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结论

如何延缓衰老?少吃东西

如何延缓衰老?少吃东西
Credit: 123RF

最近,一项综合性研究表明,减少热量摄入能够降低代谢速率——也就是说,低热量饮食或许能够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

以往,曾有科学家对短寿动物(如蠕虫、老鼠、苍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热量摄入能够延缓新陈代谢,进而延长寿命。然而,在人类和长寿动物身上证明这种效果非常困难。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了一项多中心试验——“减少能量摄入的长期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参与者超过200人,都是健康、不胖的成年人。研究人员让他们在两年时间内限制饮食热量,同时观察对新陈代谢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的参与者有53人。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新陈代谢室”,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追踪参与者的能量利用状况。所谓“新陈代谢室”,是类似旅馆的封闭小房间,能够每隔60秒测试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研究人员通过计算这两种气体的比率、分析参与者的尿氮,推断出他们是在燃烧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

参与者年龄在21-50岁之间,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人,他们平均减少15%的饮食热量;控制组19人,照常饮食。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年一度的测试,记录整体新陈代谢状况和衰老的生物标志(如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研究结束时,参与者在新陈代谢室里待24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期间,实验组的能量利用效率远高于控制组。他们的基础代谢速率下降不少,且平均每人减重9公斤。其它检测也都表明,他们的代谢速率有所下降,衰老迹象也更少。

以往研究表明,低热量饮食能够延长多种动物的寿命,如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等。后续研究又发现,限制饮食的老鼠比自由饮食的老鼠的寿命长65%。还有研究表明,限制饮食能使猴子活得更久、老得更慢。

当然,我们还需要数十年的研究,才能判断低热量饮食究竟能否延长人类寿命。如果节食和长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你能坚持吗?

 

 

 

 

 

考前被夸奖,数学成绩可能会变差

假如你在赶着去参加微积分考试的路上,有人跟你说“嘿!你今天看上去很帅/靓!”根据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这句夸奖的话可能会让你考得不太好……虽然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

这虽然听上去很疯狂,而且该研究也正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也说明即便一些小事也会对我们产生干扰。

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Rotem Kahalon称,“我在脸书上看到了一名女性发的PO文。她写道,在某次工作面试中,一位(男性)面试官说她眼睛很漂亮。她问面试官说,这跟工作有什么关系吗,他说没有。但在这个对话发生之后,她的心思就没法完全放到面试上面。因此我想知道同样的事情会对男性和女性产生什么影响。”

在第一次实验中,研究者们请来了88名大学女生,让其中一部分人写下她们之前所受到的夸奖。结果发现,比起没有写下这些夸奖的实验对象,她们在之后一项高难度数学测试中的表现要更差一些。

考前被夸奖,数学成绩可能会变差
CREDIT: 123RF

在第二次实验中,研究团队请来了73名女大学生和75名男大学生,让异性研究者赞美其中一些人,然后让所有人参加同一场数学测试。虽然有些学生被夸奖之后感到更开心,但他们的数学成绩却稍有下降,而且男女都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目前,我们还需要对这个研究持保留态度。研究中的实验对象样本相对较小,而且受到夸奖的人数学成绩也只是稍微下降了一点点而已。

研究中用到的数学测试总共有19道题。受到夸奖的那一组平均分是11.3,而另一组的平均分是12.2——这个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研究者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只是观察到了表面的现象,所以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东西。

但如果以后的研究仍能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那我们就可以好好想想,为什么连赞美这种看上去很正面的事情都会对我们的数学思维造成负面影响。

Kahalon说道,“在我们的研究中,男女在受到赞美之后的认知表现都出现了下降情况。但在实验室以外,女性通常会受到更多关于外表的赞美,这对她们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该研究发表在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上。

 

 

你对食物的偏爱是遗传的吗?

你对食物的偏爱是遗传的吗?
credit:123RF

我常常对我的丈夫感叹,我们的女儿们的胃口和体型都相差甚远。大女儿继承了我的金发碧眼,还有因为喜爱运动所得到的形体美。老大的性格比较敏感、文艺外加心胸宽广。而且,她十分喜欢吃面包。

我们的小女儿则和她爸爸比较像,身形修长柔软,有着一头黑色短发和瘦削的脚趾。她看上去笨拙、邋遢,却又很淘气。她十分爱吃水果,也很渴望蛋白质——她常常把奶酪从三明治里拿出来,然后扔掉面包。如果你当着她的面打开一袋火鸡肉脯,过不了多久袋子里就会空空如也。

我常常想知道,决定她们外表和性格的基因是否也会影响她们的胃口。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今年早些时候,Silvia Berciano(弗里德曼营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营养学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研究了800名美国成年人的饮食习惯和基因构成。他们发现,调节后叶催产素(一种让你感觉良好的激素,是大脑“奖励”系统的一部分)的基因片段里的差异与人们吃多少巧克力有关。研究人员推测,该激素水平较低可能会促进人体对巧克力的渴望,希望以此获得愉快的“奖励感”。

他们还发现一种叫做FTO的基因与素食和纤维的摄入有关,而激素调节基因SLC6A2与人们摄入多少膳食脂肪有关。这项研究目前还只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杂志上。但是有一些其它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并且还认为:味觉上的差异(部分是由于基因决定的味蕾密度)也会影响饮食选择和热量摄入。

