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妇shine8012在网上发了个帖子:
“我那个患癌两年的老公,终于死了!感谢死神!”
很快,就有几万个网友观看点赞评论:
“恭喜,羡慕啊!我老公怎么还活得好好的!”
不少观众还开始咨询:
“那么,要在哪里拜神才能拜死老公呢?”
“噢,我不但在‘老公去死网’上许了愿,还去トレビ许愿池投了硬币!”
“还在东京的於岩稲荷田宮神社和陽運寺祈求了离婚!”
“明治神宮、日枝神社和浅草寺也祈求了好运!”
shine8012小姐热情地表示:“亲测有效,欢迎尝试!”
妻子诅咒老公去死,成功后还被祝福、被羡慕。
这种荒诞的情景,在日本的“老公去死网”上十分常见。这个网站专门用于诅咒老公,连网址都是“老公去死”的日文。
打开网站,映入眼帘的就是妻子们的怨气告白:
“每天起床第一句,希望老公快死去!”
“婚后的我有怨气,老公不死不平息!”
“世上好人活不长,渣男长寿不公平!”
“死去,你快死去,变成寡妇我开心!”
网站的运营者自称“死神”,性感死神,在线诅咒。妻子只要在这写下“老公姓名+干过的坏事+死法”,就行了:“山本经常打我,出门被车撞死”,那山本某天就真的会被车撞。
听起来很儿戏对不对?可是,真的有人来还愿,说老公按照自己的愿望死了。
全站点击量最高的帖子,就是这样一条还愿帖:
“2016年4月28日,老公喝着酒突然倒下,就这样死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日本媒体疯狂报道,大量网友都来看热闹。767578人访问,1227人点赞,评论竟然一片欢腾:
丈夫们惊呼:“为什么这样子?我赚钱养家,你却想我死?”
太太们回应:“上班了不起啊!有本事我上班你做家务啊!”
丈夫:“…………(小声bb)”
其实,不少日本太太婚前也是优秀的上班族,挣得钱也不少。可是“事业丈夫+全职主妇”是日本标配,为了婚姻和爱,她们只能离开职场。工作也好,持家也罢,都是为了这个家,革命分工不同,但是不分高低。
可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东洋男儿”,普遍觉得妻子伺候自己“天经地义”。下班后,他们在居酒屋买醉,在风俗店里摸小姐姐的欧派。
半夜醉醺醺、满脸口红印回到家,就开始吆五喝六。太太伺候到2、3点,早上5点起来做便当,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你上班还有个假期,我24小时待命一周七天全年无休,还没有加班费!”辛苦操持家务,太太们却还被老公嫌弃没有女人味。
老公出轨,太太只能在摄像头前微笑回应:“大男子主义理所当然,出去偷吃也是人之常情,是我的错。”
有人说,为什么这些女性不选择离婚?因为难。
日本法律规定,家庭主妇的医保、养老金都和丈夫绑在一起。丈夫退休以后,妻子才能得到他一半的养老金。
如果在丈夫退休前离婚,那妻子们将会人财两空:十几年没工作,跟社会脱节;没存款,没社保医保养老金。
生活所迫的日本妻子们,只好选择了“面具婚姻”:暂时不离婚,做表面夫妻,等丈夫退休立马离婚。
就在人妻们苦等丈夫退休之时,“丈夫去死网”的死神出了本书。这本登上育儿生活书籍榜首的《老公的死亡笔记》算了笔账:死老公,人寿保险赔1亿日元、房贷不用还、免费医保、免税;政府还会发母子津贴、寡妇养老金和亡夫养老金的7成!
“只要老公一死,你们就能自由!”
于是,4万多位妻子如梦初醒,在“丈夫去死网”上疯狂控诉、诅咒:家暴、没有爱、无能、外遇、公婆难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公去死!”
诅咒生效需要时间,有些网友等不及了。她一边诅咒,一边采取了实际行动:
然后......就成功了......
不少老公开始害怕了:“我家太太是不是也想我死?”答案可能有点残忍:是的。
日本媒体调查,有?的日本妻子对丈夫有“恶毒想法”:一半人希望丈夫赶紧死,另一半温和一点,死或者永远失踪都可以接受。
有的人心存侥幸:三分之一想老公死而已,也还好吧?日本产经新闻告诉你:另外三分之二,可能根本不在乎你死活。
调查显示,49%的日本女性出过轨,其中有五分之一的至今没断。你不在乎我,那我就出去拍拖,退休就离婚,还不是美滋滋。
辛苦工作,却在帮别人养老婆。丈夫们开始哭诉和反省:“对不起!都是生活逼的!”
原来,在日本,男人必须在外工作,承担所有家庭开销。如果男人不工作,或者让妻子出去工作,街头巷尾就会嘲笑他。
一天工作结束,不少男人还得去居酒屋。一是为了和上级打好关系,二是为了麻痹自己。
“我也想早回家,可那样会被人认为自己工作不认真、岗位不关键。”
另外一些人免于这种无谓的社交: 经济下行,一份工作无法糊口,他们得打第二份零工。这让他们常常无法兼顾家庭,更不要说分担家务。
深夜,结束打工的他们倒在街上,和醉鬼们躺在一起。
高野先生在银行工作,每天凌晨到家,42年如一日。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的他什么都不想管,跟家人关系很差。退休之后妻子马上离婚,晚年的他“只剩几百张客户的名片。”
“其实不是没时间关心太太,只是我懒,就推说工作忙。”
“辛苦工作一辈子,退休后两手空空。我,蠢蛋。”
在前辈的警醒下,男人们终于开始反省。各种“爱妻家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大家开始抢着做家务。
“起床一句我爱你,回家一句我想你!”
