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

来源: YMCK1025 2018-11-22 16:27:0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08 bytes)

天河工程欲空中调水 多名科学家质疑荒诞幻想不知为何立项

所谓”天河工程“,其本质是在青藏高原某些地区的上空制造人工雨云。该方法预计每年可制造约50亿立方米的降水,这将给黄河增加十分之一的水量。

【博闻社】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近日,天河工程启动星箭研制的消息引起不少气象学家们的质疑。22日,中国科学网报道《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再次让“天河工程”引发关注。

该工程由青海大学国家实验室承担,基于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团队的“天河理论”,提出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天河工程”一直面临诸多争议。科学网援引多位气象、大气领域专家意见,称该工程 “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荒诞幻想项目”“没有物理内涵上的创新”等等。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认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记者今天联系到部分实名批评的科学家,他们表示,言论系个人观点,未经过调研。

陆汉城对记者表示,该工程既没有科学基础,技术上也不可实施。由河道专家主持的“天河工程”绕开了气象专家,项目中使用的图表等基础材料,都是气象领域“小儿科”的内容。

陆汉城认为“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天河工程”来源于王光谦院士的“天河理论”,而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已经发现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之为“atmospheric river”(“大气的河”),实际上没有区别。

针对“天河工程”提出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陆汉城表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不现实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认为,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孙继明告诉记者,自己与其他气象专家没有就该工程交流过意见,但“不约而同地有同样的意见”。

2018年3月,青海省、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天河工程”项目签订战略协议,将建设我国首个应用于空中水资源探测的专用星座“天河一号”,预计到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2020年将发射01、02星。 陆汉城表示,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网已经可以对全球大气所有变量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再建新的观测系统系统,或将是重复建设。

记者今天联系到两位“天河工程”参与者,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跃飞对记者回应;“天河工程”有自己的考量,正在进行中,“我们就做自己的事,现在不接受采访。”另一位参与者也表示不接受采访。主持项目的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一直未接通电话。

新京报等报道综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