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论补偿与中国人积累阴德

来源: YMCK1025 2018-11-26 21:04:3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620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8-11-26 21:49:0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倾莲池罗智 

 

爱默生论补偿与中国人积累阴德改变家族子孙命运之法界缘起

 

我在中学时代,喜欢读爱默生的随笔散文,那时除了为积累写作素材,更是因为这位思想家的文章里,透露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思索。

 

我在读书时代很喜欢阅读心理学、哲学类书籍,或者有睿智表达的诗歌散文。

 

如泰戈尔诗集,从婉转清雅的字里行间,散发出震撼心性与灵魂的声音。

 

爱默生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

 

他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

 

《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Self-Reliance")、《论超灵》("Over-soul")、《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

 

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本文要谈的是他的名作《论补偿》之观点。

 

爱默生在《论补偿》中,首先阐述了二元对立的法则,这和中国古代的老子所述是一样的。

 

男女、日月、水火、上下、冷热等阴阳对立之现象,在凡夫分别心投射的世界里,无处不在。

 

爱默生写到:“人的品性和处境也具有二重性。满招损,谦受益;甜中有酸;恶中有善。才能本可以带来乐趣,但如果滥用,也会导致相应的惩罚。

 

二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在一方面增长才智,在另一方面就会显得愚蠢。有失必有得,有得也有失。财富增多了,开销也必加大。

 

过度地攫取,大自然就会出面索回他的所有,结果,财富增长了,攫取者却因此丢了性命。”

 

根据阴阳平衡显现的原理,爱默生认为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其实相关论述,我国的老子早在道德经中论述无余。

 

从中国的太极图来看,不仅阴阳对立面客观存在,而且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依存,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爱默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一个暴躁的、充满匪气的恶棍。那么,大自然就会送给他一堆可爱的儿女,让他们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上学。

 

对儿女的爱心和担忧会磨平他的冷酷,使他最终变得彬彬有礼。

 

农夫们往往羡慕权力和地位,岂不知总统为了白宫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通常会失去所有的安宁,甚至人最好的属性。为图一时显赫,他心甘情愿对幕后真正的主人卑躬屈膝。”

 

如果我们遵照这个方向去思考,就会得到令自己淡化执著的灵感:

 

我在公众号和微信里,收到很多关于如何求姻缘的留言和提问。

 

有些人年近四十,但是一直单身未婚,为此父母烦恼不已,自己也坐立不安,寻遍神通高人,用尽各种方法,依然无果。

 

未婚者对于婚姻会有诸多美好的憧憬,那是幸福的所在。但是有些已经深处婚姻的中的人,却想着逃离,认为那是爱情的坟墓。

 

这种阴阳的制约,无处不在,故爱默生云:上帝完整地再现于青苔中,蛛网中。宇宙的全部价值体现在每一点上。有善必有恶,有亲必有疏,有力量必有局限。

 

爱默生并无神通力,至少未见他有这方面的展现,但他对因果报应一事,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因而他质疑了当时基督教神父宣扬的,今世善人受苦,来世受乐;恶人今生快乐,来世堕落之说。

 

他说:“每桩秘密终将昭然于世,罪孽终受惩罚,善行终有回报,冤屈终将昭雪。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是一种普遍的必然。

 

事实上,情形报应与事物本身是不可分的,但往往分散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多年才显现出来。鞭笞也许姗姗来迟,但终将到来,因为它始终与罪行相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血还。一报还一报,人爱我,我爱人。给予,才会获得。滋润他人,才会得到他人滋润。

 

上帝说,你想得到什么吗?那么,先付出,再拿走。不冒风险,无所收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动者不得食。玩火者必自焚。

 

咒语总是应验到诅咒者身上。如果你在奴隶的脖子上套上锁链,那么链子的另一端也必将紧紧地绕在你自己身上。阴谋者终将狼狈不堪。魔鬼同时是个笨蛋。”

 

“我不再希冀不劳而获,如发现一罐埋在地下的黄金,因为我知道,它会带来新的负担。

 

我不再贪恋更多的身外之物——财产、权力、荣誉或奴仆,因为这个获得是显而易见的,代价也是确定无疑的。”

 

