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涛子总是惹人怜爱
我最近对两个神秘男人无法自拔,一个来自北方的强子,一个是来自南方的涛子。
强子,没得说,男人强横的魅力。
涛子,谜一般,男人魅惑的魅力。
△ 强子
△ 涛子
当别人都对涛子的遭遇起哄和嘲笑之际,我却陷入深深好奇?
无他,我就想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众人都觉得烦人和讨厌的涛子,人到五十还有人怜爱?
为什么你到五十岁只能被人称之为“大爷”“师傅”或者是“三叔”。
而涛子还会被人称之为“涛涛”,还让人有肝颤的冲动。
Why? Why? Why?
原来在大家刻板印象中,涛子是个行事嚣张、眼睛长在天灵盖上、言语尖酸的人,想必身边人不喜欢。
不过踏上了历史研究快车的我发现,其实涛子一直是受宠的,总是惹人怜爱。
滑稽戏前辈、同行师长、前妻、夫人,都是他的贵人,一路宠着他。他天生擅长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施展魅力。引得他们为他痴为他狂,为他哐哐撞大墙。
Why? Why? Why?
Why always him?
万事万物总有一万个道理,但其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他的魅惑魅力是打哪里来的?我分析了半天。
#精致魅力男性。
有人戏称他为“海派甜心”,这个略带嘲讽的评价说到重点了。周立波的确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复兴的精致产物,而且是顶尖精致的那批男性。
在建国前三十年,对于男性的定义都是文攻武卫,高举旗帜,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铁人形象。好是好,硬是硬,就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不招人疼,不招人爱。
△ 经典硬人形象
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的魅力男性都爱深沉、玩沧桑,整体男性风格都特别哲学和抽象,胡子拉碴、劈扣盖脸的艺术家和诗人最吃香。必须要糙,胡子头发一把抓,身上能搓出四十多斤来自罗布泊和敦煌的沙子感觉为佳,以便能随时问出一些天问:这个时代会好吗?这个世界怎么着了?中国还有救吗?同质化竞争严重。
但也有一小撮男人开始玩精致,玩腔调,没那么多情怀,只做一个惹人爱的精致男孩。
比如年轻的本山子为此付出了努力:在表演二人转和小品之余,造型上致力于向费翔靠拢,但在品控上有待商榷。
亦是在这个时候,二十出头的涛子,就已经出落成一个精致的海派boy。
据涛涛回忆,早在Culture Revolution时代,大家普遍穷,穿不上好衣裳,但一些讲究的上海爷叔,会穿上样式不同的“假领子”,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讲究一点。这被童年时期的涛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种对精致的追求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一以贯之,引以为傲。
比如这张涛涛还在滑稽剧团和严老师的合影,那时是八十年代,涛涛也穷的一比,拿死工资的。但他的造型就让人亮眼。他的服装搭配:白西装配T恤加休闲裤,是在八十年代最潮的“迈阿密风云”款。发型是偏日式的rockbilly风。轻轻松松,东西潮流交融,要知道八十年代的大陆穿个牛仔裤就很潮了,涛涛一出场,淡然就是灰色中的一个红点。
穷归穷,腔调不能怂。
△ 涛子造型
△ 1984大火电视剧,Miami vice,是不是涛子同款?
△ 日式Rockbilly造型,Rockbilly虽然起源自美国,但是日本人的风格更浮夸。
还是在八十年代,涛涛在妆容上也进行了突破,魅惑的眼线让人想起了坂本龙一。
就是因为衣品不凡、腔调出色,涛涛在没出名的时候既引得女人迷恋,又赢得事业上的机会,在九十年代初,一部海派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就找涛涛演了个上海滩小开,形象出挑。
△ 就算穷的时候,也喜欢搞一些老上海的派头。虽然看着像恶少,但很有腔调。
其实涛涛的精致讲究,是典型海派文化的特征。上海文化最讲噱头,凡事卖相要好。老上海讲究行头,俗称“出客服”,就算没钱,外表也一定要精致体面。鲁迅早就写过:石库门里的上海男人,睡前将西裤折出一条缝,然后叠压在枕头下,第二天出门裤子笔挺、衣衫鲜亮。
木心在《上海赋》中写道:上海人能一眼看出你的西装是哪条路上出品的,甚至断定是哪家店做的。佣仆替你挂大衣上装时,习惯性地一瞥商标牌子,凡高等洋服店,都用丝线手绣出阁下的中英文姓名,缝贴在内襟左胸袋上沿。
所以上海的品味就是,不仅年轻时候要精致,老了依旧风度翩翩、有品位才叫模子,品味和钱和年龄都无关。这种人被称之为“老克勒”。
所以无钱之时尚且如此,待到有钱之日。涛涛彻底进化成了上海老克勒的派头。
再比如和王局的采访中,涛涛自信地恰恰恰、啪啪啪、咔咔咔,展现了身段。精气十足,活灵活现,怎么也不像个五十岁的人,定睛一瞧,穿的还是乔治阿玛尼。正印证了那句话:“当你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选阿玛尼西服准没有错”。
但有人说了,阿玛尼谁穿谁不帅?有钱就完事。此言差矣,徐翔大佬的阿玛尼白大褂的例子历历在目。
所以总结完后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为何涛涛作为一个五十岁的叔叔,还能惹那么多人怜爱吗?
一言以蔽之,
#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