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科近乎荒诞但一点都不荒诞

祝由科近乎荒诞但一点都不荒诞

 

医者的“医,治病工也”,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要“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又说“医者,意也,在人思虑”说明医生治疗首先要关注环境的变化,人的健康疾病变化,

最后才是就病论病。医疗的根本是意识活动,在于人的心理活动。

中医是“医变”的学问。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疾患的变化以及顺逆,

在发挥患者自身能力的同时治疗疾病,这与当代辨症论治和西医的分析治疗方法大相径庭,

打个比方,西医用药物A\B\C治疗疾病时,a\b\c代表不同的体症特点,就可以表示为A→a,或B→b的

一一对应关系,传统中医治疗就不一样了,它表示为C→a+b,当新出现症状f时,

西医就只能期盼新药F的出现,而中医则不同,他的新药F,就要包括治疗c+a+b,药物

作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上,靠其自身的变化加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它不是特定的,

而是完成整体的生命变化,(就辨症施治而言,不能起到"医变"这个作用!)离开了生命,

就没有意义,拿组方去研究其主要成分,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是在迎合西医的理论。

 

 

  中医,世人都简单理解为中国的治疗方法。
 
中:不偏不倚,不上不下,是使人达到中庸,是向中治疗的学问。
一个完整的医疗方案,哪怕微小和不知的病痛,都应该包括:
断病、治疗、养生、预测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完成。不能采用简单的单一辨症治疗,
西方国家为了减少诊断治疗的浪费,采用私人医生的办法来进行全程跟踪,
而西方国家在治疗中又尤其注重整体治疗,手术能不切就不切,注重术后的长期效应,
西医移植到中国就走了样,变得极端了,切除盲肠、腺体,非常随便,根本不管患者以后的事。
 
 
  魏文王曾经问扁鹊:“你的师兄弟三人,谁的本领大?”扁鹊说:“我大哥能够预测疾病的发生,我二哥在疾病未发生时,就已经进行治疗了,所以都不出名,我是在人们出现病痛疾患时,才能进行治疗,所以我的名声比较大,但技艺比他们就差多了”。
 
 
  古人把特殊技能和学问分为“山、医、命、卜、相”五种,具有这些技能的人群,被世人称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不求功名利禄,但求研究学问,有“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医、卜之中”(《史记》)的说法,医以卜辨病程,卜以医为神奇,坚密不分。
 
  所谓“山”是指在山中修炼心性,注重精神与肉体相结合,意识活动,讲究吐纳与静坐,研习长寿健康的养生人群,它包括玄典、养生、修密三个部分。
 
  所谓“医”是指利用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人,它包括方剂、针灸、灵治等三个部分。
 
  所谓“命”是指根据此人的生长规律,结合生辰、星宿、气象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人一生休咎的学问,它包括斗数、子平、星宗三个部分。
 
  所谓“卜”是推算某一时刻,人和事在特定的区域,与天文地理和环境之间,状态关系的学问,它包括易、六壬、奇门盾甲、太乙斗数等。
 
  所谓“相”就是了解事物和人员的形象的学问,分为面掌、阴宅、风水等。
 
  这五种技能中,医术最被世人推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技能又相互搀杂,以其他形式出现,如:天气的预报、疾病的预测、房屋的建造规律、中医的非脉象诊断、流行病学研究等,都多多少少有其踪影。祝由科技术不仅存在于民间医中,也见诸宗教中,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败统治,听不得一丝不同意见,大兴文字狱,致使许多文人志士,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和无休止的迫害,纷纷流入民间,盾入空门,寻求保护,使许多科学技术只得以宗教迷信的方式流传至今,同时也丰富了宗教文化的科学性。
 
曰本人丹波元胤研究中医时发现,医疗典籍在《道臧》中也有发现,他说:“今考《道臧》中有《玉枢》《神枢》《灵枢》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指《黄帝内经》—编者)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指道士—编者)者与!”上世纪80年代,北京白云观根据其教义,也曾重印发行《祝由十三科》的册子,但也只能算是祝由科的外篇,真正精髓的内篇部分也遗失的差不多了。
 