倾莲池:爱默生先论述了阴阳对立之存在,一切万法皆有完整的对立二面本质。

 

基于此,他将当时神父们引导人们在乎来世,行善来世才受安乐,转移到了当下:

 

一个人违法犯罪,抢劫杀人,哪怕还没有被绳之以法,他在当下,就已经被世人所谴责,法律所不容,面临着判刑。

 

而且,他内心充满着对法律追捕的恐惧、焦虑,到处逃窜不安。

 

爱默生认为,这已经是当下所显现的恶报,不论这个行恶者是否被抓到,他已经在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失去了很多自由。

 

当这个人付出了恶,恶报会返回来。

 

而当一个人付出了利他的善行时,哪怕现实中没有见到直接的善报,未来决定会出现。

 

当然,他认为善报当下就已经出现,因为行善而内心安稳、充实,无愧于心。精神上的一种安乐,是善报之一。

 

在我们佛教的视角里,善恶之报,有现世报和来世报。

 

一个人杀人犯罪了,他被警察抓起来,法院判刑,或死刑、无期徒刑,是属于花报,果报在地狱。

 

而阴阳对立的法则,在凡夫的分别妄想心所投射的世界里,无处不在。想消泯这种二元对立,方法是证入法身、般若、涅槃、空性。

 

你的肉身还在这个世界,依然受到二元的限制,佛菩萨的化身亦复如此,有出生就有进入涅槃。佛法有兴盛时,亦有衰退时。

 

我见到爱默生的一段描述中,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所有交易中,总有那么一个沉默的仲裁者。自然及灵魂保证每笔合同的实施。

 

所以,诚实的服务永远不会吃亏。如果你侍候一个忘恩负义的主人,那么,你还是接着侍候他吧。

 

让上帝来还你的债。每笔债都会还清债务拖欠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有好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利息。”

 

这里的上帝,不等于宗教中神格化的万能之神,而是自然界的法则、力量。

 

犹如中国古代老子所说的:天道好还。

 

换言之,即一个人去行善,做利益众生的事,爱默生认为每付出一个善行都会被补偿回来,让上帝来还你的债,或让上帝来给你报酬。

 

一个人的功德,存入法界中,终究会返回来,功不唐捐。

 

在佛法中,当修持了功德,做了供养布施,不论是否当下见到感应、善报,这笔善行必然被记录于法界,终究会见到善果。

 

这和中国文化中的积累阴德之原理是一样的。

 

所谓阴德,是相对于阳德,阳德是你修了功德,为世人所知,阴德则是隐藏起来。越是隐藏,将来所得的善果越大。

 

类似于爱默生的观点:债务拖欠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有好处,因为你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利息。

 

不仅是善行、修持需要隐藏,福报、美好的东西,古代的先哲都认为,应该隐藏,不要暴露出来,不要宣扬。

 

《道德经》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中国人喜欢讲钱不外露,外露了,各种劫财之力量就出现了。

 

如有的人一有钱,到处宣扬,要么招来盗贼,要么就是亲戚朋友纷纷来借钱,以瓜分一二。

 

不仅是钱,美好的婚姻、爱情,亦当隐藏。

 

前些日子,看到有自媒体发布文章,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为何“秀恩爱,死得快”?

 

具体的例子非常多,如陈思诚和佟丽娅,李小璐和贾乃亮,文章和马伊琍,李晨和张馨予,林丹和谢杏芳……

 

那些喜欢秀恩爱的情侣、夫妻,往往不能长久,难以白头偕老。

 

这并非偶然,也可以说秀恩爱本身,是对婚姻爱情福报的一种损耗,特别是大范围内为人所见的,更是损得越大。

 

不论是幸福、甜蜜,还是具体的财富、福报、功德,都应隐藏起来,而不是广而告之。

 

比如修行,诵经、持咒、打坐,都应保密,越秘密越好。

 

有些人将自己修持的本尊告诉了很多人,会给自己带来违缘和魔障。

 

我也曾见到敦珠法王有开示过,秘修的本尊若让人知,难成就之类的教言。

 

为何阴德之报会特别大?

