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蛮讲历史】造反者们5——洪门群英

来源: YMCK1025 2018-11-25 21:35: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75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8-11-25 21:37:0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当洪门在两广地区建立大成国,艰难抗争满清政权的时候,在广袤的东南亚地区,洪门早已经一步步的建立起了非常庞大的势力。两广民众自古以来就有越洋经商乃至定居的传统,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但马来原居民一直以来都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政权,形同散沙,乃是一片权力的真空地带,特别合适当时已经适应了组织化生活的两广民众前去争夺生存空间。

从明朝覆亡开始,两广地区民众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展开向东南亚地区的迁徙潮。最开始是前明军户为了躲避满清军队的搜捕,成编制的迁居越南和柬埔寨等地,被称为“明乡人”。洪门的主体原本就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前明军人,因此明乡人定居之地,很快就成为洪门在满清发动起义失败之后的退路。

公元1762年,广东梅县的洪门领袖罗芳伯为逃避满清抓捕,带领一批核心会众迁居到了印尼西北角的加里曼丹岛。面对这批富有军事经验和组织经验的洪门英雄,印尼本土的文盲土著部落毫无抵抗之力。罗芳伯合纵连横,拉一批打一批,势力很快就覆盖了整个加里曼丹岛,并驱逐了欧洲殖民势力。到1777年,罗芳伯建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以民主推选方式的承袭大统制职位,并建立起了系统的军事、税收、司法和教育体系,在当时的东南亚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高级的国家形态了。周边各马来土著部落见状,纷纷投奔,兰芳共和国的疆域由此迅速扩张。公元1783年,罗兰芳的部下吴元胜攻占紧邻的戴燕国,自立为王,并为兰芳国的藩属国。两国相互依靠,存续了上百年。在此期间,兰芳国与戴燕国扼守南海核心航道,洪门在东南亚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并一直扩张到澳大利亚等地,并且跟澳洲本地的地下势力共济会扯上了关系。两边相互结盟,算是兄弟帮会。到了后来,原本是由流放澳洲的的罪犯们在活不下去的时候组建起来的共济会,居然被神秘化为控制全球政治经济的黑手,洪门也因此被一部分吃瓜群众视为共济会的外围组织,这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公元1886年,荷兰殖民军队以优势兵力进攻兰芳国与戴燕国,两国抵抗不力,宣告亡国。但此时洪门势力已经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开办了大量的公司,实际控制了绝大多数的矿山与航线。兰芳国与戴燕国覆亡之后,洪门势力转入地下,以公司形式存续,知名的公司包括和顺、大港和三条沟。欧洲殖民者对这些洪门公司也是无可奈何,最后两边在长期的冲突之下达成了共存默契,洪门不再尝试建立政权,而欧洲殖民者也对洪门开办的各路公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里顺带说一下,兰芳国与戴燕国的残余势力后来逐渐汇集到与兰芳国隔海相望的新加坡岛上,洪门各公司也逐渐将堂口放在了在新加坡一带,这批人成为了新加坡地区的主体居民。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就19世纪末期来说,乃是洪门势力最盛之时,它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命脉,会众以百万计,上面讲到的和顺等公司,武装人员总人数以十万计。然而这个时候的洪门已经不甘心继续蛰伏,它对处于黑暗的满清统治之下的祖国念念不忘,并深度介入到了反清起义之中。

在这里必须解释一下的是,洪门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并没有严格统一的领导体系。洪门没有名义上的大BOSS,各堂口都是独立行事。这种松散型的结构当然是源于其创建之初的恶劣形势,要在满清势力的围剿之下存活,就只能指望各堂口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之间绝对不可能建立臣属关系。在大体上,国内的洪门根据其生活来源,分成了几个相互独立的派系:依赖运河漕运生存的漕帮,依赖走私私盐为生的盐帮以及从盐帮派生出来的青帮,在长江航运上讨生活的袍哥哥老会,以上这五支被统称为北洪门;而在两广珠江水系上的码头和鱼栏讨生活的洪门子弟,被称为南洪门,代表性人物就是广东十虎,以及黄飞鸿。南北洪门,包括东南亚洪门各堂口,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了反清浪潮之中。

