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离婚潮 | “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什么?” “学到不要结婚。”
《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
光影之中,讲述人性。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微信:eemovieclubkf(不闲聊)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文 | 伊 姐( 周桂伊) 叶子姚
每次高考之后,国内都会形成一次离婚潮。简而言之,高考过后,许多夫妻觉得任务已经完成,如释重负,选择离婚。
民政局的人面对小年轻冲动离婚,总会劝阻;但遇到这样的情况,二话不说直接给过——
能在高考后离婚的家庭,是绝对的忍耐已久、无可挽回了。
网上流传着一个问题: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
-
有人说,父母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从小到大自己每天都在吃狗粮。
-
有人说,父亲是心中好男人的标杆,让自己很早清楚要嫁的男人什么样。
-
还有人说,真正让自己对爱情抱有幻想的,正是父母的爱情。
然而在长篇累牍的留言里,占比更大的,是对“婚姻”的不确信、不感冒、不抱希望。
那些声音大多来自不幸福的童年记忆,和逃离原生家庭后的一声叹息。
不离婚的家庭,就是好家庭吗?看看这些留言。
-
爸爸在外对谁都温和友好,却唯独对妈妈态度恶劣,我妈妈常年敏感失控悲观,我爸爸常年冷漠暴躁刻薄,家庭对我而言,就是两个字“压抑”。
-
妈妈一直说“都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这种压力无时无刻折磨着我,让我觉得出生是错误。
-
从小到大都很崇拜爸爸,可自从知道他出轨那一刻起,“原谅他”这件事我做不到。甚至得了抑郁症,求学期间要靠心理治疗才扛过来。
所以,大家从父母的婚姻里学到了什么?
有的人说“不要一边抱怨,一边付出,要有承担的勇气”,有人说“不要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的相关句式”,有人说“三观真的比五官重要太多”,而最扎心的一句却是——
“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嗯,学到了不要结婚。”
不要觉得,高考离婚潮离我们很远,至少我身边的朋友,已经不少人跟我说过——
“至少撑到孩子18岁,可以承担这个结果,我肯定会离婚”。
中国式的悲情,最悲情的一点就是“为了孩子”。
所以,尚处婚姻中的年轻的我们,是从哪一天开始失望的?
我觉得,恰恰也是“有了孩子”之后,开始的。
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们更是变身女超人,来日方长,接下来的剧情全是“侠女闯天关”。
-
婚前俩人在大理洱海干一瓶“风花雪月”,婚后守着桌上的奶嘴奶粉瓶瓶罐罐喝口凉水压惊。
-
婚前最大的幸福是“睁开眼,你和阳光都在”,婚后娃一哭闹,瞅着躺在身边纹丝不动的对方,最想要的是“请你立马从我眼前消失”。
-
婚前出门撒欢的对话是“你看我穿这件美不美”,婚后出门的日常是“孩子的东西你到底收拾好了没”。
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多,可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甜言蜜语装进柴米油盐的罐子后,发酵出来的全是抱怨与指责。
家楼下的停车位,成为男人平整内心的修道场;夜半时分的卫生间,变成女人边哭边重整旗鼓的避风港。
这样的家庭,就算不离婚,孩子又怎么可能快乐?
我一个朋友岚,就是“高考后父母离婚”的亲历者。她说,一直知道自己父母会离婚。
-
从小父母爱吵架,她做着作业,耳朵忍不住支起来,听到不对就赶紧出门打岔劝架;
-
后来,父母开始彻底冷暴力,好几个月都不说一句话,家里像冰窖;
-
高考临近,她注意到父母比以前都开心,但她却很酸楚,她知道,“那只靴子,终于要掉下来了。”
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其实她们离不离婚我无所谓了,因为有没有那张纸,这世界上也哪儿都不是我的家。”
中国有太多表面完整的家庭,比实际的离异家庭,也就少了一张书面文件——不快乐,不改变,不争取,才是中国式婚姻让人绝望的常态。
但对于孩子来说,情感上的完整,不能靠形式上的完整。这样的家,只有家的躯壳,却没有家的温度。
所以,孩子才是婚姻最大的“第三者”?婚姻的大部分隐忍和痛苦,都是“因为孩子”?不, 这个锅,孩子不背。
在这里真的想奉劝大家一句——
-
那些自己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因为“年纪到了”、“别错过生育年龄”、“大家都结婚了我也要”而走进婚姻殿堂的,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偿还代价。
每一段“坏”掉的婚姻里,都起码有一个做错了选择,又拒绝成长的大人。
延迟到高考后再离婚,一定程度也是怯懦的交代“至少看起来我没有搞太砸啊,我尽力了”。
它保全的不是孩子的美好回忆,保全的是自己的逃避愧疚啊。
找对人的婚姻,三观合且坚定的婚姻,到底有多好?