“太太你超棒的!我真的离不开你!”
被出轨的重灾区——程序员们还建了两个秀恩爱专用网站:“我的老婆超可爱网”和“我的老公超级棒网”!网站里写满了自己对配偶的爱和虐狗趣事,可以说求生欲十分强了。
也不知道,这些发帖的老公是想套路太太还是出自真心。就算是套路,也算是好的开始,值得鼓励。但其实也不用鼓励,真相是血淋淋的:不维护夫妻感情,日本妻子们真的会出轨,或者咒老公死噢。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今年70岁的潘启慧从上世纪80年代初研习微刻技艺,通过近40年研习,其微刻书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他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动物骨头上仿刻《清明上河图》全图,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很多社会人士愿意出价百万,甚至是千万购买他的几幅经典作品,潘启慧都没有舍得卖。他说,“我就是喜欢微雕,喜欢琢磨、研究它,并不想靠着这些发大财。”
图为微刻版的《清明上河图》 受访者供图
微雕精髓:小中见大,微中见艺
走进潘启慧的工作室,空间内随处可见笔墨纸砚、刻章、瓷瓶、奇石和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与一般喜好收藏的艺术家们并无二致。但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在各种小摆设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肉眼几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说,小中见大,微中见艺便是微雕的精髓。
一件微刻中国历代名家书画100幅作品,为潘启慧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记者看到,100个造型主要为花瓶和茶壶的雕刻作品,刻有50幅书法和50幅绘画,每幅画都上了色。肉眼看不真切,记者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每一幅作品,作品惟妙惟肖,给人无限惊喜。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在一把长约12厘米做成的微型琵琶上完成雕刻,是潘启慧迄今最显其功力和技艺的作品。仔细算一算,要在4根头发丝般粗细的琴弦上微刻白居易630字的名作《琵琶行》,是怎样的“微”工程?答案是:每一根金丝琴弦,刻着158个繁体字。琴弦长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积中要刻6个字。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件作品价值逾百万元。
图为金琵琶的金弦上刻《琵琶行》 受访者供图
图为琵琶上的发丝刻有《琵琶行》 受访者供图
“虽然在估价上可能并不是最高的,但费了我很多心力。”在谈到创作过程时,潘启慧说,金丝是圆的,遇到左右结构的字,刻好了左边部分,就要旋转金丝刻右边,还要保障字的两边紧挨对准,难度非常大,且金丝容易断,有时甚至呼吸重了点,整个作品就要重新做。“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琵琶行》微刻,废掉了几十根金丝。”
勤学苦练:牙刷柄作练习工具
从工作室往里走,有一15平米左右的空间,是潘启慧进行微雕创作的场所,桌上摆着微雕的立体显微镜、各种型号的刻刀和字帖。他说:“创作时,必须非常安静,外界不能有一点声响。”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我从小就爱好书法绘画,工作后在业余时间也会学习、研究。”年轻时的潘启慧当过17年的体育教师,日常他还酷爱收藏字画和古钱币。学习微雕,是一个偶然的想法。随着收藏的东西多了,潘启慧自问:“我能不能做点绝活类的东西,让别人也收藏我的作品?”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最开始没人教,工作之余,只要一有空,我就练习。”潘启慧回忆,学习技术并无捷径,唯有不断努力。当时,每天晚上吃过饭,他就开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学习雕刻,一直到深夜11点甚至更晚。白天有时间,他也是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就这样,原本计划用10年时间学成微刻,潘启慧只用了5年。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微刻创作微刻很有技巧,刻重了会刻断,刻轻了又刻不起,最大诀窍就是手要稳,潘启慧说,练微刻前,他酒量不错。后期发现,饮酒后创作手会不听使唤,抖得很厉害,就索性把酒戒了。
除了戒酒,潘启慧还“戒”了家中的一切重活。“干了比较繁重的家务后,手会失去原来的分寸感,影响雕刻的效果。”潘启慧笑称,自己已几十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特别要感谢妻子的理解,“没有她,就没有今天我的成绩”。
艺术传承:要耐得住寂寞
潘启慧用于微刻的材料主要是玉石、印章石和头发等种类。
原本计划65岁就不再微刻的潘启慧,现在已70岁。他总说,“等我手拿不稳刻刀了,就退休。”可是,闲不住的他近年又开始挑战玉髓创作。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投身艺术要不畏寂寞。”潘启慧坦言,他想把微雕工艺传承下去,所以自己对徒弟的要求很严苛,除了必须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基础外,人品也非常重要。“我不喜欢不实诚的人,学微刻这门手艺,人品不好,是没办法学扎实基本功的,毕竟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潘启慧在全国共有14位徒弟,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各学有所成。他期待,能多教几个年轻人,把微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说,“微雕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只有沉下心才能坚持下去。”
在潘启慧看来,不计回报的热爱和努力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作者:钟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