗休息。”

1月30日报道,1月29日,河北沙河市。28岁的刘波涛与乌兹别克斯坦的22岁美女Farangis(法兰吉斯)喜结良缘。

刘波涛说,他在国外打工时,认识了同在一个工厂打工的Farangis,2人一见钟情,恋爱半年后结婚。

Farangis表示嫁到中国来非常高兴,之后不会回乌兹别克斯坦生活。

当拍者问新郎是否有要彩礼,刘波涛说没有要彩礼。

拍者问语言沟通是否有障碍,刘波涛说用手机翻译器。

刘波涛母亲表示要像对待闺女一样对待她。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现场画面。
据现场的一名女士介绍,事发时间在13时10分许,在学府凯德广场商场区域,一扇位于室内一侧的大玻璃门突然发生倒塌,门旁一名女子猝不及防,被倒下的大门砸在了下面。

被砸中的女子,倒在一片碎玻璃中,她开始还要挣扎着爬起来,她用手捂着的头部不停的流血,没能成功站起来,又一次倒在了血泊中。
事发现场,有好心人帮忙拨打了报警和急救电话,商场的工作人员闻讯也赶到了现场,随后,这名女子被紧急送往医院。
记者从哈医大二院了解到,受伤女子经过急救人员紧急包扎后,送往急诊处置,经过检查发现这名女子受了严重的脑外伤,目前已经在脑外科住院。
截至30日傍晚,记者反复与事发商场联系,但商场还没有就大门倒塌原因作出回复。记者从辖区警方获悉,受伤的女子今年只有30岁。
目前,事发原因有关部门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据报道,该公告张贴在新界区公立医院内,公告指“殓房(太平间)使用率持续高企(高居不下)。请注意,如殓房存放的遗体超出可处理数量,院方会将死者遗体与另一同性别死者遗体,暂放同一存放格内,或转送到其他公立医院殓房存放,作为临时纾缓措施”。通告还呼吁死者家属出一份力:“为避免殓房出现挤迫情况,请尽早领取死者遗体。不便之处,敬请体谅。”
在殓房任职的人士向港媒表示,每逢冬季及新年前,都是香港殓房的“旺季”,殓房的使用率较高,致医院存放尸体的冷藏“存放格”常常爆满,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人迟迟未领走家属遗体,致遗体可能“滞留”殓房数个月甚至半年,加剧了殓房存放格不足的问题。
许多在外打拼了一年的人们,
都开始陆续踏上回家的路……
他,是东莞一名摩的司机,
攒下多年积蓄买了辆新车,
想赶在春节前
回到广水老家给堂弟接亲。
他,是深圳一工厂的技术骨干,
时隔两年,
带着妻子和一双女儿北上,
回汉川老家和父母团聚。
(配图,图文无关)
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
趁寒假到广州的表姐那玩耍后,
一起开车回襄阳过年。
三个互不认识的湖北人,
却同在返乡之旅中,
因为一次堵车发生了交集。
他们的家人朋友先后发现
三人蹊跷消失,
后来当找到他们时,
已是两死一伤!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糟心的堵车!
28日晚7时许,武深高速江夏法泗段,咸宁往武汉方向的高架桥上,堵成了一锅粥。因为前方路段发生车祸,大量北上车辆滞留,各个车道都挤满了车,几乎停滞不前,还有不少人下车透气。
(配图,图文无关)
这是一段开通才一个月的高速路,许多在广东工作的湖北人开车返乡,都选择了这条新路线,包括37岁的胡涛。
胡涛是湖北广水人,在东莞石排镇开了多年摩的,妻子在当地工厂打工。去年9月,胡涛用打拼多年积攒下来的13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准备开网约车谋生。
腊月二十八,老家的堂弟就要娶亲,胡涛决定提前将新车开回老家,帮堂弟迎亲。因自己是新手,没上过高速,胡涛便请在东莞打工的广水老乡雷先生帮他开车回家。
27日晚上10时许,胡涛夫妇、雷先生和另一名老乡从东莞开车出发。雷先生说,他曾建议走京港澳高速,但胡涛选择走武深高速,因为这是新开通的,可能不那么堵。
▲武深高速(资料图片)
一路上主要是雷先生开车,胡涛有时也会开几个小时。武深高速没有他们预想的通畅,途经湖南时就堵了几个小时。直到28日傍晚6时30分,胡涛一行才开到咸宁嘉鱼和江夏法泗交界处。
坐在副驾驶位的胡涛,还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给孝感的堂哥,堂哥问他何时能到孝感,正等着他吃晚饭。不想,胡涛又被堵在了高速上。
汉川人田雄舟一家四口也被堵在了武深高速上,离胡涛的车几十米。
33岁的田雄舟是深圳一家工厂的技术骨干,妻子冯女士是湛江人,田雄舟不会驾驶,回汉川过年全程由妻子开车。27日清晨5时30分,夫妻俩带着10岁的大女儿和3岁半的小女儿从深圳出发,中途在湖南株洲住了一晚,28日上午继续行程。眼瞅着到了武汉境内,却遇上了堵车,更糟糕的是汽车快没油了。
(配图,图文无关)
田雄舟抬头看了一下路牌,前方7.2公里处就是鲁湖服务区,心想可以在服务区加油。但他用手机一查,该服务区没有加油站,夫妻俩不由得紧张起来。于是,冯女士将车停到应急车道上,田雄舟跟保险公司联系,请他们派施救人员送汽油到堵车路段来。
他们蹊跷消失了!
冯女士家的车,在堵车路段等到晚7时许。这时,丈夫田雄舟在车上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汽油送来了,人在马路对面。田雄舟马上下了车,准备去和对方接头。
