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宋代李昌龄注的《太上感应篇注》中的一个故事,
看完你就知道,善恶必有报,行善者决定功不唐捐,而神天赏罚,决不偏私。
明朝时,山西有一个读书人名为王用予,为人比较忠厚稳重,朴实沉默,平常不喜欢多言。
王用予平素里尊奉文昌帝君最为谨严,并和同乡的一些读书人一起结文昌社,修身养性,积累阴德。
每年的大年初一,他们都在云中山山顶上的文昌帝君行宫,建坛祭祀文昌帝君。
同社有的人叫俞麟,以孝顺父母和为人严谨著称,远近的读书人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和风范。
文昌社还有一个叫郁从周的人,很有学问,身姿伟岸气质潇洒,看起来就是一表人才,
而且口才出众,议论事理滔滔不绝,折服众人。
不仅如此,他的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写千言的文章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当时乡里都很推崇俞麟和郁从周这两位才子。
明朝英宗正统六年的大年初一,王用予按照惯例,要到云中山顶文帝行宫去建坛祈福。
祈福后,他在那里住一个晚上。
晚上他梦见文昌帝君升殿,天下所有的城隍爷都纷纷来到帝君殿,准备汇报各个地方的乡试榜册。
考试还没有开始,诸城隍已经把将要中榜的名单预定好了,然后再呈送给文昌帝君最后核准。
其中有一位穿着红色官服头戴帽子的神,抱着一大捆册子,准备送到文昌帝君面前,做最后的确认。
王用予在梦里面见到这种情形,就偷偷地问这个抱着册子的神:
您这册子里,在山西省榜册里,有没有我王用予,还有俞麟、郁从周?结果抱册的神说没有。
过了一会儿各省城隍爷都退了下去,在外面等候。抱册神抱着一大捆册子走到殿上,跪在文昌帝君案前向他禀报。
文昌帝君拿着这些名册一一批阅,看得很仔细,中乡试的这些人的名单,他一个一个地去确认,每一个名字下面确认的就画一个押,或者是拿着笔点一下。
有的名字,文昌帝君犹豫一直没有下笔,确认了许久。
过了很久,穿红色官服的抱册神,最后等文昌帝君批阅完后,把册子收起来交给每个省的城隍爷,速速去查所在地哪些家庭有阴德,哪个读书人是仁慈厚道的孩子。
然后赶紧把这些人的名字报上来,替换名册中文昌帝君迟迟不能画押确认的名单。
也就是各省的城隍事先拟定了准备中乡试的考生的名单,然后请文昌帝君最终确定。
但是文昌帝君对其中的一些名字存疑,或者没能确定,觉得他们不够资格上榜,所以需要再找一些有资格上榜的人来替换掉。
此时王用予跪在大殿的柱子旁,忽然听到殿上有人传呼,叫王用予入见。
他非常敬畏文昌帝君,就匍匐往前爬到台阶下,一直爬到帝君殿案桌前。
文昌帝君说:功名的事情(谁考上谁考不上的名单),本属于天曹秘录,不能轻易泄露。因为你供奉我恭敬至诚,十几年如一日,所以特别召唤你来,给你细细地分析。
你的祖父为人朴实谨慎,谨言慎行,自食其力,从没有亏负过任何人。因此我已经批注你为此次乡榜的前几名,以此彰显你们家世代忠厚的善报。
你平生遇到神佛就稽首磕头,只是默求自己得到功名,诸愿如意。你的妻子杨氏生病,你向神佛求他疾病痊愈,以能和你白头偕老。
你父亲已经去世,只剩下老母亲在堂,你却从未向神佛为你母亲祈祷过一句话。
你仅为自己和能与你白头相保的妻子祈福,因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我把你降了两科,本来是上榜,现在为下榜第五十三名。
你应当改变自己的行为,勿再如此自私自利,不要再触怒天心了。
王用予听完文昌帝君的教诲,磕头谢罪。
文昌帝君又说,你们文昌社里的周吉,是山西省乡试的解元(第一名)。
王用予一听十分惊讶,因为同社里的周吉同学,为人最为温顺恭谨,很谦虚待人恭敬,但写的文字不怎么样,比不上其他同学。也就是属于有德无大才之类。
于是他就叩头问帝君,周吉能够高中第一名的原因。
文昌帝君说,周吉的父亲、祖父都是读书人,从没有给人写过状纸,没有诉讼,不与任何人打过官司。也从不奸淫一个妇女。
他们家相传三代至今,为人厚道,从不去揭露别人的短处和不足,也不暴露别人的恶行和缺点。
而且他的曾祖父曾经写过《百忍说》来劝告世人,感化了很多人。
所以他们父子祖孙,简默守己,积累福德已经有六十多年,这是最上的阴德,世人都不知道。但上天知道,天帝嘉奖于他,已经下了批注,要他们家三代昌盛(从周吉到他的孙子)。
这次周吉中了解元,只是他家的福泽之开端而已,后续的福报延绵不断。
王用予又叩头问文昌帝君,同社里大家都特别看好的两个才子俞麟和郁从周,不知道能否中举及第有功名?
文昌帝君检阅了太原士子册,脸色似乎不太愉快地说,俞麟应当得一科,理应榜上有名。
但是他表面上看起来孝敬父母为人恭谨,但心肠里却私下毁谤父母,而且很苛刻地评论批评他人,尖酸刻薄,不近情理。他还妄自以君子自命,自以为是高尚的君子。
因此我罢除他的科名,使他一生都潦倒不如意,无法再考上举人,只能做个秀才,无法做官。
王用予听帝君说了一个罪名叫事亲腹诽,于是问什么是腹诽?