曾获金棕榈奖的法国影片《Amour》,讲述了两位80多岁的老夫妻,都是音乐教师,相依相伴,如何在对方人生最后一段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变数,镜头里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里,两位老人的相依相伴。弹钢琴,看报纸,一起吃早餐......与你我看似乏味的婚姻类似。
最大的考验,就是妻子突然中风偏瘫,卧床不起。
老人最后选择“结束”妻子的生命,因为爱,爱到愿意为你承受孤独的苦,却不愿意你承受毫无尊严死去的苦。
最后,老人望着窗边妻子弹钢琴的“幻觉”泪如雨下,好的婚姻,在死亡面前都毫不逊色,会证明,尽管看起来都一样,都是琐碎庸俗,但内在完全不一样——
全靠忍耐的婚姻,这辈子蹉跎;真正相爱的婚姻,这辈子值得。
我们都在这个修道场,我们必须看到坏的,是如何损坏和浪费了我们的生命;也看到好的,是如何成就人生的苦短,我们才有勇气去回答——
如果面对一段痛苦婚姻,要不要“烧完整个青春,换来孩子结束高考”。
这个问题,知乎已经有热帖了,迄今为止,获得点赞最高的回复我挺喜欢的,直接用它来结束全文吧。
“当感情出现问题,孩子就注定被伤害,逃无可逃。
而离婚的家庭,虽然伤害了孩子,但最起码父母是受益的。
不离婚的家庭,却生活在无休无止的争吵中,
最后,三个人都是输家啊。”
『 被“不敢离婚”毁掉的中国女人 』
我们村已经1700年没有人离过婚了
作者: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Devil提供
我对印度电影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可能是因为不管多么苦的日子,印度人民在电影里唱唱歌跳跳舞就都过去了,音乐一响,总觉得心情也好了那么一点。
当然这个理由太浅薄,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观感体验还是不错的,只是真正的观照一下现实生活,你会发现印度人民也活在水深火热中,没有什么歌舞升平。
我也是看了《厕所英雄》才敢真的相信,在印度,女性上个厕所,有时候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因为宗教的缘故,印度人对“洁净”有一种偏执的信仰,在大部分乡村,家里是不能建厕所的,污秽物怎么可以存在于家里?所以,男性可以在后院方便,但是女性只能参加“尿壶妇女联合会”,在凌晨四点天不亮的时候结伴出行,走几公里去村子外的荒郊野地里方便。
如果遇到过往车辆,有人不怀好意的闪车灯窥视,妇女的第一反应是盖住脸,而不是遮蔽下体,我们以为当然是先要遮羞,但在印度的现实里遮羞远没有“不丢脸”重要,看就看吧,反正不知道看的是谁就好。
如果实在等不及跟“尿壶妇女联合会”一起出行怎么办?有很多强奸案就发生在女性单独去方便的时候。但即便是如此麻烦不合理又危险的生活方式,也依旧被保存了下来,大家视作理所应当,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厕所英雄》这部电影就是以这样的社会现实为背景,讲述了新婚夫妇因为如厕问题“闹离婚”的故事。
前三十分钟的剧情还挺可爱,有一种质朴的土味,但很真挚,有点像印度版的《乡村爱情》,男主角凯沙夫对女主角贾娅一见钟情,互相追逐了一段时间,终于成婚,但是新婚初夜,贾娅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原来男主家没有厕所!
半夜四点还沉浸在花烛夜的美梦中时,就有一堆姐妹敲窗召唤她走啊,一起出去逛逛啊,可惜不是去买花戴,而是结伴上厕所,妻子把还在熟睡的丈夫叫醒问责,凯沙夫竟然说,你加入“尿壶联合会”,以后争取当个会长吧。
怎么?领导几十号提尿壶的妇女行军吗?