 

因为阴德隐藏于法界,没有泄漏,记在老天爷那里,必有奇报。

 

有的人,一做什么好事,修什么功德,就让大家知道,并赞叹他一番,有的还给予他各种帮助。

 

此人的功德已经损耗,用于来自他人的赞扬等美誉,或者因此得到现实的福利上。

 

所以有智慧的人,往往是隐藏自己的功德、善根和计划。

 

那些把自己修的本尊法门,修多少挂在嘴边让大家都知道的人,到后面越修越不灵,很难证悉地。

 

这是法界的一重秘密和规律,想改变命运,修法获得大效验者,当从学会保密开始。

 

尤其是想改变命运的诸位师兄,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功课,一个法门,只有你自己知道,世间再无第二个人知晓。

 

或者只有你的上师、老师、亲密的人知道。

 

当然最好是纯然地保密,自己独自修持,不张扬,不泄露,默默地修持。

 

由于隐藏得好,积累的功德具足,法验会十分强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欲转运改命,从闭嘴开始!

 

按照爱默生的思路,你的善根存在法界、上天的账上,将来会加倍还给你。

 

世人不记得,没关系,关键是功德存于法界,诸佛菩萨,诸天护法悉皆了知。

 

中国的精华文化中,其中有一个是谦虚之德,艮卦六爻皆吉,天道益谦恶盈。

 

对于学佛者而言,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希望有现实的感应、梦验,以增加信心和动力。

 

但是你若想求大悉地,小感小应不应追求,你越在乎些小感应,什么好梦、现实中的哪个普通的愿望满足了,以此洋洋得意。

 

这未必是好事,特别是你想证悉地的,因为你要用所有的功德善根,福德资粮,来促成悉地果位。

 

现在变成了心性执著、分散于小感小应上了,损耗其中,难成大器。

 

故成大器者,往往是不住于相,不因境相而或喜或悲,直取无上悉地。

 

有些人念经持咒,稍有不顺,违缘一出现就非常迷茫,甚至想退转,烦恼极重。

 

有些一出现感应,就格外激动,狂喜不已。

 

这些都不是上上根器者,至少现阶段不是,因为太容易心随境转,真正的上根人,乃是心如如不动。

 

有时候我也遇到这类提问,如念诵地藏经后,稍做恶梦,就疑神疑鬼。

 

我说,地藏经的功德,能令人毕竟成佛,得地藏菩萨摩顶授记,证入无量三昧。

 

你一修遇到这么点考验都过去,还怎么了生死?

 

无著菩萨修十二年弥勒菩萨法无效验,仍然坚持不懈,最终亲见本尊,证得大成就。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修行缺乏基础的闻思和毅力,要精通世间的学问,尚且需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越挫越勇,更何况是出世间的甘露妙法?

 

中国人喜欢讲阴德,隐藏的功德、福德。学佛者也应学会隐藏自己的修法和功德,这样功德才不会损耗、泄漏、毁坏。

 

如你发愿念一千万的地藏圣号,就你自己心里有数,其余一切人皆不知道,唯有诸佛菩萨和天地知。

 

当你默默地隐修时,功德力、加持力必定不可思议。

 

当然,有些人另有特殊的发心,将自己的功德、经验、感应、精进情况等,分分享给大家,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之炫耀,而是纯然地只是为了增益有缘人的信心。

 

这么做是有功德的,龙天护法神有时候也鼓励人们去启发、增加别人的信心。

 

净土宗曾有位祖师,在五台山曾亲见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从圣境出来后,有护法神现身嘱托他,要把见闻告知世人。

 

本来这些境界都应该保密的,传统中就是如此,但是大家都保密了,后人对于实修可能盲人摸象,或者不知所措。

 

故本着利他的菩提心,有些大德会分享经验,这也有大功德。

 

现在网络上有不计其数的地藏经感应录,以此感应事迹,引导、吸引了无数人走向了礼拜地藏菩萨、念诵地藏经的道路,并深受法益。

 

这些分享者,他们有法布施之大功德,为教法的弘扬作出大贡献。

 

假如人人都对感应缄口不言,我相信,现在的地藏法之修持者,会少了一大半。

 

很多人都是听闻到身边的、网上的师兄,因修地藏法治愈重病、延寿、息灾、增财、家族繁荣而对地藏菩萨生起信心。

 

