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与百乐门紧邻的玄机

来源: YMCK1025 2018-12-05 20:42:5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659 bytes)

静安寺与百乐门紧邻的玄机

 

--作者:马尚龙

 

马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

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

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上海男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这样问更加准确,静安寺的山门开在什么路上?即使是第一次到上海到静安寺的游客,看看路牌也会很确认地回答,静安寺就在南京西路上。当然,一个问题越像是常识,越是会暗藏玄机。严格地讲,是南京西路这一条路筑在了静安寺的山门外,静安寺坐落于此已有近八百年历史,而上海开埠至今才一百七十多年。更何况,南京西路的原名是静安寺路,静安寺路是因为静安寺而得名。

 

72.jpg

十九世纪初的静安寺,我以为,如果返璞归真……

 

与龙华寺和玉佛寺同为上海三大寺院,倒是有一点,静安寺得天独厚,它是上海唯一一座以寺院名字命名了山门外的一条路,龙华寺外没有龙华寺路,玉佛寺外没有玉佛寺路。不仅如此,静安寺还代言了一个区的区名静安区。还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上了出租,对司机说要去玉佛寺或者龙华寺,那么司机毫不犹豫就会开往这两个寺院;如果说是去静安寺,司机一定会问,去静安寺的哪里?静安寺大了,静安寺有久光,芮欧,有采芝斋,有书店,有百乐门……静安寺三个字等同于一个商圈,等同于一个人文地带,等同于一个旅游景地,还很著名。

 

73.jpg

1862年,静安寺路建路之初

 

有名字的商圈、地带和景地不少,外滩,徐家汇,陆家嘴,南京路,老西门,新天地,都是如此著名,但是这些都是集合名词,或者说是地名,即使是五角场,铜川路水产市场,七浦路服装市场,还有消逝的虬江路电子电器小市场,总是展现了一个方位坐标。再有名望的店家,也只是其中的头牌青衣,比如中百一店,它就是早前的大马路、后来的南京东路的属下。唯独静安寺,一座寺院,就是一方天地,就是一个区的区名,就是一个文化生活的集散地。

 

74.jpg

1957年,老松盛点心店(万航渡路73号),生意好得来

 

这是一种殊荣。有人因此将静安寺与北京王府井相提并论。王府井其实就是旧日王府的一口井,后来却成为北京最负盛名的商业街,这与静安寺惺惺相惜,但是,去王府井是为了购物和游玩,除了史学家,不会有什么人有兴趣去寻访王府的那一口井的。静安寺则不然,静安寺不仅具有地标性的意义,同时静安寺本身就是一处近八百年的盛景。

 

75.jpg

静安寺的新华书店也非常有名

 

或许是静安寺的气场过于强大,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静安名曰静安,很长一段时间不怎么静安,静安区的区名与建制都有过重大的改变。

 

1956年,上海区划调整,静安区建制撤销,但是四年之后的1960年,经过区域梳理调整,静安区作为一个区名,作为一个7.62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的名字重新粉墨登场。也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上海的十区十县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直至1993年嘉定撤县建区。当然那已经是老黄历了,静安几年前又动了一下,与以前的动不一样,这一次,静安名字未动,体态丰腴了很多。

 

那一个年代,上海有诸多十大强档,十大宾馆,十大百货商店,或许后来全国性的十大之风就是从上海的十区十县刮起的。

 

静安寺给上海带来了西区的繁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的始发站就是在静安寺,一直开到延安东路外滩。如果从120年前的市井角度看,当当车一路开过,是多么的海威1963815日凌晨零时十几分,最后一辆1路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等候在南京路两旁的工人和士兵,在这一辆有轨电车开过后,撬掉了电车钢轨,也很海威。行驶了整整55年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352分,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驶去,完成了1路有轨电车和20路无轨电车的交接。

 

76.jpg

1963815日南京路上的有轨电车轨道被拆除

 

因为静安寺的繁荣,才会有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因为有第一条有轨电车,静安寺更加繁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开始的静安寺庙会,一定是双向繁荣的。静安寺也有庙会,龙华寺有庙会,在文革之前的几十年描绘历史中,应该是静安寺的庙会影响更大,因为静安寺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圈,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城中枢纽,还有一和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有以1路有轨电车为代表的极其便利的交通。于是对五六十年代的庙会记忆,有许多是对静安寺庙会的记忆。

 

77.jpg

1962年庙会之盛景

 

我的朋友、上海电视台资深编导郑健先生回忆道:华山路上,两边都是一溜的摊位。庙会里什么都有卖,农副产品、土特产、小吃、还有工厂里出来的家用杂物的次品等外品,可惜我们还处于像罗大佑所唱的那样的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的童年。但到了庙会,什么也不买,又好像会留下终身遗憾,于是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四五个人凑出了7分钱,买了10支不带橡皮头的中华铅笔。

 