新婚初夜啊喂,春宵一刻值千金啊喂,不趁着天没亮翻云覆雨竟然还要提着灯笼去野地上厕所?女主贾娅知道家里没厕所后,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试探自己的忍耐力了。
贾娅虽然跟凯沙夫同一种姓,算是门当户对,但是她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文化相对开明,至少家里是有厕所的。贾娅哪受得了要去野外上厕所这样的待遇,羞愤中提了条件,如果不解决厕所问题,就离婚。
凯沙夫其实挺像我们定义的直男癌,他觉得是贾娅在挑起事端,让他为难,为什么别的女性能接受,而你非要多事?但他也的确深爱着妻子,于是想出了很多权宜之计,带她去村子里病重的奶奶家上厕所,或是每天骑摩托带她去火车上方便,但这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贾娅最终还是爆发回了娘家。
凯沙夫思妻心切,他开始想各种办法在家里建厕所,但却受到了层层阻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的父亲,他搬出信仰、传统和习俗这三座大山,试图镇压儿子建厕所的荒谬行为,凯沙夫没有被吓倒,他又在类似于村委会的活动上倡导了建厕所的提议,没想到整个村都在反对,理由无外乎是宗教经文怎么说,传统文化怎么讲,凯沙夫你这个离经叛道的人!
凯沙夫遇到了困难重重,贾娅那边也被围攻,凯沙夫的奶奶杀到了贾娅家,批评她不懂事,给家族丢脸,就连贾娅的妈妈也不理解她的抗议,认为她不守妇道,原以为一样深受困扰的同村妇女能站在贾娅这一边,没想到她们一样站到了贾娅的对立面,认为贾娅不过是多受了点教育,就学会了唱反调。
这一段让我感触最深,厕所只是一个表征,背后折射的是性别不平等甚至是歧视女性的社会文化,在国内,这种歧视也同样存在,而往往歧视女性又坚守着这种歧视的也是女性。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
差不多得了;
-
做女强人又何必,结婚生子才是女性的首要任务;
-
女性在职场取得了成就,大多数人的解释就是她利用了性别优势;
-
而女性离婚或是大龄未婚,那她一定不幸福又很失败……
男人不能换位思考或许有性别角色的因素,但往往用这些思想禁锢你的还真都是女性居多。
三年前我一个要好的姐妹因为男方出轨想要离婚,最大的阻挠就是她自己的亲妈,她觉得离婚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完整的家庭才重要,男方出轨改了就好,如果真的离婚,一个失婚女性更不好嫁,说出去丢了家里的脸。
还有一个在二十岁的尾巴上想要出国读书的女性朋友,辞职的时候被女领导“苦口婆心”的劝慰,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出国读书是浪费时间,女人在职场上找个不累的工作不是挺好?你缺的不是知识,是婚姻。
在印度,大多数女性出生时家里就没有厕所,在我国,很多女性出生时家里就没有给予更多的可能性,社会和家庭早就给她们规划了未来要走的路,无论怎样,你最后一定要结婚生子,这就是你的人生。
电影里,贾娅的父亲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些女人才是自己的敌人”。我深以为然,要改变不平等和歧视以及社会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桎梏,必须要女性自己先觉醒。
在贾娅的坚持下,村里的妇女们逐渐觉醒,哪怕这种觉醒未免有些被动,很多妇女意识到如果贾娅可以在家上厕所,那么自己也可以争取同样的权利,于是建厕运动愈演愈烈。
虽然这一切是打着离婚的旗号进行,但也算是对旧观念的双重冲击,毕竟那个村子已经1700年没有人离过婚了,也1700年没有人在家里建过厕所了,只有催熟自我意识后的反抗,才有可能开始一个新的纪元,从这一刻开始,不仅要有厕所,不仅可以告别不幸福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女人在为自己战斗,为自己争取平权。
政府最后批复了村子里建厕所的申请,凯沙夫和贾娅也无需离婚分手,这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电影里没有真正顽固不化的坏人,最后大家都在尽心尽力扮演了一个抗争者的角色。
但我还是不喜欢把凯沙夫称为“厕所英雄”,虽然最后是他主导推动建厕运动的执行,但真正促成这一切的是贾娅,是女性自己,要说真有一个英雄的话,那也是贾娅,跟那句“女人才是自己的敌人”台词相对应的结局是,“女人才是自己的英雄”,指望“英雄”横空出世不如指望自己。
而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性别歧视,除了女性自我的觉醒和抗争,也希望无论男女都能打破一些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很多人之所以不自觉地歧视女性,是因为他们在选择最方便最简单最不需要付出和投入的方式,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关爱女性,而正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恨一个人不需要时间,但理解和爱需要时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