 
  祝由科是传统中医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与现代中医有所不同,现在看病的人,只是诊察气口六脉的脉象就行了,有的医生连脉象都不看,只单凭西医诊断,就下结论开药;祝由看病,一定要看病人的声音、颜色、举动、腠理、性情、嗜好,询问他做的事,观察他的行为,已经得到病情的大概,然后又全面诊察人迎气口十二经络的脉象,疾病在五脏发生,五色就因此产生反应,五声就因此发生变化,五味就因此造成偏嗜,十二经脉就因此显出与往常不同的搏动,有的甚至要了解患者生存条件,地理环境等等,这就要求祝医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因此祝医都是民间医生。
 
 
现在治病的人根据病症,对应拿药,交给病人就完事了,古代祝医治病,先要了解岁时、节气的变化,星宿的位置,山林川泽地气的生发,然后再看病人年龄大小、身体胖瘦、地位贵贱、居处调养、脾气秉性、喜好厌恶、劳苦闲逸,采取对他们适宜的方法,避免用他们不适宜的方法,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性,调节病人的情绪,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进而增减他们的衣服,调节他们的饮食,改变他们的居处,既要根据人体盛衰、强弱,五脏的不同情况,进行人事治疗,又要根据五运六气、夏暑冬寒、晴雨雹电、鬼神信仰,进行治疗,以应天理,最后才是药物的攻伐,同用兵打仗一样,先观察地形,扫清外围,最后集中精锐围以歼之。因此祝医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坚实的基础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推理,才能担当。
 
 
 
  一、祝由技术被古今医者所推崇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洪图等多名教授主编,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内经讲义》中特意科学地提出:“祝由不仅要求施术者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且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然后才能采取胜以制之的恰当方法进行治疗,因此祝由治病必须具有很强的医学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这说明祝由具有独特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可以作为单一科学而独立存在,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师才能掌握。
 
  祝:告诉你,由:生病的原因。所谓祝由就是告诉你生病的原因;有些记载把祝解释为咒语、符咒,不对,古人把这种治疗叫祝说病由,已足见其方法,它应当从属于中医教材的解释。构成病人患病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病因表现是显症的,如:发烧、咳嗽、疼痛、出血、泄泻等等,有些病因表现是隐伏的,如:精神不良、饮食失调、情绪失控、经络断裂等等,但主要患病因素只有一个,医生往往因为患病原因隐蔽而出现漏诊,这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2003年美国在病人死亡后,进行解剖了解死亡原因时,统计发现,误诊率高达73%!
 
 
世界上有上亿人,会有无数种病,每个病又千差万别,一种病会有一系列的病因表现,几个病会有相同的表现症状,仅仅根据某几个症状去判别,当然避免不了误诊,治疗就更别提了,按照排他法去分析病因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因此利用中医的系统综合的方法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正确了解了病因,就可以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了,不了解病因,单纯辨症施治,只能会背离中医的根本,成为四不象。
 
  “祝由”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它借歧伯之口,阐述祝由治病的重要性,是这样说的: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行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树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黄帝问歧伯:我听说古代的医生,仅仅使用移精变气,对患者转移精神,改变气血的紊乱状态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把病治好,而当今社会,内有要药物治疗,外有针灸砭石进行治疗,有的治愈有的不愈,这是为什麽哪?
 