还有一位maopopo1952的亲历者如此回忆:各行商业都来搭草棚,晚上就住在里面。尤其三年困难时期,这儿购物不要票证,能尝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小吃,能买到平时看不到的商品,因此每天人流如潮,络绎不绝。每天居委会检到的鞋子用麻袋装。

 

78.jpg

上世纪三十年代,静安寺门前的涌泉,是中外游客争相一睹的景观

 

1962年的第82届静安寺庙会,也是最后的热闹,最后的疯狂。有一份消息这样报道当年的吃货嘉年华--1962年,第82届静安寺庙会,全市饮食、糕点业之精华汇集于此,9个区的名店、名品竞相争市,乔家栅、杏花楼、老松盛、花园村、老大房、叶大昌、喜来临、哈尔滨、一定好、利男居、翠文斋和王家沙、梅龙镇、凯司令、孟大茂、绿杨邨等78户推出各帮特色品种。3天庙会客流量174万人(),食品销售额高达43万元,生意红火,盛极一时。

 

1962年的43万元营业额,都是有几分,几角和几元累积而成,大概要相当于现在的上亿元了。

 

都是有关静安寺庙会的美好记忆,只是这段记忆在1963年戛然而止。静安寺庙会的再度开张已经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事情了。

 

1963年,南京西路拓宽了,原先在静安寺山门外伫立的一根梵幢连同罩着铁丝网四周水泥砌井台的第六泉一同被埋入地下。从静安寺庙会文革后重新开张的照片中看得出,梵幢当然没有了,静安寺左边的水果店,就是如今久光的所在地。

 

梵幢被拆只是静安寺悲剧的序幕。1966年,造反派把寺院内各种经书搬出山门当街焚烧,静安寺关闭,成了仓库,一些和尚被迫还俗,成了仓库工作人员,据说工资八十多元。我是在文革后期知道了还俗的意思,而且还认识了一位还俗的作家,读他的小说,写到了凡尘间的性情。于此,也就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是俗人,并且难以免俗。

 

79.jpg

文革中被烧毁的静安寺

 

后来静安寺又挂上了一家织染厂牌子,我在网上搜索织染厂的厂名,没有查到。转而一想,一定是当时的街道织染厂,并且得到了印证,就像皋兰路上的东正教堂,文革时也是被一家街道厂占用,还像模像样生产幸福牌工业洗衣机。为什么都是被街道占用?因为当时这些场所划归街道领导,没有级别就没有尊严。

 

静安寺更加不幸的是,文革中还发生大火,包括大雄宝殿在内的寺中许多建筑彻底烧毁,直到1984年政府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才有了今日的静安寺。

 

静安寺关闭了,但是静安寺这一个名字从来没有消失过,它成为了一个地名。20路无轨电车的起始站便是静安寺(至于1966年文革最亢奋时期这个站改为什么红色站名,尚不得而知),直至当下,地铁的站名也是静安寺。

 

80.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静安寺和南京西路

 

当静安寺还是静安寺的时候,百乐门已经不是百乐门,1954年改名为红都戏院,所以1950年后出生的人少年时代都不知道百乐门,只知道红都。就像一位朋友一样,我也只是看到了向梅主演的《保密局的枪声》,才知道红都就是百乐门。

 

81.jpg

百乐门在1954年改名为红都剧场

 

百乐门与静安寺近距离的呼应,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清与俗,静与喧,敛与放,空与色,仅在于一条横道线的两端。龙华寺外没有舞厅,玉佛寺外没有舞厅,只有静安寺外,四大舞厅中最富有盛名的百乐门大饭店舞厅与之紧邻。这玄机,我至今未悟。

 

82.jpg

百乐门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1932年,华商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1933年开张,号称东方第一乐府

 

在静安寺庙会1980年代重新开张的时候,发生过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与静安寺有关,不影响静安寺的一切,只影响了一个人。

 

有一对男女恋爱了,走进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平安电影院看电影。此男人非等闲之辈,有做冲手(小偷)前科,他想重新做人了,谈恋爱结婚。入座之后,男人说要去洗手间,顺便抽支烟;洗手间出来后,男人一看手表,电影开场还有20分钟,手竟然痒起来了。男人走出电影院,坐上了20路无轨电车去静安寺。那里有庙会,车就挤了些,容易下手。只是失手了。刚刚交上的女朋友还在电影院座位上莫名其妙长等,男人已经被扭送到静安寺街道派出所,后来还是派出所民警来告知姑娘原委。

 

83.jpg

八十年代,20路无轨电车南京西路王家沙站头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西路,与静安寺有关。如若这个男人还会想起当年的失风,或许他不怪自己,

却是怪当年南京西路路况太好,如今20分钟,只是过了一个红绿灯而已,怎么可能去静安寺打一个来回的?

 

后来在百乐门重新开张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事情。

 

为了唤起上海人对百乐门的回忆,当然更是是为了招徕生意。

有一条横幅曾经挂在马路上:百乐门,每天晚上有100个红衣女郎等着你……

 

横幅挂了两天,报纸就批评报道了,横幅就被拉下了。

 

 

转自《大上海小龙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