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晓东
(青岛知青,烈士)
1974年2月8日,青岛下乡到诸城县的青岛女知青廖晓东因急性肝炎去世,年仅27岁。
1974年12月共青团山东省委发出《向廖晓东同志学习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
山东《大众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火红的青春》,报导她的“先进事迹”,
- 本 名
- 廖晓东
- 别 称
- 知青烈士
- 所处时代
- 文革
- 出生时间
- 1947
- 去世时间
- 1974
- 主要成就
- 当知青为不让贫农当光棍成婚
人物生平
1968年,21岁高中毕业的青岛女知青廖晓东下乡来到诸城县,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贫穷山区插队,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忆苦思甜大会上,三辈贫农的村支委、民兵连长卢照东痛诉家史:
“俺家三辈讨饭,三辈没媳妇,三辈孩子没有娘——爷爷捡了俺爸爸,俺爸爸又捡了俺,俺这都三十多岁了至今还是光棍。……多亏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俺这才革命造反当上干部……。”
21岁的廖晓东被彻底震撼了,她当即表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彻底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
为了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她坚决要嫁给卢兆东。
主要功绩
1969年五一节,一辆独轮车推着廖晓东的全部嫁妆:
一个暗红色旧木箱和绑着红布的铁锨锄头,来到了“新房”——
一盘土炕、一口铁锅、一个大缸和土坯“碗柜”为全部家当的三间草房。
从此后,廖晓东脱离了知青组群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婆娘”。
婚后的廖晓东,每天天不亮就挽着袖口和裤腿子,穿着“呱嗒子”(用车轮胎钉的一种鞋,脚腕处用麻绳系着)上山下地、
做饭、喂猪、挑水、洗衣。晚上参加忆苦思甜、念“语录”背“老三篇”、排演节目、唱革命歌曲,
唱的最多的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廖晓东谢绝了推荐她去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坚决不返城就工并写倡议书阻止当时刮起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风。
而她那好吃懒做几乎目不识丁的贫下中农丈夫,却封建思想极为严重,经常把她关在家里打得浑身青紫……。
1969年五一那天,廖晓东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1972年,她主动办起了村小学,带领学生边学习边劳动。1973年,廖晓东又生下第二个孩子。
高强度劳动,艰辛的生活,她终于病倒了。在冰冷的土炕上咬牙一天天强撑,直到实在撑不住了,
村民把她送进了乡医院,27岁的廖晓东,在这里走完了6年的“与贫下中农彻底结合”之路。
永别了4岁的儿子和6个月的小女儿,还有那重新沦为光棍的贫下中农丈夫。
人物评价
诸城市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表彰大会,宣布追认廖晓东为共产党员。
……
廖晓东是烈士遗孤,养父是老红军、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高中毕业后本来完全可以在青岛找个好工作或者上学当兵,
只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主动走上了一条“最彻底”的“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之路”,为了实现革命理想,