 

南洪门的玩法非常干脆,就是持续的发起武装起义。太平天国与大成国起义背后,就站着无数洪门英烈的身影。在太平天国与大成国起义陆续失败之后,南洪门的精英们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洪门极度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所谓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斗争口号,并不足以发动民众凝聚人心。由于缺乏政治纲领,洪门在与太平天国的客家领袖的权力斗争中毫无疑问的败下阵来,此后创建的大成国也无从动员民众扩张势力,只能困守广西。在这个时候,孙中山走进了洪门的视野。

话说孙中山这个人也是很有意思,他早年家境贫寒,断断续续的读过两年私塾,13岁的时候跟随亲戚跑到美国旧金山,又读了两年西式小学。之后回到香港,只有一些零碎知识基础的孙中山考不上正规大学,于是随便读了个野鸡医学院,连正式的学历证书都没有。毕业后孙中山无法申请医生执业资格,在港澳地区游荡了一阵子,当了一段时间的无证医生,被打压得够呛,时不时就被港英政府和澳葡当局抓起来罚款。孙中山火冒三丈,于是决心走一条新路:从政。

一开始孙中山抱着改良的心思,给李鸿章写了一封近万字的改良建议书(各位可以百度关键词“上李鸿章书”阅读全文),基本上都是无病呻吟的办学校修铁路开工厂之类的陈词滥调。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孙中山找了一通关系,通过晚晴著名开明官员盛宣怀,居然真的把这份万言书递到了李鸿章跟前。李鸿章这种著名实务派官员,对这种毫无可执行性的空口白话当然毫无兴趣,丢到一边就不再理睬。然而这次上书,却给孙中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望。广东一带的知识界,纷纷将孙中山视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精英。孙中山打蛇随棍上,自此以广东民间意见领袖自居。

 

 公元1895年,孙中山不再满足于发牢骚提意见,开始发动中山老乡,组建正式的反清组织。他的这番举措,与苦于寻找政治纲领的广东洪门一拍即合,两边立刻敲定下来,组建“香港兴中会”。然而广东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其实根本就缺乏合作基础,两边之前从未有过人生交集,贸然合作,而且是造反这种大事,根本就不可能建立互信。可惜两边还没有度过磨合期,就在第二年仓促决定,发起广州起义,但是这场起义整个就像是一场笑话。首先是起义的第一领导人选,洪门与孙中山的乡党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矛盾。由于武装力量基本掌握在洪门手里,最后决定由洪门的杨衢云担任最高领导。然后兴中会决定兵分数路,围攻广州。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由杨衢云带着,从香港出发;其它队伍由孙中山带着,在广州外围候命。然而两边信息不畅,孙中山带着人在广州郊区猫了两天,担心秘密泄露,于是临时决定终止起义,在香港的杨衢云不同意,两边通过明码电报交流了几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造反这种事来说,如此儿戏,简直就是瞎扯淡,啥秘密都要暴露了。最后杨衢云不管不顾,还是带着人马坐船到了广州,还没上岸就被广州清军给包了饺子,起义部队全军覆没,杨衢云与孙中山仓皇出逃。第一次合作就沦于彻头彻尾的失败,算是在孙中山心底埋了根刺,此后孙中山对广东洪门始终缺乏好感,在推翻满清之后,也毫不犹豫的对广东洪门举起了屠刀。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在日本藏了一段时间,1900年回到香港,参与发动三洲田起义,1901年1月,在家中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而孙中山拿着给起义筹措的钱,到欧美日各国游历去了,此后一直到满清朝廷被推翻,孙中山没有再踏足中华大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摆脱了穷苦生活,自此变成了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在洪门这边,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广州起义,就放弃造反。1900年10月,惠州洪门领袖郑士良在三洲田(今深圳大小梅沙一带)发动起义。话说郑士良这位仁兄,算是被孙中山坑得最惨的一位。他出身洪门世家,跟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读过野鸡医学院,算是同学关系。这位仁兄相信了当时正在日本与台湾等地夜夜笙歌的孙中山瞎扯的蛋,深信孙中山有钱有能力,能够为起义军提供军火给养。结果起义爆发之后,郑士良惊讶的发现,孙中山所谓的军火仓库里,装的就是一堆废铁。当然孙中山言之凿凿,他是被日本不良商人给骗了!也就是说,孙中山买了一批军火,但是根本不开箱验货就拉进仓库,然后转头就忽悠洪门英雄发动起义!这不是瞎扯淡吗?这种事的恶劣程度,基本上就等同于诈骗了一笔起义经费。郑士良不甘心起义就此失败,带着数千拿着木棍的义军在惠州一带打了12天游击,终于因为补给缺乏,黯然解散队伍。郑士良逃往香港,1901年7月,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

