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家里就不能点香吗?
“上次去朋友家,进门之后他点了一根香,我以为他家人去世了,半天没敢说话。”
对香抱有误会的人总觉得焚香的人不是隐藏在民间的修行者,就是家里厕所通风差。好像这件事只能出现在盘核桃的老炮儿而不是年轻人家里。
??
打开百度“线香吧”,十个人里有九个微商,还有一个是提前遁入空门的居士,点香的人都被贴上了离群的标签。下一秒就让人联想到“宁可一人孤独,也不和愚者相伴”的心灵鸡屎。
?
?
这种误解来源于影视作品带给人的刻板印象。在电视剧电影里,没事点香的不是斩妖除魔的道长就是义结金兰的黑社会。
??朋友眼中正在点香的我。
香道起源于祭祀,出身便有沟通神灵、精神修行的属性。鉴真东渡日本的时候,除了把大乘佛法传授给未开化的岛民,还把焚香的风雅带给了上流社会。
日本平安时代香道俨然成为贵族的玩具,武人会点香平心静气,妇人们用香道文雅撕逼决胜负。有身份的人切腹之前都会品香安神,给自杀赋予一丝形式美。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夫人们在梅雨季节举办品香会,各家用秘制香料分胜负,能征服光源氏鼻子的就能被临幸。
民间对香的运用更加出神入化,传说高档妓院会点玫瑰线香,具有让嫖客早泄的作用,狡猾的日本老鸨用这种巫术提高翻台率。
??
近年来神秘的东方文化已经彻底征服了欧美嬉皮士,他们相信比起weed,古老的日本秘术更能提高精神力量。点完一支线香,闭上眼睛思考,好像被大智慧加身,烟雾缭绕的幽境与凡尘之间形成了一层结界。
?断货的瘾君子甚至会掏出根线香呼一口。
日本人给香命名都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气质,诸如“伽罗桃山”、“华鸟风月”之类连翻译都很困难的屌词,老外用罗马音念出来仿佛就是召唤神灵的咒语。
?在身上纹汉字的老外已经过时了,家里有日本纯手工制作的线香才能成为朋友中的马可波罗。
?美国嬉皮喜欢在二手房车里点尼泊尔线香,虽然布达拉宫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但在烟雾缭绕中总有人声称自己看到了来世今生。
焚香冥想之类玄妙的东西,似乎是对解释生命真相的一种尝试。虽然被披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但是香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是有科学研究背书的。
人会在几个月内失去50%的视觉记忆,但大多数气味记忆仍将在一年之后出现,嗅觉能解锁的回忆往往更富有画面感,留下强烈情感烙印气味的记忆能带人直接穿越。
这也让品香成为了最稳妥的低空飞行方式,它不会直接致幻,而是让你的大脑自动放电影,是一种安全无害的濒死体验。
?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年夏天,我爸用鞋底子打我,那是大前门的味道。”
点香在年轻人中间其实是一件很普遍的事,编辑部小王就是个爱焚香加班写稿的人,用他的话说:干正事的时候如果不增加点仪式感,下一秒可能就掏出手机刷微博了。
“写不出稿的时候就喜欢点一支线香,在女生更衣室般暧昧的氛围中寻找灵感,直到沉沉入睡。虽然还是没写出来,但我睡得很甜。”
除了迷幻药,香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魔法层面的道具了,它能改造密闭空间的整体氛围,在厕所点一支香,拉出来的屎都是思辨之屎。
??掉在马桶上的毛都叫烦恼丝。
即便家里乱得和猪窝一样,点一枝香也会让人产生一种“会生活”的错觉。气味决定了环境的整体调性,想看书的时候如果满屋子螺蛳粉味儿,捧着花花公子也想吐。
和搓澡一样,点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调的生活习惯。闻香青年都是会在肮脏世界里自己挖一个兔子洞的生活逃难者。当世界上能让你躁动起来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个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
?消费主义消费的终归还是不安全感,当你觉得安全时,世上绝大多数谎言都不能再欺骗你。
选择一款正确的香尤为重要,想创造只属于自己的道场,就不能烧寺庙门口请的神香,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卧室变成人民公墓。
?
?感觉全小区的孤魂野鬼都来我家了
“上次睡前点了一根佛香,梦见法海在我耳边念了一宿经。”
?在中华文化式微的今天,邻国依然保留了香道传统,“御家流”和“志野流”两流派各占一个山头,前者源于宫廷贵族,形式繁复;后者沿袭武家之风,大道至简。
鉴别线香的第一标准不是味道,而是烟雾形状,好的线香像蛇一样盘旋而上,有一种太上老君炼丹炉的神秘感。烟气直上直下的线香不适合卧室使用,常见于斩鸡头拜把子的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