因为凡夫的心,信根不具,对于佛陀的圣言量,可能无法深信,但现实中的例子,却能让他们深信不疑。

 

因此,在隐藏功德和发心利他方面,最好取得一个平衡点。

 

已经成就的大菩萨,不再退转,他们可以自在地宣说自己的境界给予具信弟子。

 

初发心菩萨、修行者,所修未圆,需要隐藏保护自己的善根和修行。

 

说回爱默生的补偿观点,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反复读过爱默生《论补偿》里的论述,在好几段内容上做了记号,其中包括这一段:

 

“授人以福利的人是伟大的,索取恩惠而不予报答的人是卑鄙的——那是世间最基本的道理之一……

 

要当心手中握有太多的好处,它会很快地腐烂和遭到虫蚀。”

 

在晚年时,福特乐意让他的每天5美元的措施听起来就像“效率工程……是我们降低成本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之一”。

 

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福特打破行业规则,冒着被受同行攻击的风险,降低工作时间,给予员工更高的报酬。

 

他是爱默生的忠实粉丝,如今福特汽车公司做得如此之大,成为存在时间超过百年的世界型企业,想必与最初的创始人之做法,有甚深的关系。

 

在《太平广记》,记载有一个积累阴德的故事。

 

唐朝彭城有个人叫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

 

他家虽然很富,慷慨给予别人的钱财,自己心无怨恨。他拿出钱财帮助别人,施给别人恩惠并不希望有所报答。

 

注:施人恩惠不忘报,则有奇报在后,若有报了,此福也就损耗了。

 

长庆年间,有个很会相面的人,在寿春路上碰到元溥说:“噫!先生先停一下,我有话告诉你。”

 

元溥就请他进入一馆所问他有什么话。”那相面人说:“您财产很丰厚啊!然而二三年以后,你的寿数就要没了。怎么办?”

 

元溥大哭说:“夭折短命是天意,先生您对我有什么办法?”

 

相面人说:“相好,不如德高,德高不如度量大。你虽然寿不长,但德很高厚,至于度量就更宽大了,我暂且告诉你后事。

 

在二三年之间,多积您的功德,或许有希望延长寿命。一德可以消百灾,还可以享受爵禄,何况寿命呢?

 

希望你努力作,我三年以后还会再来。”

 

说完就走了。元溥流着眼泪送别了他。于是又作了身后的打算。他有一个女儿将要出嫁,抵达维扬后,要找几个女奴陪行。花了八十万钱得到四个人。

 

其中有一个人叫方兰荪,美丽非凡,而且那风骨姿态很不象平常家庭出身的人。元溥就追问她的情况。

 

迟延很长时间才回答说:“贱妾有死罪,不敢说。主人家既然深感惊讶,我怎么还敢隐瞒呢。

 

我家世代为名家,家本来在河洛,先父在淮西作小官,不幸遭受吴寇专横暴戾,因我们的姓与皇上的姓相同,怀疑是近亲戚属,身死贼寇刀下,家产也被没收。

 

因此埋没,无处告状申诉,其他的亲属也在贼寇被平乱之后强收为俘,再也没有音讯了。

 

我几次更换主人,现在到了这个地方。”

 

元溥听完叹息很久,才说:“鞋虽然是新的但不能放在头上,帽子即使是旧的也不能踩在脚下,你虽然家族丧亡,但你是名家的后代,又有这样的冤恨,三尺的儿童还知道发愤,况且丈夫呢?

 

今天我如果不能挽救你并昭雪你的冤恨,就是神明也会杀我呀!”

 

就又问她的亲戚的情况,知道她的外祖父姓刘。马上就把卖身契烧了并收她为外甥女,用五十万家财,在他自己女儿以前让她出嫁了。

 

长庆二年三月辛卯,兰荪已经出嫁,元溥梦见一人,披着青衣手里拿着象简,跪在地上参拜,急促而流着眼泪说:

 

我就是兰荪的父亲,感谢您的恩德,怎么才能报答呢?我曾听说阴德是能够感动天地的,现在您的寿限将要结束,我应该到上帝那里给你请求,所以来奉告。

 

说完走了,过了三天,元溥又梦到兰荪的父亲站在庭堂前穿着紫衣拿着象简,又有很多跟着他的侍卫,上前感谢元溥说:

 

“我没有什么才智,有幸能够在上帝那里为你请求,上帝准许我延长你二十五年的寿命,而富达三代,子孙再也没有后祸。

 

那些残害我们家的贼寇,全都抓获归案审理。现在活着的要有灾祸及身,已经死的要让子孙受连累。

 

上帝又怜悯我的冤仇,批准我任重要职务,将掌管淮海之间的山川。”

 

然后就呜咽着一再拜谢走了。第二天,元溥还很留恋,也没有深信。

 

三年后,以前那个相面人果然来了,迎着他就祝贺元溥说:您的寿命延长了,再让我看看眼眉到头发之间。

 

元溥就把帽子旁侧露出额头。相面人一看说:“噫!你有阴德感动了上天,从今后寿命延长二十五年,富贵达到三代。”

 

元溥才把兰荪的父亲说的话告诉他。

 

相面的说:“过去韩子积阴德保护了赵氏,太史公认为韩氏十代都能官位达到三侯,是有阴德的缘故。

 

况且兰荪的家里没有后代了,兰荪已身为卑贱的奴隶了,像这样你都能不顾花费很多钱财,也不贪她的美丽姿色,反而能抚恤她这个孤儿,难道这不是很厚的阴德吗?”

 

倾莲池:刘弘敬的一念慈心,使他延寿25年,子孙富及三代。

 

他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有如此善报。

 

反倒是现实中诵经持咒的人们,并没有如此迅猛的法验,也不要说利及多少代子孙。

 

根本原因在于今人诵经咒者,心多是自利自私。

 

故莫轻视了六度,莫看不起那些世间善人、乐于助人者。

 

别以为你会诵持各种咒语、密咒就非常了不起,有很多人持咒求财,依然不见怎么进财,仍在温饱线上挣扎。

 

而有些贤人并不持咒,因做了一件善事,却受天帝奖赏,赐官赐财,子孙后代昌盛。

 

这种天壤之别,值得现在很多学佛者的反思,念诵了上百万千万求富饶求改变命运,依然没有改变,甚至贫匮。

 

明咒陀罗尼乃是殊胜之法,可令人克取世间、出世间悉地。

 

但是今人如果忽略了最根本最核心的枢机,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甚显著。

 

这个核心以利他之心去念诵和修持,特别是无伪的菩提心。

 

很多人念诵大量的经咒,就是为了自己发财,为了自己迎娶白富美,为了自己的安乐,虽不无感应,但是想达到大的相应,是比较难的。

 

而且我所听闻的,往往是感应甚微。

 

首先是法界的缘起法则里,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般的规律,一个人给予众生带去安乐和希望,返回来的也是安乐。

 

以前有个人问我,怎么念伎艺天女很久,却没有找到另一半?

 

我说你有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和素质价值了吗?他说,如果这样,那还需要念什么咒?

 

我一听觉得比较搞笑,他将咒语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却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怎么获得幸福?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美丽、智慧、善良的女孩,你是否愿意嫁给一个社会价值低(如无业),和各方面素养差的人?

 

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伎艺天女,乃至诸佛菩萨,不可能会勉强牵线。

 

假如一个无业,或者没有好的工作收入,或者心性还比较自私,迷恋女色,有种种恶习的人,念伎艺天女等怀爱本尊。

 

求一个有高收入,非常漂亮,又有高教育等女孩呢?

 

会让伎艺天女非常为难,这不是糟蹋人家姑娘吗?

 

所以,仅仅是基于自我的一套修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顾及他人,顾及众生。

 

儒家的贤人尚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佛弟子,欲成佛作菩萨,岂能念念私心而感通本尊?

 

若是平常在念经、诵经咒之前,先发菩提心、慈悲心,对亲人、朋友、周围的人,乃至一切有情修慈悲心,然后再念诵,必然大有进步。

 

以自私自利之心去诵修,和以菩提心,利他之心去念诵,两个不同的面向,效果截然不同。

 

那些古代的仁人,他们能得到上天的赏赐,改变了家族和子孙的命运,也是有其过人之处。

 

把自己放入那个环境中,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到。

 

 

 

对境虽有差异,若生起慈悲之心而修法、回向,效验和功德会不可思议!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