这场悲剧之后,广东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就算是翻了脸,再指望两家之间达成合作,已经不现实了。孙中山于是转过头来,开始忽悠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洪门。1904年1月,孙中山在旧金山正式加入美国洪门致公堂,任职红棍。这算是美国洪门的执法长老,一个荣誉性的职位。但担任这个职位之后,孙中山就在海外华人之中拥有了真正的声望,并能够组建自己核心班底,黄兴、胡汉民等人就是在此之后聚集到孙中山身边。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

 

在广东南洪门被孙中山忽悠得够呛的时候,北洪门也没能逃过孙先生的魔爪。当时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浏阳醴陵萍乡一带,自然灾害频繁,民众生活困苦,满清朝廷又无力赈灾。偏偏当地又是哥老会势力强盛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入会。这就是天生的造反之地。1906年,孙中山派了同盟会的几个愣头青跑到萍乡地区,忽悠当地哥老会的领袖造反,并承诺向当地义军提供资金和武器。

 

孙中山其实根本就没钱的事就不多说了,就算他有钱并且还能买到武器,在今时今日来看,湖南位于中国内陆,孙中山要是有这种强大的执行能力,能将整支军队的武器装备运进湖南,他也不会有“孙大炮”这样的外号了。但当时湖南哥老会的大佬们缺乏见识,竟然就相信了孙中山的忽悠。萍浏醴一带的洪门会众全都动员起来,推选当地的哥老会大佬龚春台为首领,等着孙中山承诺的军械到位,就要发动起义。然而从这一年的9月份开始等,一直等到12月,起义声势都造出去了,孙中山承诺的军械当然也是连影子都看不到。

 

12月4日,眼看着收到造反消息的清军已经完成集结,做好了围剿的姿态,洪门领袖被迫发动起义。但是拿着棍棒的义军当然不是已经完成集结的清军的对手。起义军只坚持到11日,就被清军打得全军覆没。龚春台被迫隐姓埋名潜逃到长沙。此后清军在萍浏醴一带发动了持续三个月的清乡行动,将当地暴露出来的洪门兄弟,全都杀了个干净。湖南洪门,自此遭受重创。

1907年10月,孙中山又跑到东南亚等地忽悠了一圈,鼓动越南洪门领袖黄明堂发起了一次镇南关起义。这次起义过程更加是匪夷所思。起义军派出了数百人,占领了中越边境上的几个无人看守的炮台。在此过程中,孙中山亲自跑到炮台附近转悠了几下,号称亲赴前线。几天后清军才辗转知道了消息,于是派陆荣廷率了3千人过来剿匪。陆荣廷这位仁兄,其实是潜伏在清军之中的广西洪门大佬,他当然清楚的知道在边境上闹事的乃是东南亚的洪门兄弟,于是他提出可以投降,加入起义军,但同时要求孙中山向自己的部队付10万安家费。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的孙中山拒绝付款,两边居然因为安家费的问题谈不拢。于是陆荣廷率军拖拖拉拉的往炮台进军,等到了一看,起义军早已跑光了。这次所谓的镇南关起义,整个过程一枪未发一人未死,在严格的定义上讲,都不知道算不算一次起义。

