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历史---《尿素裤》

本帖于 2019-01-05 08:43:1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尿素裤----特权裤

 

作者:老绥远韩氏
 
 

我的姥姥家在雁北农村。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里写着含氮量,隐约可见百分数。”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雁北农村流行的一首童谣,那里的孩子们都会唱。

这样的歌词现在听起来很可笑,但实际上是很令人痛心的。我们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为争抢一条尿素袋子而剑拔弩张。

那时,我国刚刚同日本邦交正常化,进口尿素极其有限。一个公社分配下来的尿素指标不过两万公斤,可得的尿素袋,四五百条而已。加上县里截流,能分到三百来条袋子足矣。这对于几万人口的公社来说,僧多粥少、杯水车薪。因此就出现了五花八门争夺尿素袋子的现象。

据说,堡子湾公社的机关干部们每年按人头扣工资1.6元(每条袋子八角),由会计直接送至供销社主任手中,并郑重传达领导指示:“保证供应,注意影响。”为了保密,只好暗度陈仓。不用搬运工,由供销社主任亲自带领仓库保管员,连夜开仓,秘密腾挪清点后送往公社。

表姐夫曾给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写过“斗私批修”心得,获全公社好评。那位副主任脸上有光,黑夜亲自打着手电到仓库,给他也打闹了两条尿素袋子。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的农民都还穿着自己织的老粗布缅裆裤。谁要是有条化肥裤,说明他在村里大小也算个人物。小日本进口的尿素袋子就是结实,里面衬一层透明塑料纸,外层用化学纤维织成。格外柔软细腻,比那黑粗布结实多了。做成裤子,耐磨经穿、笔挺好看。所以村里来了尿素,剩下的袋子,就成了一宝。干部们私下里就偷着分了。

 

 

不用花钱,就能穿进口服装,别提有多风光。有时只是为了几条袋子,不惜将白花花的尿素一通乱撒。

尿素袋子都是白色的,上面的商标文字又多又显眼。用来做裤子必须染成棕色或黑色,才能盖住文字。也有些人未经染色就用来做裤衩,裤裆前后便分别有“净重50公斤”“含氮量45%”的醒目文字,成为笑谈。可那靛青染料,经雁北苦涩的盐碱水一洗,屁股蛋子上“尿素”两个大字,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成了童谣中唱的那样。那几年,只要屁股上清晰地看到尿素两个字的人,不用问,准是村干部。

当然也有例外。听表哥说,得胜堡有个小寡妇,也是第一批穿化肥裤的人。她缝制的时候不懂得把字挪对开,一个屁股蛋子上是个“日”字,另一个屁股蛋子上是“本”字,遭到人们的讥笑。大家都知道她和村支书过着,她不在乎,村支书更不在乎,尤其村支书完事后还与人们津津乐道。那个小寡妇只要从人前走过,人们就问她:“你屁股蛋子上印的是甚字呀?”她说:“不认得!”于是有人说:“那是‘日’呀,你活了半辈子了,连‘日’也不认得?”她说:“你姑奶奶就是不认得,咋啦?”

经久耐用的化肥裤一般农民兄弟穿不上,只有羡慕的份儿。表哥那时在兴荣区矿上挖煤,听他说,直到1972年夏,经有关部门批准,当地供销社才开始向矿上干部、职工供应日本产的尼龙尿素袋。每人限购两条、每条七毛钱。由单位造名册,经审批盖上公章后到指定地点统一购买。因为数量有限,此物仅限贫下中农子弟,地富反坏右谢绝购买。

两条尿素袋正好够成年人做一条长裤。所以那几年化肥裤成为矿区工人阶级的流行服装,令农民兄弟眼红。

在农村,因为这种化肥袋子多被社队干部弄走了,因此社员们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大同市委,市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决定今后尿素袋子必须公开定价后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销售,社员们可以自由购买,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舅舅说,那年刚过完年,得胜大队的四个小队,共拉回200袋尿素,准备春耕生产。队长在春耕生产大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从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到阶级敌人随时随地妄想复辟反攻倒算;从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到今年一定要夺取农业大丰收,吐沫星子都快吹干了。

最后,队长动情地说:“我再说一件小事:今年的尿素袋子,哪个大小队的干部们也不准私分。我们准备给春天上河的民工每人发一条,让大队上河的民工都能穿上结实的裤子。这是严肃的纪律问题,谁违反了这条,我就狠狠地收拾他!”

此后,许多社员也能穿上化肥裤了,表哥也喜气洋洋地穿上新装出工。他的白衬衣是面粉袋改的,胸前胸后盖有几个“面粉厂专用”的紫色图章;裤子虽经染过,但腿上的“株式会社”几个字仍清晰可见。

表哥说,那时知青们把尿素服称之为野战服。爬山涉水,所向披靡。还有人打趣道:衬衣上的几个图章点缀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脱俗套,穿上风度翩翩,有高等华人的样范云云。

 

 

化肥裤终于时兴起来了。小孩子穿上,大人再也不怕他们撒野磨坏了裤子。后生穿上,多脏的地里营生也不怕费裤子。尤其冬天套上化肥裤,腿上还挺暖和。但妇女们夏天不愿意穿化肥裤,因为裤子迎光一照,下身被描得清清楚楚。还有的化肥裤不容易上色,白花花的。人穿着走,有点家里死了人的意思。

后来我也有幸从表哥那里得到两条尿素袋子。母亲把袋子洗了一遍又一遍,再用深颜色的染料一染,破天荒地给我做了一条裤子。我高兴地睡不着觉,第二天穿着去上班很是风光。师傅们发现我穿了一条上面居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的新裤子,有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纷纷围着我,死死地盯着我的东洋裤子,露出艳羡的神色来。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竭力装出平静的样子说:“进口的,小日本造,这种东西就是耐穿!”