冯女士马上意识到,车是堵在黑漆漆的高架桥上,丈夫翻到马路对面可能会有危险。她下车查看,却没有丈夫的踪影,随后反复拨打丈夫的手机,迟迟没人接听。
晚上8时许,高速公路逐渐恢复畅通,田雄舟依然没有回到车上。冯女士坐在车内心急如焚,只能一边开着车慢慢走,一边望着窗外搜寻丈夫的踪迹。
(配图,图文无关)
到了前方的服务站,冯女士报警求助,路政人员帮她的车加了油。民警赶来,开着警车带冯女士返回堵车路段搜寻,仍然没有发现田雄舟,冯女士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在同一时段消失的还有胡涛。当时,胡涛的车堵在了快车道,他下车后透了透气,看到对向车道比较空,想翻越隔离带到马路对面方便一下。
雷先生说,高架桥上没有路灯,隔离带只有1.2米左右高,胡涛翻过去后却瞬间不见了。一开始,雷先生还以为隔离带与对向车道的隔离带之间,有一个下凹的隐蔽区域,胡涛在里面方便。雷先生刚好也想方便了,于是双手扶住隔离带,准备翻过去。但他低头一看,隔离带外侧黑黑的,看不见底。
雷先生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胡涛从桥上掉下去了。
致命的翻越,两死一伤!
昨天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发生堵车的高架桥底下看到,看到桥面离地有十多米高。北向和南向的车道其实是两座并排的高架桥,中间有半米多宽的缝隙。其中,北向的车道一侧,有高约1.2米的隔离带;南向车道的隔离带上,安装有防眩板。
▲三人就是从这道缝隙里坠下的
高架桥底下,全是被挖开的黄土,缝隙的正下方是1米多深的水沟,部分区域有积水和软泥,部分区域底部较硬。雷先生指着一处踩了脚印的水沟说,胡涛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说到搜救过程,雷先生眼泛泪花。他说,当晚他发现胡涛从缝隙跌落后,马上打电话报警。一开始,他还想着桥底下可能是水,好友还有生还可能。
后来警方通知他,已在桥底下救起一人,送往江夏区人民医院。雷先生赶到医院急诊科发现,获救的并不是胡涛,而是同样从缝隙跌落的襄阳人小李。
雷先生赶紧开回到高架桥底下,跟民警一起在沟里找到一名男子,其身子砸在一截排水涵管上,已不幸身亡。不过他也不是胡涛,而是此前消失的田雄舟。
继续搜寻,在南边约50米远的水沟内,民警终于找到了胡涛,他也没了呼吸。随后,两名死者的遗体被送至江夏区殡仪馆。
获救的小伙子还没脱离生命危险
而获救的小李,因全身多处骨折伤势严重,连夜被转到协和医院抢救。其表姐赵女士说,小李今年27岁,在北京读研究生,寒假到广州找她玩耍。前日凌晨,赵女士和小李等4人开车从广州回襄阳,当晚到了武深高速江夏法泗段遇上堵车。
赵女士说,当时小李在离车1米远的地方爬到隔离带上,想看看隔离带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实心的,就翻过去方便一下。结果,小李在她眼前跌落,赵女士吓坏了,趴在隔离带上朝底下呼喊,好半天才传来表弟的声音。
原来,小李掉在了软泥上,人还有意识。赵女士拨通了表弟的手机,让他不要怕,接着又报警求助。目前,小李仍住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心痛!返乡之旅就此中断!
田雄舟在高速公路上消失后,妻子冯女士彻夜未眠。直到昨日上午,她找到了江夏殡仪馆,却怎么都不能接受丈夫已经去世的事实。
33岁的田雄舟高中毕业后就去深圳打拼,靠着努力奋斗,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收入也算不错。他和冯女士结婚后,相继生下两个女儿,冯女士负责照顾两个孩子,田雄舟努力挣钱养家。
冯女士说,她和丈夫约好,轮流在婆家和娘家过年,上一次回汉川过年还是两年前。不曾想到,这时隔两年的返乡之旅,田雄舟却再也无法完成了。
▲胡涛的亲人悲痛不已
胡涛的命运更加坎坷。堂哥舒先生说,胡涛本不姓胡,而是姓舒。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哥哥和姐姐由大伯抚养,胡涛则跟着母亲改嫁。胡涛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脚是跛的,曾在东莞的工厂打工,后来一直在开摩的。他的妻子在当地工厂打工,母亲也在东莞做环卫工。
舒先生哭着说,堂弟以前日子过得清苦,努力攒钱买了一辆新车,便想着开回老家帮忙接亲。出发之前,胡涛特意跟舒先生说,从没到他孝感的家里看看,这次开车方便,一定要来玩。当晚堵车时,舒先生已让妻子在家准备饭菜,就等堂弟下高速,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噩耗。
如今,那辆买了才4个月的新车,停在江夏纸坊一处院子里,主人胡涛再也不能开着车,回到他的故乡了。
(配图,图文无关)
原本过年回家是最开心的事,
你在外又辛苦了一年,
亲人在家又盼了一年!
所以春节回家,
一定要注意安全!
切记!生命无法重来!
千万别去翻越高架桥隔离带!
赶紧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
记者:满达 曲严
谢老师是某高校教授,2018年过世时他留下遗嘱,将自己和妻子名下的所有房产还有所有家当都遗赠给了老同事褚阿姨和保姆小谢。