卧底将军陆荣廷

不过仗虽然没打成,但是陆荣廷很会说故事。他编造了一份特别激烈的战斗过程报给了朝廷,满清朝廷很是满意,于是连续升他的官,到1911年升到了广西提督,这是广西最大的武官,陆荣廷因此算得上是满清朝廷内最大的洪门卧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陆荣廷第一时间就起兵响应,宣布广西独立,乃是推翻满清的真正功臣之一。

1910年底,同盟会的唯一一位能干事的领导人黄兴开始筹划在广州举行一次大规模起义。黄兴亲赴香港,组建了起义的领导团队,并亲自与广东洪门接洽,商讨联合起兵。广东洪门对同盟会疑虑重重,担心孙中山承诺的资金和武器无法到位。黄兴向洪门大佬反复拍胸脯,承诺会身先士卒,资金与武器也一定会到位。起义原定为1911年4月13日举行,但是一直到约定的日期当天,资金和武器都没有到位。当然我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也不会再有任何意外情绪。所有相信了孙中山的英雄,都只有死路一条可走。1911年4月23日,黄兴潜入广州,约定于26日,与洪门各路英雄一起举兵,围攻广州,并再次拍胸脯武器补给到时一定会到位。结果到了这一天,想象中的武器补给理所当然的依然不见踪影。洪门各路人马大失所望,纷纷撤离,最后只剩下100余不畏牺牲的洪门英烈以及10余名黄兴带来的同盟会热血青年,决心在即便没有武器补给的情况下,也要继续发动起义。

4月27日下午5点半,黄兴带领这支孤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退走,并调遣水师精兵围剿义军。起义军坚持了一整晚,全军覆没。黄兴在战争中断了一根手指,躲进一家小店里,得以幸存。事后广州民众收敛烈士尸骨,一共找到七十二具残肢,埋葬在黄花岗上。满清推翻后海外华侨出资重建此墓,是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我在这里他们一一列出的名字,希望各位能够安静的,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读完: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炤,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总结起来,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二十多年的反清起义模式,就是洪门负责送死,而孙中山负责忽悠。历史要继续这么走下去的话,洪门的精血很快就会被孙中山给败光,我大中国将会永坠黑暗。所幸到了1910年年底,上海爆发股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话说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各路资金聚集,爆炒所谓的橡胶概念股。很多企业根本只是取了个有“橡胶”两个字的名字,找个老外出来做做秀,就能融到巨额资金。到了1910年下半年,泡沫终于破灭,纯属虚构的橡胶企业纷纷原形毕露,所有参与炒作的资金无一例外,全部中招。大清朝廷拿着财政备用金去炒股,结果赔得裤衩都不剩,眼看着朝廷就要破产,于是打定主意,向欧美财团借钱。

 

欧美财团开出的条件很简单,借钱可以,但是要拿铁路出来抵押。大清朝廷审视了一下国内的铁路,也就是在建设中的川汉铁路最合适做抵押品。川汉铁路原本是一条民办铁路,由民间集资建设。多年下来,川汉铁路公司向老百姓募集了上千万两的白银,绝大多数资金都被挪用或者贪污,建来建去,铁路的影子都没有,连条毛都看不到。在大清朝廷看来,将这个铁路公司收归国有,抵押给欧美财团,好歹借到钱之后,能真正的开工建设,也算是造福于民。

然而在川汉铁路公司这边,也是刚刚在股灾中赔了300多万两白银,整个公司的账户已经空了,现在如果公司被收归国有,那还得了,这个巨大的窟窿一夜之间就会暴露,川汉公司上上下下的贪污犯们,估计要么就被杀头,要么就会被愤怒的集资者撕碎。于是川汉铁路公司串通了四川的洪门分支哥老会,煽动无知的四川民众发起了“保路运动”,宣称大清朝廷的铁路国有化举措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天可怜见,大清朝廷当时一片苦心可昭日月,根本就没有任何侵吞民财的心思,但是面对老百姓的熊熊怒火,已经丧失公信力的大清朝廷有苦难言,根本无法做出强有力的辩解。于是两边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武力冲突。