也有个别同事说风凉话:“看着挺帅,不值一块;远看毛料裤,近看是尿素;走起来三级风,实际稀球松。”尤其在太阳的照射下,我的裤子上还能隐隐约约地显示出“株式会社”的字样,有人便在背后冲我大喊“株式会社!”我很生气,就回敬他们:“别眼红了,你想穿还没有呢!”惹得师傅们哄堂大笑。记得一个师傅问另一个师傅:“你说日本鬼子个子长得毬高高,*****的尿泡还真发达啊?咋日鬼的能尿那么多?能提炼出那么多尿素来?”

听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总统蓬皮杜曾经去大同云冈石窟参观,途中还顺便去附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访问。为了给中国人民长志气,上级还专门提前给那个农村拨去了大批的尿素袋子,供乡亲们做裤子用。

大同是蓬皮杜先生的出生地,当地政府非常重视。那天,他所到之处,成百上千的少先队员手捧鲜花夹道欢迎,齐声高喊:“欢迎您!蓬皮杜!欢迎您!蓬皮杜!”后来越喊越激动,节奏越来越快,用浓重的大同儿化音喊出来竟成了“欢迎您儿!盆皮冻儿!欢迎您儿!盆皮冻儿!”是不是挺有意思?

那天,蓬先生对大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知作何感想,但随访的新华社记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惊异于那个村庄的富足,因为社员们都穿戴的非常整齐。后来走近了仔细一看,才知道裤子都是用尿素袋子缝的。他感叹地说:伟大领袖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号召,终于在这个地方得以实现了。

正是:

做成裤子乐陶然,

不串亲友不舍穿。

今日喜迎蓬皮杜,

权作正装亦释然。

 

 

 

 

 

尿素裤

 

日本产的尿素袋子是一种白色的化学纤维,被称作“尼龙”,有人说把这种袋子染黑可以做裤子,而且很结实。于是,很多机关干部不约而同地悄悄穿起了这种不用布票而且很便宜的尿素裤。

 

文革中期,国家尚不能生产尿素,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只好从日本进口“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
 
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但“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
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
“来个社(村)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社队干部有特权,能穿上“尿素裤”,群众意见很大,就向上面反映。为此,县里领导开会作出决议: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有一首名为《日本尿素袋》的诗如此写道:做成裤子乐陶然,不串亲友不舍穿。
早就收藏入村史,一提笑得把腰弯。
 
诗的作者是体制内干部,比较幸运,从诗意看,作者在70年代曾拥有过“尿素裤”。大多数的农民则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自编的歌谣里就多出了那么一股讥讽的怨气: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人民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
 
“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基层的区委工作,那时,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用品,极为缺乏。粮食、食油、棉花、布匹等许多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
 
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国家从日本进口化肥,都是“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农村人更是少得可怜,城乡居民衣服都不够穿,城镇居民有穿打补丁的衣服,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当时农村的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就是“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
 
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提到了中国农民最早知道的日本产品:“来个社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种尿素袋子,社队干部开后门才能弄到,为此,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区委,区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并跟供销社黄主任讲: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此事已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想起,心中仍然一阵酸楚。
 
 
想穿“尿素裤”,还得有关系
 
今天看起来可笑至极的“尿素裤”,当年没有点特殊关系,实在还穿不上。
作家周熠回忆起自己搞到“尿素裤”的经过:
 
“当时,刚刚同日本邦交正常化,进口尿素极有限。一个公社分配下来的尿素指标不过两万公斤,可得的尿素袋,四百至五百条而已。加上县里截流,能分到三百来只袋足矣。这对于六万人口的公社来说,僧多布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征购尿素袋的独特现象。”
 
“公社首脑机关的干部们除了孙一把,按人头扣工资1.6元(每只袋八角),由财会负责人直送供销社孙主任手中,郑重传达领导指示:保证供应,注意影响。只好暗度陈仓,不用外搬运工,由供销售主任带着仓库的人员,连夜开仓,秘密腾挪清点后送往公社。”
 
“我给公社革委副主任写斗私批修心得,获全公社好评。这位副主任脸上有光,他就黑夜亲自打着手电到仓库,也套购到两只袋给我。”
 
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也回忆说:“我们又到太行山调查,太行山也是如此,那里的农民,就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引起一些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紧张,那里有大队干部、小队干部和群众争抢一个尿素袋子的事,谁抢上谁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裤子穿。那时我们就贫穷到那样的程度,不得不用日本的尿素袋子来做衣服穿。争来争去,由于大队小队干部有权,就把这个尿素袋子争到了,做衣服穿了。农民没有权,所以他们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大干部,小干部,一个一条料子裤,前边写的是日本,后边写的是尿素’这样的歌词我们听起来感到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心里是很痛心的。我们的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争抢一个尿素袋子。”
 
这样的情形下,民众原创了大量的讽刺干部穿“尿素裤”的民谣,譬如:
干部见干部,先比高级裤,前边“日本产”,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净重25”——所谓”净重25“,是指包装袋上所印的文字。
 
哪个是干部?先看穿啥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不是干部也干部!
 
 
 
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出现“尿素裤”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维持到70年代。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国家的尿素袋拼起来。
 
 
 

张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 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旧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 ‘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且慢发笑,那条“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的尿素裤,当年可是风靡大江南北。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