文昌帝君说:他对于父母的言语行为,心里很不以为然(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只是他勉强自己不露声色,没有表现出来,随顺着世俗的礼节,表面上对父母恭敬孝顺而已。
长此以往,心行不一,他与真实的本性越来越远,逐渐变得虚伪,最后视父母双亲犹如路人一般了。他欺世盗名,没有实德,以虚假表面的行为,博得了好名声,最受神怒。因此剥夺了他的功名。
至于郁从周,他是天生的奇才,原本二十六岁考上进士,三十岁出头官至中丞(副部长),四十五岁晋升为大司空(工部尚书,建设部长),还兼管农业和形狱纠察。
到五十四岁时以太子老师的爵位退休,六十九岁善终。
但是他自十七岁考上秀才后,恃才傲物,仗着才华很傲慢,看不起他人,且经常调侃、讽刺、戏谑和抨击他人,言语多凑巧,尖酸刻薄地挖苦他人。
地府冥司记录他轻薄的口业,已经超过二千四百七十余条。天帝震怒,把他的这些口过,全部记录在阴恶籍中,将郁从周本来命中应得的这些功名富贵,都除掉了。
如果他不知道悔过,超过三千条,将减去他的寿命,且把他的子孙录入乞丐籍中。
【注:《感应篇》里面讲的大则夺记,小则夺算。
如果大的口过,譬如说把人的那些隐私揭露出来,诽谤中伤,让人一生名誉扫地,至少是除掉一纪,一纪是十二年。如果是小小过失,只是随便调侃别人挖苦一下那就夺一百天,看这个过失的大小。】
文昌帝君又说:伤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莫此为甚。故其罪与杀生邪淫等。尔辈慎之。
造口业,中伤、毁谤人等,伤天帝之和气,触犯神明之禁忌,极其严重,其罪与杀生和邪淫同等。
“良久。又谕云。淫杀口过。丝粟有报。不待言矣。但淫杀二业。自爱者。犹知禁戒。
至于口头讪笑。随意讥弹。诛隐贼心。习矣不察。究至言貌心胸。尽成轻薄。鬼神悉记。凶恶相随。向来福泽胎元。顿易为贫穷躯壳。
可惜可惧。汝当广劝世人。鉴兹为戒。毋烦吾签榜时。大费踌躇也。”
文昌帝君说,邪淫、杀生、口业这些罪业,丝毫必报,不需要多说。杀生和邪淫之业,自爱的人会禁戒不会犯。
至于口头讪笑,随意讥讽、毁谤、抨击他人,嘴里暗中诛伐他人。最后以至他的言语、容貌、心胸尽成轻薄。都变成尖酸刻薄的人,老爱批评人,最后就变成轻薄人。
一个福德之身,因为这种轻薄口过,就变成了贫穷下劣,没有福报这么个躯壳。
真是太可惜了,你应当广劝世人,以此为戒,就不用我在签榜上,如此犹豫不决。
“用予再拜而退。晨钟惊寤。鸡三唱矣。遂叩谢而援笔记之。及秋榜开时。周吉果冠一省。用予因布此告世云。”
后来周吉果然获得山西省的第一名,与帝君所说的一致。而那两位被看好的才子则名落孙山,潦倒终生。
古代的登科及第,和今天的高考状元很不一样,因为一个人如果金榜题名,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能在朝廷里做官,有地位和俸禄,一生衣食不愁。
而今天的状元则不一样,缘起有变,故在法界必然有相应地调整。
从文昌帝君的教诲中,我们学到很多,希望大家都能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和修行中,谨记圣者文昌帝君的话。
1、常思利他,乃至发展为一切众生之菩提心。
以前我说过,如果以饿鬼道心态来修财神,很难发财。
因为不舍得有一丝一毫的付出和布施供养,就想靠念咒自己发财享乐,本身就与财神的菩提心之本誓相违,自然难得大相应。
王用予求神佛,仅为自己和妻子求,以求妻子能和自己白头相保,自己不致于孤单一人,却不曾为母亲祈求,以此被文昌帝君责罚。
大家平常做功课的回向时,也可以回向给自己的父母、亲人乃至全世界、整个法界的众生。不断地串习这颗菩提心,功德无量。
否则仅仅是为自己而求,为自己而修,难得大相应,更不要说解脱成佛。
2、谨防口业。
从文昌帝君的话来看,讥笑、讽刺、轻薄、毁谤、中伤他人的,都极其严重,被地府记录。罪业重的,甚至可能从一个富饶有福报之人,变为一个穷人。
帝君也说了,邪淫杀生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偏偏口业不容易觉察,觉得可能没有什么,但其罪极大。
以前见过一个人似乎做功课也很精进,经常放生,但是生活非常艰难,甚至生活不下去,吃不上饭了。
他想求助于神通观察看看什么原因。后来我有次见他对出家师父爆粗口,讽刺嘲笑甚至辱骂出家人。
虽然仅仅是发文字而已,但是我却觉得这个果报非常大,你精进念诵和放生的功德,可能都被你的这张嘴给漏掉了。
我举着个例子,发心只是为了说明口业之严重,令大家引以为戒。我也希望他能改正这个口业,福慧增长,究竟证菩提!
简单来说,如果想改变人生和命运,想修法有大效验,愿我们都谨遵文昌帝君的教言,从闭嘴开始,从不轻薄抨击人,从不说人过失是非开始!
3、注意起心动念。
如果一个人注意起心动念,把隐藏在深处的各种邪淫(见女色而意淫等心念)、贪执、嗔怒(如心中诅咒他人)等心念戒除、转化为善念正念,加上谨防口业,不谈论人是非,不彰显人之短处缺陷。
并加上至心诵经咒,加上修诸功德,必能迅速转变命运人生,而非久修似无所获。
如本文开头的那位师兄所说,求人不如求己,从自己的心念、嘴巴和行为做起,是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