 

1911年中,大清朝廷调武汉的新军去四川平乱,以致腹地兵力空虚。武汉乃是长江航运枢纽,当然也是洪门长久经营之地,洪门各堂口在此地分别组建了文学社、共进会、日知会等外围组织,专门招收有志青年,并极力向武汉新军之中渗透。这些组织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统一协调机制。

当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坐在一起,开了个协调会,计划在武汉新军发动起义,并推举文学社的蒋翎武为总指挥,共进会的张振武和孙武为副。但是起义信息很快泄露,10月10日晚间,由于军官查房引发士兵暴动,在仓促之下起义爆发,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指挥官统统由于各种原因不在现场,先入日知会后入共进会的排长熊秉坤挺身而出,召集全营士兵占领了楚望台军火库,并率人攻占了武汉总督衙门。

 

到了第二天,早已被洪门渗透得千疮百孔的武汉新军全体起义,宣告湖北独立,并强行推选武汉最高军事长官黎元洪为新任总督。各省纷纷响应,满清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逼迫之下,溥仪颁发《退位诏书》,延续了276年的满清皇朝,就此消亡。

总结起来,武昌起义其实也并不算一场组织严密的起义,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洪门各堂口的势力,深刻渗透进了武汉新军体系之中。另外一个成功经验,则在于它完全没有受到孙中山及同盟会的干扰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正在美国游山玩水的孙中山紧急回国,争夺总统职位。但是当时的政治家们个个都是人精,深知孙中山一事无成的本性,于是一致支持势力最大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就任总统。孙中山火冒三丈,接下来就不停的搞事情,想要怂恿洪门以及各路军阀势力去对抗袁世凯,人家根本对他就不感兴趣。孙中山浮浮沉沉,1916年袁世凯病逝后,孙中山也依然处于游荡状态,从来没有站到过权力舞台的中央。就这样一直游荡到1920年,孙中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金主:刚刚成立的苏联政府。

1921年,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因此真正变得财大气粗的孙中山回到广州,与出身洪门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合作,自称“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一心北伐,推翻当时的北洋政权,于是在广州征收重税,引起广州工商界的巨大不满。在当时来说,整个广州的工商界基本上都是由洪门势力把持,并且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广州商团。然而拥有了苏联的资金与武器装备的支持,孙中山就有了底气,他组建黄埔军校,培养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1924年10月14日,孙中山最终决定与洪门彻底翻脸,限令广州商团全体解散。热血洪门当然不甘心就此屈服,于是双方爆发血战。孙中山以全新的苏式武器装备黄埔军校生,将武器简陋的广州商团包围在西关商区,然后火烧西关,广州商团两万余人全军覆没,被大火殃及的广州平民数以十万计。随后孙中山在广州城内大肆搜捕洪门会众,一经发现,即刻枪决。1925年,黄埔新军两次东征,击败驻守东江的广东军阀陈炯明。自此洪门势力被彻底清除出广东。

 

陈炯明心灰意冷,躲到香港,将广东洪门残存的力量改编为“中国致公党”。他们盯着孙中山和国民党,立志复仇。而在广州城内,时年77岁的洪门领袖黄飞鸿,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弟子在商团惨案中纷纷被杀,自己位于西关的跌打医馆“宝芝林”也被孙中山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黄飞鸿急怒攻心,就此病倒。但是他硬撑着不肯死。1925年3月12日,赴北京商讨南北和议事宜的孙中山因肝癌去世。黄飞鸿闻讯后心怀大畅,于4月17日安静辞世。

再之后,洪门依然还要在历史舞台上,演绎出诸多悲欢离合。然而这些故事,已经不在我们这篇“造反者们”的主题之下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