对此褚阿姨很意外。因为谢老师是个独居老人,他婚后没有孩子,兄弟姐妹也几乎不太来往了。2009年谢老师的妻子过世时,像托孤一样把谢老师托付给了她,“拜托我好好照顾他”。
褚阿姨和谢老师都是高校教职工,两家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90年代踩着黄鱼车给对方搬家送货”。谢老师身体不好,医院床位又紧张,每次看病住院都靠褚阿姨前后打点,连过年她都把老同事接来儿子家。“法官问我到底为他做了些什么事,其实我也说不上来,都是很小很小的小事,我真不知道他会把房子给我”。
另一个保姆小谢更加不善言辞,褚阿姨主外,小谢主内。她平时照顾谢老师的起居,也替东家跑跑腿、配配药。谢老师信任她,把自己的银行卡、医保卡、和家门钥匙都交给了她,还叮嘱她钥匙不能脱手,“要替我看好这个家”。

但问题就在这里,谢老师还有一个100岁高龄的丈母娘,以前和谢老师住一起的,后来去了养老院。平时都由侄女夫妻俩照顾,说是侄女,其实就是老太太的“过房女儿”,夫妻俩也很尽心尽力,不仅贴钱给老太太请了24小时护工,还三天两头去养老院探望老太太。由于街道要发放百岁老人的营养补贴,必须凭户口簿去办理,而户口簿在家里,这个家老太却回不去了,因为钥匙在小谢手里,“不能脱手”。老太太这才知道自己的家已经被女婿“送人了”。
侄女夫妻俩也很生气,谢老师也算是他们的姐夫,他过世了,保姆小谢竟然一句话也没有。平时礼尚往来的两家人,竟然没能送上谢老师最后一程,“这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应该”。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老太太虽然住在养老院,意识却非常清楚,一直想着要回家。这房子的产权证上也有老太太的名字,她还在世,这房子却已经易主了,这笔帐应该怎么算呢?
更要紧的是,老太太的女儿,也就是谢老师的妻子2009年过世时,双方并没有就遗产进行过处理。也就是说,当时这套房子有谢老师、妻子和丈母娘三个人的名字。妻子的份额照理说在她过世时就有一部分应该由其母亲来继承的,老太太还没有继承,怎么能被谢老师作为遗产送人呢?
最终经法院审理,判决系争房产归褚阿姨、小谢以及林老太三人按份共有,其它家具、存款等财产则如谢老师遗愿归保姆小谢所有,至于谢老师爱人何女士股票账户内的财产则归林老太所有。

以往的继承案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人在抢遗产过程中的贪婪和冷漠,但在本案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更多的人情。正如办案法官夏莲翠所言:“随着我们老龄化以及社会上海这个超级大城市,一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