 
  歧伯说:从前的人生活简朴,与社会环境共存,生活在飞禽走兽之间,寒冷时活动身体,使体内阳气旺盛来驱除寒冷,暑热时到阴凉处补充阴气躲避暑热,对内无眷恋羡慕的情志活动耗伤精神,对外无追求名利的劳顿疲惫,所以用不着内服药物,外佐针石,只单纯使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了;
 
接着又阐述了不能进行祝由的原因:现在的人们就不一样了,忧患思虑和患得患失每天折磨着他们的精神,艰苦的劳役时时伤害他们的肉体,他们又不能根据四时阴阳变化,调节自己的生命规律,相反却往往违背寒暑养生原则,以至于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微小气候变化,对他们来说也会成为邪气,而侵入身体引起疾病,而他们一旦被邪气所中,那麽邪气很快就向内深入到五脏、骨髓,向外损伤腧穴、肌肉和皮肤,所以既使是小病也会发展成重病,而大病就导致死亡,以单纯祝由的方式就无法治愈了。
 
 
 
  歧伯在这里论述了祝医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
 
  .外界环境使人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意识通道被封闭。
  .艰苦的劳动,高强度紧张的工作,使人身体素质下降.
 
  .主观意识使其不适应外界气候瞬息万变的规律,无起码的养生常识,只单纯强调外界小环境的改善,无整体适应能力。
 
  .治疗方法不当,耽误病情。
 
  现在普遍具备了祝医治疗的条件,人们已经摆脱了贫困的束缚,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愚昧追风的思想状态,注重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也已走出“迷信”的阴影,崇尚养生长寿,追求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新的生活时尚。早诊断,早治疗的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也称:
 
  “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黄帝又问:天下既然没有鬼神作祟,那麽为什麽用祝由的方法去治疗疾病,患者疾病会痊愈,是什麽道理哪?
 
  歧伯答:前辈巫祝,因为知道治疗疾病,可以利用精神转移的方法去控制病情,同时又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可以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使患者痊愈。两千年前的古人,早已认识到祝由治疗并非鬼神之力,现代人不应当一提巫祝,就与鬼神迷信联系起来。但同时要把祝医治病与单纯祈祷祝天等迷信活动区别开来。
 
  我国最早的史书《左传·成公十年》有扁鹊为晋侯治疗疾病的过程:晋侯梦见厉鬼,披散着头发,一直到地上,跺足捶胸,跳跃着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向天帝请求复仇,得到允许,”大鬼毁坏掉大门和寝门闯了进来;晋侯害怕,躲入内室,大鬼又毁坏了室门。晋侯醒来,召见桑田巫医(元代医家朱震亨考察后发现桑田巫即是扁鹊),他说的话与梦境一样,晋侯说:“有什麽预兆?”扁鹊说:“你的病很重,恐怕吃不到新收获的麦子了。”晋侯很不高兴,后来晋侯病重,向秦国求医,秦派医缓来给晋侯医治,医生还未到达,晋侯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孩,躲在了膏盲上下,医生到来后说:“病在膏盲,药力达不到,不能治了。”晋侯说:“是个好医生”于是厚待医缓,让他回去了。到了六月初七,晋侯想吃麦食,让农人进献麦子,让厨师烹制,并让人招来扁鹊,让他看新麦做成的食物,叫人杀了他,刚要进食,肚子发涨,上厕所,倒在粪坑,死了。晋侯昏庸,不信扁鹊的诊断,最终导致病发而亡。
 
 
  金元四大医学派中“攻下派”的代表张从正,尤其精通内、外、妇、儿科,同时也是祝由技术的高手。
相传有一个叫项关今的人,独生儿子死了,妻子受到刺激,整天思念儿子吃不下,睡不着,久而久之身子曰渐消瘦,脾气越来越坏,叫喊怒骂,甚至舞刀弄棒,追杀家人,项关今四处求医问药半年多,花费金银无数,也没有治好,于是就请张从正医治,张从正听了项关今的介绍,便去应诊,一进门他就笑嘻嘻地说:“项家娘子,我给你送药来了。”可是伸手在药囊里摸药,摸来摸去就是摸不到,却弄了一手胭脂,急的抓耳挠腮,弄了满脸,成了一个大花脸,项家娘子看到张的狼狈相,不由得咯咯地笑个不停;
 