2000年,发表在美国饮食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能够更强烈地感受苦味的人往往也比其他人更不喜欢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可能是因为他们太敏感了。另一方面,所谓的“非品尝者”(那些感受不到太多味道的人)更偏爱高脂肪食物。不足为奇的是,“品尝者”和“非品尝者”之间的界限似乎与你的腰围和体质指数有关。

我无法控制孩子们体内基因所编码的食物偏好,我也不会试图去控制。但不管她们喜欢与否,我都将继续提供含有大量水果和蔬菜的均衡膳食,并实行“至少一种口味”的规定。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温柔

最新调查表明,冥想并不会让人更温柔或富有同情心。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二十多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注:荟萃分析是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以往调查结果中报告的积极影响可能是由错误的调查方达和固有偏见导致的。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温柔
credit:瑞景创意

“‘正念’等比较流行的冥想技巧,尽管和宗教信仰不一样,但似乎也同样使许多人期待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世界。我们想要探究一下这些技巧能多大程度地影响到练习者对他人的感受和行为。”考文垂大学行为科学发展中心的 Miguel Farias 博士说明到。

来自英国考文垂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和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即奈梅亨大学)的科学家们只选取了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荟萃分析中的所有研究都只包括世俗冥想技巧,比如正念法和慈心冥想,瑜伽和太极等和宗教信仰相关的冥想法等都没有纳入统计。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尽管部分研究显示,在同情心和同理心方面,冥想产生了全面的积极影响。但是得出这个结论只是因为对照组并没有“表现”出情绪活动。

更大的问题是,进行详审时,那些得出积极影响结论的研究被发现有在调查方法上有重大缺陷。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当冥想老师也是论文作者时,结果中的同情心水平才高一些。

Farias说到:“和冥想练习者所希望看到的相反,我们的研究结论和以往不一样。我们发现调查方法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对比冥想练习者组和其他组完成与冥想无关的任务的状态,原来的积极结论消失了。我们还发现,如果研究人员中有冥想老师时,这些在同情心方面的积极影响也会消失。可见,研究人员无意识的偏见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上面两段中有关冥想老师的阐述是矛盾的,不知是否误译。)

冥想的人不一定更温柔
credit:瑞景创意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以往调查得出的结论——冥想对人的情绪有积极影响”,是由于调查方法不当和固有偏见导致的。不过尽管新发现指出,冥想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也并不否认其他研究证实的冥想的积极影响。某个包含18项实验,共846个参与者的荟萃分析证实,冥想或太极等“身心练习”降低了与发炎相关的基因的活跃性。另一项研究发现,冥想在不释放类罂粟碱(阿片类药物成分)的情况下,能起到止痛片一样的作用。也有证据显示,冥想技巧能够提振情绪,减少抑郁症状,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调节细胞活性,甚至可能减缓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

也就是说,有许多科学研究支持你进行冥想。只不过冥想并不会让你更有同情心,或者更好地体察他人的感受。

“当然,这完全不否认佛教或其他宗教所说的,信念或者冥想练习能带来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或最终引发生命的转变。但调查结果和流行的很多冥想者和心理学家的说法相去甚远。”,Farias说到。

他又说到,“为了进一步了解冥想对练习者感受和行为的真实影响,我们首先得找到调查方法上的缺陷,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研究者对冥想‘魔力’抱有很高的期待。”

科学参考:Ute Kreplin et al, The limited prosocial effects of med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DOI: 10.1038/s41598-018-20299-z.

对照阅读:https://jandan.net/2014/07/02/meditation-younger.html

 

 

心理疲惫是最古老的情绪

现代人很喜欢说“感觉身体被掏空”,好像这是一种特殊的奖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特有的产物。但英国肯特大学比较文学与医学人文教授Anna Katharina Schaffner在她的书《Exhaustion: A History》中写道,心理疲劳的现象几乎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

Schaffner说道,“有人宣称我们的时代是压力最大的时代,对能源的需求量空前绝后。他们还暗示以前的人对能源的需求更小,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我很想知道这是否正确,于是开始其它历史时期的相关著述。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发现认为自己压力山大的并不只有我们这一代,而是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只是压力的来源各不相同。”

Schaffner一直研究到了古代。心理疲劳跟生理疲劳不一样,早期的人类肯定比我们在肉体上遭受了更多磨难。但纵观历史,心理疲劳并不罕见,而今天我们把这叫做“身体被掏空”。

心理疲惫是最古老的情绪
古代士兵们早已学会了花式瘫
CREDIT: 锐景创意

过去的人则把这叫做“忧郁”、“神经衰弱”、“抑郁”、“慢性疲劳”或“心如死灰”。“心如死灰”就是英文里的“acedia”,这是忧郁的神学术语,在中世纪很流行。他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身体疾病、大脑化学物质分泌不平衡或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有的是因为占星学方面的原因。通常对每个时代的解释都不一样。

她说,“19世纪末火车、蒸汽轮船、电力和电信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结果被诊断出神经衰弱的人突然增加了很多。医生认为这是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了疲劳感、嗜睡和无望感等多种症状。”

她还提到,其它时期的心理疾病原因各有不同。“18世纪是因为进口食物和调料的增加,19世纪是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到了我们这一点,则是因为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呢?Schaffner说,“这能让我们认识到,现在的生活并不比以前压力更大,所以我们并不孤单。当然了,这样的视角还能够挑战今天‘疲劳是种荣誉’的观点,让我们停止为自己的痛苦赋予什么特殊价值。”

本文译自 howstuffworks,由译者 蛋奶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原作者:KATHRYN WHITBOURNE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