过了两天,张从正又来了,摸了半天还是没找到,索性把外衣脱了,项家娘子看到,张从正里面穿的全是花花绿绿的女人衣服,不由得捧腹大笑,张从正见到她这样,便告辞离去;三天后张又到了项家,双手按着肚子,坐在椅子上,项家娘子忙问:“张医生,你怎麽了”,张从正说:“我肚子疼的厉害,八成是要生产了,我要回家等待临产了。”说完就走了,这之后项家娘子逢人就说,丈夫给他请来个疯癫怪老头,给她治疗疾病,以后也就能吃能睡了,身体一天天胖了,病也就逐渐好了,这时项关今才知道张从正确是名医,但不知其中的缘故,就去问张从正,张从正说:“我去贵府邸三次,送去三笑药,你娘子此病起于忧愁悲苦,我以喜胜之,她病就好了。”
 
 
 
  二、祝医对疾病的预防和预后不是“卜”来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上古大夫僦贷季,受帝王的委派研究望色切脉的道理,僦贷季把面色,脉象和五行、四时、八风、六气相互配合,根据天体星宿的位置,以及对地球的影响不同,应用其盛衰盈亏的更替变化,分析面色与脉象间的规律,从而抓住其中病患的要领,来预测疾病的生死,辨别病人的疑似。几千年后西方国家把星宿间的作用力称为万有引力。因此而造成的规律性的变化叫“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祝医治疗疾病,应首先对病人的病情了然于胸,判断出病因,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对病人病程就了如指掌了,对病情的发展有所准确预测;往往被病人说成“蒙的,猜的”。而预测往往被人们错误地认为是迷信,这就是目前预测学不被重视,天气预报失误多的原因;我根据古人的记载,结合近几十年的气候与发病规律经验,总结作出《生命万年历》对疾病进行预测。后面再详细说明。
 
 
  三、祝医的水平要高。
 
  祝医在诊疗时不仅要诊察脉口,同时要根据外界的环境,结合患者的体貌特征,得出正确的整体判断。
 
  祝医的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力求具体细致,量才取用,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绝技。
并有独到的教学方法,如:切脉。《难经》五难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如十二菽之重,与肝平者,肝部也,故曰轻重也”切脉是中医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它持重仅在三粒米之间,敏感程度相当高,才能正确判断浮、中、沉,因此持脉时要存=,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才能完成,中医毕竟是实践科学,单凭书本理论和经验是不能收发自如的。
 
 
对于初学者必须苦练,首先用手指叉米袋,增加手指的力量,次用手指抓扣着的碗足,体会力度感觉,直至抓起,再抓装满水的坛子,以增加指尖的力量,最后在水中或空气中空抓,用轴向力!拿捏力道,使力向外,但察要向内,就象照镜子(中医是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实践,与社会文化相切合,佛家有明如镜之说,被离了文化的内涵,社会就会畸形发展),物在外而象在内,又象放风筝,时刻在掌握,要心如止水,心中有镜,不但需要苦练,还要有明师指点;这样不间断练习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必须闯过关口,他的心致之力,就可以达到发肤指端,手指鼓鼓的,微循环非常好,以后还要继续练习,冬坐和夏坐深造,一项技能的获得需要刻苦的磨练,好歹玩玩就会了,那只能是神仙。
 
现代中医师绝大多数不学无术,没有这麽练过,多年不出成绩,就视此方法为不务正业,嗤之以鼻,他们的手指尖由于身体孜弱,指肚凹陷,敏感能力下降,很难去了解正确的脉象,一开始用指肚,再就只能大把抓,摆摆样子,连简单的切脉尚难以做到,更别提了解繁复精微的气机变化,来进行精确到毫厘的药物治疗了,为了正确诊断病情,只能利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开些安全药,凭患者自己去适应了,反过来再称中医诊断和治疗不科学。  
 
 
 
  (周易文摘博客,来自:天华道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